内循环蒸汽锅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23859发布日期:2019-06-15 00:17阅读:809来源:国知局
内循环蒸汽锅炉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汽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循环蒸汽锅炉系统。



背景技术:

蒸汽锅炉系统包括锅炉和换热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水在低压情况下沸点低的特性,快速加热锅炉体内填装的热媒水,使热媒水沸腾蒸发出高温水蒸汽,水蒸汽凝结在换热器的换热管上加热换热管内的冷水,达到供应热水的目的。操作人员需要频繁的给蒸汽炉加水,否则容易出现干烧,烧毁蒸汽炉,然而炉体内填装的水必须要经过水处理,水处理的设备投资大、系统复杂、水质控制难度大。如果水质不符合要求,锅炉内与高温烟气接触的管道内部便会形成水垢,存在爆管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水处理的内循环蒸汽锅炉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内循环蒸汽锅炉系统,包括锅炉本体和换热器,通过锅炉本体加热后的循环水经过出水管进入换热器,与换热器换热后的循环水通过回水管路回流至锅炉本体内,进入换热器内的循环水与换热器内的原料水分隔开,且循环水在锅炉本体和换热器之间构成独立的内循环水流路径。

上述方案中,循环水在锅炉本体和换热器之间构成独立的内循环水流通路,水不损耗,因此不需要向锅炉本体内填装的处理水,杜绝了锅炉本体内结垢的现象,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内循环蒸汽锅炉系统,包括锅炉本体10和换热器20,通过锅炉本体10加热后的循环水经过出水管21进入换热器20,与换热器20换热后的循环水通过回水管路22回流至锅炉本体10内,进入换热器20内的循环水与换热器20内的原料水分隔开,且循环水在锅炉本体10和换热器20之间构成独立的内循环水流路径。循环水在锅炉本体10和换热器20之间构成独立的内循环水流通路,水不损耗,水质可以达到电站锅炉标准,因此不需要向锅炉本体内填装的处理水,杜绝了锅炉本体内结垢的现象,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换热器20的内腔由挡板23隔离为上、中、下三个腔室A、B、C,中腔室B内设置有立式布置的换热管24,换热管24的上端穿过挡板23与上腔室A连通、下端穿过挡板23与下腔室C连通,换热管24的外壁与挡板23之间密封。换热管24中的原料水只在上、下腔室A、C之间流通,而不会进入换热管24外侧的中腔室B内,而中腔室B内的循环水也不会进入上、下腔室A、C内,保证了循环水的量不变。

进一步的,出水管21与中腔室B的上部连通、回水管路22与中腔室B的下部连通,下腔室C通过进水管25与自来水源相连,上腔室A内固定有汽水分离器26,汽水分离器26上设置有蒸汽出口。经锅炉本体10加热后的循环水是汽水混合物的状态存在的2.0MPa(214℃)的饱和蒸汽,进入中腔室B后遇到换热管24,由于换热管24内的原料水是冷水,从而实现热交换,换热管24内的原料水的温度升高了,汽水混合物温度降低变成了冷凝水流至中腔室B的底部,从回水管路22回流至锅炉本体10内。而经换热后的原料水变成了在上腔室A内形成了汽水混合物,在经汽水分离器26分离呈水和蒸汽,其中蒸汽为1.25MPa(193℃)饱和蒸汽经蒸汽出口输送至需要处,而分离后的水又重新回到了上腔室A内。由于这些原料水不会进入锅炉本体10内,因此不需要水处理,可以直接用自来水,再者自来水从换热管24内经过,可以方便的、定期的清理换热管24内壁。

为了对锅炉本体10内部的盘管进行有效地冷却,回水管路22与泵体27相连,泵体27将循环水泵入锅炉本体10内。这种强制循环方式,用几倍于正常流量的循环水对锅炉盘管进行冷却,减小爆管概率。

进一步的,换热器20为圆柱形箱体,换热管24在中腔室B内均匀间隔布置有多根。

为了检测上腔室A和下腔室C内原料水的量,以便定期补加原料水,上腔室A和下腔室C内还设置有水位传感器,水位传感器检测水位信号并将该信号传送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控制自来水源的流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