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压釜及锅炉热能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51396发布日期:2020-01-21 19:33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蒸压釜及锅炉热能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环保节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蒸压釜及锅炉热能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蒸压釜是一种体积庞大、重量较重的大型压力容器。蒸压釜用途十分广泛,大量应用于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管桩、灰砂砖、煤灰砖等建筑材料的蒸压养护,使其在釜内完成cao—si02—h2o的水热反应。蒸压釜在应用过程中能耗高,剩余热能回收困难,蒸压釜通常采用大气直排的方式排放高压蒸汽和高温凝结水,现有行业多采用大水箱回收蒸压釜的余热,但效率较低,回收量非常少,整个行业均处在能源回收利用率非常低的粗放式管理阶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压釜及锅炉热能回收系统,在蒸压釜的应用过程中对其剩余的热能进行最大程度地回收利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蒸压釜及锅炉热能回收系统,包括蒸压釜及为蒸压釜提供蒸汽的锅炉,还包括气水换热器及水水换热器,所述气水换热器包括相互换热的气流通路及水流通路一,所述水水换热器包括相互换热的水流通路二及水流通路三,所述气流通路的进口与出口对应为一次侧进管a和一次侧出管a,所述水流通路一的进口与出口对应为二次侧进管a和二次侧出管a,所述水流通路二的进口与出口对应为一次侧进管b和一次侧出管b,所述水流通路三的进口与出口对应为二次侧进管b和二次侧出管b;所述蒸压釜排出的剩余蒸汽及所述锅炉表面排污产生的蒸汽与所述一次侧进管a连通,所述二次侧进管a与锅炉给水连通,所述二次侧出管a与所述锅炉连通;所述蒸压釜排出的冷凝水及所述锅炉底部排污产生的高温热水与所述一次侧进管b连通,所述二次侧进管b与锅炉给水连通,所述二次侧出管b与所述锅炉连通。

可选的,所述一次侧出管a与所述一次侧进管b连通,所述二次侧出管a还与所述二次侧进管b连通,所述二次侧出管b还与所述二次侧进管a连通。

可选的,还包括与所述蒸压釜连接的冷凝缓冲罐,所述冷凝缓冲罐用于收集所述蒸压釜排出的冷凝水,所述冷凝缓冲罐与所述一次侧进管b连通。

可选的,还包括与所述锅炉连接的热水储罐,所述二次侧出管a及所述二次侧出管b与所述热水储罐连通。

可选的,还包括与所述一次侧进管a连接的蒸汽收集室,所述蒸压釜排出的剩余蒸汽及所述锅炉表面排污产生的蒸汽与所述蒸汽收集室连通。

可选的,还包括与所述一次侧进管b连接的污水过滤室,所述蒸压釜排出的冷凝水及所述锅炉底部排污产生的高温热水与所述污水过滤室连通。

可选的,还包括废水处理池,所述一次侧出管b与所述废水处理池连接。

可选的,还包括与所述废水处理池连接的净水池,所述净水池与所述二次侧进管a、所述二次侧进管b或所述锅炉连通。

可选的,还包括布置于所述蒸压釜与所述锅炉之间的一级蒸汽分配器,所述蒸压釜布置多个,所述一级蒸汽分配器对应多个所述蒸压釜的进气口设置有多个分配阀。

可选的,还包括布置于所述蒸压釜的排气口与进气口之间的二级蒸汽分配室,所述二级蒸汽分配室对应多个所述蒸压釜的进气口设置有多个分配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采用气水换热器对蒸压釜排出的剩余蒸汽及锅炉表面排污产生的蒸汽进行热能回收,低温的锅炉给水流入二次侧进管a经气水换热器换热升温,再由二次侧出管a流出为锅炉提供预热水;采用水水换热器对蒸压釜排出的冷凝水及锅炉底部排污产生的高温热水进行热能回收,低温的锅炉给水流入二次侧进管b经水水换热器换热升温,再由二次侧出管b流出为锅炉提供预热水;总而言之本申请上述系统,通过气水换热器及水水换热器对蒸压釜及锅炉产生的高温气体及高温液体都能进行热能回收,余热的回收利用率高达90%,大幅降低了蒸压釜应用过程中的耗能成本,起到了高效节能减排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布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蒸压釜;2、锅炉;3、气水换热器;31、一次侧进管a;32、一次侧出管a;33、二次侧进管a;34、二次侧出管a;4、水水换热器;41、一次侧进管b;42、一次侧出管b;43、二次侧进管b;44、二次侧出管b;5、冷凝缓冲罐;6、热水储罐;7、蒸汽收集室;8、污水过滤室;9、废水处理池;10、净水池;11、一级蒸汽分配器;12、二级蒸汽分配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蒸压釜及锅炉热能回收系统,包括蒸压釜1及为蒸压釜1提供蒸汽的锅炉2,还包括气水换热器3及水水换热器4,气水换热器3包括用于换热降温的气流通路及用于换热升温的水流通路一,水水换热器4包括用于换热降温的水流通路二及用于换热升温的水流通路三,气水换热器3包括:一次侧进管a31和一次侧出管a32用于高温的气体流进流出,二次侧进管a33和二次侧出管a34用于低温的锅炉给水流进流出;水水换热器4包括:一次侧进管b41和一次侧出管b42用于高温的液体流进流出,二次侧进管b43和二次侧出管b44用于低温的锅炉给水流进流出;蒸压釜1排出的剩余蒸汽及锅炉2表面排污产生的蒸汽与一次侧进管a31连通;蒸压釜1排出的冷凝水及锅炉2底部排污产生的高温热水与一次侧进管b41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采用气水换热器3对蒸压釜1排出的剩余蒸汽及锅炉2表面排污产生的蒸汽进行热能回收,低温的锅炉给水流入二次侧进管a33经气水换热器3换热升温,再由二次侧出管a34流出为锅炉2提供预热水;采用水水换热器4对蒸压釜1排出的冷凝水及锅炉2底部排污产生的高温热水进行热能回收,低温的锅炉给水流入二次侧进管b43经水水换热器4换热升温,再由二次侧出管b44流出为锅炉2提供预热水;总而言之本申请上述系统,通过气水换热器3及水水换热器4对蒸压釜1及锅炉2产生的高温气体及高温液体都能进行热能回收,余热的回收利用率高达90%,大幅降低了蒸压釜1应用过程中的耗能成本,起到了高效节能减排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次侧出管a32与一次侧进管b41连通,蒸压釜1排出的剩余蒸汽及锅炉2表面排污产生的蒸汽经气水换热器3换热降温后,蒸汽会冷凝成高温水,可将其再通入水水换热器4进行再次换热降温;二次侧出管a34还与二次侧进管b43连通,经气水换热器3换热升温的锅炉给水,还可通过水水换热器4进行再一步的换热升温,二次侧出管b44还与二次侧进管a33连通,锅炉给水经水水换热器4换热升温后如果温度仍较低,可通过温度监测器进行实时温度监测,可使其重新返回气水换热器3及水水换热器4进行再一次换热升温,最终得到温度较高的锅炉给水,供给至锅炉2。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蒸压釜1连接的冷凝缓冲罐5,冷凝缓冲罐5用于收集蒸压釜1排出的冷凝水,冷凝缓冲罐5与一次侧进管b41连通。冷凝缓冲罐5用于收集蒸压釜1产生的冷凝水,随后将其输送至水水换热器4进行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锅炉2连接的热水储罐6,二次侧出管a34及二次侧出管b44与热水储罐6连通。经气水换热器3及水水换热器4换热升温的锅炉给水可暂时储存至热水储罐6内,热水储罐6可给锅炉2供水,也可以给生产车间内其他需要用水的设施或工序供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一次侧进管a31连接的蒸汽收集室7,蒸压釜1排出的剩余蒸汽及锅炉2表面排污产生的蒸汽与蒸汽收集室7连通,蒸汽收集室7内可布置活性炭等清洁材料,对气体进行一定程度的过滤,避免污物直接流入气水换热器3及水水换热器4对其造成污染。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一次侧进管b41连接的污水过滤室8,蒸压釜1排出的冷凝水及锅炉2底部排污产生的高温热水与污水过滤室8连通,污水过滤室8内可布置活性炭等清洁材料,对液体进行一定程度的过滤,避免污物直接流入水水换热器4对其造成污染。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废水处理池9,一次侧出管b42与废水处理池9连接,经气水换热器3及水水换热器4换热降温后的废水排入废水处理池9进行最终的清洁处理,避免直接排除废水污染环境。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废水处理池9连接的净水池10,净水池10与二次侧进管a33、二次侧进管b43或锅炉2连通,废水处理池9处理得到的净水进入净水池10进行储存,其可以作为锅炉给水来源,有效的对整个系统中的水进行循环利用,避免水资源浪费。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布置于蒸压釜1与锅炉2之间的一级蒸汽分配器11,蒸压釜1布置多个,一级蒸汽分配器11对应多个蒸压釜1的进气口设置有多个分配阀。蒸压釜1设置多个进行工作,为了方便调控蒸汽的利用,采用一级蒸汽分配器11进行中转,对应开启分配阀及阀门大小为蒸压釜1提供蒸汽。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布置于蒸压釜1的排气口与进气口之间的二级蒸汽分配室12,二级蒸汽分配室12对应多个蒸压釜1的进气口设置有多个分配阀。蒸压釜1排气口排出的蒸汽可经气水换热器3进行换热,也可经二级蒸汽分配室12进行集中收集,随后二次利用再分配至各个蒸压釜1,如何利用排出的蒸汽可根据实际工况具体的进行选择。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