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36417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管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管散热器,尤其涉及一种可减少散热器的整体重量,并增加所述热管与散热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所述散热器的热传导效率的一种热管散热器。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公知的热管散热器包括导热板6、二呈圆柱状的热管7、及散热体8。其中导热板6的底面可贴覆在中央处理器(CPU)的一面上,且导热板6设置有槽沟61,而各热管7的一端可分别设置在槽沟61中,另外散热体8包含多个散热鳍片81,各散热鳍片81上具有相互对应的穿孔82,热管7的另一端穿设连接在各穿孔82中;由此形成一热管散热器,可对所述中央处理器进行散热。
虽然公知的热管散热器可对所述中央处理器进行散热,但是由于整片导热板6由铜材制成,因此,其结合热管7及散热体8之后的整体重量较大,且所述整片铜导热板6增加了制作成本;另外,由于热管7为圆柱管体,与散热体8底面仅为线型接触,所以导致热管7与散热体8的接触面积较小,而使热管7与散热体8间的热传导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将热管散热器重新设计,使热管散热器的整体重量减少,并增加所述热管与散热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所述散热器的热传导效率。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管散热器,包括具有开口部的基座;设置在开口部上的导热板,所述导热板呈U型设置,其上具有容置部;设置在基座上的散热体;至少一热管,其受热端设置在导热板上,并与散热体接触,而冷却端则设置在散热体的端面上。
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为公知热管散热器的剖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剖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6-导热板 61-槽沟7-热管8-散热体81-散热鳍片 82-穿孔1-基座11-开口部2-导热板 21-容置部3、3a-散热体 31-凹陷部32-鳍片 4-热管41-受热端 42-冷却端5-电子组件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详细说明,现配合
如下图2、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及外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管散热器包括基座1、导热板2、散热体3及至少一热管4,如此结构可减少散热器的整体重量,并增加热管4与散热体3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器的热传导效率。
基座1为铝的导热材料所制成,且其一侧具有开口部11。
导热板2呈U型设置,其上设置有容置部21,且为铜或铝的导热材料制成,导热板2设置在开口部11上,可与热管4接触,基座1与导热板2间由导热介质结合。
散热体3设置在基座1上,散热体3包含多个鳍片32,其上设置有凹陷部31。
热管4呈扁平状,具有受热端41与冷却端42,受热端41设置在导热板2的容置部21与散热体3的底部间,而冷却端42则设置在散热体3的凹陷部31上,受热端41通过导热介质与导热板2及散热体3结合,而冷却端42同样通过导热介质与散热体3的凹槽31结合,热管4呈相互接触的并列状设置。如此构成全新的热管散热器。
图4、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及另一剖视图。如图所示,在使用时,将导热板2贴覆在电子组件5上(如中央处理器),当电子组件5运作产生热量时,导热板2直接吸收热量,之后再传导至各热管4的受热端41及散热体3上,热管4利用其气、液相变化,快速将受热端41的热量传导至冷却端42及散热体3,使电子组件5快速散热。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本实用新型的热管散热器,除可为所述形态之外,也可在散热体3的端面上设置多个具有较大间距的凹陷部31,各热管4的冷却端42分别设置在各凹陷部31内,各热管4的冷却端42呈辐射状设置,实现均匀散热。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散热体3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具有较小间距的弧状凹陷部31,且各热管4的冷却端42呈圆管状设置,并分别设置在各弧状凹陷部31内,各热管4呈整齐状排列,同样能均匀散热。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所示,热管4呈“S”型的弯曲状设置,在受热端41及冷却端42间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散热体3,且冷却端42设置在散热体3上,使电子组件5快速散热。
图9、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及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热管4的冷却端42直接并列设置在散热体3的端面上,使电子组件5快速散热。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热管4的冷却端42呈辐射状直接设置在散热体3的端面上,使电子组件5快速散热。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剖视图。其中散热体3设置有冷却端42的顶面可另外设置散热体3a,由此辅助冷却端42进行散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热管散热器可有效改善公知技术中的种种缺陷,减少散热器的整体重量,并增加所述热管与散热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所述散热器的热传导效率,本实用新型具有进步性、实用性、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确实符合新型专利申请的要求,根据专利法提出申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设置有开口部;导热板,呈U型,设置在所述开口部中,其上设置有容置部;散热体,设置在所述基座上;至少一热管,具有至少一扁状受热端与冷却端,所述受热端设置在导热板上,并与散热体接触,冷却端设置在所述散热体的端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为铝的导热材料所制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为铜、铝的导热材料所制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体的端面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各热管的冷却端设置在所述凹陷部内,呈相互接触的并列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体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具有间距的凹陷部,所述各热管的冷却端分别设置在各凹陷部内,各热管的冷却端呈辐射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体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具有间距的弧状凹陷部,所述各热管的冷却端为圆管状,并分别设置在各凹陷部内,各热管呈整齐排列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热管的冷却端相互接触,并列设置在散热体端面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热管的冷却端相互具有间距,设置在所述散热体的端面上,各热管的冷却端呈辐射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的冷却端与散热体、受热端与导热板及散热体、以及基座与导热板间由导热介质结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呈“S”型的弯曲状,所述热管的受热端与冷却端间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散热体。
专利摘要一种热管散热器,包括具有开口部的基座;设置在开口部上的导热板,该导热板呈U型设置,其上具有一容置部;设置在基座上的散热体;以及至少一热管,具有受热端及冷却端,该受热端设置在导热板上,并与散热体接触,而冷却端则设置在散热体端面上;由此构成可减少散热器的整体重量,并增加该热管与散热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该散热器的热传导效率。
文档编号F28D15/02GK2773904SQ20052000151
公开日2006年4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5日
发明者崔惠民, 王树斌 申请人:珍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