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34226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涉及设 置有该芯体装置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通常采用热交换器冷却系统流体。常规的热交换器可以由铝 板加工而成,铝板在热交换器中间隔设置成通道,被冷却流体(即油或水) 和推送到铝板上的空气或水之间进行热传导。这样的热交换器由叠放的板 子和设置在板子之间的间隔装置形成,以在两层之间形成空间,并以连续 的方式推进被冷却油和冷却流体的流动,由此在相邻油流的板子之间的空 间推进冷却流体,以^使冷却流体于此空间流动并从油中带走热量。在层叠
板子的相反的两端设置有与板子端部密封的箱体,为从由板子形成的芯体 流过的流体提供贮液箱。该空间中可为冷却流体设置波浪形翅片,为散热 器提供另外的散热性能。
热交换器可以通过在第一通道(运送油)之间设置第一间隔杆将第一 通道分离来形成,间隔杆可以钎焊在第一通道之间以在每个第一通道之间 形成空间,流体自该空间流过从第一通道中带走热量。每一个笫二通道通 过在第一通道之间设置与第一个间隔杆成横向的第二间隔杆并钎焊在相邻 的第一通道相反的侧缘之间形成。通常,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密封隔离并 流过例如水和油的冷却流体。因为有许多间隔杆并且每一根由增加热交换 器整体重量的厚壁材料加工而成,因此这种结构的热交换器重量大。另外, 通过此种方式加工这种热交换器的成本高。
现有技术中也有通过不同结构的通道加工热交换器的技术,以减少间
隔杆的用量,改善重量和热交换效果。2007年5月22日公开的授予Showa DenkoK.K.的美国专利、专利号7219720 乂〉开了如此一个例子。
专利720,公开了一种流体通过的扁平空心体部(第一通道),笫一 通道包括纵向伸长并且定位成一个在另 一个之上且间隔开的上部和下部平 板、和一放置在该两个平板之间并钎焊于其上的通道形成体部。通遣形成 体部包括两个纵向延伸的第一直侧杆,该第一直侧杆分别设置在上部和下 部平板相对侧边之间并形成第一通道的侧壁, 一纵向延伸、设置在两笫一 直侧杆之间且并通过紊流片与两侧杆相连的中间杆。在两个笫一通道之间 设置与第 一个直侧杆成橫向的第二直侧杆并钎焊在相邻的第 一通勤目反的 侧缘之间,形成第二通道。
上迷热交换器需要多种加工作业以形成通道,该通道费用高且绩效提 高很小。由于第一通道的侧壁为平面,当冷却流体推进并遇到平面型的第 一通道的側壁时,流体被阻挡并可能对相邻的流体的流动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降低了热交换效率。
合乎需要的情况是能够低成本的情况下快速的制造热交换器并得到高 的热交换效率。
本公开的技术克服了 一个或多个上述概括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开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使得该芯体装 置的制造成本低,加工方便并且热交换效率高。
本公开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包括多组成对的板,每 对板至少在一端被一个导流装置间隔并在其间形成流体通道;多根间隔条, 每根间隔条设置在每组成对板之间以便在相邻的成对板之间形成传送通 道;其中被引导到所述传送通道中的流体被所述导流装置导入所述传送通 道中。
开技术进一步涉及一种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包括一个芯体, 所述芯体的两端焊接有箱体,所述芯体包括多组成对的板,每对板至少
在一端被一个导流装置间隔并在其间形成流体通道;多根间隔条,每根间
成横向的传送通道;并且被引导到所述传送通道中的流体被所述导流装置 导入所述传送通道中。
该热交换器芯体和热交换器热交换效率高、加工方便、制造成本降低。


图l是根据本公开的技术的一种热交换器的透视图。 图2是显示了流体流动方向的热交换芯体部分端部透视图。 图3是热交换芯体另一方向部分端部透视图。 图4是热交换器芯体部分爆炸图。
图5是图l热交换器芯体沿5-5向剖视图,显示了 C形杆引导流体进 入第一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图1至图5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解释。参见 图1,显示了一个可能安絲一个冷却包框架(没有显示)的热交换器100, 热交换器100包括在相反两端密封焊接有进口箱体211和出口箱体212的 芯体8。被冷却的流体、例如油、进入与进口箱体211流体连接的进口管 28,并通过与出口箱体222流体连接的出口管29流出热交换器100。空气 被推进到芯体8冷却在芯体中循环的流体。
参见图2,可以看到热交换器100的芯体8包括多片板1,每片板叠放 并通过间隔条13相对间隔,C型的导流板14夹在相邻的间隔条13和成对 板1之间,底板17直接叠放在最低的板1上。流体通道12由成对的板1 和设置在其两端的导流板14形成。传送通道11在相邻的流体通道12和间 隔杆13之间形成。如流动的箭头3所示,自箱体211和222的流体(没有 显示)iiA流体通道12。传送箭头6通常显示了通过传送通道11的空气 流。以下对流到并经过导流板14的空气流进行进一步详细地解释。紊流片 50可以设置在流体通道12中。图2和图3中只显示了在最低的流体通道 中设置紊流片50以^t热量并提供一个微小的阻力,以促使流体流动、保 证在整个芯体中均匀的热量传输。在传输通道ll中可设置翅片40。同样 在图3和图4中,只显示在最低的传输通道ll中设置了翅片40,推进的 空气在流经弯曲的翅片40时可提供额外的热量交换。
参见图3,每一个导流板14包括一个光滑的向外部弯曲的表面39和 一个通常弯曲形状的内侧部分41。导流板14的表面39使空气被有效地引 导(见图5),因此热交换器的总热交换效率得到优化。 一插入物42插入 导流板的每一端,为箱体(图2和图3中没有显示)的紧密配合提供一个 齐平的表面,因为每一个箱体的周沿钎焊或焊接在板l、导流板14和插入 物42的端部。
参见图l和图4,在芯体8的一端可以钎焊或焊接有进口箱体211,并
且在芯体8的另一端钎焊或焊接有出口箱体222。两个箱体211和222可
以有方形的外部轮廓和圃的内部表面。两个箱体211和222可以由挤压的 铝条加工而成,例如有一个凹面促进有效的流体流动。挤压条可以截取到
与芯体8的整个宽度匹配的长度。 一个圃板22可以装配在圆口 21中并通 过焊接密封以密封箱体211和222的端部。
如图3最佳所示,制造热交换器100先将板1 (每片板1可以由适宜 和间隔装置13钎焊的铝合金板加工而成)、导^fU114、紊流片5和翅片 40排列好,然后将排列好的装置通过适宜的装置进行定位并且钎焊集中好 的部件。箱体211和222通过将箱体211和222的周沿钎焊在由板l、间 隔装置13,导流板14和插入物42形成的平齐表面安装到芯体8上。因为 紊流片5和翅片40不需要密封,因此可以在焊接箱体之前电焊在各自的通 道中。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加工的热交换器,如图1、图2和图5所示,高温的流体通过进 口管28itA进口箱体211,然后分流进入第二通道12流过芯体10,并进
一步通过出口管29流入出口箱体222。在流经芯体8时,芯体中的流体与 流经第一通道ll的温度较低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如图5所示,当 空气被推进到导流板14,弯曲表面39引导空气i^v第一通道11,由此热 交换器获得高热交换效率。
根据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
,热交换器可以是用于工业机械的油冷器、 中冷器(ATAAC)或散热器(水冷器)等。
显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设 计出所公开的压路机辊轮的重量装置的各种修改和变型。通过考虑说明书 和此处所公开技术的实现方式,本公开技术的其它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说明和示例只是示例性的,本公开技术的真实 范围由随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方案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组成对的板,每对板至少在一端被一个导流装置间隔并在其间形成流体通道;多根间隔条,每根间隔条设置在每组成对板之间以便在相邻的成对板之间形成传送通道;其中被引导到所述传送通道中的流体被所述导流装置导入所述传送通道中。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引导装置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成对板的端面同面的平面。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导流装置的导流表面为弧面。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导流装置为C型杆。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C型杆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迷成对板的端面同面的平面。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的平面。
7. —种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包括一个芯体,所述芯体的两端焊 接有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迷芯体包括多组成对的板,每对板至少在一 端被一个导流装置间隔并在其间形成流体通道;多根间隔条,每根间隔条 设置在每组成对板之间以便在相邻的成对板之间形成与所述流体通道成横 向的传送通道;并且被引导到所述传送通道中的流体被所述导流装置导入 所述传送通道中。
8. 才艮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装置的 两端设置有与所述成对板的端面同面、用于焊接所迷箱体的平面。
9. 根椐权利要求7所迷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为 C型杆,所述C型杆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成对板的端面同面、用于焊接所 述箱体的平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为 C型杆,所述C型杆端部的槽中焊接有插入物以在C型杆的两端形成与成 对板的端面同面的平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包括多组成对的板,每对板至少在一端被一个导流装置间隔并在其间形成流体通道;多根间隔条,每根间隔条设置在每组成对板之间以便在相邻的成对板之间形成传送通道;其中被引导到所述传送通道中的流体被所述导流装置导入所述传送通道中。该热交换器芯体的热交换效率高。
文档编号F28D9/02GK201191149SQ20082000309
公开日2009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30日
发明者李国超, 田国平 申请人:卡特彼勒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