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介电和铁电流体的静电传输的电容装置和方法

文档序号:4531022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介电和铁电流体的静电传输的电容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输送流体介质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冷却电气、电子或微机械的组件和集成电路,借助于涡轮泵或排量泵驱动的 液体形式或气体形式的流体的对流是普遍的。循环的流体借助于热扩散吸收在待冷却的构 件的热的、小的表面上的热量,并且将热量传输到具有以系统表面上的薄板或散热片为形 式的较大的表面的热交换器,通常是良好的热传导的组件的外壳。外表面上的介质流产生 有利效果,其反作用于边界效应,该边界效应将不利地影响热传递。与通过热扩散的被动热传递相反,借助于泵或鼓风机驱动(强制)的冷却剂循环 需要提高构造成本。此外,将消耗电气或机械驱动功率,并且由此提高总功率损耗。通过借助于排量泵或涡轮泵(鼓风机)的空气或水的循环冷却如输出极晶体管 和变压器的功率电子构件以及以高时钟频率运行的高集成微型计算机和其他数字电路 (ASIC)是普遍的,尤其在较高的局部损耗功率密度和热不利的运行环境的情况下。除了 水或空气,燃料或油也可作为热交换介质用于机械设备的电子控制装置或机动车的发动 机-和传动控制装置中的冷却。例如借助于燃料-循环的机动车构造中的电子发动机控制装置的冷却对管道、 泵、阀以及热交换器的耐久性和永久密封性提出了高的、需要成本的要求。从冷却回路中的 较少的燃料量的泄漏通常已经可导致电子设备的故障。此外根据 自维持对流原理(Prinzip der selbst aufrechterhaltendenKonvektion),被动的流体循环是已知的,尤其是在计算机电子领域 中普遍的“热导管”。其是用于借助于蒸发冷却和自维持冷却剂对流的热传递的、密封闭合 的系统。所使用的流体的沸点处于待冷却的热源的热工作范围内。液相润湿细管道的内壁, 气相能够受在管道内部的蒸汽压力驱动而流向散热器,并且在那通过热交换器上的冷凝来 传递蒸发热。润湿内管壁的液体层的厚度受毛细管作用限制,该作用仅允许相对小的管道 直径,并且由此限制热导管的热流横截面。此外,以热电的珀耳帖效应为基础的、借助于珀尔帖元件的电气冷却是已知的。这 样的元件由两个相互连接的半导体组成,其导带的下边缘处于不同的能级。如果在半导体 之间的分界层上存在电压,以致于电流从具有较高能量的导带边缘的半导体(热源)向具 有较低能量的导带边缘的半导体(散热器)流动,则伴随着电传导电流,还形成了从热源到 散热器的热流。从热源到散热器转移的电子通过在较低的导带下边缘上的弛豫将其在热源 中所吸收的热激发能的一部分传递到散热器的晶格。热扩散反作用于热电感应热流,此外,不可避免的欧姆损耗使半导体的材料变热。 因此珀尔帖元件的热效率相对于其他已知的冷却机制是小的。此外,其本身可能要求多于 待冷却的电子构件本身的结构空间。此外,珀尔帖元件相对昂贵,并且因此通常就不考虑其 广泛的应用。

发明内容
依据本发明设置了用于输送至少一种热交换介质的方法和装置,该热交换介质具 有至少一种具有第一电容率的第一流体以及至少一种具有第二电容率的第二流体,该第二 电容率与第一流体的电容率不同,其中,在液相中的第一流体与在液相中的第二流体不相 混合,由此在第一与第二流体之间形成至少一个介电分界面。因此不同电容率的至少两种 流体形成分层的电介质,并且能够由均勻材料或混合材料组成,或能够由不均勻的混合物, 如乳剂与悬浮液组成。依据本发明的装置包括电容装置,其具有至少两个相邻的电极,至少一个流道在 所述电极的间隙中延伸,所述至少一种热交换介质在该流道中流动。依据本发明,每个电极 与电压控制装置的刚好一个电压源连接,或与电荷控制装置的刚好一个电荷源连接,其中, 每个电极能够独立于其余的电极而充电和放电。此外,借助于依据本发明的电极装置在至少一个流道中设置至少一个电场的激 励,其中,尤其在热交换介质中的不同电容率的至少两种流体的介电分界面的区域中激励 场。电场在介电分界面的周围引起推进力,该推进力朝着激励场的电极的增加电容的 方向作用。较高的电容率的流体段进入到电极充满场的间隙,并且排挤出较低的电容率的 流体段,由此,热交换介质由于流体中的内聚力总体朝推进力的方向前进。这个效应既出现 在电压固定的情况下,又出现在激励场的电极的电荷固定的情况下,并且独立于电场向量 的局部定向,因为除热振动之外,介电流体和铁电胶体的分子的偶极矩主要平行于局部电 场取向(定向极化)。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改进方案,设置用于确定激励场的电极的电容(电容矩阵)并 且还用于定位不同电容率的流体之间的介电分界面的方法。电容的测量装置,例如电容的 测量电桥,被连接到电极装置的端子上。由于电推进场引起的介电分界面的运动改变激励 场的电极的电容,介电分界面处于该些电极的影响区域中。通过电压控制装置改变激励场 的电极上的电压。如果电极的电容由此改变,则电极间隙中存在介电分界面。相反地,如果 电极的电容没有改变,则电极间隙中的流道段由唯一的流体均勻地填满。以这种方式,识别 所有的介电分界面的位置。能够根据经验或借助于数值方法找出具有均勻的或者分层的电 介质的激励场的电极的电容(电容矩阵),其在电极几何形状简单或对称的情况下,如在平 板电容器或圆柱形电容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分析获知。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改进方案设置如下方法,即该方法借助于对依据本发明的电 极装置的前进的、电压-或电荷控制的充电和放电,在至少一种热交换介质的至少一个流 道中,尤其在包括在热交换介质中的、不同电容率的至少两种流体之间的介电分界面的区 域中,引起电场的在推进方向上前进的激励。在每个推进步骤中,电极装置维持使介电分界 面在推进方向上超前的电场激励,直到推进力衰减且激励场的电极的电容不再增加。依据 本发明,目前电荷通过电压-或电荷控制装置传输到在推进方向上相邻的电极,并且执行 下一个推进步骤,所述电极能够是并联的,以便提高其电容。依据本发明,借助于电压-或电荷控制装置的推进方法前进地仅对这样的电极充 电,即在其间隙中,已通过先前所描述的用于确定电容的方法,找出了介电分界面。因此,有利地将电场激励在能量上限制在分界面的区域中,因为推进力仅在那里作用于热交换介 质。电推进场被局部地激励并且维持,直到激励场的电极的电容不再增长并且受影响的介 电分界面不再前进,由此推进步骤结束。根据依据本发明的方法的改进方案,通过在电极端子上暂时固定的电压或在电极 上暂时固定的电荷执行推进步骤。根据本发明的改进方案,电压-或电荷控制装置将静电场叠加在前进地激励的电 推进场上,只要依据本发明的装置周围的介质的电容率小于热交换介质中的流体的电容 率,该静电场就阻止包括在热交换介质中的介电流体从依据本发明的装置中泄漏。根据本发明的改进方案,热交换介质的流体中的至少一种由均勻的铁电材料组 成,尤其由铁电液晶,或由含有铁电胶体的悬浮液或乳剂组成。根据本发明的改进方案,热交换介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流体段,其由介电流体的 液相组成,并且具有至少一个另外的流体段,其由该第一流体的气相组成。根据本发明的改进方案,包括在热交换介质中的至少一种流体的沸点处于至少一 个待冷却的热源或至少一个待加热的散热器的热工作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改进方案,设置了用于确定不同电容率的流体段之间的至少一个介 电分界面的流速的方法,其中,将确定激励场的电极的电容的时间上的改变,随热交换介质 一起流动的介电分界面位于这些电极的间隙中。根据本发明的改进方案,以用于确定流速的方法为出发点,设置如下方法,即借助 于不同电极的电容变化的时间相关性来确定均勻流体段的长度,其中,不同电容率的流体 段之间的介电分界面进入到这些电极的间隙中。根据本发明的改进方案,以用于确定电极电容和定位不同电容率的流体段之间的 介电分界面的方法为出发点,设置用于确定流体密度和流体温度的方法。在这方面根据先 前所描述的方法找出这样的激励场的电极,其间隙填满热交换介质的均勻的流体段。在均 勻介电填充的情况下,所测量的电容仅取决于流体的与温度有关的介电定向极化。通过德 拜方程(Debye-Gleichimg)获知在具有永久的分子的偶极矩的流体——例如水——中的温 度和极化之间的关系,而对于这些具有感应偶极矩的流体,通过克劳修斯-莫索提-德拜方 程(Clausius-Mossotti-Gleichung)获知流体中的温度和极化之间的关系。依据本发明, 在电极的所测量的电容以及介电极化与介电流体的温度之间的功能关系被描述为微型计 算机的程序中的数值算法。依据本发明,在这一计算机的程序流程中的数值算法根据所测量的电容以及由电 极包围的均勻流体段的温度连同依据本发明所确定的流速和已知的流体的比热容一起来 确定通过激励场的电极装置的热流。依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实施尤其适合用于介电流体以及铁电流体的静电对流驱动, 并且有利地应用在对流回路中,以用于冷却或加热机动车以及机械装置的发动机和传动控 制装置中的电气、电子或微机械组件,其必须满足关于鲁棒性、无需维修性以及耐久性的高 要求。此外,依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实施适合应用于移动的、电子终端装置如膝上型电脑、 PDA等中,其蓄电池具有小的充电电容,并且不允许借助于泵或鼓风机的、浪费功率的、电驱 动的冷却剂对流。此外,本发明适合作为辅助驱动与自维持的对流一起用于热导管(heat
6pipe)中热交换介质的液相的循环。依据本发明的装置的电极和流道适合于微型形式,用于嵌入在多层电子电路板或 陶瓷衬底中;电极能够与电子组件联接在一起,并且在待冷却或待加热的微电子或-机械 组件中作为可变电容的电容器使用。具有单件式外部电极的本发明的实施是完全电磁屏蔽的,其中外部电极构造为流 道的闭合的外壁。电子构件和导线的信号的完整性不受损害,在电推进场的瞬时激励期间 在电极上也没有出现任何电磁干扰辐射。


图1至23在沿着推进方向的纵剖面图中,图对和25在横截面图中,形象地说明 了依据本发明的装置的有利的实施例,更确切地说,附图中图1示出了依据本发明的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图,图2示出了分配了电压-或电荷控制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图3示出了在固定电极电压情况下,在方法的第一执行方式的第一推进步骤中的 第一实施方式,图4示出了在固定电极电压情况下,在方法的第一执行方式的第二推进步骤中的 第一实施方式,图5示出了在固定电极电压情况下,在方法的第一执行方式的第三推进步骤中的 第一实施方式,图6示出了在固定电极电荷情况下,在方法的第一执行方式的第一推进步骤中的 第一实施方式,图7示出了在固定电极电荷情况下,在方法的第一执行方式的第二推进步骤中的 第一实施方式,图8示出了在固定电极电荷情况下,在方法的第一执行方式的第三推进步骤中的 第一实施方式,图9示出了具有单件式内部电极的、依据本发明的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图10示出了具有嵌入的第一实施方式和两个分开的流道的第三实施方式,图11示出了与热导管(heat pipe)连接的第四实施方式,图12示出了与电压-或电荷源连接的第五实施方式,图13示出了与电压-或电荷源连接的第六实施方式,图14示出了与电压-或电荷源连接的、没有内部电极的第七实施方式,图15示出了与电压-或电荷源连接的、具有错位的外部电极的、没有内部电极的 第八实施方式,图16示出了在第一推行步骤中且在方法的第二执行方式的电场激励的状态下的 第八实施方式,图17示出了在第二推行步骤中且在方法的第二执行方式的电场激励的状态下的 第八实施方式,图18示出了在第三推行步骤中且在方法的第二执行方式的电场激励的状态下的 第八实施方式,
图19示出了在第四推行步骤中且在方法的第二执行方式的电场激励的状态下的 第八实施方式,图20示出了在第一推行步骤中且在方法的第三执行方式的电场激励的状态下的 第八实施方式,图21示出了在第二推行步骤中且在方法的第三执行方式的电场激励的状态下的 第八实施方式,图22示出了在第三推行步骤中且在方法的第三执行方式的电场激励的状态的第 八实施方式下,图23示出了在第四推行步骤中且在方法的第三执行方式的电场激励的状态下的 第八实施方式,图M示出了具有交错的、分层的板电极以及所分配的电压源的第九实施方式的 横截面,以及图25示出了具有径向分层的或卷绕的圆柱形电极以及所分配的电压源的第十实 施方式的横截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至23在沿着热交换介质的推进方向的纵剖面图中分别描述了依据本发明的 装置的实施的段。图1示出了用于输送热交换介质2的、依据本发明的装置的第一实施1,该热交换 介质2包含具有第一电容率ε工的第一介电流体段3’、具有第二电容率£2的第二介电流体 段4’以及具有第三电容率ε 3的第三介电流体段5’,其中,第二电容率ε2不同于第三和 第一电容率ε3、h。不相混合的流体3、4和5形成介电分界面16,并且由此形成在热交换 介质2的流向上分层的电介质。此外,设置单件式、闭合的外部电极12,其被构造为流道6 的外壁12’并且包围单独的、相互分开的内部电极7、8、9和10,这些电极沿推进方向安置, 并且形成了多件式实施的内部电极11。外部电极12和内部电极11是电流上相互分开的。 电极装置14的外部电极12和内部电极7,8,9,10具有间隙,其形成流道6,热交换介质2在 该流道中流动。根据第一实施1的改进方案,设置第一板状的外部电极12以及第二板状的、与外 部电极12分开的外部电极13。此外,内部电极7、8、9、10是板状的,并且与外部电极12和 13分开地构成。外部电极12和13被实施为流道6的外壁12’、13’,该流道6容纳热交换 介质2。在根据图1的剖面图中没有描述流道6的平行于纸平面的另外的外壁。图2示出了第一实施1,其中,其被分配了电子的电压控制装置17,其具有独立受 控的电压源队、仏、队、仏以及U4。这些电压源UQ、U1、U2、U3以及U4中的每个通过单根导线 21与内部电极7、8、9、10中的刚好一个电连接。电极7、8、9、10能够相互独立地充电和放 电。外部电极12和13与地电势18电连接。根据第一实施1的改进方案,内部电极7、8、9、10中的每个通过分开的单根导线21 与电子的电荷控制装置20的电荷源中的刚好一个连接。电极装置14能够借助于电压控制装置17或电荷控制装置20联接到可变电容的 电容网络(电容矩阵)。
图3至8示出了在借助于激励场的电极装置14的电压-或电荷受控的充电和放 电而前进地、局部地激励电推进场19的情况下,装置的第一实施1中的依据本发明的方法 的第一执行方式的连续的推进步骤对、25、26。在推进步骤M、25和沈中的每一步中,局部 电场激励19”在固定电极电压或电极电荷情况下保持不变,直到对分界面16的推进力27’ 衰减。在具有电容率ε 2的流体4和具有电容率ε工的流体3之间的介电分界面16的区域 中,电极装置14激励局部电场19’,其在推进方向27上超前于分界面16并且引起作用于分 界面16的推进力27’。具有较高的电容率ε 2 > ε工的流体段4’进入到电极装置14的充 满场的间隙,并且排挤出具有较低的电容率ε !的流体3,由此,热交换介质2由于流体3、4 中的内聚力总体通过流道6朝推进力27’的方向继续流动。一旦推进力27’停止,则推进 步骤M、25J6结束;通过借助于电压控制装置17或电荷控制装置20将场激励转入装置14 的在推进方向27上相邻的电极来引入下一的步骤。图3至5示出了在电极电压暂时固定、与电压控制装置17相连接的情况下,在第 一实施1中的热交换介质2的推进。根据图3在输送步骤M中,通过电压控制装置17在内部电极8和外部电极12之 间加上电压U。,内部电极8和外部电极12在其间隙中激励局部电场19’。推进场19将介 电分界面16拉入内部电极8和外部电极12的间隙。一旦具有较高的电容率ε 2的流体段4填满内部电极8和外部电极12的间隙,并 且依据本发明所确定的电极电容不再增长,则在根据图4的输送步骤25中,电压控制装置 17除在电极8和12之间加电压Ua = Ue之外,还在内部电极9和外部电极12之间加上电 压队=_队。由此,在内部电极8和9之间出现电位差2 *UC,电场19’将介电分界面16拉 入内部电极8和9的间隙。一旦对介电分界面16的区域的推进力27’衰减,并且依据本发明所确定的电极对 8和9的电容不再增长,则在根据图5的输送步骤沈中,电压控制装置17将处于电极8和 12之间的电压降低到零,电推进场19’被限制在内部电极9和外部电极12的间隙中,在此, 推进力27’被施加在前进的介电分界面16的周围的热交换介质2上。根据加上的电压U和电容C,激励场的电极装置14中的静电能量为We = 1/2CU2如果较高的电容率ε 2 > ε工的流体段进入在激励场的电极的间隙中的路程S,则 电容C (s)增长,单位长度电容k(s) = dC/ds大于零。通过沿无限小的路程δ s的电容变化δ C = k δ s,W6按照下式改变δ We = 1/2U2 δ C = l/2U2k δ s在电压U为常量的条件下,电荷量δ Q = U δ C或-δ Q流动到电极,从电压源中提 取能量δ Wq = U δ Q = U2 δ C = 2 δ We。如果是作用在介电分界面16上的力27,并且δ Wm = δ s是所完成的机械功, 则能量平衡为\ = ffe+ffffl,并且由此得出5ffq = δ We+ δ Wm5Wm = 5We = 1/2 U2 k5s
Fd = l/2U2k如果电极装置逐段地为圆柱形,在该段中沿着流向的横截面和单位长度电容也是 不变的,则单位长度电容k独立于介电分界面16的位置,由此力Fd也独立于介电分界面16 的位置。图6至8示出了在暂时固定电极电荷的情况下的、在第一实施1中的前进的电场 激励19”条件下热交换介质2的推进步骤。该电极电荷是由电荷控制装置20施加和除去 的。在根据图6的输送步骤M中,电荷控制装置20将电荷&从电荷源加到内部电极 8上,外部电极12处于地电势18上。电极8和12在其间隙中激发局部电场19’,分界面16 进入到该间隙中。一旦具有较高的电容率ε 2的流体段4’填满内部电极8和外部电极12 的间隙,并且依据本发明所确定的电极电容不再增长,则在根据图7的输送步骤25中,电荷 控制装置20在内部电极9上加上电荷-Qc。由此在内部电极8和9上出现电荷差2 ·Qc,并 且电场19’将介电分界面16拉入电极8和9的间隙。一旦对介电分界面16的区域的推进力27’衰减,并且依据本发明所确定的电极对 8和9的电容不再增长,则在根据图8的输送步骤沈中,电荷控制装置20将内部电极8的 电荷Qc释放。因此,电推进场19被限制在内部电极9和外部电极12的间隙中,在此,推进 力27’被施加在在前进的介电分界面16的区域中的热交换介质2上。根据电荷Q,激励场的电极装置14的静电磁能量为We = 1/2Q2/C在固定电极电荷Q的情况下,电容变化δ C = k δ s按照下式改变Weδ We = -1/2 (Q2/C2) k δ s。在电极端子断开的情况下,电压源不会提取能量5ffq = U5Q = 0因此,电极装置14连同电介质的能量WJWm保持守恒
权利要求
1.用于输送至少一种热交换介质0,66)的方法,所述热交换介质0,66)具有至少一 种具有第一电容率的第一流体(3,4,5)以及至少一种与所述第一流体(3,4,幻不相混合的 第二流体(3,4,5),并且所述第二流体(3,4,幻具有与所述第一电容率不同的第二电容率, 其中,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流体(3,4,幻之间构成至少一个介电分界面(16),所述介电分界 面(16)受前进地激励的、电推进场(19)的作用,所述电推进场(19)在所述至少一个介电 分界面(16)上施加推进力(27' ) 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液体作为第一流体(3,4,5)使用,并 且第二液体作为第二流体(3,4,幻使用,所述第二液体的电容率与所述第一液体的电容率 不同。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液体作为第一流体(3,4, 5)使用,并且气体作为第二流体(3,4,幻使用,尤其所述气体是所述第一流体(3,4,幻的气 相(36)。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电场(19’)生成在所 述待输送的热交换介质0,66)上的所述推进力07’),所述电场(19’)尤其在不同电容率 的流体(3,4,5)之间的介电分界面(16)的区域中由电极装置(14)激励。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介质0,66)借 助于静电场而连在一起或者聚在一起,所述静电场叠加在所述前进地激励的电推进场(19) 上。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电荷在推进方向07) 上朝所述电极装置(14)的其他电极(7,8,9,10,11,12,13,32,49)的移动前进地激励所述 电推进场(19)。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借助于所述激励场的电极 装置(14)的电容的测量获得在所述热交换介质0,66)中的至少一个介电分界面(16)的 位置,并且从所述至少一个介电分界面(16)的位置的时间上的改变确定至少一个流体段 (3,,4,,5,)的流速。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所测量的电容和 至少一个其他参数,尤其是所述流体(3,4,5)的电容率的温度关系,获得包括在所述热交 换介质0,66)中的流体段(3’,4’,5’ )的至少一个流体段的温度。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包括在所述热交换介 质0,66)中的至少一个流体段(3’,4’,5’ )的温度、流速和比热容获得热流。
10.用于输送至少一种热交换介质0,66)的装置,所述热交换介质0,66)具有至少一 种具有第一电容率的第一流体(3,4,5)以及至少一种与所述第一流体(3,4,幻不相混合的 第二流体(3,4,5),并且所述第二流体(3,4,幻具有与所述第一电容率不同的第二电容率, 其中,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流体(3,4,5)之间构成至少一个介电分界面(16),其特征在于,由 电极装置(14)前进地激励电推进场(19),所述电极装置(14)由至少两个尤其在推进方向 (27)上相邻的电极(7,8,9,10,11,12,13,32,49)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介质0,66)的输送在流道 (6,60)中进行,所述流道(6,60)在所述分配的电极装置(14)的间隙中延伸。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0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外部电极(12,13,32)被构造为所述流道(6,60)的闭合的外壁(12’,13’,40,4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他电极(7,8,9,10,11,49)被所 述外部电极(12,13,32)完全包围,其中,所述外部电极(12,13,32)与所述其他电极(7,8, 9,10,11,49)相互分开。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0或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7,8, 9,10)中的至少两个被构造为相互分开的外部电极(12,13,32),其中,所述外部电极(12, 13,32)彼此电隔离,并且嵌入在电绝缘的外壁G0,41)中或固定在所述外壁G0,41)的内 侧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另一个内部电极(7,8,9,10,11,49)安 置在所述流道(6,60)的内部。
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0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装置 (14)的每个电极(7,8,9,10,11,12,13,32,49)被分配了具有独立受控电压源的电压控制 装置(17)或具有独立受控电荷源的电荷控制装置00)。
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0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装置 (14)具有用于测量至少一个电容的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用于介电和铁电流体的静电传输的电容装置和方法,其中涉及用于输送至少一种热交换介质(2,66)的方法和装置,所述热交换介质具有至少一种具有第一电容率的第一流体(3,4,5)以及至少一种与所述第一流体(3,4,5)不相混合的第二流体(3,4,5),并且所述第二流体(3,4,5)具有与所述第一电容率不同的第二电容率,其中,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流体(3,4,5)之间构成至少一个介电分界面(16),所述介电分界面(16)受前进地激励的、电推进场(19)的作用,所述电推进场(19)在所述至少一个介电分界面(16)上施加推进力(27’)。
文档编号F28D15/00GK102089613SQ200980126651
公开日2011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7日
发明者T·普勒佩尔 申请人: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