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乏汽消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46023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套乏汽消除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套余热利用的乏汽消除器。
背景技术
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乏汽,通常处理方式为(1)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乏汽余热没有得到利用,污染环境。(2)间接换热器冷却乏汽,由于乏汽压力小,比容很大,换热系数较低,乏汽换热器制作的体积很大,很笨,成本很高。(3)直接吸收乏汽是采用混合冷凝吸收器,即使用塔板(有孔筛板),水从塔板开孔流下,乏汽从塔板孔中钻出,水下汽上的流动形成对流换热,在对流换热中,乏汽大部分冷凝,不被冷凝的乏汽排出到大气中。这种乏汽吸收器有两点不足之处(1)由于到塔板筛孔的水,来自水盘分配器,从水盘分配器落下水的形状不是水滴而是水线或水面形状,水的表面积不够大,影响换热。( 乏汽从容器侧面进入吸收器,乏汽进入吸收器后没有导流板,乏汽在吸收器内分布不均勻,影响换热。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套乏汽消除器,是乏汽余热利用的节能装置。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乏汽吸收器的两点不足之处,进行了改进进入吸收器的冷却水,由喷嘴喷雾代替原水分配盘,喷嘴喷雾使得水的表面积最大化,提高水与乏汽的接触面,提高换热效果;乏汽由从容器侧面进入吸收器改为从容器底部进入乏汽(乏汽吸收器B 口进入),乏汽进入吸收器后从多孔塔板孔中钻出,以便乏汽与塔板孔中的水直接接触交换热量;在乏汽消除器底部的侧面设有热液导流口(D 口),当乏汽量较大时,需要较多冷却液,乏汽吸收器的D 口把升温后的热液引出到工艺需要的设备(图中没有标出),减少热液直接进入乏汽管(罐)中时,影响乏汽的向上流动;经过改进的乏汽吸收器,制作简单 (常规钣金下料、常规焊接);运行操作自动控制(根据乏汽大小自动控制冷却液的流量), 是实用的乏汽消除装置。实现其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括一台受压容器(内设有孔塔板和喷嘴)、调控阀、传感器、控制器;所述受压容器、调控阀、传感器都与管路相互连接;所述调控阀、控制器通过电缆及信号线相互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适合各种乏汽的余热吸收利用。所述的乏汽吸收容器内上部的中心位置设有喷雾喷嘴,喷嘴与冷却液管连接,喷嘴向下;乏汽吸收容器内,在喷嘴下设有至少一个锥形塔板,至少一个漏斗形塔板和至少一个锥形导流塔板,所述锥形塔板、漏斗形塔板和锥形导流塔板上有孔。所述的乏汽吸收容器的下部设有乏汽进入口 ;乏汽吸收容器的上部侧面设有冷却液的进口 ;乏汽吸收容器的下部侧面设有换热后的冷却液出口,乏汽吸收容器的上部设有出气口。所述的乏汽吸收容器顶部的出气口与出气管连接;出气管壁连接温度传感器,传感器通过电缆线或信号电缆线与控制器输入端子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子通过电缆线与调控阀连接。[0009]所述的乏汽吸收容器是一套汽液混合换热器,其设备特征为乏汽吸收器的顶部有排气出口、排气出口与排气管连接;排气管壁连接温度传感器,传感器通过电缆线与控制器输入端子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子连接的电缆线与冷却液管上的调控阀连接;排气管上的传感器把检测到的温度信号通过电缆传递给控制器,由控制器根据温度调控冷却液管连接的调控阀开度,调控阀的开度决定冷却液的流量,以此达到根据乏汽量自动调节冷却液流量功能。所述乏汽吸收器的底部设有乏汽进口,乏汽进口与乏汽管(或有乏汽的容器罐) 连接;乏汽吸收容器的上部侧面设有冷却液的进口,冷却液的进口与冷却液管连接;乏汽吸收器的下部侧面设有换热后的热液出口,热液出口把升温后的热液引出到工艺需要的设备(图中没有标出)。所述的乏汽吸收器容器罐内上端的中心位置设有喷雾喷嘴,喷嘴与了冷却液管连接,喷嘴向下,冷却液从喷嘴射出形成伞状液雾,液雾与乏汽接触,并落到带有锥形导流塔板(有筛孔的塔板)上,液体顺塔板孔落下,并与乏汽进一步接触换热后,继续下落到漏斗形塔板换热,冷却液直到锥形导流板上,由锥形导流板把热液引导出乏汽回收容器的出口,热液出口与工艺需要的设备管道连接(图中没有标出)。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1)冷却液把塔板淋液与喷射液雾组合在一起,是冷却液更均勻的与乏汽接触换热,在提高换热效率上,突出塔板淋液与喷射液雾两种换热的优点。(2)本实用新型将乏汽的进入容器由原来的侧进改为从底部进入,并有塔板导流分布乏汽,使乏汽更均勻的冷却液接触换热。

图1为一套乏汽消除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套乏汽消除器结构编号。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套乏汽消除器,它包括至少一个乏汽吸收容器(1);乏汽吸收容器 (1)包括内设有锥形导流塔板(ι. 1)、漏斗形塔板(1. 2)、锥形塔板(1. 3)、喷嘴(1. 4))、出气管(2)、传感器(3)、控制箱(4)、调控阀(5)、冷却液管(6)、乏汽管(或罐)(7)组成的乏汽消除器;乏汽吸收容器(1)内的锥形导流塔板(1.1)、漏斗形塔板(1.2)、锥形塔板(1.3)、喷嘴(1. 4)、组成乏汽吸收容器(1)主要部分;喷嘴(1. 4)与冷却液管(6)连接;传感器(3)、 控制箱(4)、调控阀( 通过电缆线相互连接;传感器C3)与出气管( 连接;出气管(2)与乏汽吸收容器(1)的出气口(C)连接;乏汽吸收容器(1)的乏汽进汽口(B)与乏汽管(或罐)(7)连接;调控阀(5)通过管路与乏汽吸收容器⑴的冷却液进口㈧连接;乏汽吸收容器(1)的冷却液出口(D)与工艺需要的设备管道连接(图中没有标出)。所述的乏汽吸收容器,其设备特征为乏汽吸收器的顶部有排气出口(C),排气出口(C)与排气管( 连接;排气管( 连接温度传感器(3),传感器C3)通过电缆线(或信号电缆线)与控制器(4)输入端子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子通过电缆线与冷却液管(6)上的调控阀( 连接;排气管( 上的传感器( 把检测到的温度信号通过电缆传递给控制
4箱(4),由控制箱(4)根据温度调控与冷却液管(6)连接的调控阀(5)开度;调控阀(5)的开度决定冷却液的流量,以此达到根据乏汽量自动调节冷却液流量功能。所述乏汽吸收器(1)的下部有乏汽进入容器口(B),乏汽进入容器口(B)与乏汽管 (7)(或有乏汽的容器罐连接-图中未标出)连接;乏汽吸收容器(1)的上部侧面设有冷却液的进口(A),冷却液进口(A)与冷却液管(6)连接;乏汽吸收容器(1)的下部侧面设有换热后的冷却液出口(D),冷却液出口(D)把升温后的热液引出到工艺需要的设备(图中没有标出)。所述的乏汽消除器⑴内上端的中心位置设有喷雾喷嘴(1. 4),喷嘴(1. 4)与冷却液管(6)连接,喷嘴(1.4)向下,冷却液从喷嘴(1.4)射出形成伞状液雾,液雾与乏汽接触, 并落到带有锥形塔板(1.3)(有筛孔的塔板)上,液体顺塔板孔落下,并与乏汽进一步接触换热后,继续下落到漏斗形塔板(1. 2)换热,冷却液落到锥形导流塔板(1. 1)上,由锥形导流塔板(1. 1)把热液引导出乏汽回收器的冷却液出口(D),冷却液出口(D)与工艺需要的设备管道连接(图中没有标出)。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套乏汽消除器,所述的实施例及图,只是本实用新型较好的实施效果,并不是只局限于本实用新型,凡是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等近似、雷同者, 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套乏汽消除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一台乏汽吸收容器,内设有孔塔板和喷嘴、调控阀、传感器、控制器;所述乏汽吸收容器、调控阀、传感器都与管路相互连接;所述调控阀、控制器通过电缆及信号线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套乏汽消除器,其特征在于乏汽吸收容器内上部的中心位置设有喷雾喷嘴,喷嘴与冷却液管连接,喷嘴向下;乏汽吸收容器内,在喷嘴下设有至少一个锥形塔板,至少一个漏斗形塔板和至少一个锥形导流塔板,所述锥形塔板、漏斗形塔板和锥形导流塔板上有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套乏汽消除器,其特征在于乏汽吸收容器的下部设有乏汽进入口 ;乏汽吸收容器的上部侧面设有冷却液的进口 ;乏汽吸收容器的下部侧面设有换热后的冷却液出口,乏汽吸收容器的上部设有出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套乏汽消除器,其特征在于乏汽吸收容器顶部的出气口与出气管连接;出气管壁连接温度传感器,传感器通过电缆线或信号电缆线与控制器输入端子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子通过电缆线与调控阀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套乏汽消除器,包括至少一个乏汽吸收容器、一个传感器、一个调控阀、一个控制箱、和三条管道组成的乏汽消除器;乏汽吸收容器、调控阀与管道相互连接;控制箱分别与调控阀、传感器连接,电缆线相连接调控阀和传感器;本实用新型吸收乏汽余热,是一套乏汽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文档编号F28C3/08GK202101570SQ20112006698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5日
发明者丁晔, 王跃, 贾中华 申请人:北京拓峰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