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3401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烧器技术领域,具体的为一种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双蓄热燃烧技术可以把空气和煤气都预热到1000°C以上,产生较高的理论燃烧温 度,从而实现低热值气体燃料在高温炉窑等热工设备上的直接应用;蓄热式燃烧技术还能 把排烟温度降低到150°c以下,实现烟气余热的极限回收,显著提高燃料利用率。因此双蓄 热燃烧技术在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加工等行业有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在双蓄热燃烧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双蓄热燃烧装置还存在一些不足1、当双蓄热燃烧装置水平安装时,在交替进行的燃烧和排烟状态下,设置在蓄热箱体 内的蓄热体不断改变高温状态和低温状态,高铝材质的蓄热体受热震影响,会出现收缩或 局部破损的情况,使得蓄热体下沉或变碎后被气流抽走,在箱体上部形成较大的间隙,由于 间隙处的气流阻力最小,高温烟气流易于经过缝隙流出,形成气流短路,高温气流的热量无 法被充分有效吸收,造成排烟温度高,低温气流也容易经间隙流入,低温气流没有充分吸收 蓄热体的热量,造成预热温度低,无法达到炉膛要求的燃烧温度,而且流入的气体比流出的 气体多,造成炉膛压力高不可控制;2、空气和煤气分别从管道内进入双蓄热燃烧装置,管道流通截面积较小,管道内气体 流速较高,而蓄热体在气流方向截面较大,较小面积的高速气流进入较大面积的蓄热体,容 易发生偏流现象,出现气流死角,气体偏流后,部分蓄热体流入过多冷气体,而部分蓄热体 没有冷气体流入,使得热量交换不均匀,烟气热量没有充分利用,就出现了蓄热体利用率 低,空气、煤气蓄热温度不够,并且排烟温度容易超温的现象;3、高温烟气从喷口砖进入蓄热箱,热态速度高达50m/s 80m/s,如果喷口分布不均 匀或集中在某一点,气流到达蓄热体截面时,也会发生偏流现象,出现气流死角,气体偏流 后,部分蓄热体流入过多热烟气,而部分蓄热体没有热烟气流入,使得热量交换不均匀,烟 气热量没有充分吸收,也会出现排烟温度容易超温的现象;4、双蓄热燃烧装置的烧嘴喷口设计不合理,火焰刚性不够,NOx排放浓度高,温度均匀 性差,燃料燃烧不完全。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对现有的双蓄热燃烧装置进行改进,改进后得到的空气煤 气双蓄热燃烧装置能够有效解决现有双蓄热燃烧装置气流偏流和气流短路的问题,提高蓄 热体的利用率,延长蓄热体的使用寿命,减小NOx排放,改善火焰温度分布。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该空气煤气双蓄 热燃烧装置能够有效解决现有双蓄热燃烧装置气流偏流和气流短路的问题,提高蓄热体的 利用率和延长使用寿命。
要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包括空气蓄热箱体和煤气蓄热箱体,所述空气蓄热箱体上设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喷口砖,所述煤气蓄热箱体上设 有煤气入口和煤气喷口砖;所述空气蓄热箱体内设有至少两段空气蓄热腔,且相邻两段空气蓄热腔中,靠近所述 空气入口一侧的空气蓄热腔的腔顶高于/低于靠近所述空气喷口砖一侧的空气蓄热腔的 腔顶,且每一段所述空气蓄热腔内均设有蓄热体;所述煤气蓄热箱体内设有至少两段煤气蓄热腔,且相邻两段煤气蓄热腔中,靠近所述 煤气入口一侧的煤气蓄热腔的腔顶高于/低于靠近所述煤气喷口砖一侧的煤气蓄热腔的 腔顶,且每一段所述煤气蓄热腔内均设有蓄热体。
进一步,所述空气喷口砖上设有至少一组空气喷口组;所述煤气喷口砖上设有至 少一组煤气喷口组,每一组所述空气喷口组包括至少一个空气喷口,每一组所述煤气喷口 组包括至少一个煤气喷口。
进一步,每一组所述空气喷口组包括至少两个轴线相互平行的空气喷口,每一组 所述煤气喷口组包括至少两个轴线相互平行的煤气喷口。
进一步,所述空气喷口砖上设有至少两组空气喷口组,且相邻两组空气喷口组中, 远离所述煤气蓄热箱体一侧的空气喷口组的空气喷口的轴线与所述空气蓄热箱体轴线的 夹角小于靠近所述煤气蓄热箱体一侧的空气喷口组的空气喷口的轴线与所述空气蓄热箱 体轴线的夹角;和/或,所述煤气喷口砖上设有至少两组煤气喷口组,且相邻两组煤气喷口组中,远离所述空 气蓄热箱体一侧的煤气喷口组的煤气喷口的轴线与所述煤气蓄热箱体轴线的夹角小于靠 近所述空气蓄热箱体一侧的煤气喷口组的煤气喷口的轴线与所述煤气蓄热箱体轴线的夹 角。
进一步,任意一组所述空气喷口组中的空气喷口的轴线与任意一组所述煤气喷口 组中的煤气喷口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5-50°。
进一步,所述空气蓄热箱体内设有位于所述空气喷口砖与所述空气蓄热腔之间的 空气气流扩散段;所述煤气蓄热箱体内设有位于所述煤气喷口砖与所述煤气蓄热腔之间的 煤气气流扩散段。
进一步,所述空气喷口砖与所述空气蓄热箱体设置为一体,或所述空气蓄热箱体 上设有用于安装空气喷口砖的对接口 I,所述空气喷口砖对接安装在所述空气蓄热箱体上, 或所述空气蓄热箱体上设有用于安装空气喷口砖的嵌入口 I,所述空气喷口砖嵌入安装在 所述嵌入口I内;所述煤气喷口砖与所述煤气蓄热箱体设置为一体,或所述煤气蓄热箱体上设有用于安 装煤气喷口砖的对接口 II,所述煤气喷口砖对接安装在所述煤气蓄热箱体上,或所述煤气 蓄热箱体上设有用于安装煤气喷口砖的嵌入口 II,所述煤气喷口砖嵌入安装在所述嵌入口 II内。
进一步,所述空气入口和空气蓄热腔之间设有用于引流空气并使空气均匀进入空 气蓄热腔内的空气导流板;所述煤气入口和煤气蓄热腔之间设有用于引流煤气并使煤气均 匀进入煤气蓄热腔内的煤气导流板。
进一步,所述空气蓄热箱体和煤气蓄热箱体呈分体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通过空气蓄热箱体内设置至少两段空气蓄热腔, 且将位于靠近空气入口一侧的空气蓄热腔的腔顶设置为高于/低于靠近空气喷口砖一侧 的空气蓄热腔的腔顶,当安装在空气蓄热腔内的蓄热体收缩或局部破损导致在空气蓄热腔 腔顶处形成间隙时,由于每一段空气蓄热腔的腔顶高度不相等,腔顶较高的空气蓄热腔内 安装的蓄热体能够阻挡住腔顶较低的空气蓄热腔与蓄热体之间形成的间隙,从而保证气体 流动阻力和蓄热体的蓄热换热能力,防止气流短路情况的出现,即采用本发明的空气煤气 双蓄热燃烧装置,即使在蓄热体收缩或局部破损的状况下,也能防止气流短路,保持蓄热体 的蓄热换热能力,提高蓄热体的利用率,并能够蓄热体的延长使用寿命;同理,通过在煤气蓄热箱体内设置至少两段煤气蓄热腔,并将位于靠近煤气入口一侧 的煤气蓄热腔的腔顶设置为高于/低于靠近煤气喷口砖一侧的煤气蓄热腔的腔顶,能够在 蓄热体收缩或局部破损的状况下,防止气流短路,保持蓄热体的蓄热换热能力,提高蓄热热 量的利用率,并能够延长使用寿命。
通过在空气喷口砖上设置至少一组空气喷口组和在煤气喷口砖上设置至少一组 喷口组,当空气和煤气经过蓄热体升温后,分别从空气喷口组和煤气喷口组内喷出,每一组 空气喷口组与所有煤气喷口组之间形成气流交汇,同理,每一组煤气喷口组也与所有空气 喷口组之间组成气流交汇,即整个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形成的气流交汇的数量为空气 喷口组的组数与煤气喷口组的组数的乘积;空气和煤气在喷出路线上,逐步进行混合,实现 分级燃烧,避免了反应区内氧化剂和可燃物浓度过高,能够减少NOx生成;通过将每一组空气喷口组的空气喷口的轴线与空气蓄热箱体轴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 不等,和/或将每一组煤气喷口组的煤气喷口的轴线与空气蓄热箱体轴线之间的夹角设置 为不等,当从空气喷口和煤气喷口喷出的空气与煤气的气流交汇时,空气气流和煤气气流 之间能够组成不同的夹角,进而能够方便调节火焰长度,即当空气气流与煤气气流的夹角 较大时,火焰长度较短,当空气气流与煤气气流的夹角较小时,火焰长度较长,进一步使空 气和煤气在喷出路线上,逐步进行混合,能够更好地实现分级燃烧,避免了反应区内氧化剂 和可燃物浓度过高,能够减少NOx生成。
通过在空气喷口砖与空气蓄热腔体之间设置空气气流扩散段,当燃烧装置处于 燃烧工况时,气流从空气蓄热腔进入空气气流扩散段之后,空气气流扩散段内的气流流通 面积变大,气体流速降低,在空气气流扩散段内气体能够有效充满,再从各空气喷口均匀流 出;当燃烧装置处于排烟工况时,烟气从空气喷口以较高速度进入空气气流扩散段之后,流 速降低,再均匀流入空气蓄热腔中,空气气流扩散段能够使速度较高的气流降低流速,使流 束集中的气流分散流束,从而达到气流分布均匀的目的;同理,通过在煤气喷口砖与煤气蓄热腔体之间设置煤气气流扩散段,也能够在燃烧工 况下实现均匀喷出的目的,在排烟工况下实现降低流速、分散流束,并使气流分布均匀的目 的。
通过在空气入口和空气蓄热腔之间设置空气导流板,导空气流板对气流进行引 导,能够改善气流分布,使得冷空气均匀流入空气蓄热腔内,冷空气充分吸收蓄热体内的热 量,没有气流死角,蓄热体得到充分利用,使空气的喷出温度达到所需的高温,烟气在空气 蓄热箱体的排出温度稳定在较低的低温;同理,通过在煤气入口和煤气蓄热腔之间设置煤气导流板,也能够实现煤气均匀流入煤气蓄热腔内,冷煤气充分吸收蓄热体内的热量,没有气流死角,蓄热体得到充分利用,使 煤气的喷出温度达到所需的高温,烟气在煤气蓄热箱体的排出温度稳定在较低的低温。


图1为本发明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A剖面图;图4为图3的B详图;图5为空气喷口组和煤气喷口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空气气流扩散段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空气入口和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空气喷口砖与空气蓄热箱体之间的一体式设置结构示意图;图9为空气喷口砖与空气蓄热箱体之间的对接式装配结构示意图;图10为空气喷口砖与空气蓄热箱体之间的嵌入式装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 的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包括空气蓄热箱体10和煤气蓄热箱体20,空气蓄热箱体10上 设有空气入口 11和空气喷口砖12,煤气蓄热箱体20上设有煤气入口 21和煤气喷口砖22。 优选的,空气蓄热箱体10和煤气蓄热箱体20呈分体设置,能够便于在炉体2上安装空气蓄 热箱体10和煤气蓄热箱体20。
空气蓄热箱体10内设有至少两段空气蓄热腔13,且相邻两段空气蓄热腔13中,靠 近空气入口 11 一侧的空气蓄热腔13的腔顶高于/低于靠近空气喷口砖12—侧的空气蓄 热腔13的腔顶,且每一段空气蓄热腔13内均设有蓄热体1,采用该结构的空气蓄热箱体10 能够方便安装蓄热体I。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空气蓄热箱体10内设有两段空气蓄热腔 13,位于空气入口 11 一侧的空气蓄热腔13的腔顶高度高于位于空气喷口砖12—侧的空气 蓄热腔腔顶。
煤气蓄热箱体20内设有至少两段煤气蓄热腔23,且相邻两段煤气蓄热腔23中,靠 近煤气入口 21 —侧的煤气蓄热腔23的腔顶高于/低于靠近煤气喷口砖22 —侧的煤气蓄 热腔23的腔顶,且每一段煤气蓄热腔23内均设有蓄热体1,采用该结构的煤气蓄热腔体能 够方便安装蓄热体I。本实施例的煤气蓄热箱体20内设有两段煤气蓄热腔23,且位于煤气 入口 21 —侧的煤气蓄热腔23的腔顶高度高于位于煤气喷口砖22 —侧的煤气蓄热腔的腔 顶。
本实施例的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通过空气蓄热箱体10内设置至少两段空 气蓄热腔13,且将位于靠近空气入口 11 一侧的空气蓄热腔13的腔顶设置为高于/低于靠 近空气喷口砖12 —侧的空气蓄热腔13的腔顶,当安装在空气蓄热腔13内的蓄热体I收缩 或局部破损导致在空气蓄热腔13腔顶处形成间隙时,由于每一段空气蓄热腔13的腔顶高 度不相等,腔顶较高的空气蓄热腔13内安装的蓄热体I能够阻挡住腔顶较低的空气蓄热腔13与蓄热体I之间形成的间隙,如图4所示,从而保证气体流动阻力和蓄热体I的蓄热换热能力,防止气流短路情况的出现,即采用本实施例的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即使在蓄热体收缩或局部破损的状况下,也能防止气流短路,保持蓄热体I的蓄热换热能力,提高蓄热体的利用率,并能够延长蓄热体使用寿命。
同理,通过在煤气蓄热箱体20内设置至少两段煤气蓄热腔23,并将位于靠近煤气入口 21 —侧的煤气蓄热腔23的腔顶设置为高于/低于靠近煤气喷口砖一侧的煤气蓄热腔 23的腔顶,能够在蓄热体I收缩或局部破损的状况下,防止气流短路,保持蓄热体I的蓄热换热能力,提高蓄热热量的利用率,并能够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空气喷口砖12上设有至少一组空气喷口组,煤气喷口砖22上设有至少一组煤气喷口组,每一组空气喷口组包括至少一个空气喷口 14,每一组煤气喷口组包括至少一个煤气喷口 24。通过在空气喷口砖12上设置至少一组空气喷口组和在煤气喷口砖22上设置至少一组喷口组,当空气和煤气经过蓄热体I升温后,分别从空气喷口组和煤气喷口组内喷出,每一组空气喷口组与所有煤气喷口组之间形成气流交汇, 同理,每一组煤气喷口组也与所有空气喷口组之间组成气流交汇,即整个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形成的交汇气流的数量为空气喷口组的组数与煤气喷口组的组数的乘积,如图1 所示,该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包括三组煤气喷口组和两组空气喷口组,能够形成六组交汇气流,使空气和煤气在喷出路线上,逐步进行混合,实现分级燃烧,避免了反应区内氧化剂和可燃物浓度过高,能够减少NOx生成;优选的,每一组空气喷口组包括至少两个轴线相互平行的空气喷口 14,每一组煤气喷口组包括至少两个轴线相互平行的煤气喷口 24,本实施例的每一组空气喷口组包括三个轴线相互平行的空气喷口 14,每一组煤气喷口组包括三个轴线相互平行的煤气喷口 24。且当空气喷口砖13上设置至少两组空气喷口组时,相邻两组空气喷口组中,远离煤气蓄热箱体 20 一侧的空气喷口组的空气喷口 14的轴线与空气蓄热箱体10轴线的夹角小于靠近煤气蓄热箱体20 —侧的空气喷口组的空气喷口 24的轴线与空气蓄热箱体10轴线的夹角;当煤气喷口砖上设置至少两组煤气喷口组时,相邻两组煤气喷口组中,远离空气蓄热箱体10 — 侧的煤气喷口组的煤气喷口 24的轴线与煤气蓄热箱体20轴线的夹角小于靠近空气蓄热箱体10 —侧的煤气喷口组的煤气喷口 24的轴线与煤气蓄热箱体20轴线的夹角。采用该结构的空气蓄热箱体10和煤气蓄热箱体20,能够通过调节空气喷口 14轴线与空气蓄热箱体 10轴线的夹角的形式调节空气喷口 14和煤气喷口 24之间的气流交汇点,和/或,通过调节煤气喷口 24轴线与煤气蓄热箱体20轴线的夹角的方法调节煤气喷口 24与空气喷口 14之间的气流交汇点。优选的,任意一组空气喷口组中的空气喷口 14的轴线与任意一组煤气喷口组中的煤气喷口 24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Θ i为5-50°,能够满足炉体2的使用要求。
通过将每一组空气喷口组的空气喷口 14的轴线与空气蓄热箱体10轴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不等,和/或将每一组煤气喷口组的煤气喷口 24的轴线与空气蓄热箱体20轴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不等,当从空气喷口 14和煤气喷口 24喷出的空气与煤气的气流交汇时, 空气气流和煤气气流之间能够组成不同的夹角,进而能够方便调节火焰长度,如图5所示, 即当空气气流与煤气气流的夹角较大时,火焰长度较短,当空气气流与煤气气流的夹角较小时,火焰长度较长,进一步使空气和煤气在喷出路线上,逐步进行混合, 能够更好地实现分级燃烧,避免了反应区内氧化剂和可燃物浓度过高,能够减少NOx生成。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空气蓄热箱体10内设有位于空气喷口砖12与空气 蓄热腔13之间的空气气流扩散段15,所煤气蓄热箱体20内设有位于煤气喷口砖22与煤气 蓄热腔23之间的煤气气流扩散段25,通过在空气喷口砖12与空气蓄热腔体13之间设置空 气气流扩散段15,当燃烧装置处于燃烧工况时,气流从空气蓄热腔13进入空气气流扩散段 之后,空气气流扩散段15内的气流流通面积变大,气体流速降低,在空气气流扩散段内气 体能够有效充满,再从各空气喷口 14均匀流出;当燃烧装置处于排烟工况时,烟气从空气 喷口 14以较高速度进入空气气流扩散段15之后,流速降低,再均匀流入空气蓄热腔13中, 空气气流扩散段15能够使速度较高的气流降低流速,使流束集中的气流分散流束,从而达 到气流分布均匀的目的;同理,通过在煤气喷口砖22与煤气蓄热腔体23之间设置煤气气流 扩散段25,也能够在燃烧工况下实现均匀喷出的目的,在排烟工况下实现降低流速、分散流 束,并使气流分布均匀的目的。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空气喷口砖12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形式安装到空气 蓄热箱体10上如图8所示,空气喷口砖12可以与空气蓄热箱体10设置为一体;如图9所 示,空气蓄热箱体10上设有用于安装空气喷口砖12的对接口 I,空气喷口砖12可以对接 安装在空气蓄热箱体10上;如图10所示,空气蓄热箱体10上设有用于安装空气喷口砖12 的嵌入口 I,空气喷口砖12可以嵌入安装在嵌入口 I内,本实施例的空气喷口砖12采用对 接的方式安装在空气蓄热箱体10上。
同理,煤气喷口砖22也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安装在煤气蓄热箱体20上如煤气喷口 砖22可以与煤气蓄热箱体20设置为一体;煤气蓄热箱体20上设有用于安装煤气喷口砖22 的对接口 II,煤气喷口砖22可以对接安装在煤气蓄热箱体20上;煤气蓄热箱体20上设有 用于安装煤气喷口砖22的嵌入口 II,煤气喷口砖22可以嵌入安装在嵌入口 II内。本实施 例的煤气喷口砖22采用对接的方式安装在空气蓄热箱体20上。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空气入口 11和空气蓄热腔13之间设有用于引流空 气并使空气均匀进入空气蓄热腔13内的空气导流板16 ;煤气入口 21和煤气蓄热腔23之 间设有用于引流煤气并使煤气均匀进入煤气蓄热腔23内的煤气导流板。通过在空气入口 11和空气蓄热腔13之间设置空气导流板16,空气导流板16对气流进行引导,能够改善气 流分布,使得冷空气均匀流入空气蓄热腔13内,冷空气充分吸收蓄热体I内的热量,没有气 流死角,蓄热体I得到充分利用,使空气的喷出温度达到所需的高温,烟气在空气蓄热箱体 10的排出温度稳定在较低的低温;同理,通过在煤气入口 21和煤气蓄热腔23之间设置煤 气导流板,也能够实现煤气均匀流入煤气蓄热腔23内,冷煤气充分吸收蓄热体I内的热量, 没有气流死角,蓄热体I得到充分利用,使煤气的喷出温度达到所需的高温,烟气在煤气蓄 热箱体20的排出温度稳定在较低的低温。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 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 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包括空气蓄热箱体和煤气蓄热箱体,所述空气蓄热箱体上设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喷口砖,所述煤气蓄热箱体上设有煤气入口和煤气喷口砖,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蓄热箱体内设有至少两段空气蓄热腔,且相邻两段空气蓄热腔中,靠近所述空气入口一侧的空气蓄热腔的腔顶高于/低于靠近所述空气喷口砖一侧的空气蓄热腔的腔顶,且每一段所述空气蓄热腔内均设有蓄热体; 所述煤气蓄热箱体内设有至少两段煤气蓄热腔,且相邻两段煤气蓄热腔中,靠近所述煤气入口一侧的煤气蓄热腔的腔顶高于/低于靠近所述煤气喷口砖一侧的煤气蓄热腔的腔顶,且每一段所述煤气蓄热腔内均设有蓄热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喷口砖上设有至少一组空气喷口组;所述煤气喷口砖上设有至少一组煤气喷口组,每一组所述空气喷口组包括至少一个空气喷口,每一组所述煤气喷口组包括至少一个煤气喷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组所述空气喷口组包括至少两个轴线相互平行的空气喷口,每一组所述煤气喷口组包括至少两个轴线相互平行的煤气喷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喷口砖上设有至少两组空气喷口组,且相邻两组空气喷口组中,远离所述煤气蓄热箱体一侧的空气喷口组的空气喷口的轴线与所述空气蓄热箱体轴线的夹角小于靠近所述煤气蓄热箱体一侧的空气喷口组的空气喷口的轴线与所述空气蓄热箱体轴线的夹角;和/或, 所述煤气喷口砖上设有至少两组煤气喷口组,且相邻两组煤气喷口组中,远离所述空气蓄热箱体一侧的煤气喷口组的煤气喷口的轴线与所述煤气蓄热箱体轴线的夹角小于靠近所述空气蓄热箱体一侧的煤气喷口组的煤气喷口的轴线与所述煤气蓄热箱体轴线的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任意一组所述空气喷口组中的空气喷口的轴线与任意一组所述煤气喷口组中的煤气喷口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 5-5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蓄热箱体内设有位于所述空气喷口砖与所述空气蓄热腔之间的空气气流扩散段;所述煤气蓄热箱体内设有位于所述煤气喷口砖与所述煤气蓄热腔之间的煤气气流扩散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喷口砖与所述空气蓄热箱体设置为一体,或所述空气蓄热箱体上设有用于安装空气喷口砖的对接口I,所述空气喷口砖对接安装在所述空气蓄热箱体上,或所述空气蓄热箱体上设有用于安装空气喷口砖的嵌入口 I,所述空气喷口砖嵌入安装在所述嵌入口 I内; 所述煤气喷口砖与所述煤气蓄热箱体设置为一体,或所述煤气蓄热箱体上设有用于安装煤气喷口砖的对接口 II,所述煤气喷口砖对接安装在所述煤气蓄热箱体上,或所述煤气蓄热箱体上设有用于安装煤气喷口砖的嵌入口 II,所述煤气喷口砖嵌入安装在所述嵌入口II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入口和空气蓄热腔之间设有用于引流空气并使空气均匀进入空气蓄热腔内的空气导流板;所述煤气入口和煤气蓄热腔之间设有用于引流煤气并使煤气均匀进入煤气蓄热腔内的煤气导流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蓄热箱体和煤气蓄热箱体呈分体设置。
全文摘要
一种空气煤气双蓄热燃烧装置,包括空气蓄热箱体和煤气蓄热箱体,空气蓄热箱体上设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喷口砖,煤气蓄热箱体上设有煤气入口和煤气喷口砖;空气蓄热箱体内设有至少两段空气蓄热腔,且相邻两段空气蓄热腔中,靠近空气入口一侧的空气蓄热腔的腔顶高于/低于靠近空气喷口砖一侧的空气蓄热腔的腔顶,且每一段空气蓄热腔内均设有蓄热体;煤气蓄热箱体内设有至少两段煤气蓄热腔,且相邻两段煤气蓄热腔中,靠近煤气入口一侧的煤气蓄热腔的腔顶高于/低于靠近煤气喷口砖一侧的煤气蓄热腔的腔顶,且每一段煤气蓄热腔内均设有蓄热体。即使在蓄热体收缩或局部破损的状况下,也能防止气流短路,保持蓄热体的蓄热换热能力,并能够延长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F23D14/66GK103047654SQ20131000459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7日
发明者陈婉, 张道明, 雍海泉, 程奇伯 申请人:重庆赛迪工业炉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