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管式交换器的交换管支承件和固定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3487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管式交换器的交换管支承件和固定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来从一流体向另一流体交换热能而不混合它们的热交换器的领域。本发明更特别地涉及管式大尺寸交换器,其包括支承件,使得能够支承旨在传输流体的管束。本发明的领域更具体地涉及诸如环的支承件的领域,该支承件包括使得能够固定管式交换器的管的元件。
背景技术
存在在工业中使用的各种类型的交换器,这些交换器根据所需的热传递模式或具体流体的使用而各自满足特定的需求。存在板式、盘管式、块式、翅片式和甚至管式交换器。在现有技术中还存在其它交换器。管式交换器因其对高压的耐力、对不同功率和对较宽的温度偏差的适应性而特别受欢迎。该交换器提供了经济性和紧凑的优点。其最常用于在两个水体之间或更一般地在一定体积的液体或气体与其它一定体积的液体或气体之间的热传递。一些管式交换器包括支承件,这使得能够限制在柱体(calender)中循环的流体的压头损失并且还可使得能够更好地承受由结构的振动而造成的机械应力,这些振动主要是由于柱体中流体的到达通常以直角冲击管束。这些交换器的设计依赖于紧固到环的杆的组装,该环使得能够固定流体在其中循环的交换器管。通常,环由模板(template)制成。图1中示出了一种示例性交换器,其类似于在专利US2009/0200004中描述的交换器,其中圆形折流板8也由于多个孔的存在而沿交换器固定交换器管9,这些孔允许管9穿过。板6、7在形成交换器I的壳体的柱体10中间隔开,以便在柱体的端部处固定沿着交换器I的整个长度的交换管9。管9平行且穿过柱体的体积。折流板使得能够沿着交换器11中的路线从入口喷嘴4到出口喷嘴5循环流体。入口 2使得能够在交换管9中循环第一流体。第一流体在交换器I的另一端处通过出口 3离开。入口 4使得能够在柱体中循环第二流体。第二流体在交换器I的另一端处通过出口 5离开交换器。这两种流体通过在第二流体和交换管之间的接触而换热。这种结构的一个缺点是其吸收非常小的震动和振动,在管和用来固定它们的折流板之间的间隙非常小。除非提供更多的用来支承管的带孔板,否则这样的结构有可能在高应力下断裂,这些板在这里为提供支承功能的折流板。然而,该解决方案将通过增加部件数量而使整个结构制造得更重,并且可不能使得其符合交换器的热度量,折流板之间的间距被确定成适合所需热交换。此外,另一个缺点是由于流体在柱体10中的路线被强加折流板8而发生大量的压头损失。
图2示出现有技术的另一个示例性交换器20。该交换器类型为管式。环25在形成交换器20的壳体的柱体21中间隔开,以便固定沿交换器20的整个长度的管。喷嘴22、24使得能够喷射或回收在柱体中循环的流体。网格形成了每个环的内部,从而使得能够支承用来固定管的力的一部分且最小化交换管的横向移动。术语“内部”应理解为表示由环的各尺寸或其直径和其厚度限定的空间。网格允许柱体中的流体可容易地通过,因为在每个环上,每两排管中仅一排用杆固定。这为流体留下了许多通道区段,这使得能够具有低的压头损失。图2示出了将管固定在带孔板中的支承板23。如此定位的环考虑到用于保持管的稳定位置的恢复力,同时使得能够吸收振动。在另一个可能的构型(具有直管的管式交换器)中,存在将管在端部处固定在带孔板中的两个支承板。定位在这两个板之间的环考虑到用于保持管的稳定位置的恢复力,同时使得能够吸收振动。存在许多可能的制造方法,但最普通的方法包括使用模板将环的每个杆固定在为此目的而设置的开口中,该模板具体地设计和制造成方便环的组装。为了确保管的正确支承,需要彼此非常靠近的环;需要至少四个环或三个间隔来将管沿与其轴线成直角的所有方向上固定。图2示出该设计的实施例,其中环彼此间隔158.5mm。因此,每个设备的环的数量是巨大的。 此外,根据现有技术的装置通常由于装配许多环以固定交换管而造成大量的制造成本,并且导致在柱体中的流体的引导过程中的压头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支承件使得能够克服上述缺点中的全部或一部分。特别地,本发明的支承件使得能够在流体在柱体中被引导时减小流体的压头损失,减小交换器的重量并增强交换管的固定。为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在切面中形成网络(mesh)的交换管束的支承件,所述支承件包括环,其中环包括使得能够分别在环的切面的任一侧上紧固第一组杆和第二组杆的紧固装置,所述杆各自具有构成正中面的形状,第一组的正中面彼此平行,并且第二组的正中面彼此平行,第一组的正中面的取向和第二组的正中面的取向形成大于零的第一角度。这样的装置使得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中的全部或一部分,尤其是因为它允许具有少至少1/2的环的交换器设计。该装置还使得能够减小设有此类支承件的这样的交换器内部的压头损失。根据一个特定的特征,杆的形状为“U”形,即具有形成“U”的中央段和两个侧段的形状。有利地,第一角度和每一组杆的数量选择成以致形成呈现出图案的框架,该图案对应于管束的网络。这样的支承件使得能够改善交换管的固定,同时吸收任何振动。这样的支承件还使得能够增加交换器的稳定性并减小交换器的重量。
有利地,第一角度大致大致90°或大致等于60°。这些取向使得能够在将交换管布置在由成组的杆形成的网络中时以最佳方式横向固定(immobilize)交换管。根据另一个特定的特征,环的截面是正方形的,和/或其侧表面为大致平面的。要注意的是,这使得杆能容易地适配在环的任一侧上。根据有利的特征,杆通过收缩配合到预成形于环的每一个侧表面的孔中且因此形成紧固装置而紧固到环上。优选地,杆的收缩配合可通过焊接到环的每一个侧表面上的步骤来补充。此外,杆可被焊接而不必进行收缩配合。在这种情况下,焊缝形成紧固装置。根据另一个技术方面,杆:
被弯曲以便获得“U”形,即具有形成“U”的中央段和两个侧段的形状;和/或通过组装若干个杆区段而形成,以便获得具有“U”形的杆,即具有形成“U”的中央段和两个侧段的形状的杆,并且优选地三个杆段,中央段用一个,并且侧段中的每一个用一个。在后一种情况下,侧段优选地通过在弯曲之前车削(turning)或通过在弯曲之前或之后磨削或铣削而加工。应当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不论杆的结构如何,都可以对杆进行加工。例如,通过弯曲而形成的单件结构的杆可在这些侧段上进行加工。这特别有利于减小侧段的厚度(或其直径),以便在必要时调整其柔性,杆的加工在其弯曲之前进行。与杆有关的这样的特征尤其使得能够以这样的方式设计所述杆,即,使杆表现出适于最好地缓冲振动的柔性,但最重要的是将管相对于网络的游隙减小至零以具有牢固的接触。有利地,杆的中央区段比所述杆的侧区段更具刚性。这使得尤其能够确保管在管束的中心处的柔性与管在管束的边缘处的柔性相同。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固定组件,其包括至少两个如所描述的支承件,这些支承件间隔开第一距离且相对于彼此以第一角度取向。根据有利的特征,固定组件的支承件串联安装。这使得尤其能够具有最佳的杆网络,以便将交换管布置在其中。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柱体的热交换器,该柱体封闭至少一个交换管束和在切面中形成网络的至少三个交换管束支承件,所述支承件包括环,其中环包括使得能够分别在环的切面的任一侧上紧固第一组杆和第二组杆的紧固装置,所述杆各自形成各自构成正中面的“U”形,第一组的正中面彼此平行,并且第二组的正中面彼此平行,第一组的正中面的取向和第二组的正中面的取向形成大于零的第一角度。这样的交换器使得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中的全部或一部分,尤其是因为它需要比现有技术所提出的少至少1/2的环。该交换器还使得能够减小设有此类支承件的这样的交换器内部的压头损失。


借助于按照附图给出的以下描述,将在通过以下附图示出的详细描述中提出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示出现有技术的第一管式交换器;
图2示出具有现有技术的管的第二管式交换器; 图3A、图3B、图3C和图3D示出本发明的具有不同“U”形形状的杆;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环的三维视图,其形成支承件,其用于紧固用于穿过交换管的固定杆;
图5A和图5B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且包括环的支承件的侧视图和前视图,用于穿过交换管的固定杆被紧固到该环上。
具体实施例方式定义
术语“环”应理解为表示具有封闭轮廓的元件,该轮廓具有一定厚度且限定在封闭轮廓的任一侧上开放的内部空间。通常,封闭轮廓具有大致圆形的剖面,但其可具有不同的剖面,例如椭圆形、长方形(oblong)等。术语“柱体”应理解为表示其中注入流体用于其冷却或其加热的交换器的壳体,并且包括诸如本发明限定的环的环。通常,柱体为圆柱形。表达“柱管式交换器”应理解为表示至少两种流体在其中交换热量的交换器,一流体在柱体中循环,并且第二流体在管中循环。管的表面充当用于在两种流体之间交换热量的支承件。表达““U”形杆”应理解为表示形成三个分支的组装或折叠或弯曲的杆,每个分支具有与另一个分支的接头,该接头形成小于180°的角度。图3A、图3B、图3C和图3D示出可在本发明的支承件中使用的杆的示例。术语“折流板”应理解为表示使得能够修改流体的方向的装置,尤其是为了较好地理解现有技术。在热交换器的领域中,常常使用术语“挡板(baffle)”。现有技术公开了也用来固定管的折流板。说明
本发明的用于交换管的支承件使得能够减少交换器的环的数量,同时使得能够在交换器的安装中提供提高的柔性。而且,本发明的支承件使得能够改善交换管的固定,同时吸收任何振动。本发明的支承件使得能够增加交换器的稳定性并减小交换器的重量。图4示出适用于具有圆形形状的所谓的“柱管”交换器的本发明的支承件400,其包括具有圆形剖面的环40、第一组41杆410和第二组42杆420。两组41、42的杆410、420在环40的凸缘的任一侧上紧固到环40,该凸缘分别代表限定环的厚度的环40的第一侧表面401和第二侧表面402。为了使图清楚起见,并未示出每一组的所有杆410、420。根据实施例,环40可具有平行六面体截面,诸如矩形或正方形或甚至可具有圆形截面。在以下描述中,优选实施例基于具有正方形截面的环40,在该截面上,环40的第一侧表面401和第二侧表面402为大致共面的并且彼此间隔开等于环40的厚度的距离。为了方便制造和相对于形成要支承的管束的管的数量最大化交换器的圆柱形表面,每个杆410、420具有构成正中面的形状,杆的形状在这里为大致“U”形的。“U”形可通过弯曲、折叠或通过组装三个杆分支来获得。此外,“U”形可描述为包括设有两个端部的中央段和设有两个端部的两个侧段,侧段中的每一个由其端部中的一个附连到侧段的端部。在图4的实施例中,第一组41杆410具有彼此平行的多个杆410,每个杆410形成“U”,“U”的每个端部紧固到环40的第一侧表面401,呈“U”形的杆的端部对应于侧段的两个端部。第二组42杆420具有与第一组相同的性质,不同的是杆420紧固到环30的第二侧表面402。此外,第一组41的正中面彼此平行,并且第二组42的正中面彼此平行,第一组41的正中面的取向和第二组42的正中面的取向形成大于零的第一角度α。在该实施例中,第一 组41杆410和第二组42杆420相对于彼此以在图4的示例中等于90°的第一角度取向。在该图中,轴线(0,χ)对应于如下轴线,即交换管束的管将根据该轴线定位使得它们与所述轴线(0,χ)共线。设(0,y, ζ)为垂直于轴线(0,χ)的切面,该平面以环的中心为原点,使得环大致同轴于轴线(0,χ),坐标系(0,X,y, ζ)还形成正交的三面体。设(0’,y’,z’)为第一正交坐标系,其限定垂直于轴线(0,x)的第一平面,该第一平面包括第一组41杆410的每个杆410的大致中央段,所述第一平面与切面的距离的长度等于段
的长度,O’在坐标系(0,χ, y, ζ)中具有坐标(xl,O, O)。第一组41的正中面彼此平行,平行于平面(0’,χ,ζ’)且正交于切面(0,y,z)。设(0〃,y〃,z〃)为第二正交坐标系,其限定垂直于轴线(0,x)的第二平面,该第二平面包括第二组42杆420中的每个杆420的大致中央段,所述第一平面与切面的距离的长度等于段
的长度,O"在坐标系(O, χ, y, ζ)中具有坐标(χ2, O, O)。第二组42的正中面彼此平行,平行于平面(0〃,χ, y〃)且正交于切面(0,y, ζ)。限定词“大致”在表达“包括杆的大致中央段的平面”中的使用应理解为表示呈“U”形的杆的中央段并不始终是直线的,有必要考虑包括杆的中央段的大致大部分的中间平面。应当注意如下事实,第一和第二平面由此彼此相距距离[O’,0〃],该距离等于环40的厚度与第一组41的杆410的侧段及第二组42的杆420的侧段的长度之和。第一和第二平面中的每一个垂直于轴线(0,χ),第一组41的杆410的长度彼此相等,第二组42的杆420的长度也彼此相等。第一和第二组相对于彼此成等于90°的第一角度的这样的取向使得能够将交换管沿分别共线于平面(0,y,z)的轴线(0,y)和(0,z)的在第一平面中和第二平面中的每个轴线方向中的至少一个固定。换言之,图示的取向使得能够将交换管沿至少轴线(0’,y’)和轴线(0〃,z〃)固定。事实上,如果我们考虑例如竖直地(即根据共线于轴线(0,ζ)的轴线)定位的第一组41杆410,则每个杆410在轴线(O’, )上具有横坐标。如果我们考虑第一组41的两个连续的杆,则其横坐标表示为I,I和I,2。如果我们考虑第二组42杆420,则由于它们与第一组42的杆420形成90°的角度,所以它们水平定位,即根据共线于轴线(0,y)的轴线定位。每个杆420在轴线(0",z")上具有纵坐标。如果我们考虑第二组42的两个连续的杆,则其坐标分别表示为z〃l和z〃2。
通过第一坐标系(O,,J ,ζ )和第二坐标系(0〃,y〃,z〃)在切面(O, y, ζ)中的垂直投影,杆形成框架,其中第一组41的两个连续的杆具有表示为yl和12的横坐标,并且其中第二组42的两个连续的杆具有分别表示为zl和z2的纵坐标。在该示例中,通过具有共线于轴线(0,x)的旋转轴线的大致圆柱形的结构来模拟交换管。穿过第一组41的两个平行杆和第二组42的两个平行杆之间的这样的管将包含在第一坐标系(O’,y’,ζ’)中的横坐标y’ I和y’ 2之间,并且将包含在第二坐标系(0〃,y〃,z〃)中的纵坐标zl和z2之间。由于这个原因,这样的管穿过由杆在切面中形成的框架,该框架的图案在这里由于等于90°的第一角度而为矩形,该管包含在横坐标yl和y2之间以及纵坐标zl、z2之间。管组于是形成交换管束,所述组在切面中形成网络。以在该图中未示出的方式,当本发明的两个支承件400在(Ox)上共用相同的轴线时,它们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同轴,并且当它们间隔开第一距离时,管可然后被沿共线于在垂直于轴线(Ox)的任何平面中的轴线(Oz)或(Oy)中的一个的至少一个轴线固定。此外,当本发明的三个支承件400在(Ox)上共用相同的轴线时,并且当第一和第二支承件间隔开第一距离,而第二和第三支承件间隔开第二距离时,管可然后被沿共线于在垂直于轴线(Ox)的任何平面中的轴线(Oz)和(Oy)的至少两个轴线固定。在一个实际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距离可以选择成相等的。因此,仅三个本发明的支承件就使得能够形成组件,其用于至少根据共线于平面(O, y, ζ)的轴线(Oz)和(Oy)的两个轴线固定管。本发明因此使得能够减少使得能够支承热交换管束的交换器的环的数量。在实践中 ,为了让每个管具有使得能够将管固定在交换器中的六个接触点,只需要三个环。应当指出,在管可能仅具有四个与支承件的杆的接触点的情况中,管仍然可枢转。在这样的构型中,具有两个支承件就已足够,每一个管具有与每个支承件的两个接触点。因此,为了能够完全引导管,有必要具有至少六个管与支承件的杆的接触点,即每个平面中至少三个接触点。就杆的制造而言,可例如将杆焊接在环的侧表面上,或者甚至收缩配合在环的侧表面上的具有相同直径的孔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杆可紧固到环的内壁上。图5Α和图5Β示出了从正面和从侧面观察的环40的图解视图。热交换管50在图5Β中示出。热交换管由第一组41杆410的杆410和第二组42杆420的杆420支承,杆410和杆420形成环的三维网格,该网格在该前视图中示出为框架。框架因此由网格表示,在前视图中可以看出,该网格在该实施例中呈现出正方形图案。侧视图示出在环的一侧上的一组水平杆42和在环的另一侧上的一组竖直杆41。为了使图清楚起见,并未示出所有杆。线51标出形成框架的每个空间,交换管可插入该空间中并固定在交换器中,这些空间由所述框架的图案限定。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框架的图案可以是三角形的,使得第一组的杆与第二组的杆形成60°的角度。这样,相对于第一支承件同轴且位于第一距离处并且成例如60°的角度的另一个支承件使得能够将交换管支承在至少一个轴线上,该轴线共线于轴线(Oz)或(Oy)中的一个,并因此在垂直于轴线(Ox)的任何平面中。
以相同的方式,定位在前两个支承件之后且相对于第二支承件经过另一个60°的旋转的第三支承件使得能够将热交换管沿至少两个轴线固定,这两个轴线共线于轴线(Oz)和(Oy),并因此在垂直于轴线(Ox)的任何平面中。这样的杆构型使得能够限定呈现出图案的框架,S卩,能够被交换管束的一个或多个管穿过的一种相同的图案。在所有实施例中,框架和因此杆的布置被设计成允许在柱体中的流体通过,同时最小化压头损失并为交换管提供足够的固定。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同一组杆中的杆两两间隔开大致等于由交换管限定的间距的两倍的距离,该间距被定义为两个邻接交换管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在交换管为圆柱形的情况中,这些轴线是所述圆柱形的旋转轴线。这样,由杆形成的框架特别适合由交换管束在切面中形成的网络。有利地,交换管的间距大致等于交换管的直径的1.25倍,该1.25的系数能够根据所用材料而调整。在实践中且有利地,该系数大致在1.05和3之间,这取决于所用材料,但也取决于交换器的操作压力、制造手段、交换管的直径、以及交换器的热度量(dimension)。框架的形状因此被限定为以致允许管的通过,因此管段的尺寸(当管具有圆形截面时,管的直径)小于由框架的图案所限定的最大距离。在该直径和该最大距离之间的差值限定间隙。所述间隙计算成以致优化流体的压头损失并计算成通过支承件的构型、特别是由杆形成的框架的图案的形状而确保管借助于支承件在柱体中的最佳固定。本发明因此使得能够 减少交换器中所需的环的数量。这因此使得能够:
-减小设备的重量
-减少焊缝的数量,尤其是在插入轨条上的环的焊缝的数量 -减少制造时间,尤其是为了实现加工的节约。因此简化了制造。通常,对于包括管束用支承件的管式交换器的主要关注点是确保在交换管和固定杆之间的牢固接触,以便最小化在杆和管之间的间隙,同时确保柔性以致吸收结构的任何振动。虽然其对于杆的固定来说不是必需的,但当希望将间隙减小至零以具有牢固接触时,这种柔性就变成必要的。在实践中,只有当接触的两个部件(管或杆)中的一个适合另一个(分别为杆或管)时,才可能牢固接触,因此需要柔性。换言之,由于等于零的理论间隙不存在,所以当部件彼此接触时,需要提供部件的变形。在杆中提供的柔性借助于每个杆的“U”形的每一侧的长度而获得,该长度对应于连结环与杆的剩余部分的最小长度。两组的这种布置和在这两组之间的杆的配置使得能够获得装置的柔性,同时通过在管和杆之间的更好接触而确保管的固定。此外,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U”形的侧段可通过在弯曲之前车削或通过在弯曲之前或之后磨削或铣削而加工。这使得能够获得固定一排管所需的准确的柔性。此外,“U”形可由组装在一起的许多杆形成,优选三个,中央段用一个,并且侧段中的每一个用一个。这可使得能够在“U”形的边缘上具有不同的柔性,例如利用具有例如较小直径的杆。然而,优选的是使中央段尽可能保持刚性,特别是在侧段表现出柔性时。在实践中,假设柔性被添加到呈“U”形的杆的侧段,强烈建议这些中央段应保持刚性,以便确保管在这些束的中央处所见的柔性与管在这些束的边缘上所见的柔性相同。通过变形,杆确保了管的牢固接触并允许更大的制造公差以定位杆和管。在柱体中的两个环之间产生分支点也更简单。分支点是使得能够喷射或回收交换器中的流体的在交换器的入口和出口之间的喷嘴。此外,杆可经由钻在环中的孔而收缩配合和/或焊接在环上,尤其是在所述环的侧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不再需要模板来定位杆。该解决方案使得能够获得增益和对模板的节约。在实践中,孔的钻削是定位杆所需要的全部。本发明的交换管支承件使得能够减小交换器的结构的重量并增加机械强度,以更好地经受结构的震动和振动。杆尤其可由不锈钢、钢、碳或更一般地由金属制成。最后,本发明的解决方案通过减少交换热量的流体的压头损失而有助于热交换。在这样的管束支承件的情况下,压头增益尤其处于在环上的压头损失的水平处。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在切面中形成网络的交换管束的支承件(400),所述支承件(400)包括环(40),其中,所述环(40)包括使得能够分别在所述环的切面的任一侧上紧固第一组(41)杆(410)和第二组(42)杆(420)的紧固装置,所述杆(410,420)各自具有构成正中面的形状,所述第一组(41)的正中面彼此平行,并且所述第二组(42)的正中面彼此平行,所述第一组(41)的正中面的取向和所述第二组(42)的正中面的取向形成大于零的第一角度(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件(400),其特征在于,所述杆的形状为“U”形,即具有形成所述“U”的中央段和两个侧段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支承件(4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α)和每组(41,42)的杆(410,420)的数量被选择成形成呈现出图案的框架,所述图案对应于所述管束的网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支承件(4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α)大致等于90°。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支承件(4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α)大致等于60°。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支承件(400),其特征在于,所述环(40)的截面为正方形,和/或其中,所述环(40)的侧表面(401,402)为大致平面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支承件(400),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通过收缩配合到预成形于所述环的侧表面中的每一个上的孔中而被紧固到所述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支承件(400),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通过焊接在所述环的侧表面中的每一个上而被紧固到所述环。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支承件(400),其特征在于,所述杆被弯曲以便获得所述“U”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承件(4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段通过在弯曲之前车削或通过在弯曲之前或之后磨削或铣削而加工。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支承件(400),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通过组装若干个杆区段而形成,以便获得具有所述“U”形的杆,并且优选三个杆区段,所述中央段用一个,并且所述侧段中的每一个用一个。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支承件(400),其特征在于,所述杆的中央区段比所述杆的侧区段更具刚性。
13.—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两个支承件(400)的固定组件,其中,所述两个支承件(400)间隔开第一距离且相对于彼此以所述第一角度(α)取向。
14.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至少三个支承件(400)的固定组件,其中,所述支承件串联安装,两个连续的支承件间隔开第一距离且相对于彼此以所述第一角度(α )取向。
15.一种包括柱体的热交换器,所述柱体封闭至少一个交换管束和在切面中形成网络的至少三个交换管束支承件,所述支承件(400)包括环(40),其中,所述环(40)包括使得能够分别在所述环的切面的任一侧上紧固第一组(41)杆(410)和第二组(42)杆(420)的紧固装置,所述杆(410,420)各自具有构成正中面的形状,所述第一组(41)的正中面彼此平行,并且所述第二组(42)的正中面彼此平行,所述第一组(41)的正中面的取向和所述第二组(42)的正中面的 取向形成大于零的第一角度(α)。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用于管式交换器的交换管支承件和固定组件。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中的管支承件的领域,该热交换器用来从一流体向另一流体交换热能而不混合它们,并且本发明的主题更特别地为在切面中形成网络的用于交换管束的支承件,所述支承件(400)包括环(40),其中环(40)包括使得能够分别在环的切面的任一侧上紧固第一组(41)杆(410)和第二组(42)杆(420)的紧固装置,所述杆(410,420)各自具有构成正中面的形状,第一组(41)的正中面彼此平行,并且第二组(42)的正中面彼此平行,第一组(41)的正中面的取向和第二组(42)的正中面的取向形成大于零的第一角度。
文档编号F28F9/013GK103217051SQ20131002668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24日
发明者G.杜希, J-F.阿聚 申请人:阿尔斯通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