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证表面贴合率的加热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541022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证表面贴合率的加热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证表面贴合率的加热装置,包括散热器及安装在散热器槽内的加热单元,还包括设置在加热单元表面与散热器槽壁之间的契型板,所述契型板的上表面宽度与加热单元的上表面宽度之和大于散热器槽的上表面宽度;所述契型板的下表面宽度与加热单元的下表面宽度之和大于散热器槽的下表面宽度。本实用新型对契型板的设计及其与加热单元和散热器槽之间的配合结构,不仅防止了加热单元在散热槽内的晃动,还保证了加热单元和散热器槽之间的贴合率,从而可以获得较高的热传导率或导电性等技术指标,同时,在契型板上设置有凹槽和通孔,方便了该契型板压入散热器槽内和从散热器槽内取出,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热传导性好。
【专利说明】一种保证表面贴合率的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证两个以上表面之间紧密贴合的结构,尤其涉及一种保证表面贴合率的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流体加热器是将加热单元布置在散热器槽内,通常情况下,由于加热单元表面与散热器槽内壁之间的贴合率不高,导致加热单元与散热器槽内壁之间的传热效果不好,从而影响整个流体加热器的热传导率。而目前传统的契型板用来加强、支撑或保持固定位置的固定物。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保证表面贴合率的加热装置,契型板的设置不仅防止了加热单元在散热槽内的晃动,还使得加热单元表面与散热器槽壁之间紧密贴合,提高了该加热装置的热传导率。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保证表面贴合率的加热装置,包括散热器及安装在散热器槽内的加热单元,还包括设置在加热单元表面与散热器槽壁之间的契型板,所述契型板的上表面宽度与加热单元的上表面宽度之和大于散热器槽的上表面宽度;所述契型板的下表面宽度与加热单元的下表面宽度之和大于散热器槽的下表面宽度。
[0005]所述契型板的侧表面拔模角与散热器槽壁的侧表面拔模角相同。
[0006]所述散热器槽的侧表面为倒梯形,相对应地,所述契型板的侧表面为倒梯形,所述加热单元为长方体,其侧表面为长方形。
[0007]所述契型板的上表面宽度与加热单元的上表面宽度之和比散热器槽的上表面宽度大0.06、.10mm,所述契型板的下表面宽度与加热单元的下表面宽度之和比散热器槽的下表面宽度大0.06?0.10mm。
[0008]所述契型板的上表面宽度与加热单元的上表面宽度之和与散热器槽的上表面宽度之差等于契型板的下表面宽度与加热单元的下表面宽度之和与散热器槽的下表面宽度之差。
[0009]所述契型板的上表面加工有一凹槽。
[0010]所述契型板的前表面或后表面的上方加工有一通孔。
[001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对契型板的设计及其与加热单元和散热器槽之间的配合结构,不仅防止了加热单元在散热槽内的晃动,还保证了加热单元表面和散热器槽壁之间的贴合率,从而可以获得较高的热传导率或导电性等技术指标,同时,在契型板上设置有凹槽和通孔,方便了该契型板压入散热器槽内和从散热器槽内取出,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热传导性好。【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安装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契型板示意图;
[0015]图3为图2的侧表面示意图;
[00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示意图;
[0017]图5为图4的散热器槽示意图;
[0018]图6为图5的侧表面示意图;
[0019]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单元侧表面示意图;
[0020]图8为散热器槽侧表面尺寸示意图;
[0021]图9为契型板侧表面尺寸示意图;
[0022]图10为加热单元侧表面尺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如图1、4所示,一种保证表面贴合率的加热装置,包括散热器2、安装在散热器槽4内的加热单元3及设置在加热单元3表面与散热器槽壁之间的契型板I。
[0024]如图2、3、5、6、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关键点在于,契型板的设计及其与加热单元和散热器槽之间的配合结构。为了保证加热单元表面与散热器槽壁之间紧密贴合,契型板的侧表面1.3拔模角与散热器槽壁的侧表面4.1拔模角相同,契型板I的上表面宽度a与加热单元3的上表面宽度c之和大于散热器槽4的上表面宽度e、契型板I的下表面宽度b与加热单元3的下表面宽度d之和大于散热器槽4的下表面宽度f,同时,将散热器槽的侧表面4.1设计成倒梯形,相对应地,契型板的侧表面1.3也设计成倒梯形,加热单元3为长方体,其侧表面3.1为长方形。
[0025]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为:契型板的上表面宽度a与加热单元的上表面宽度c之和比散热器槽的上表面宽度e大0.06、.1Omm,优选为0.08mm ;契型板的下表面宽度b与加热单元的下表面宽度d之和比散热器槽的下表面宽度f大0.06、.10mm,优选为0.08mm,且契型板的上表面宽度a与加热单元的上表面宽度c之和与散热器槽的上表面宽度e之差等于契型板的下表面宽度b与加热单元的下表面宽度d之和与散热器槽的下表面宽度f之差。
[0026]再次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利用工装将契型板压入散热器槽内,在契型板的上表面加工有一条凹槽1.1,同时,为了便于从散热器槽内取出契型板,在契型板的前表面或后表面的上方加工有一通孔1.2。
[0027]为了保证接触率,加热单元3的表面采用硬度和刚度都较低的材质制成,使其在受挤压时可产生相应变形,通常契型板I也采用硬度较低、塑性较好的材料,例如纯铝等,可以在压入散热器槽后产生相应的挤压变形。
[0028]本实用新型合理设计契型板形状、尺寸和侧表面拔模角,当用工装模具把契型板压入散热器槽内时,由于契型板的上表面宽度与加热单元的上表面宽度之和大于散热器槽的上表面宽度、契型板的下表面宽度与加热单元的下表面宽度之和大于散热器槽的下表面宽度,不仅防止了加热单元在散热槽内的晃动,还使得散热器槽壁、加热单元表面和契型板表面能够紧密的贴合,纯铝制成的契型板在压入力的作用下产生微量变形,从而填满所有间隙,从而保证了加热单元和散热器槽之间的贴合率,可以获得较高的热传导率或导电性等技术指标。
[0029]如图8、9、10所示,考虑到加工工艺,散热器槽壁的侧表面设计有1°的拔模角,契型板的侧表面也设计有1°的拔模角。散热器槽的上表面宽度为7.1mm,加热单元的上表面宽度4.6mm与契型板的上表面宽度2.58mm和为7.18mm,散热器槽的下表面宽度为5.46mm,加热单元的下表面宽度4.6mm与契型板的下表面宽度0.94mm和为5.54_。当把契型板压入散热器槽内时,不仅防止了加热单元在散热槽内的晃动,还使得加热单元表面与散热器槽壁能够紧密的贴合,提高了加热单元与散热器槽壁之间热传导率。
[0030]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保证表面贴合率的加热装置,包括散热器及安装在散热器槽内的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加热单元表面与散热器槽壁之间的契型板,所述契型板的上表面宽度与加热单元的上表面宽度之和大于散热器槽的上表面宽度;所述契型板的下表面宽度与加热单元的下表面宽度之和大于散热器槽的下表面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证表面贴合率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契型板的侧表面拔模角与散热器槽壁的侧表面拔模角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证表面贴合率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槽的侧表面为倒梯形,相对应地,所述契型板的侧表面为倒梯形,所述加热单元为长方体,其侧表面为长方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证表面贴合率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契型板的上表面宽度与加热单元的上表面宽度之和比散热器槽的上表面宽度大0.06、.1Omm,所述契型板的下表面宽度与加热单元的下表面宽度之和比散热器槽的下表面宽度大0.06^0.10mni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证表面贴合率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契型板的上表面宽度与加热单元的上表面宽度之和与散热器槽的上表面宽度之差等于契型板的下表面宽度与加热单元的下表面宽度之和与散热器槽的下表面宽度之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证表面贴合率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契型板的上表面加工有一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证表面贴合率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契型板的前表面或后表面的上方加工有 一通孔。
【文档编号】F28F9/00GK203454891SQ201320343669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14日
【发明者】罗玉林, 孙西峰, 蔡文新, 贺其富, 邓雨来, 邱祥宇, 魏永盛 申请人:东风汽车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