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热管的扁状薄化编织网毛细结构及其超薄热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49353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超薄热管的扁状薄化编织网毛细结构及其超薄热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超薄热管的扁状薄化编织网毛细结构及其超薄热管结构,该编织网毛细结构由多个编织线编织而成,且各编织线均具有多个间隔的交接段、以及分别串接于任两相邻所述交接段间的多个连接段;其中,各编织线的交接段的断面形状呈一扁状,借以可获得一薄化的编织网毛细结构。本实用新型可借由所述薄化的编织网毛细结构来增加与管体内壁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编织网毛细结构在薄化的情况下,由未压扁前的点接触改善成压扁后的面接触,能更佳地与管体内壁贴平,进而减少接触热阻与减小孔洞而增大毛细力。
【专利说明】超薄热管的扁状薄化编织网毛细结构及其超薄热管结构【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与一种编织网(screen mesh)毛细结构有关,尤指一种超薄热管的扁状薄化编织网毛细结构及其超薄热管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由于现今不少3C电子产品朝向轻、薄、短、小的设计,因此作为其内部的散热或导热作用的热管也需要薄型化,以致有如超薄热管(厚度约为1.5mm以下)的诞生。
[0003]然而,因超薄热管的厚度需要薄型化,以致其内部的毛细结构在厚度上也较薄较窄,否则无法于热管内形成足够空间的蒸气流通道。如图1所示,现有超薄热管大致包括一管体la、以及设于管体Ia内的毛细结构2a,管体Ia又具有一底壁10a、一间隔相对该底壁IOa的顶壁11a、以及分别连接于底壁IOa与顶壁Ila两侧间的两侧壁12a,以供上述毛细结构2a可设于管体Ia内并贴抵于如底壁IOa等内壁面处。其中,管体Ia厚度T若薄化至
0.4mm时,扣除管体Ia本身的底壁IOa与顶壁Ila的壁厚(约各01.mm),此时管体Ia内部的空间在高度H上约0.2mm ;而一般热管大量使用的纯铜(pure copper)金属网毛细结构2a由线径d (如图2所示)为0.05mm的金属线20a编织,其编织后整体的厚度约在0.1lmm,已达目前编织工程薄化编织物的极限。因此,若再将毛细结构2a置入上述管体Ia内环绕其内壁一圈,则该管体Ia内部会完全被毛细结构2a堵死而无法预留蒸气流通道,因此工作流体汽化后无蒸气流通道可进行热传,导致超薄热管无法作动而失去应有的热传功能;而若仅将毛细结构2a置于上述管体Ia内的底壁IOa或顶壁Ila任一壁面处,则该管体Ia内所剩余的蒸气流通道在高度(H-t)上仅剩不到0.1mm,因此蒸气流通道的剖断面面积太小,造成流阻大、温差大,而使 超薄热管的热传特性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超薄热管的扁状薄化编织网毛细结构及其超薄热管结构,其将编织而成的编织网毛细结构,进一步先通过压扁的手段使其所编织的编织线产生扁平状的变形,以获得一薄化的编织网毛细结构,而能在适用于超薄热管的场合下,可通过多叠置或双侧(双边)分设的方式来增加毛细传输效果。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管的扁状薄化编织网毛细结构,由多个编织线编织而成,且各该编织线均具有多个间隔的交接段、以及分别串接于任两相邻所述交接段间的多个连接段;
[0006]其中,该多个编织线的交接段的断面形状呈一扁状。
[0007]其中各该编织线的交接段上形成有一呈扁平状的表面。
[0008]其中各该编织线的交接段上还形成有一呈扁平状的交接面,且所述交接面与所述表面相背对设置。
[0009]其中多个该编织线分别以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相交接而编织,且彼此相交接的任两个所述编织线以彼此的所述交接面相互贴接而叠置。[0010]其中彼此相交接的任两个所述编织线,其彼此的所述表面间的间距在0.05mm以下。
[0011]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超薄热管结构,包括:
[0012]一热管管体,其内具有一蒸气流通道;以及
[0013]一编织网毛细结构,设于该热管管体的蒸气流通道内,由多个编织线编织而成,且各该编织线均具有多个间隔的交接段、以及分别串接于任两个相邻所述交接段间的多个连接段;
[0014]其中,该第一个编织线的交接段的断面形状呈一扁状。
[0015]其中各该编织线的交接段上形成有一呈扁平的表面。
[0016]其中各该编织线的交接段上还形成有一呈扁平的交接面,且所述交接面与所述表面相背对设置。
[0017]其中该多个编织线分别以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相交接而编织,且彼此相交接的任两所述编织线以彼此的所述交接面相互贴接而叠置。
[0018]其中彼此相交接的任两个所述编织线,其彼此的所述表面间的间距在0.05mm以下。
[0019]其中该热管管体具有一底壁、一间隔相对该底壁的顶壁、以及分别连接于该底壁与该顶壁两侧间的两侧壁,且所述蒸气流通道由该底壁、该顶壁及该两侧壁包围所形成。
[0020]其中该编织网毛细结构贴附于该底壁内壁上。
[0021]还包括一或多个支撑毛细结构,该支撑毛细结构设于该编织网毛细结构上,且该支撑毛细结构仅接触于该编织网毛细结构与顶壁该内壁间的局部处。
[0022]其中该支撑毛细结构为烧结粉末、编织网或纤维。
[0023]其中该编织网毛细结构于该热管管体内局部设置。
[0024]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
[002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薄热管的扁状薄化编织网毛细结构及其超薄热管结构,可借由所述薄化的编织网毛细结构来增加与管体内壁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编织网毛细结构在薄化的情况下,由未压扁前的点接触改善成压扁后的面接触,能更佳地与管体内壁贴平,进而减少接触热阻与减小孔洞而增大毛细力。
[002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薄热管的扁状薄化编织网毛细结构及其超薄热管结构,其可在压扁编织网毛细结构后进一步强化结构强度,使所述薄化的编织网毛细结构可因结构上的强度较好,而更容易置入管体内作定位。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现有编织网置入热管管体内的剖视示意图。
[0028]图2为根据图1的编织网的局部放大详图。
[002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003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31]图5为本实用新型置于管体内的剖视示意图。
[003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置于管体内的剖视示意图。
[0033]图中:[0034]现有技术中:
[0035]Ia-管体;
[0036]IOa-底壁;I Ia-顶壁;
[0037]12a_ 侧壁;
[0038]2a_毛细结构;
[0039]20a-金属线;
[0040]本实用新型中:
[0041 ]1-编织网毛细结构;
[0042]10编织线;10’ -编织线;
[0043]11交接段;11’-交接段;
[0044]110 表面;110’-表面;
[0045]111交接面;111’-交接面;
[0046]12连接段;12’-连接段;
[0047]13支撑毛细结构;
[0048]2 管体;
[0049]20底壁;21顶壁;
[0050]22侧壁;23蒸气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5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52]请参阅图3及图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及局部剖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薄热管的扁状薄化编织网毛细结构及其超薄热管结构,该编织网毛细结构I由多个编织线10、10’分别以两个可相交接的方向编织而成;在本实用新型所举实施例中,第一编织线10以第一方向、而第二编织线10’则以第二方向,且所述第一、二方向为两个可相交接的方向,以使各第一、二编织线10、10’可相交接而编织构成。所述编织线10、10’可为金属丝,例如以铜材质制成的金属丝者。
[0053]承上所述,各编织线10、10’均为具有多个间隔的交接段11、11’,以及分别串接于任两相邻交接段11、11’间的多个连接段12、12’而构成的条状体,在其编织成型后,再通过如压制等手段将该编织网毛细结构I予以压扁,以于各编织线10、10’的交接段11、11’上形成一受压制而呈扁平状的表面110、110’。再请参阅图4所示,经压制后,除了各编织线10、10’于其交接段11、11’上形成有所述表面110、110’外,彼此相互交接的两所述编织线10、10’间,也会于彼此相交接的交接段11、11’上,分别形成一亦呈扁平状的交接面111、111’,所述交接面111、111’与所述表面110、110’相背对设置,且彼此的交接面111、111’相互贴接而叠置。因此,各编织线10、10’于其交接段11、11’的断面形状实质上呈一扁状,且通过压制后,可使彼此相互交接的两所述编织线10、10’间,缩短其交接段11、11’的表面110、110’间的间距(即毛细结构I的厚度t);换言之,即可使毛细结构I的厚度t达到薄化的效果,且约可压制在0.05mm以下,以大 幅减少编织网毛细结构I的厚度t。编织网的所谓压制,可以经由平面模具压挤或 圆轴滚轮压挤而得到薄化的编织网毛细结构I。[0054]因此,借由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实用新型超薄热管的扁状薄化编织网毛细结构及其超薄热管结构。
[0055]据此,如图5所示,当上述编织网毛细结构I置入超薄热管的管体2内时,其管体2基本上仍具有一底壁20、一间隔相对该底壁20的顶壁21、以及分别连接于底壁20与顶壁21两侧间的两侧壁22,且通过底壁20、顶壁21及两侧壁22而于管体2内包围形成一蒸气流通道23。而在管体2厚度T不变的情况下(T为0.4mm时),由于编织网毛细结构I以经由上述的薄化而贴附于底壁20内壁上,其厚度t也已压制在0.05mm以下,因此管体2内所剩余的空间在高度h上至少可保留约0.15mm以上,因此使得所述蒸气流通道23仍可保有足够的高度空间,可以作为确保蒸气流通道23的畅通,也可以再进一步于顶壁21内壁上贴附另一编织毛细结构(图略)、或使编织网毛细结构I为层叠的叠置(图略),而不影响蒸气流通道23的形成。
[0056]此外,如图6所示,也由于所述蒸气流通道23可保有足够的高度空间,因此也可以将作为编织网的该编织网毛细结构I进一步与其它种类(如烧结粉末、编织网、纤维或其组合等)的支撑或传输用毛细结构作结合,例如于该编织网毛细结构I上设置一或多个烧结粉末而成的支撑毛细结构13,且该支撑毛细结构13仅接触于编织网毛细结构I与顶壁21内壁间的局部处,并于其两侧处分别预留有蒸气流通道23的空间位置。当然,编织网毛细结构I也可以于管体2内作局部设置。
[0057]因此,借由本实用新型超薄热管的扁状薄化编织网毛细结构及其超薄热管结构,至少可具有以下优点以提升超薄热管的功能特性:
[0058]1、经过薄化后,可使超薄热管于其管体内预留足够的蒸气流通道23等空间,而可作为蒸气流通道23的畅通、或用以增设其它毛细结构(如所述支撑毛细结构13)所需。
[0059]2、由于编织网毛细结构I所编织的编织线10、10’产生扁平的变形,因此可增加该编织网毛细结构I与管体2内壁的接触面积,由未压扁前的点接触改善成压扁后的面接触,从而使编织网毛细结构I在薄化的情况下能更佳地与管体2内壁贴平,进而减少接触热阻与减小孔容而增大毛细力。
[0060]3、承上,压制后的编织线10、10’在结构上也会有硬化效果,因此可进一步强化编织网毛细结构I的结构强度,而更容易置入管体内作定位而使毛细结构稳定。
[006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超薄热管的扁状薄化编织网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由多个编织线编织而成,且各该编织线均具有多个间隔的交接段、以及分别串接于任两相邻所述交接段间的多个连接段; 其中,该多个编织线的交接段的断面形状呈一扁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热管的扁状薄化编织网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编织线的交接段上形成有一呈扁平状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薄热管的扁状薄化编织网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编织线的交接段上还形成有一呈扁平状的交接面,且所述交接面与所述表面相背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薄热管的扁状薄化编织网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多个该编织线分别以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相交接而编织,且彼此相交接的任两个所述编织线以彼此的所述交接面相互贴接而叠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薄热管的扁状薄化编织网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彼此相交接的任两个所述编织线,其彼此的所述表面间的间距在0.05mm以下。
6.一种超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热管管体,其内具有一蒸气流通道;以及 一编织网毛细结构,设于该热管管体的蒸气流通道内,由多个编织线编织而成,且各该编织线均具有多个间隔的交接段、以及分别串接于任两个相邻所述交接段间的多个连接段; 其中,该第一个编织线的交接段的断面`形状呈一扁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超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编织线的交接段上形成有一呈扁平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编织线的交接段上还形成有一呈扁平的交接面,且所述交接面与所述表面相背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超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多个编织线分别以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相交接而编织,且彼此相交接的任两所述编织线以彼此的所述交接面相互贴接而叠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项所述的超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彼此相交接的任两个所述编织线,其彼此的所述表面间的间距在0.05mm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O所述的超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热管管体具有一底壁、一间隔相对该底壁的顶壁、以及分别连接于该底壁与该顶壁两侧间的两侧壁,且所述蒸气流通道由该底壁、该顶壁及该两侧壁包围所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I所述的超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编织网毛细结构贴附于该底壁内壁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超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或多个支撑毛细结构,该支撑毛细结构设于该编织网毛细结构上,且该支撑毛细结构仅接触于该编织网毛细结构与顶壁该内壁间的局部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超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支撑毛细结构为烧结粉末、编织网或纤维。
15.根据权利要求1 2所述的超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编织网毛细结构于该热管管体内 局部设置。
【文档编号】F28D15/04GK203672207SQ201320871489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5日
【发明者】白豪 申请人:白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