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式密封装置及使用其的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554768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整体式密封装置及使用其的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换热器中的集流管的整体式密封装置,所述换热器的一侧的集流管包括两根相互平行且彼此连通的管道,所述两根管道上由于钻孔过程而设有第一钻孔和第二钻孔,其中第一钻孔用于使制冷剂从两根管道中的一个管道的腔体流至另一管道的腔体内,第二钻孔是钻孔工艺留下的工艺孔,其中,所述整体式密封装置密封所述工艺孔。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
【专利说明】整体式密封装置及使用其的换热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暖通空调、汽车、制冷以及运输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微通道、平行流蒸发器、热泵等换热器的密封及其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如图1a-1c所示,工程中挤压型材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用钻头钻出第一孔I和第二孔2。第一孔是制冷剂从第一腔体3流到第二腔体4所需要的孔,第二孔2是钻头或冲头留下的工艺孔,其需要用金属塞5进行密封。
[0003]第一和第二孔需要大量布置时,会有相应数量的塞子5堵住第二孔2,这造成加工效率低下。而每个堵塞单独存在,互不关联,使得在焊接过程中容易发生单个或多个堵塞掉落,造成整根集流管的泄露。
[0004]有鉴于此,确有需要提供一种能够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密封结构或使用该密封结构的换热器。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换热器中的集流管的整体式密封装置,其中,所述换热器的一侧的集流管包括两根相互平行且彼此连通的管道,所述两根管道上由于钻孔过程而设置第一钻孔和第二钻孔,其中第一钻孔用于使制冷剂从两根管道中的一个管道的腔体流至另一管道的腔体内,第二钻孔是钻孔工艺留下的工艺孔,所述整体式密封装置密封所述工艺孔。
[0007]具体地,所述整体式密封装置包括交替布置且彼此连接的至少一个连续型套环和至少一个连续型堵塞。
[0008]具体地,所述连续型套环每个包括至少一条筋和至少一个环,所述环设置在所述筋的末端处。
[0009]具体地,所述连续型堵塞包括至少一个堵塞部和连接所述堵塞部的连接部。
[0010]具体地,所述连续型套环包括一体式形成的两个环和连接所述两个环的连接部、或所述连续型套环由通过绕制一圆柱形件在两端绕制出环而成,所述连续型堵塞为U形堵塞并包括在两端处的两个堵塞部和连接所述堵塞部的连接部。
[0011]具体地,所述整体式密封装置包括一个连续型套环,所述连续型套环上设置有通过筋彼此连接的多个环或所述连续型套环通过绕制圆柱形件而在其上绕制出多个环而成。
[0012]具体地,单个堵塞或多个连续型堵塞的堵塞部穿过所述环堵塞所述工艺孔,其中所述连续型堵塞为U形堵塞并包括在两端处的两个堵塞部和连接所述堵塞部的连接部。
[0013]具体地,所述整体式密封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整体式堵片,所述整体式堵片为了密封所述工艺孔焊接连接到所述管道的外侧或内侧上。
[0014]具体地,所述整体式堵片的一侧表面上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用于堵塞所述工艺孔的凸起。
[0015]具体地,所述至少一个整体式堵片为多个分段堵片,每一分段堵片在端部设置有用于使分段堵片固定在集流管表面的缺口。
[00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
[0017]位于相对的两侧的集流管,其中一侧的集流管包括两根平行且彼此不直接连通的管道,另一侧的集流管包括两根平行且彼此连通的管道,所述彼此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多个孔或槽;
[0018]多根扁管,所述扁管通过所述孔或槽彼此连通所述集流管中的管道;
[0019]其中,所述彼此连通的两根管道上由于钻孔过程而设有第一钻孔和第二钻孔,其中第一钻孔用于使制冷剂从两根管道中的一个管道的腔体流至另一管道的腔体内,第二钻孔是钻孔工艺留下的工艺孔,
[0020]其中,根据上述的整体式密封装置焊接密封所述工艺孔。
[0021]具体地,所述扁管上设置由多个翅片;所述扁管内设有多根流道。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3]图1a-1c分别是根据现有技术的集流管内管道的截面图和分解视图;
[0024]图2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视图;
[0025]图2b是图2a所示的集流管内的通过钻孔工艺连接的管道的截面图;
[0026]图3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式密封装置的分解视图;
[0027]图3b是图3a所示的整体式密封装置装配在集流管上的视图;
[0028]图4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整体式密封装置的分解视图;
[0029]图4b是图4a所示的整体式密封装置装配在集流管上的视图;
[0030]图5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整体式密封装置的分解视图;
[0031]图5b是图5a所示的整体式密封装置装配在集流管上的视图;
[0032]图6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整体式密封装置的分解视图;
[0033]图6b是图6a所示的整体式密封装置装配在集流管上的视图;
[0034]图7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整体式密封装置的分解视图;
[0035]图7b是图7a所示的整体式密封装置装配在集流管上的视图;
[0036]图7c是图7a的整体式密封装置的变形例;
[0037]图8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整体式密封装置的分解视图;
[0038]图Sb是图8a所示的整体式密封装置装配在集流管上的视图;
[0039]图8c和图8d分别是整体式密封装置装配在集流管外表面和内表面的截面图;
[0040]图9a是8a的整体式密封装置的变形例;
[0041]图9b和9c分别是图9a所示的整体式密封装置装配在集流管上的装配视图和截面视图;
[0042]图10是包括多个整体式分段堵片的整体式密封装置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2a_10,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发明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0044]如图2a_2b所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的(微通道)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集流管、扁管16和翅片(未示出)。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10和设置在其相对侧的第二集流管10’。其中第一集流管10包括两根平行且彼此连通的管道11、12,第二流管10’包括两根平行且彼此不直接连通的管道11’、12’(这里所说的不直接连通的含义是两根管道11’、12’之间没有通过孔或槽直接连通,但是如图所示,它们分别通过扁管与第一集流管10连通,具体地,管道11’、12’分别设置有入口和出口)。在管道11、12、11’和12’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孔或槽(未示出)。多根扁管15通过孔或槽彼此连通集流管中的管道,且在扁管15中设置有多根流道(未示出),以供流体通过。
[0045]具体参见图2b,管道11和管道12沿垂直于第一集流管10的纵长方向的方向并排连接。例如使用钻头在相互连接的管道11和12上钻出孔,如在截面视图中所示的第一钻孔13和第二钻孔14。第一钻孔13在管道11和管道12相互连接的连接处,用于连通管道11、12,使得制冷剂(未示出)可以从管道11的腔体流至管道12的腔体内,或者从管道12的腔体流至管道11的腔体内。第二钻孔14是钻孔工艺留下的工艺孔,其设置在管道11上。为了使得第一集流管10在使用中不会发生泄露,第二钻孔或工艺孔14通过整体式密封装置密封。
[0046]参见图3a_3b,示出了一种整体式密封装置。该整体式密封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连续型套环和至少一个连续型堵塞,连续型套环与连续型堵塞相互交替布置且彼此连接。连续型套环每个包括至少一条筋和至少一个环,且环设置在筋的末端处。连续型堵塞包括至少一个堵塞部和连接堵塞部的连接部。
[0047]在本示例中,整体式密封装置100包括多个连续型套环110和多个连续型堵塞120。连续型套环110和连续型堵塞120的数量与第一集流管10中第二钻孔14的个数相匹配,使得第一集流管10上的第二钻孔14能够全部被密封(当然,在需要时也可以根据需要部分密封工艺孔14)。例如,第二钻孔14为三个时,整体式密封装置100应包括数量与之匹配的堵塞部,以此类推。
[0048]连续型套环110包括一体式形成的两个环111、112和连接它们的筋113。连续型堵塞120为大致U型。连续型堵塞120包括两个堵塞部121、122和连接部123。堵塞部121、122分别设置在连续型堵塞120的两端处,即U型的两端处。连接部123用于连接堵塞部121和堵塞部122,即为U型的中间段。连接部123的长度大致与相邻的两个第二钻孔14的间距相等。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相邻的两个连续型堵塞120彼此相互连接,在使用中不易脱落。
[0049]在本示例中,堵塞部121、122设置为圆柱形。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白,堵塞部的形状需要与第二钻孔14的形状相匹配,即,当第二钻孔14为方形时,堵塞部相应地设置为方形等。
[0050]在使用中,先将连续型套环110和连续型堵塞120依靠机械连接方式(胀接)彼此交替连接(也就是以首尾相接的方式连接)进行预先组装。即连续型套环110中的环111与一个连续型堵塞120的堵塞部、122连接,形成了整个整体式密封装置的端部;连续型套环的环112再与另一连续型堵塞的堵塞部121相连接,而堵塞部122与另一连续型套环110的环111相连接,以此类推,直至数量足以密封第一集流管10上所有的第二钻孔14为止。以这样的方式连接,可以提高安装效率和防止堵塞的单个掉落。然后,将装配好的整体式密封装置装配至第一集流管10上,使堵塞部分别一一对应地装配至第二钻孔14中,用以密封集流管上全部的第二钻孔14。最后,将整体式密封装置焊接固定于第一集流管10上。在本示例中,连续型套环可以由焊接材料制成,这样在焊接过程中,可以将其直接当钎焊料。
[0051]参见图4a_4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整体式密封装置200。整体式密封装置200为图3a所示的整体式密封装置100的变形例。因此,其结构和原理与图2a所示的整体式密封装置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连续型套环的设置不同,以下将详述其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
[0052]在本示例中,整体式密封装置200包括多个连续型套环210和多个连续型堵塞220。具体参见图4a,连续型套环210由一圆柱形件通过绕制在两端绕制出环而成。即连续型套环210由易弯曲的例如钎焊材料通过在其两端的端部处绕制成环而成。在使用中,可以先将该易弯曲的例如钎焊材料的两端分别绕制出环211、212,该环211与环212之间自然具有连接部213 ;再将连续型堵塞220与连续型套环210以首尾相接的方式连接,以形成整体式密封构件;然后将连续型堵塞220中的堵塞部221、222(如上所述,它们通过连接部223连接)分别置入第一集流管的管道11的第二钻孔14中;最后,将整体式密封装置200焊接固定至第一集流管10上。
[0053]在本示例中的连续型堵塞220的设置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连续型堵塞120的设置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54]参见图5a_5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装配在集流管上的整体式密封装置300及其分解视图。该整体式密封装置300为图3a所示的整体式密封装置100的另一个变形。因此,整体式密封装置300的结构和原理与图3a所示的整体式密封装置100的结构和原理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连续型套环310的设置不同,以下将详述其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
[0055]在本示例中,整体式密封装置300包括一个连续型套环310和多个连续型堵塞320。连续型套环310设置有通过筋313彼此连接的多个环311。如图5a所示,环311与筋313彼此交替连接且一体形成。筋313的长度大致与相邻的两个环311的间距相等。
[0056]在使用时,将多个连续型堵塞320的堵塞部321、322分别置于连续型套环310上的多个环311内,形成整体式密封装置300 ;然后,将装配好的整体式密封装置300装配至集流管10上,即,将堵塞部321、322分别再装配至第一集流管10上的第二钻孔14中;最后,将整体式密封装置300焊接固定至集流管10上,完成集流管的密封。
[0057]在本示例中,连续型堵塞320的设置与第一实施例中连续型堵塞120的设置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58]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白,在使用中,可以采用单个堵塞代替连续型堵塞。如图6a-6b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整体式密封装置300’包括一个连续型套环310和多个堵塞330,且单个堵塞330的数量与第一集流管的管道11中的第二钻孔14的数量相等。在本示例中,将单个堵塞330设置为了圆柱形(如图6a顶部的放大视图所示)。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明白,堵塞330的形状应与第二钻孔14的形状相配合,这样利于第二钻孔的密封。
[0059]在使用时,将多个堵塞330分别装配至连续型套环310的环311 (如图5a所示)内,以形成整体式密封装置300’ ;然后再将装配好的整体式密封装置300’中的多个堵塞300分别一一对应地装配至第一集流管的管道11的第二钻孔14内,将其密封。最后,将整体式密封装置300’焊接至集流管上(如图6b所示)。
[0060]参见图7a_7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装配在集流管上的整体式密封装置400的装配视图及其分解视图。该整体式密封装置400是根据6a所示的整体式密封装置300’的一个变形。因此,整体式密封装置400的结构和原理与图6a所示的整体式密封装置300’的结构和原理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连续型套环的设置不同。以下将详述其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
[0061]在本示例中,整体式密封装置400包括一个连续型套环410和多个堵塞430。具体参见图7a,连续型套环410通过绕制圆柱形件而在其上形成多个环而成。S卩,连续型套环410由易弯曲的例如钎焊材料通过在其上绕制多个环411而成,且相邻的两个环411之间间隔的距离大致为第一集流管10上相邻两个的第二钻孔14的间距。堵塞430的设置与上述的堵塞330的设置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62]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白,在本示例中,可以将堵塞430采用连续型堵塞420替代。如图7c所示,整体式密封装置400’包括一个连续型套环410和多个连续型堵塞420。连续型堵塞420的设置与图5a所示的连续型堵塞320相同,且该整体式密封装置400’原理与图5a所示的整体式密封装置的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63]参见图8a_8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装配在集流管上的整体式密封装置500。具体参见图Sb,在本示例中,整体式密封装置500为一个整体式堵片。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将整体式密封装置设置为多个堵片组成。该整体式堵片为大致弧形,且与第一集流管的管道11的形状相配合。
[0064]如图Sc所示,整体式密封装置500为了密封工艺孔14,将其焊接连接到管道11的外侧,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将其焊接连接到管道11的内侧(如图8d所示)。
[006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密封,如图9a所示,还可以在整体式堵片的一侧表面上间隔地设置多个用于堵塞工艺孔14的凸起522。凸起522设置在与第一集流管的表面相贴合连接的一侧,这样利于密封第一集流管上的工艺孔14。在使用中,如图9b和9c所示,将凸起522 —一对应地装配于第一集流管的管道11的工艺孔中,在装配完成后,将其焊接固定于管道11上,完成对第一集流管的密封。
[0066]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式堵片还可以包括多个整体式堵片分段501,参见图10。每一堵片分段501在端部设置有用于使分段堵片固定在集流管表面的缺口 502。缺口用于在过炉钎焊前的氩弧焊点焊,通过氩弧焊点焊固定整体式堵片在集流管上的期望位置。可以理解,每一堵片分段上可以设置上述的凸起522。
[0067]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设计的整体式堵片或整体式堵塞结构,以及设计其他整体式密封装置,使得单个堵塞或多个堵塞结构相互关联起来,使得加工效率大幅提升,且避免了由于单个堵塞的掉落而导致的泄露。[0068]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总体实用新型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换热器中的集流管的整体式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的一侧的集流管包括两根相互平行且彼此连通的管道,所述两根管道上由于钻孔过程而设置第一钻孔和第二钻孔,其中第一钻孔用于使制冷剂从两根管道中的一个管道的腔体流至另一管道的腔体内,第二钻孔是钻孔工艺留下的工艺孔,所述整体式密封装置密封所述工艺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体式密封装置包括交替布置且彼此连接的至少一个连续型套环和至少一个连续型堵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体式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续型套环每个包括至少一条筋和至少一个环,所述环设置在所述筋的末端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整体式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续型堵塞包括至少一个堵塞部和连接所述堵塞部的连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体式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续型套环包括一体式形成的两个环和连接所述两个环的连接部、或所述连续型套环由通过绕制一圆柱形件在两端绕制出环而成,所述连续型堵塞为U形堵塞并包括在两端处的两个堵塞部和连接所述堵塞部的连接部。
6.根据权利要 求1所述的整体式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体式密封装置包括一个连续型套环,所述连续型套环上设置有通过筋彼此连接的多个环或所述连续型套环通过绕制圆柱形件而在其上绕制出多个环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整体式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单个堵塞或多个连续型堵塞的堵塞部穿过所述环堵塞所述工艺孔,其中所述连续型堵塞为U形堵塞并包括在两端处的两个堵塞部和连接所述堵塞部的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体式密封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整体式堵片,所述整体式堵片为了密封所述工艺孔焊接连接到所述管道的外侧或内侧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整体式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体式堵片的一侧表面上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用于堵塞所述工艺孔的凸起。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整体式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整体式堵片为多个分段堵片,每一分段堵片在端部设置有用于使分段堵片固定在集流管表面的缺口。
11.一种换热器,包括: 位于相对的两侧的集流管,其中一侧的集流管包括两根平行且彼此不直接连通的管道,另一侧的集流管包括两根平行且彼此连通的管道,所述彼此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多个孔或槽; 多根扁管,所述扁管通过所述孔或槽彼此连通所述集流管中的管道; 其中,所述彼此连通的两根管道上由于钻孔过程而设有第一钻孔和第二钻孔,其中第一钻孔用于使制冷剂从两根管道中的一个管道的腔体流至另一管道的腔体内,第二钻孔是钻孔工艺留下的工艺孔, 其特征在于,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整体式密封装置焊接密封所述工艺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上设置由多 个翅片;所述扁管内设有多根流道。
【文档编号】F28F11/02GK203811017SQ201420238387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9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9日
【发明者】金俊峰, 杨静, 唐燕栋, 金欢 申请人: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