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1029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良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器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改良的燃烧器,特别是一种用于燃气灶的改良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指以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火加热的厨房用具。燃气灶主要由燃烧器、点火装置、炉架、进气管、阀体等装置组成,

燃烧器包括炉头、内外火盖等结构,工作时,燃气从进气管进入灶内,经过燃气阀的调节进入炉头中,同时混合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称之为一次空气),这些混合气体从分火盖的火孔中喷出同时被点火装置点燃形成火焰(燃烧时所需的空气称之为二次空气),进而用来加热置于炉架上的炊具。

炉头内部往往设置特定结构的流通通道,燃气在炉头内流通之后经点火装置点燃,然而现有的燃气灶大都设置一个进气口(进气管)供燃气进入炉头,短时间内燃气在炉头内部流通不畅,从而容易导致燃气燃烧不够充分,燃烧效果差且安全性较低。

综上所述,为解决现有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结构上的不足,需要设计一种设计合理、燃烧效果好的改良的燃烧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设计合理、燃烧效果好的改良的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改良的燃烧器,包括:

外炉头,呈圆环状设置,在外炉头上扣合有外火盖且外火盖与外炉头合围形成外混合腔,在外炉头底部设置有与外混合腔联通的若干主通道,主通道的横截面呈方形设置;

内炉头,穿设在外炉头中部,在内炉头上扣合有内火盖且内火盖与内炉头合围形成内混合腔,在内炉头底部设置有与内混合腔联通的次通道;

管道组件,位于外炉头下方,在管道组件上设置有与次通道对应的次进气管以及与各主通道一一对应的若干主进气管;

点火柱,设置为多个,每个点火柱均与管道组件联通,所述点火柱竖直向上延伸并抵靠在内炉头外周侧壁上;

支柱,设置为多个,各支柱竖直安装在管道组件下方。

在上述的一种改良的燃烧器中,各主通道环绕外炉头轴心线均匀分布,每个主通道均弯折延伸至外炉头且主通道的内壁通过一坡面与外混合腔的底面平滑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改良的燃烧器中,内火盖的上表面向内凹陷形成锥面,在内火盖上开设有与内混合腔联通的若干内出火孔,所述内出火孔环绕内火盖轴心线均匀分布且每个内出火孔均垂直贯穿锥面设置。

在上述的一种改良的燃烧器中,外火盖的上表面部分向外凸起形成首尾依次连接的若干半月形凸块,每个半月形凸块的上端面均开设有均匀分布的若干第一外出火孔,每个半月形凸块的外侧面均开设有均匀分布的若干第二外出火孔,各外出火孔均与外混合腔联通。

在上述的一种改良的燃烧器中,在外炉头外周侧壁贯穿开设有均匀分布的若干进风槽,在内炉头外周侧壁上开设有与内混合腔联通的辅助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采用多个相互配合的主通道与主进气管,使通入外炉头内的燃气流通混合充分,有利于后续燃烧的进行;次通道与次进气管的设置,用于供给内炉头内的燃气,使燃气分布均匀;内火盖与外火盖的结构设计以及半月形凸块的设置使得燃烧器造型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外炉头;111、外混合腔;112、进风槽;12、外火盖;121、半月形凸块;122、第一外出火孔;123、第二外出火孔;21、内炉头;211、内混合腔;212、辅助槽;213、通孔;22、内火盖;221、锥面;222、内出火孔;31、主通道;311、坡面;32、次通道;41、主进气管;42、次进气管;50、点火柱;60、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改良的燃烧器包括:

外炉头11,呈圆环状设置,在外炉头11上扣合有外火盖12且外火盖12与外炉头11合围形成外混合腔111,在外炉头11底部设置有与外混合腔111联通的多个主通道31,主通道31的横截面呈方形设置;

内炉头21,穿设在外炉头11中部,在内炉头21上扣合有内火盖22且内火盖22与内炉头21合围形成内混合腔211,在内炉头21底部设置有与内混合腔211联通的次通道32;

管道组件,位于外炉头11下方,在管道组件上设置有与次通道32对应的次进气管42以及与各主通道31一一对应的多个主进气管41;

点火柱50,设置为多个,每个点火柱50均与管道组件联通,点火柱50竖直向上延伸并抵靠在内炉头21外周侧壁上;

支柱60,设置为多个,各支柱60竖直安装在管道组件下方。

炉头内部往往设置特定结构的流通通道,燃气在炉头内流通之后经点火装置点燃,然而现有的燃气灶大都设置一个进气口(进气管)供燃气进入炉头,短时间内燃气在炉头内部流通不畅,从而容易导致燃气燃烧不够充分,燃烧效果差且安全性较低。

为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改良的燃烧器,通过设置多个配合作用的主进气管41与主通道31,使得燃气在燃烧器内流通混合充分,便于后续的燃烧工作。

本实施例中优选主通道31与主进气管41的数量均为三个,用于供给外炉头11内的燃气,内炉头21则通过次通道32与次进气管42配合输送燃气。由于燃烧时,火焰往往会沿着锅具向外侧延伸,此处独立供给内炉头21燃气可以确保锅具受热均匀。

工作时,一部分燃气经主进气管41进入对应的主通道31,进入外炉头11内的外混合腔111,最终由外火盖12输出进行燃烧;部分燃气经次进气管42进入次通道32,进入内炉头21的内混合腔211,最终由内火盖22输出进行燃烧。

内火盖22与外火盖12的设置一方面控制燃气的输出,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外部物质流入对应的炉头内,影响燃烧器工作。

燃烧时,外部控制点火柱50进行点火,具体的,在点火柱50内设置有点火针(图中未示出),通过控制点火针对燃气进行点火燃烧。点火柱50抵靠在内炉头21外周侧壁上,便于快速点燃燃气,此处优选点火柱50的数量为两个。

燃烧器往往是安装在燃气灶内进行工作的,燃烧器通过设置在底部的支柱60与燃气灶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支柱60的数量优选为四个,均匀分布在管道组件下方,给予燃烧器支撑作用。

进一步地,各主通道31环绕外炉头11轴心线均匀分布,每个主通道31均弯折延伸至外炉头11且主通道31的内壁通过一坡面311与外混合腔111的底面平滑连接。

具体的,三个主通道31均匀分布在外炉头11底部。由于主通道31的横截面呈方形设置,为了保证燃气进入外混合腔111是流通通畅,主通道31的内壁通过一坡面311与外混合腔111的底面平滑连接,使燃气流通混合充分。

优选地,内火盖22的上表面向内凹陷形成锥面221,在内火盖22上开设有与内混合腔211联通的多个内出火孔222,内出火孔222环绕内火盖22轴心线均匀分布且每个内出火孔222均垂直贯穿锥面221设置。

内出火孔222的设置便于控制燃气均匀输出,而锥面221的设置使得燃气输出时较为集中,有利于点火燃烧,其中内出火孔222均垂直贯穿锥面221设置则进一步确保燃气朝着中心输出,保证中心火焰的集中性,燃烧效果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锥面221的边缘环绕内出火孔222开设了一些凹槽,使得锥面221呈现出花瓣状结构,且每个内出火孔222对应一个花瓣,增强整体的美观性。

此外,内炉头21中部贯穿开设有通孔213,且通孔213向上延伸并穿过内火盖22,便于空气进入,与燃气混合充分,有利于燃气的充分燃烧。

进一步优选地,外火盖12的上表面部分向外凸起形成首尾依次连接的多个半月形凸块121,每个半月形凸块121的上端面均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多个第一外出火孔122,每个半月形凸块121的外侧面均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多个第二外出火孔123,各外出火孔均与外混合腔111联通。

外炉头11内的燃气最终经由第一外出火孔122、第二外出火孔123输出,各外出火孔的设置同样便于控制燃气均匀输出,便于燃气充分燃烧。其中,半月形凸块121的设置,提高了整体的美观性。

优选地,在外炉头11外周侧壁贯穿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多个进风槽112,在内炉头21外周侧壁上开设有与内混合腔211联通的辅助槽212。

进风槽112的设置便于空气进入,进风槽112不与外混合腔111联通,空气可经由进风槽112进入辅助槽212,进一步进入内混合腔211内与燃气混合均匀,便于燃气的充分燃烧。此处优选进风槽112的数量为三个。

本改良的燃烧器结构设计合理,采用多个相互配合的主通道31与主进气管41,使通入外炉头11内的燃气流通混合充分,有利于后续燃烧的进行;次通道32与次进气管42的设置,用于供给内炉头21内的燃气,使燃气分布均匀;内火盖22与外火盖12的结构设计以及半月形凸块121的设置使得燃烧器造型更加美观。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