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甲醇燃料煮面机的液变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0616阅读:92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甲醇燃料煮面机的液变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甲醇燃料煮面机的液变气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公告号为CN 205155956 U的种使用甲醇燃料的煮面桶,包括甲醇喷嘴,在甲醇喷嘴上部有燃烧室,所述燃烧室与甲醇喷嘴之间设置有甲醇裂解器,所述的甲醇裂解器包括筒状本体,所述筒状本体的筒壁上均布有安装孔,所述的筒状本体内设置有蓄热板,所述的蓄热板上制有蓄热孔,所述蓄热板一侧有与所述安装孔匹配的安装头。虽然该煮面桶通过甲醇裂解器实现了将甲醇裂解的目的,但是该煮面桶存在的缺点为:

在甲醇裂解器内裂解时,是直接将甲醇与蓄热板接触,由于液体甲醇也有易燃易爆的特点,因此直接与蓄热板接触,会导致甲醇直接在甲醇裂解器内燃烧或爆炸,因此存在极大的危险,同时也极有可能导致甲醇不会在燃烧室内燃烧而导致浪费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甲醇燃料煮面机的液变气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甲醇燃料裂解过程中易燃易爆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甲醇燃料煮面机的液变气系统,包括:储液罐、油泵以及发热盘,储液罐安装于外桶旁,油泵的输入端与储液罐连通,油泵的输出端与发热盘的输入端连通;发热盘包括:第一端盖、第二端盖、筒体、进液管、出气管、安装端板、架体、外环绕管、内热气管、发热管以及温度传感器,进液管为发热盘的输入端,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分别与筒体两端安装,以形成中空圆柱体结构,第一端盖上设置有进液管和出气管,出气管位于第一端盖的中心,架体包括螺旋安装板以及若干根安装柱,安装端板安装于第一端盖的内表面上,安装端板为圆盘结构,所有安装柱均安装于安装端板边缘上,相邻两安装柱之间距离相等,发热管立于安装端板安装有安装柱的表面中心,螺旋安装板为螺旋状结构,螺旋安装板以发热管为旋转中心,螺旋安装板固定在所有安装柱靠近发热管的侧面上,进液管与油泵输出端连通,外环绕管一端与进液管连通,外环绕管螺旋地环绕于发热管外,外环绕管沿着螺旋安装板布置,外环绕管另一端在靠近第二端盖处于内热气管连通,内热气管穿过发热管中心,内热气管未连接外环绕管的端部与出气管连通,在出气管处设置有用于检测出气管内燃气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发热管均与控制主机电连接。出气管用于连通甲醇燃料煮面机的点火系统。

优选的是,发热盘还包括若干第一抓紧组件,在螺旋安装板上开设有与第一抓紧组件数量相等的螺纹孔,每一第一抓紧组件均包括:插入杆,插入杆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插入杆的外螺纹与螺纹孔的内螺纹螺纹连接;转动环,其转动地设置于插入杆另一端,转动环不能在插入杆上滑动;以及卡块,其为L型结构,以当插入杆旋入螺纹孔内后能将外环绕管卡于插入杆、螺旋安装板以及卡块之间。

优选的是,发热盘还包括若干第二抓紧组件、第一固定杆以及第二固定杆,第一固定杆一端固定于安装柱端面且靠近第二端盖,第一固定杆垂直发热管,第二固定杆一端与第一固定杆另一端固定,第二固定杆从发热管穿过且第二固定杆与发热管平行,第一固定杆以及第二固定杆上均设置有若干第二抓紧组件,第二抓紧组件包括:安装环,其与第一固定杆或第二固定杆固定;移动杆,其穿过安装环且能相对安装环滑动;安装盘,其一端与移动杆一端固定;卡爪,其为圆弧形,卡转与移动杆另一端固定,且卡爪向所在第一固定杆或第二固定杆弯曲;以及抓紧弹簧,移动杆从抓紧弹簧中心穿过,抓紧弹簧一端与安装盘固定,抓紧弹簧另一端与安装环固定,在抓紧弹簧的作用下卡爪能将外环绕管或内热气管压在第一固定杆或第二固定杆上。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发热盘使得在点火燃烧前对液体甲醇气化,以便在点火过程中易于燃烧,且燃烧充分、火力较大,同时在气化时保证温度为100℃至130℃,使得气化效果好;

2)通过设置发热盘的结构,既保证了甲醇不会与发热管直接接触,又实现外环绕管和内热气管这样的布置方式,使得在发热管外的余热能够被吸收利用,增加了发热管发出热量的利用率,节约了能源的使用,节约用户使用成本;

3)使用油泵替代现有技术的电磁阀,能够实现计量功能,方便后面满足单位时间内发热盘内需要的液体甲醇,保证了气化效果,保证燃烧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液变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二端盖被打开后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部分架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甲醇燃料煮面机的液变气系统,包括:储液罐1、油泵2以及发热盘3,储液罐1安装于外桶旁,油泵2的输入端与储液罐1连通,油泵2的输出端与发热盘3的输入端连通;发热盘3包括:第一端盖31、第二端盖(图中未示)、筒体32、进液管(图中未示)、出气管(图中未示)、安装端板33、架体34、外环绕管35、内热气管(图中未示)、发热管36以及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第一端盖31和第二端盖分别与筒体32两端安装,以形成中空圆柱体结构,第一端盖31上设置有进液管和出气管,出气管位于第一端盖31的中心,架体34包括螺旋安装板341以及若干根安装柱342,安装端板33安装于第一端盖31的内表面上,安装端板33为圆盘结构,所有安装柱342均安装于安装端板33边缘上,相邻两安装柱342之间距离相等,发热管36立于安装端板33安装有安装柱342的表面中心,螺旋安装板341为螺旋状结构,螺旋安装板341以发热管36为旋转中心,螺旋安装板341固定在所有安装柱342靠近发热管36的侧面上,进液管与油泵2输出端连通,外环绕管35一端与进液管连通,外环绕管35螺旋地环绕于发热管36外,外环绕管35沿着螺旋安装板341布置,外环绕管35另一端在靠近第二端盖处于内热气管连通,内热气管穿过发热管36中心,内热气管未连接外环绕管35的端部与出气管连通,在出气管处设置有用于检测出气管内燃气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发热管36均与控制主机电连接。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为了避免在甲醇液体进入至外环绕管35而冲击外环绕管35移动、继而使得外环绕管35与发热管36接触而导致受热不均匀,同时也避免外环绕管35接触发热管36而损坏外环绕管35,因为发热管36发热时温度极高,发热盘3还包括若干第一抓紧组件,在螺旋安装板341上开设有与第一抓紧组件数量相等的螺纹孔,每一第一抓紧组件均包括:插入杆371,插入杆371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插入杆371的外螺纹与螺纹孔的内螺纹螺纹连接;转动环372,其转动地设置于插入杆371另一端,转动环372不能在插入杆371上滑动;以及卡块373,其为L型结构,以当插入杆371旋入螺纹孔内后能将外环绕管35卡于插入杆371、螺旋安装板341以及卡块373之间。

如图2所示,为了保证内热气管位于发热管36中心且避免外环绕管35与内热气管连接处与发热管36接触,同时方便内热气管和外环绕管35的安装,发热盘3还包括若干第二抓紧组件、第一固定杆38以及第二固定杆39,第一固定杆38一端固定于安装柱342端面且靠近第二端盖,第一固定杆38垂直发热管36,第二固定杆39一端与第一固定杆38另一端固定,第二固定杆39从发热管36穿过且第二固定杆39与发热管36平行,第一固定杆38以及第二固定杆39上均设置有若干第二抓紧组件,第二抓紧组件包括:安装环301,其与第一固定杆38或第二固定杆39固定;移动杆302,其穿过安装环301且能相对安装环301滑动;安装盘303,其一端与移动杆302一端固定;卡爪304,其为圆弧形,卡转与移动杆302另一端固定,且卡爪304向所在第一固定杆38或第二固定杆39弯曲;以及抓紧弹簧305,移动杆302从抓紧弹簧305中心穿过,抓紧弹簧305一端与安装盘303固定,抓紧弹簧305另一端与安装环301固定,在抓紧弹簧305的作用下卡爪304能将外环绕管35或内热气管压在第一固定杆38或第二固定杆39上。安装时,首先,将拉开第二固定杆39上的卡爪304,将第二固定杆39与内热气管紧贴在一起,避免内热气管因受热弯曲后而导致某处与发热管36内壁接触、受热不均匀;然后,将内热气管与外环绕管35连通;最后;拉开第一固定杆38上的卡爪304,使得外环绕管35压在第一固定杆38上,将第一固定杆38与第二固定杆39通过铆钉固定,同时将第一固定杆38与安装柱342固定。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