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囱筒首防结冰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52883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烟囱筒首的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烟囱筒首防结冰系统。



背景技术:

湿法脱硫系统脱硫后的净烟气经过除雾器后,烟气携带的水滴(≥20μm)含量均在75mg/m3(标态、干基)左右。随着除雾器运行时间增加,工作效率降低,净烟气经过除雾器后携带的水滴含量还会增加。此外,脱硫后吸收塔出口水蒸气含量也在75mg/m3左右。在寒冷地区冬季的室外温度很低,达到-30℃。未设置GGH装置的脱硫系统净烟气携带水滴和水蒸气经过烟囱向大气排放,当净烟气经过烟囱筒首排入大气时,温度骤降,从50℃左右降至-40℃左右。净烟气携带的水滴和水蒸气在烟气扩散的同时会有部分冻结在烟囱筒首,从而导致烟囱筒首结冰。严重时烟囱筒首结冰厚度可达1m以上,结冰高度可达5m,结冰体积会达到几十立方米。烟囱筒首的结冰重量可达几吨到几十吨,严重影响烟囱结构安全。烟囱筒首结冰体若出现脱落,将对烟囱下部的脱硫设备造成严重破坏,也可能对过往人员造成人身伤害,后果非常严重。本实用新型专利正是基于解决北方地区冬季烟囱筒首防结冰的综合应用实用新型。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筒首电伴热的防结冰形式,但由于烟囱自身较高,电伴热伴面临紫外线辐射、雨水冲刷、烟雨下洗等多重腐蚀,设备极易发生故障,因此如何提出一种适应于烟囱筒首的综合防结冰装置是目前北方烟囱面临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烟囱筒首防结冰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烟囱筒首防结冰系统,包括环绕在排烟内筒的筒壁1外部的电热膜3,所述电热膜3外部环绕有防雨罩2;

所述电热膜3包括内部嵌入有合金电热丝的硅橡胶,硅橡胶的下部设置有与合金电热丝连接的电热器接引线4,电热丝接引线4连接温控装置。

所述防雨罩2的外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温控装置连接。

所述温控装置包括与电热丝节引线连接的分线箱,分线箱与温度控制柜连接,温度传感器与温度控制柜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筒首平台下安装电热丝接线及温控设施,烟囱正常投运时电伴热温控运行,在加热至设定温度时自动停止,有效防止筒首结冰现象形成。外部防雨帽的设置有效降低了在加热系统的安全稳定性,有效防止该橡胶膜受紫外线辐射、烟雨腐蚀、风雨冲刷等多重腐蚀影响,极大延长整套系统运行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新立套筒式钢内筒烟囱结构形式,利用套筒式烟囱筒首防雨帽结构形式,将其形成一套综合防结冰系统。即本实用新型在筒首防雨帽制作时,取消保温棉结构形式,将合金电热丝与硅橡胶合成制作成膜片,利用不锈钢钉将膜片悬挂固定到筒首外壁的外表面上,外部不锈钢防雨帽采用不锈钢进行覆盖焊接,将不锈钢防雨帽作为电伴热膜的外部保护层,从而延长橡胶类制品的寿命。在筒首平台下安装电热丝接线及温控设施,烟囱正常投运时电伴热温控运行,在加热至设定温度时自动停止,有效防止筒首结冰现象形成。

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烟囱结构包括筒首平台5、混凝土外筒6、不锈钢或者钛钢复合板内筒1,而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包括环绕在排烟内筒的筒壁1外部的电热膜3,所述电热膜3外部环绕有防雨罩2;电热膜3包括内部嵌入有合金电热丝的硅橡胶,硅橡胶的下部设置有与合金电热丝连接的电热器接引线4,电热丝接引线4连接温控装置。

防雨罩2的外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温控装置连接。而温控装置具体包括与电热丝节引线连接的分线箱,分线箱与温度控制柜连接,温度传感器与温度控制柜连接。

上述用于制作膜片的柔性硅胶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能,只做成膜片以后,其外部材料为硅橡胶高温绝缘布,内部布设镍铬合金电热丝,具有发热快、温度均匀、热效率高、强度高、不易老化、柔韧性好等特点。

在安装电热膜前应先对烟囱筒首外部进行防腐处理,筒身及外部防雨罩均为金属类有良好的耐温性,杜绝超温老化损坏。同时在筒首利用烟气自身温度提高整体筒首温度,封闭结构能够有效保持温度,减少电量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方法是:将温度控制柜、分线箱、加热元件和连接电缆相关设备运至现场后,把温度控制柜设在地面,分线箱设在烟囱口附近的平台或走台上,通过不锈钢固定件被固定在筒首未安装防雨帽的筒首外壁上,电热器接引线4与分线箱相连接,分线箱通过电源电缆与温度控制柜相连接,在不锈钢防雨罩外部设置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通过信号电缆与温度控制柜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外部防雨帽的设置有效降低了在加热系统的安全稳定性,有效防止该橡胶膜受紫外线辐射、烟雨腐蚀、风雨冲刷等多重腐蚀影响,极大延长整套系统运行寿命。

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明显改变传统的筒首防结冰性能,延长筒首装置寿命,降低运行中能量消耗,提高工程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