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供氧的高效燃烧器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41608发布日期:2018-08-10 19:57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器,具体涉及一种多层供氧的高效燃烧器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家用灶具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节能和环保,内焰式燃气灶以其显著的节能效果,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家用燃气灶中大多采用内焰式和下沉式来提升热效率。因其燃烧的火焰指向燃烧器的中心部位,空间想对狭小。在燃烧时无法及时的补充到足够的氧气,致使该种燃烧方式的应用受到相当地局限性。

因此,如何在加大燃烧器火力的同时,可提供一种有效的补氧方式,使得火力的增加和效率的提升,CO排放能得到有效控制,成为目前的下沉式内焰燃烧器技术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多层供氧的高效燃烧器及燃气灶,以有效补给氧气。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层供氧的高效燃烧器,用于安装在燃气灶具上,所述燃烧器包括炉头座、与炉头座气路连通的分气座、覆盖在炉头座上并至少部分周向包围分气座的接水盘、分别与分气座气路连通的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所述燃烧器还包括包围设置在外环火盖外侧的供氧隔热圈,所述供氧隔热圈外圈侧壁上设有若干第二进气孔,所述接水盘侧壁上设有若干第一进气孔并用于沉入安装在燃气灶面板的下方,所述分气座具有横向贯通的通道孔,该燃烧器内形成有以第一进气孔为进气口,并经过所述通道孔向所述内环火盖与外环火盖间火焰供二次空气的第一通道,还形成有以第二进气孔为进气口,并从外环火盖上方向外环火焰提供二次空气的第二通道。

还包括形成有以第二进气孔为进气口并经过所述通道孔向所述内环火盖与外环火盖间火焰提供二次空气的第三通道。

所述供氧隔热圈还包括中间隔热圈和内侧导气圈,所述中间隔热圈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进气孔配合所述通孔,以及所述外环火盖顶部与内侧导气圈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分道。

所述内侧导气圈上设置有出气孔,所述第二进气孔配合所述通孔,以及出气孔形成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分道。

所述的中间隔热圈的下端与所述接水盘的底壁上表面形成间隙,所述的中间隔热圈的外周面与所述接水盘的周壁内表面及上壁上表面均形成有间隙。目的是更好的形成空气通道。

所述通孔至少部分高于所述外环火盖的上表面。目的是降低外环火盖外侧的阻力,二次空气补充更流畅。

所述供氧隔热圈的外圈侧壁与中间隔热圈之间形成有作为第一隔温区的腔室。

所述供氧隔热圈的中间隔热圈与外环火盖外侧壁之间留有作为第二隔温区的间隙。

所述外环火盖采用内焰式火盖,出火方向指向燃烧器中心区域。

一种燃气灶,所述燃气灶包括所述的多层供氧的高效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以接水盘上第一进气孔为进气口的第一供氧通道为内环火焰和外环火盖的下圈火焰进行二次空气补给,有效降低CO排放和提升热率。

(2)以供氧隔热圈上第二进气孔为进气口的第二供氧通道进入后分成三股二次空气,对内环火焰和外环火焰形成立体式供给,可以有效的抑制CO的产生和提升热效率。

(3)通过设置多层隔温区,减少化学热损失,也极大的降低了一氧化碳的废气排放,同时可对进入第一和第二供氧通道的二次空气进行预热,以此来达到燃烧效率的提升。

(4)采用内焰式火盖,聚热燃烧,加热效率高,热量损失小。

(5)通过在分气座上设置连通其外侧和内侧的进气通道,并将分气座上的进气通道作为第一、第二供氧通道的一部分,结构紧凑,充分利用内部有限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本实施例为一种多层供氧的高效燃烧器,用于安装在燃气灶具上,该燃烧器具有炉头座5、接水盘4、分气座3、内环火盖2和外环火盖1,其中分气座3置于炉头座5上并与炉头座5气路连通,接水盘4覆盖在炉头座5上并至少部分周向包围分气座3,内环火盖2、外环火盖1分别盖设于分气座3座上并与分气座3气路连通。

炉头座5上接有内环喷嘴座10和外环喷嘴座11,内环喷嘴座10 连接内环喷嘴8和内引射管9,外环喷嘴座11连接外环喷嘴7和外引射管6,内引射管9和外引射管6套入至炉头座5中。

该结构在灶具燃气到达内环燃气入口和外环燃气入口处后,经过内环喷嘴座10和外环喷嘴座11,通过内环喷嘴8和外环喷嘴7将燃气喷射至相对应的内引射管9和外引射管6中,在内引射管9和外引射管6的引射作用下将一次空气带入到各自的引射管中,此时形成的内环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进行炉头座5中。而后,内环混合气经过分气座3到达内环火盖2的火孔流出,再混合二次空气燃烧;外环混合气经过分气座3到达外环火盖1的火孔流出,再混合二次空气燃烧。

本实施例中在外环火盖1外侧包围设置供氧隔热圈12,供氧隔热圈12外圈侧壁1201上设有若干第二进气孔1202。接水盘4侧壁上设有若干第一进气孔401,并用于沉入安装在燃气灶面板的下方。

分气座3具有支撑盘301和与外环火盖1相适配的出气圆环302,出气圆环302经4根竖向的连接管303接于支撑盘301上并经连接管 303连通支撑盘301下方,出气圆环302下方与支撑盘301区域的两根连通管303之间形成横向贯通的通道孔305;支撑盘301中心设有与内环火盖2适配的中心出气口304。

本例中燃烧器内形成有第一通道13和第二通道14,其中第一通道13以第一进气孔401为进气口,并经过通道孔305向所述内环火盖2与外环火盖1间火焰供二次空气;第二通道14以第二进气孔1202 为进气口,并从外环火盖1上方向外环火焰提供二次空气,有效降低 CO排放、提升热率。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通道15,第三通道15以第二进气孔1202为进气口并经过通道孔305向所述内环火盖2与外环火盖1间火焰提供二次空气,对内环火焰和外环火焰形成立体式供给,有效的抑制CO的产生和提升热效率。

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供氧隔热圈12还包括中间隔热圈1203和内侧导气圈1204,由外到内依次设有外圈侧壁1201、中间隔热圈1203和内侧导气圈1204,在中间隔热圈1203 上设置有若干通孔1206。本例中外圈侧壁1201上的第二进气孔1202 配合中间隔热圈1203上的通孔1206,以及外环火盖1顶部与内侧导气圈1204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通道14的第二分道1402。

实施例4: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内侧导气圈1204 上设置有若干出气孔1205,本例中外圈侧壁1201上的第二进气孔 1202配合中间隔热圈1203上的通孔1206,以及内侧导气圈1204上的出气孔1205形成第二通道14的第一分道1401。

实施例5:为了更好的形成空气通道,本实施例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在中间隔热圈1203的下端与接水盘4的底壁上表面形成间隙;在中间隔热圈1203的外周面与所述接水盘的周壁内表面及上壁上表面均形成有间隙。如图4所示,中间隔热圈1203的下端与出气圆环 302的下表面持平,如此可以更易于引导外界空气经第三通道向内环火盖2与外环火盖1间的火焰供氧。

实施例6: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中间隔热圈1203 上的通孔1206至少部分高于外环火盖1的上表面,以降低外环火盖 1外侧的阻力,使二次空气补充更流畅。

实施例7: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本例在供氧隔热圈12的外圈侧壁1201与中间隔热圈1203之间形成有腔室,作为第一隔温区。隔热保温的结构设计减少化学热损失,也极大的降低了一氧化碳的废气排放,同时可对进入第一和第二供氧通道的二次空气进行预热,以此来达到燃烧效率的提升。

实施例8: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在供氧隔热圈12的中间隔热圈1203与外环火盖1外侧壁之间留有间隙,作为第二隔温区。

实施例9: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外环火盖1采用内焰式火盖,出火方向指向燃烧器的中心区域,火孔和火槽布局在外环火盖1的内侧,聚热燃烧,加热效率高,热量损失小。

本实施例的内焰式设计形成了半封闭的燃烧区域,给高温火焰形成了第三隔温区,再加上供氧隔热圈所形成的第二隔温区和第一隔温区,形成了三重隔热。三层隔温区的形成也增加了对锅底的热辐射,同时对进入第一和第二供氧通道的二次空气进行预热,以此来达到燃烧效率的提升。

实施例10:本实施例为一种燃气灶,具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多层供氧的高效燃烧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