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火盖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22303发布日期:2019-11-13 01:46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火盖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燃气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火盖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常见的家用燃烧器,一般具有外火盖和内火盖,连同点火针、热电偶(或同等功能的离子感应针)等元件实现产生火焰、维持火焰等功能。现有的燃烧器外火盖结构一般包括具有多个主火通道的外火盖本体,外火盖本体下端面具有混气腔,该混气腔与主火通道连通,主火通道在外火盖本体外端面形成主火孔。这类的专利文献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0520014838.2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燃气灶燃烧器用锥形火火盖》(授权公告号cn2842216y),还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1120246965.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燃烧器火盖》(授权公告号为cn202149492u)。上述公开的这种单主火孔燃烧方式,存在燃烧后火焰容易跳动,燃烧区域不稳定的不足。现有技术中公开了很多具有稳焰功能的外火盖结构,如专利号为zl200920112857.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燃气灶外环火盖》(授权公告号为cn201377835y),该专利中在外火盖外侧立面上开设有稳焰孔,稳焰孔位于外环火孔下方且与外环火孔交替排列,稳焰孔里端与火盖的燃气通道连通。由于稳焰孔的设置使得燃烧效率大大提高,可以减少室内一氧化碳的排放。类似地设计还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0920195299.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燃气灶燃烧器用的环形火盖》(授权公告号为cn201513893u)及专利号为zl200820031768.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炉头火盖》(授权公告号为cn201155762c)。虽然改进后的结构取得了不错的技术效果,但还存在不足:首先,稳焰效果没有达到最佳状态,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其次,溢流液容易进入主火孔或稳焰孔从而堵塞主火通道或稳焰通道,而当堵住的火孔对应点火针附近就使得燃气灶点不着火,当堵住的火孔对应热电偶(或同等功能的离子感应针)附近就使得燃气灶不能维持火焰,另外,传统燃气灶的点火过程,是通过点火针高压放电将喷出的燃气点燃,即采用点火针头部产生电火花,引燃点火孔喷出的燃气,进而点燃火盖上的燃气,完成点火,虽然点火比较快捷,但由于点火孔对应的燃气喷出的流速过快,均会导致离焰或是导致点火成功率下降,综上所述,有待对现有的燃烧器火盖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燃气能在点火位置平缓出气,以提高点火成功率的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溢液进入出火孔、提高点火效率的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溢液进入保火孔、提高保火效率的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四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在出火孔被溢液堵塞的情况下不会出现打不着火现象产生的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五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防止点火针和热电偶距离过远而造成的传火不良问题产生的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包括有环状的本体,所述本体的环状顶壁及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外环壁之间形成混气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混气腔内具有相对隔离的缓冲室,该缓冲室至少在其中一个壁上开有与所述的混气腔相流体连通的进气孔,并且所述的外环壁在对应该缓冲室的位置开设有与该缓冲室相流体连通的第一出火孔。

缓冲室的侧壁可以是圆筒状,也可以是方框状,只要是能构成与混气腔相对隔离即可,缓冲所述缓冲室包括有顶壁以及自顶壁向下延伸的侧壁,侧壁上开有所述的进气孔。

缓冲室的顶壁可以为与火盖的环状顶壁为相互独立,也可以,所述缓冲室的顶壁为所述火盖本体的环状顶壁中的一部分。

其中缓冲室以方框状为例展开阐述,并分为两种设置方式:

第一种方式:

所述的开有第一出火孔的外环壁部分直接作为缓冲室的外侧壁,所述的缓冲室的侧壁有三个:与所述外侧壁相对的第一侧壁,以及连接外侧壁与第一侧壁的第二侧壁、第二侧壁。

第二种方式:

所述的缓冲室的侧壁有四个:邻近所述第一出火孔且与出火孔所在外环壁具有间隔的第四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相对的第一侧壁,以及连接外侧壁与第一侧壁且延伸至外环壁的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其中第四侧壁上开有第二出火孔。第四侧壁的设置能使得燃气进入缓冲室后经过与第四侧壁的撞击后从第二出火孔中流出,最后通过第一出火孔流出燃烧,气流速度低,也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为了实现燃气进入缓冲室,进气孔可以设置在任一侧壁或是底壁,为了较为快速地出气,所述的进气孔开设在所述的第一侧壁上。更优地,进气孔与第一出火孔或是进气孔与第二出火孔、第一出火孔处于同一中心轴线上。

更好地,所述的第一侧壁与所述内环壁之间具有间隔。

另外,所述的第一侧壁与所述内环壁之间具有间隔。该方案中包含了除了上述第一侧壁上开有进气孔,同时与内环壁之间具有间隔的方案,还包含了在第二或第三侧壁上开设有进气孔,但第一侧壁与内环壁之间仍有间隔的方案、以及在第二或第三侧壁上开设有进气孔,第一侧壁与内环壁之间无间隔的方案。

为了能较迅速地实现点火,与邻近部位相比,所述外环壁上开有第一出火孔的部位沿所述火盖本体的径向方向局部向内凹入。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壁上开有第一出火孔的部位厚度为0.5mm~4mm。外环壁的厚度做薄,这是由于缓冲室的设计一方面能防止第一出火孔的出气速度过快,造成离焰;同时还能将使得第一出火孔的深度也可以相应地减小,从而使得第一出火孔不易被溢液堵塞。

本发明为解决第二个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本体的环状顶壁或所述外环壁的外壁局部向外延伸形成有遮挡在所述第一出火孔上方的第一防水檐。第一防水檐的设置,能防止溢液流入点火孔,堵塞点火孔。

为了防止点火针和热电偶距离过远而造成因传火不良而导致熄火,所述本体的外环壁于邻近所述第一出火孔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混气腔相连通的保火孔,所述本体的环状顶壁或所述外环壁的外壁在保火孔所在对应处局部向外延伸有遮挡在所述保火孔上方的第二防水檐。

为了更好地,所述第二防水檐与所述第一防水檐相接连。两者相连能确保点火孔和保火孔之间不存在溢液进入的可能性。

为了确保热电偶的保火性能,在能适当遮挡住小溢液的同时,还不能过分地遮挡住大溢液,所述第二防水檐沿所述本体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一防水檐沿所述本体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长度。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火盖的稳焰作用,所述本体外环壁的下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多个主火凹槽,而相邻的主火凹槽之间则形成隔块,所述隔块成型有自内向外、并自下往上凹的稳焰凹槽,该稳焰凹槽靠近外侧具有扩口段。该扩口段能降低燃气的流速,使流出稳焰凹槽用燃气在燃烧时不容易离焰,同时该稳焰凹槽产生的火焰能有效地拉住两侧主火凹槽的主火,加热主火孔燃气根部,使整个燃烧器在燃烧时火焰稳定。

为了使得保火孔具有双重保护作用,一方面具有保火作用,另一方面具有稳焰作用,所述稳焰凹槽在径向上相对的两侧壁上均开有通孔,其中外侧壁上的通孔即为所述保火孔。

同时,由于保火孔贯穿稳焰凹槽,两两稳焰凹槽之间具有一主火凹槽,能确保热电偶与火苗接触的受热面积不过大也不过小,热电偶不仅受热充足,以产生足够的热电动势,也不会因与保火孔的出火火苗接触太大,烧坏热电偶。

进一步地,所述主火凹槽包括有沿周向间隔分布的第一主火槽和第二主火槽,所述第一主火槽的开槽深度小于第二主火槽的开槽深度。采用上述结构后,火盖相当于在两个长火孔之间设有一个短火孔,使得长火孔的二次空气补充区域会大很多,进而有利于长火孔的二次空气补充,可以更好地促进外环燃气充分燃烧。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三个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防水檐顶面的至少部分周缘向上延伸有凸边,该凸边与所述第一防水檐顶面共同围设形成用于盛装溢液的盛液槽。该盛液槽的设置能有效防止第一防水檐上的溢液进入第一出火孔。

本发明为解决第四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的燃烧器火盖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基座,所述缓冲室还包括有底壁,在所述火盖连接在所述基座的状态下,所述基座顶部端面的一部分则构成所述缓冲室的底壁。巧妙地,基座顶部端面还可构成缓冲室的底壁。

为了避免在第一出火孔堵塞的情况下还能点火,所述环状的本体的外环壁邻近所述第一出火孔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缓冲室相流体连通的出火槽。

出火槽的设置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构成:所述外环壁的延伸长度短于所述缓冲室侧壁的延伸长度,所述外环壁的下端缘与所述基座的顶部端面之间形成与所述缓冲室相流体连通的间隙,该间隙构成所述出火槽。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在邻近所述火盖外环壁所述第一出火孔的位置设置有点火针,所述第一出火孔即为点火孔。

为了防止安装过程中的螺钉暴露,增加燃烧器的美观度,所述基座和环状火盖之间还设置有装饰圈,所述装饰圈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点火针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向上伸出于所述装饰圈,并置于所述第一防水檐的下方,在所述环状火盖连接在所述装饰圈的状态下,所述装饰圈的端面的一部分则构成所述缓冲室的底壁。

进一步地,为解决第五个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基座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点火针并排的热电偶,所述装饰圈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热电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向上伸出于所述装饰圈,并对应所述保火孔。该燃烧器的重点改进在于热电偶与点火针为并列设置,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热电偶与点火针因距离较远会容易产生的因传火不良而导致熄火的问题。

更好地,所述热电偶置于所述第二防水檐的下方。

为了更快速地出气,优选地,所述装饰圈的顶部端面自内向外向上倾斜,所述第一主火槽、第二主火槽以及稳焰凹槽也同样自内向外向上倾斜,并所述装饰圈的顶部端面形成第一主火孔、第二主火孔以及稳焰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上还设有连通所述混气腔的燃气通道,所述燃气通道下方连接有供燃气进气的引射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现有燃烧器的火盖环形侧壁的厚度增加从而相应地火盖重量也会增加,同时采用火孔深度增大的燃烧器火盖的燃烧器,燃气适应性大多较差,并且材料的浪费和制造成本也会相应的增加,而设置在混气腔内缓冲室的设计一方面能防止第一出火孔的出气速度过快,造成离焰;同时还能将第一出火孔对应的外环壁厚度做薄,使得第一出火孔的深度也可以相应地减小,从而使得第一出火孔不易被溢液堵塞,另外,缓冲室在第一出火孔处形成了一个稳压区,可保证点火区域的稳流,第一出火孔火焰平稳,提高了点火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6中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7中火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包括有环状的本体1,本体1的环状顶壁11及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12、外环壁13之间形成混气腔2,在混气腔2内具有相对隔离的缓冲室3,该缓冲室3至少在其中一个壁上开有与混气腔2相流体连通的进气孔3121,并且外环壁13在对应该缓冲室3的位置开设有与该缓冲室3相流体连通的第一出火孔131。第一出火孔131的数量可为三个,此数量即能确保有足够的出气量用于点火。而缓冲室3只要满足能平缓邻近外环壁13中第一出火孔131出气速度即可,缓冲室3包括有顶壁、自顶壁向下延伸的侧壁以及底壁,该底壁可以为缓冲室3自带的底壁,也可以为与燃烧器的基座或其他部件配合时,基座或其他部件构成其底壁。

其中侧壁包括开有第一出火孔131的外环壁13部分直接作为缓冲室3的外侧壁,缓冲室3的侧壁有三个:与外侧壁相对的第一侧壁313,以及连接外侧壁与第一侧壁313的第二侧壁312、第三侧壁314,为了实现燃气进入缓冲室,进气孔3121可以设置在任一侧壁或是底壁上,为了较为快速地出气,进气孔3121开设在第一侧壁313上,更优地,进气孔3121与第一出火孔131处于同一中心轴线上,进气孔3121所在的第一侧壁313与内环壁12之间具有间隔,该间隔的设计能更好地使进入混气腔2的燃气通过第一侧壁313的进气孔3121进入缓冲室3。该缓冲室3的设计一方面能防止第一出火孔131的出气速度过快,造成离焰;同时还能将第一出火孔131对应的外环壁13厚度做薄,即外环壁13上开有第一出火孔131的部位厚度为0.5mm~4mm之间,这样也使得第一出火孔131的深度相应地减小,从而使得第一出火孔131不易被溢液堵塞。

为了能较迅速地实现点火,与邻近部位相比,外环壁13上开有第一出火孔131的部位沿火盖本体1的径向方向局部向内凹入。凹入设计一方面能使得设置在基座8上的点火针7能相应地向火盖本体1靠近设置,加强点火;另一方面能使得点火针7靠近第一出火孔131,防止点火针7离第一出火孔131过远而造成的出气量被稀释,从而造成点火效果差的问题。而火盖本体1的环状顶壁11外壁局部向外延伸形成有遮挡在第一出火孔131上方的第一防水檐111,以防止溢液进入点火孔131,堵塞第一出火孔131;第一防水檐111的下方的尖锥30,该尖锥30正对点火针7的头部,当点火时,点火针7的头部与尖锥30处产生高压放电,引燃从火盖本体1的第一出火孔131内喷出的燃气,进而引燃整体火盖,完成燃烧器的点火。为了更好地防止第一防水檐111上的溢液进入第一出火孔131,第一防水檐111顶面的至少部分周缘向上延伸有凸边1111,该凸边1111与第一防水檐111顶面共同围设形成用于盛装溢液的盛液槽5。同时,为了防止点火针7和热电偶10距离过远而造成因传火不良而导致熄火,本体1的外环壁13于邻近第一出火孔131的位置开设有与混气腔2相连通的保火孔132,再者,为了防止溢液流入保火孔132,被溢液堵塞,本体1的环状顶壁11外壁在保火孔132所在对应处局部向外延伸有遮挡在保火孔132上方的第二防水檐112,为确保第一出火孔131和保火孔132之间不存在溢液进入的可能性,第二防水檐112与第一防水檐111相接连,并沿本体1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长度短于第一防水檐111沿本体1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长度,这样既能确保热电偶10的保火性能,在能适当遮挡住小溢液的同时,还不会过分地遮挡住大溢液,失去热电偶10的保火性能。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火盖的稳焰作用,本体1外环壁13的下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多个主火凹槽14,而相邻的主火凹槽14之间则形成隔块4,隔块4成型有自内向外、并自下往上凹的稳焰凹槽41,该稳焰凹槽41靠近外侧具有扩口段411。该扩口段411能降低燃气的流速,使流出稳焰凹槽41用燃气在燃烧时不容易离焰,同时该稳焰凹槽41产生的火焰能有效地拉住两侧主火凹槽14的主火,加热主火孔燃气根部,使整个燃烧器在燃烧时火焰稳定。为了使得保火孔132具有双重保护作用,一方面具有保火作用,另一方面具有稳焰作用,稳焰凹槽14在径向上相对的两侧壁上均开有通孔,其中外侧壁上的通孔即为保火孔132。同时,由于保火孔132贯穿稳焰凹槽41所对应的稳焰凹槽14在径向上相对的两侧壁,两两稳焰凹槽41之间具有一主火凹槽14,能确保热电偶10与火苗接触的受热面积不过大也不过小,热电偶10不仅受热充足,以产生足够的热电动势,也不会与保火孔132的出火火苗接触太大,容易烧坏热电偶10。

另外,主火凹槽14包括有沿周向间隔分布的第一主火槽141和第二主火槽142,第一主火槽141的开槽深度小于第二主火槽142的开槽深度。采用上述结构后,火盖相当于在两个长火孔之间设有一个短火孔,使得长火孔的二次空气补充区域会大很多,进而有利于长火孔的二次空气补充,可以更好地促进外环燃气充分燃烧。

如图3和4所示,本实施例的燃烧器包括有基座8,火盖连接在基座8,环状的本体1的外环壁邻近第一出火孔131的位置开设有与缓冲室3相流体连通的出火槽6,出火槽6呈缝隙状的设置能使得即使出现溢液流入第一出火孔131,造成第一出火孔131被堵塞的情况下,也能够点火,出火槽6的设置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构成:缓冲室3还包括有底壁,外环壁的延伸长度短于缓冲室3第一侧壁313、第二侧壁312以及第三侧壁314的延伸长度,外环壁13的下端缘与基座8的顶部端面之间形成与缓冲室3相流体连通的间隙,该间隙构成出火槽,而基座8顶部端面的一部分则构成缓冲室3的底壁。出火槽6的细缝状则加快了点火速度。该出火槽6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该出火槽6连同第一出火孔131,起到辅助第一出火孔131点火的作用,另一方面,出火槽6设置在第一出火孔131的下方能增强防堵的概率,同时该出火槽6还起到引火的作用。为了防止安装过程中的螺钉暴露,增加燃烧器的美观度,基座8和环状火盖之间还设置有装饰圈9,基座8在邻近火盖外环壁13第一出火孔131的位置设置有点火针7,第一出火孔131即为点火孔。装饰圈9上开设有第一通孔91,点火针7穿过第一通孔91并向上伸出于装饰圈9并置于第一防水檐111的下方,在环状火盖连接在装饰圈9的状态下,装饰圈9的端面的一部分则构成缓冲室8的底壁93。同时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热电偶与点火针因距离较远会容易产生的因传火不良而导致熄火的问题,基座8上还设置有与点火针7并排的热电偶10,装饰圈9上开设有第二通孔92,热电偶10穿过第二通孔92并向上伸出于装饰圈9,对应保火孔132,其中,热电偶10可选择性地是否位于第二防水檐112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热电偶10为了更精确地确保保火性能,不位于第二防水檐112的下方。

与此同时,点火针7与热电偶10的并列设置,能防止点火针7和热电偶10距离过远而造成因传火不良而导致熄火,另外,装饰圈9的顶部端面自内向外向上倾斜,并与同样自内向外向上倾斜的第一主火槽141、第二主火槽142以及稳焰凹槽41形成第一主火孔、第二主火孔以及稳焰通道,倾斜设置的第一主火孔、第二主火孔以及稳焰通道能更快速地出气,稳定燃烧,基座8上还设有连通混气腔2的燃气通道81,燃气通道81下方连接有供燃气进气的引射管82。并且,装饰圈9的顶部端面自内向外向上倾斜还带来另一个作用,使得外环壁13、第一侧壁313、第二侧壁312以及第三侧壁314的延伸长度自内向外也依次变短,其关系为,外环壁13<第二、三侧壁<第一侧壁313,从而实现外环壁13的下端缘与基座8的顶部端面之间形成与缓冲室相流体连通的间隙,该间隙构成出火槽6。另外,在橱柜柜门的频繁开启中,由于抽开瞬间能带来引射进气量的变化,从而造成一次空气的瞬间变化,尤其是内环火,热电偶一般都安装在内环火位置,而本发明的略去了现有的内环,热电偶10与点火针7为并列设置,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热电偶10与点火针7因距离较远会容易产生的因传火不良而导致熄火的问题。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缓冲室3的底壁可以为缓冲室3自带的底壁93',进气孔3121开在第一侧壁313上,如图7和8所示。

实施例3

与实施例2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进气孔3121开在第三侧壁314上,进气孔开3121在第三侧壁314上能增加燃气与外环壁13的撞击力,最后从第一出火孔131中流出,从而防止第一出火孔131的出气速度过快,如图9所示。

实施例4

与实施例3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进气孔3121开在第二侧壁312上,进气孔开3121在第二侧壁312上能增加燃气与外环壁13的撞击力,最后从第一出火孔131中流出,从而防止第一出火孔131的出气速度过快。

实施例5

与实施例4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进气孔3121开在缓冲室3的底壁93'上,进气孔3121与第一出火孔131不处于同一中心轴线上,也能增加燃气与外环壁13的撞击力,最后从第一出火孔131中流出,从而防止第一出火孔131的出气速度过快。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缓冲室3的侧壁有四个:邻近第一出火孔131且与第一出火孔131所在外环壁13具有间隔的第四侧壁315,与第四侧壁315相对的第一侧壁313',以及连接外环壁13与第一侧壁313'且延伸至外环壁13的第二侧壁312'、第三侧壁314',其中第四侧壁315上开有第二出火孔3151,进气孔3121开设在第一侧壁313'上,更优地,进气孔3121与第二出火孔3151、第一出火孔3151处于同一中心轴线上,进气孔3121所在的第一侧壁313'与内环壁12之间具有间隔,该间隔的设计能更好地使进入混气腔2的燃气通过第一侧壁313'的进气孔3121进入缓冲室2,而第四侧壁315的设置能进一步地增加燃气流出第一出火孔131的阻力,如图10和11所示。

实施例7

与实施例6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进气孔3121开设在第二侧壁312'上,第一侧壁313'与内环壁12具有间隔,如图12所示。

实施例8

与实施例7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进气孔3121开设在第三侧壁314'上,第一侧壁313'与内环壁12具有间隔。

实施例9

与实施例6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进气孔3121开设底壁上,第一侧壁313'与内环壁12具有间隔。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9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进气孔3121开设在第二侧壁312'上,第一侧壁313'与内环壁12不具有间隔,内环壁12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第一侧壁313'。

实施例11

与实施例9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进气孔3121开设在第三侧壁314'上,第一侧壁313'与内环壁12不具有间隔,内环壁12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第一侧壁31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