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84350发布日期:2020-04-07 15:48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家用灶具燃烧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传统的燃烧器火盖大部分都是一槽铣通,即在火盖本体的顶部铣通有一条引火槽,这种燃烧器火盖由于火盖本体在引火槽处被断开,因而容易造成火盖本体变形,从而影响引火效果。如一专利号为201220464214.0(公告号为cn202813375u)的中国发明专利《具有传火装置及熄火保护功能的燃气炉头》其公开了类似的传火结构,其在外环喷火圈设有多个外环喷火孔,且在该外环喷火权上还设有外环传火装置,该外环传火装置是由装设在外环喷火圈内侧壁上的凸台、设在该凸台及外环喷火圈上的外环传火孔和外环传火槽构成,该外环传火孔与外环传火槽相连通,外环传火孔和外环传火槽与一个外环喷火孔相连通,能实现快速传火;该传火结构的传火槽为开放式,具有传火呈直线型即传火槽裸露在外环火盖表面,这样子的设计有一个好处,就是传火槽内二次空气的补给很充分,开放式传火槽可以保证传火槽内火焰燃烧时二次空气的补给,有利于火焰燃烧和传火,具有传火快速的特点,但是开放式传火槽却有两个不好之处,第一、开放式传火槽很容易造成传火槽堵塞,即从锅底流下的汤水很容易流入传火槽内,堵塞后影响传火性能,这也是当前传火槽堵塞维修的主要原因;第二、开放式传火槽对灶具风门要求很高,因为风门开大后,一次空气量过多会造成气流速度过大,从而造成燃烧时离焰或者脱火,因此开放式传火槽的结构特点为稳焰特性较差,因此要保证开放式传火槽的传火性能,基本上都是将风门关的很小,但是风门关小不利于灶具的燃烧效率,也不利于烟气的排放,大大影响了灶具的性能。为此,需要对燃烧器火盖的传火槽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提高火盖引火结构强度并降低引火处被堵住机率的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包括有火盖本体,该火盖本体的环状顶壁及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外环壁之间形成有混气腔,在火盖本体的上表面自内环壁至外环壁朝火盖本体的中心径向向外延伸形成有传火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火室包括有:

上室体,位于所述火盖本体的上表面之上;

下室体,局部伸入所述混气腔并与所述混气腔相对隔离;

内侧开口,朝向所述火盖本体的中心;

第一外侧开口,对应地开设在所述下室体与所述外环壁相对的第一侧壁上;

入气孔,开设在所述下室体的的除所述第一侧壁之外的其它至少一个壁部上并与所述混气腔连通;

进气孔,开设在所述上室体至少一个侧壁上,并与外界连通;

出火孔,开设在所述的外环壁对应于所述传火室之第一外侧开口的位置,与所述混气腔相连通;以及

第一引火槽,开设在所述上室体的顶壁上,所述第一引火槽的外侧口于所述外环壁,所述第一引火槽的内侧口朝向所述火盖本体的中心。

进一步地,所述传火室的下室体包括底部、邻近所述出火孔且与出火孔所在外环壁具有间隔的第一侧壁,以及连接底部与第一侧壁且延伸至所述内环壁的第二壁部、第三壁部,所述第一外侧开口开设在所述第一侧壁,所述入气孔开设在所述底部。

由于传火室的下室体局部伸入混气腔,从而使得传火室的下室体构成传火室的隐藏式传火结构,而传火室的上表面的第一引火槽则构成开放式传火结构,为了弥补传火室中隐藏式的传火结构中空气不足的问题,优选地,所述第二壁部和第三壁部向所述火盖本体的上表面延伸分别形成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所述进气孔开设在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上。

为了能提高第一引火槽进行有效地二次空气补充,所述第一引火槽开设在所述传火室中连接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所述顶壁上。以提高第一引火槽内的空气补给,稳定第一引火槽内的燃烧,以提高传火性能。

为了使得第一引火槽内的二次空气和燃气混合得更加均匀,所述第一引火槽的内侧口围成的腔体的横截面由至少两个同心的圆或至少两个近似圆的椭圆相交而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引火槽的槽底通过独立于所述传火室的传输通道与所述混气腔连通。此种设计具有如下两个好处:该传输通道可以作为加强传火室整体强度的加强筋;另一方面可以巧妙地实现开放式传火结构与隐藏式传火结构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地,所述传输通道为具有周向封闭的周壁并贯穿所述传火室的轴向管道,所述轴向管道的开口开设在所述传火室的底壁上,所述轴向管道的出口开设在所述第一引火槽的槽底。

为了实现隐藏式传火结构内的快速传火,所述传火室的底壁于所述传输通道的至少一侧开设有连通各个所述入气孔的第二引火槽。

为了减少了第二引火槽的传火阻力,使第二引火槽的传火更迅速;所述第一侧壁对应于所述第二引火槽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外侧开口。

为了实现第二引火槽的传火通过混气室后正好从外环壁出来,所述外环壁于所述第二外侧开口的位置设置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至少两个稳焰孔。通过稳焰孔也成为“点火孔”而实现另一种通道的引火通道,有效地提高了点火成功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传火室的下室体隐藏在火盖本体内并与混气室相对隔离,这样能将风门开大,使得进入入气孔和传火室以及第一引火槽的一次空气量增大同时速度变大,从而能更多将二次空气卷吸进入传火室的第一引火槽内,同时,传火槽的下室体隐藏在火盖本体内,可有效避免溢液进入传火室内,即使第一引火槽被堵住,还能保证隐藏在火盖本体内的传火室下室体的传火,即保证传火室内的火焰燃烧,又能有效防止汤水的堵塞,同时对风门开度的适用性增强,即在风门开度较大的条件下也可以保证传火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燃烧器炉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混气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火盖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火盖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火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7所示,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混气室1以及连接于混气室1之上的火盖2,其中,火盖2包括有环状的本体21,火盖本体21的环状顶壁213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分别向下延伸形成内环壁211和外环壁212;对应地,火盖2的环状顶壁213的下表面于混气室1内具有相对隔离的传火室3,而该传火室3包括有位于火盖本体21的上表面之上的上室体30,局部伸入混气腔并与混气腔相对隔离的下室体37,开设在内环壁211上并朝向火盖本体21的中心的内侧开口31、开设在传火室3与外环壁212相对的第一侧壁34上的第一外侧开口32、开设在上室体30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并与外界连通的进气孔30,开设在下室体37除第一侧壁34之外的其它至少一个壁部上并与混气室1相连通的入气孔33,以及开设在外环壁212对应于传火室3之第一外侧开口32的位置的出火孔2121,本发明将传火室3的下室体37隐藏在火盖本体21内并与混气室1相对隔离,这样能将风门开大,使得进入入气孔33和传火室3的一次空气量增大同时速度变大,从而能更多将二次空气卷吸进入传火室3内,同时,传火室3的下室体37隐藏在火盖本体21内,可有效避免溢液进入传火室3内。而混气室1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11、外圈壁12以及连接内圈壁11和外圈壁12的底壁13,火盖2的内环壁211则与混气室1的内圈壁11相接合,外环壁212局部覆盖在外圈壁12之外,对应地,外圈壁12具有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并连通混气室1和出火孔2121的出气通道121,第一外侧开口32与出气通道121相流体连通,该混气室1的设计具有如下好处:一、设置在混气室1外圈壁12的出气通道121以及封闭段100的设计,封闭段100对应锅支脚的位置与火盖2的出火孔2121相抵,这样就可以避免火焰对锅支脚的灼烧,减少热量损失,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当用户拆装的过程中只要将火盖2随意放置在混气室1上即可,不需要通过常规的定位针以及定位孔的定位方式,才能实现火盖2与混气室1处于正确的配合位置,另一方面由于出气通道121呈条缝状,传火室3的第一外侧开口32与出气通道121相流体连通,一方面能防止出火孔2121的出气速度过快,造成离焰,提高传火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平衡在封闭段100两侧的出火孔2121的出气速度;外环壁212局部覆盖在混气室1的外圈壁12之外,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火盖2的壁厚从而相应地减轻火盖2的重量,而使得出火孔2121的深度也可以相应地减小,从而使得出火孔2121不易被溢液堵塞。

为了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从出气通道121流出后进入第一间隙4,使得燃气与一次空气混后得更加均匀而再进入折回出气通道121中,继而进入出火孔2121,以更进一步地提高出火孔2121的稳焰性能,外圈壁12的顶端与火盖2的环状顶壁213之间具有第一间隙4,其中为了弥补传火室3中隐藏于混气室1内所带来的空气不足的问题,可通过沿火盖2的环状顶壁213周向开设并与第一间隙4相贯通的入气口2131,对下室体37进行补气。同时此种补气方式较为简单,并与第一间隙4相贯通,由于第一间隙4还存有从出气通道121流出的燃气和一次空气,进而燃气、一次空气以及外界的二次空气在第一间隙4内混合,不仅提高了隐藏于混气室1内的传火室3的空气量,还保证了该传火室3的有效传火。而本实施例中隐藏于混气室1中的传火室3包括底部130、邻近出火孔2121且与出火孔2121外环壁212具有间隔的第一壁部34,以及连接底部130与第一壁部34且延伸至内环壁211的第二壁部35、第三壁部36,第一外侧开口32开设在第一壁部34,入气孔33开设在底部130。为了实现传火室3兼具开放式的传火形式以及隐藏式的传火形式,第二壁部35和第三壁部36向火盖本体21的上表面延伸分别形成第二侧壁351和第三侧壁361,并且第二侧壁351和第三侧壁361之间连接有顶壁360,顶壁360沿径向开设有第一引火槽5,第一引火槽5的外侧口51于外环壁212,第一引火槽5的内侧口52朝向火盖本体21的中心,当然开放式的第一引火槽5与传火室3可以独立传火,也可以,开放式的第一引火槽5与传火室3传出的火能够交汇,为此,用于补气的入气口2131与第一引火槽5相交。由于传火室3的厚度相较相厚,而火盖2的壁厚由于混气室1出气通道121的设置使其变得更薄,入气口2131与第一引火槽5相交,还可以带来另一个方面的好处,使得火盖2的壁薄与传火室3的壁厚有了一个较好的过渡。

由于传火室3的下室体37隐藏在火盖本体21内,可有效避免溢液进入传火室3内,即使第一引火槽5被堵住,还能保证隐藏在火盖本体21内的传火室3下室体37的传火,即保证传火室3内的火焰燃烧,又能有效防止汤水的堵塞,同时对风门开度的适用性增强,即在风门开度较大的条件下也可以保证传火性能。为了更好地使得第一引火槽5内的二次空气和燃气混合得更加均匀,第一引火槽5的内侧口52围成的腔体的横截面由两个同心的圆或两个近似圆的椭圆相交而成。优选地,第一引火槽5的槽底还通过独立于传火室3的传输通道与混气腔连通。此种设计具有如下两个好处:该传输通道可以作为加强传火室3整体强度的加强筋;另一方面可以巧妙地实现开放式传火的第一引火槽5与隐藏式传火结构之间的联系。并从结构简单,传火室3整体的结构紧凑的角度考虑,传输通道为具有周向封闭的周壁并贯穿传火室3的轴向管道6,轴向管道6的开口61开设在传火室3的底部130上,轴向管道6的出口62开设在第一引火槽5的槽底。为了实现隐藏于混气室1内的传火室3的快速传火,传火室3的底部130于传输通道的两侧均开设有连通各个入气孔33的第二引火槽7。为进一步地减少第二引火槽7的传火阻力,使第二引火槽7的传火更迅速;第一侧壁34对应于第二引火槽7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外侧开口340。同时为了实现第二引火槽7的传火通过混气室1后正好从外环壁212出来,外圈壁12位于出气通道121之下的第一壁面120局部沿径向向内缩,第一壁面120与外环壁212的内表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隙8,外圈壁12的第一壁面120在对应该第二间隙8的位置开设有与第二外侧开口340相流体连通的出气孔1201,并且外环壁212开设有连通第二间隙8的稳焰孔2120。通过稳焰孔2120也成为“点火孔”而实现另一种通道的引火通道,有效地提高了点火成功率。

为了实现第二间隙8还具有能够稳焰出火孔2121的目的,第二间隙8与混气室1和出火孔2121相流体连通。当然第二间隙8也可以独立也成为稳焰孔2120的“缓冲腔”,这取决于火盖2与混气室1的出气通道121的交错位置。其中,混气室1的出气通道121自内向外逐渐向下倾斜,对应地,主火孔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二者形成v字型,为了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从出气通道121流出后混合成混合气能与出火孔2121撞击,v字型的尖端部分,提高了混合气中燃气和空气的混合均匀性,同时又降低了流速,提高了主火孔的稳焰性能,而出气通道1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还具有凹凸结构而形成向下凸起的凸筋9,以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从出气通道121流出后能被有效预热,优选地,凸筋9有多条并呈径向延伸,两条凸筋9之间留有间隔以形成用于预热燃气的预热通道。最后为了便于燃气进入混气室1,底壁13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两个供燃气进入混气室1的通孔131,为了便于外环壁212局部覆盖在外圈壁12之外,外圈壁12相较内圈壁11向上更为凸出。

如上所述,一次空气、燃气和混合后的混合气与二次空气在混气室1内部的传火室3的传火路径如下,分成三路,第一路为传火室3的上室体30于混气室1内进行传火,具体为燃气和一次空气经入气孔33进入传火室3,并通过入气口2131吸入二次空气后经过第二引火槽7、第二外侧开口340,第二间隙8以及火盖2外环壁212对应的稳焰孔2120流出,从而有效降低混合气体从横传火室3流出时的气流速度,使传火室3处的气体在燃烧时不容易离焰,进而使燃烧器的引火更加稳定;第二路:为传火室3顶部的第一引火槽5,经过混气室1外圈壁12的出气通道121与出火孔2121之间形成的v字型通道转弯后才能从出火孔2121的流出,从而有效降低混合气体从第一引火槽5流出时的气流速度,使第一引火槽5处的气体在燃烧时不容易离焰,进而使燃烧器的引火更加稳定;第三路:为传火室3与传火室3顶部的第一引火槽5交汇传火,传火室3的第一外侧开口32和第二外侧开口340流出的混合气经空气通道的入气口2131与第一引火槽5相交,形成交汇后,经过混气室1外圈壁12的出气通道121与出火孔2121之间形成的v字型通道转弯后才能从出火孔2121的流出,进一步有效降低混合气体从第一引火槽5流出时的气流速度,交汇的形成能使传火室3的传火性能更加稳定。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燃气灶,还包括有锅支架,锅支架上具有与混气室1的外圈壁12的封闭段100相对应的锅支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