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烧器炉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3863发布日期:2019-07-24 10:00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烧器炉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燃气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烧器的炉头。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燃气灶炉头的外环混合腔体上设置有将内外环混合腔体之间的通道区域与外部大气连通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外环火盖的外侧壁向下延伸,将通道遮挡。这种燃烧器虽然看起来更加美观,但外环火盖对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的遮挡也阻碍了二次空气的顺畅补充,间接致使内圈火焰燃烧不充分,容易出现黄焰现象,更甚者会使燃烧后尾气中的CO超标,形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助燃空气的补给不到位,使燃烧器的燃烧效率也会大打折扣。由于二次空气补入量的减少,难以满足不同类型气源的燃烧,造成燃烧器的气源适应性不强,很难达到良好的燃烧工况。

另外,由于内圈火焰的二次空气补充不充分,在将锅具放置于燃烧器的锅架后,也容易出现坐锅熄火的现象,给家用燃烧器带来较差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空气补充充分、结构简单、安全可靠、节能高效的燃烧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炉头,包括内、外环混合腔体和二次空气补充通道,以及设置于所述内环混合腔体和所述外环混合腔体之间适于与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相连通的通道区域,所述通道区域下方设置有呈上下间隔设置的上底壁和下底壁,所述上底壁与所述下底壁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相接或部分重叠,且于所述上底壁与所述下底壁的间隔区域设有二次空气补充孔,所述二次空气补充孔一端连通所述通道区域,另一端与炉头下方的大气连通。

进一步,所述二次空气补充孔隐藏设置于所述上底壁的正下方。

进一步,所述下底壁靠近所述上底壁的一端的边缘部设有向上突起的边沿。

进一步,所述二次空气补充孔为相邻间隔设置的若干圆孔或异形孔。

进一步,所述二次空气补充孔为环形间隙。

进一步,所述二次空气补充孔为环绕所述内环混合腔体的环形长孔,环形长孔靠近所述内环混合腔体的径向外侧壁设置,且位于所述内环混合腔体与所述下底壁之间。

进一步,所述上底壁设置在所述内环混合腔体的径向外侧壁上,所述内环混合腔体与所述上底壁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所述下底壁为环绕所述环形长孔的环形平台。

进一步,所述上底壁的边缘越过所述边沿的外缘设置。

进一步,所述上底壁上表面的边缘为向外侧斜下方延伸的斜面。

进一步,所述外环混合腔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通道区域与外部大气的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径向里侧端的下沿与所述下底壁的上表面齐平;所述上底壁的上表面整体为便于将其上的液体导流到所述下底壁上的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炉头通过在上下底壁之间的间隔区域设置二次空气补充孔将炉头下部的大气与内外环混合腔体之间的通道区域导通,构成炉头的新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通过与现有技术中外环混合腔体上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相配合,构成了燃烧器燃烧过程中助燃空气的多角度补充状态,提供了燃烧所需的足够氧气,使燃气燃烧更加充分,极大提高了燃烧器的燃烧效率,节能高效。同时也满足了大功率燃烧器需要更多助燃空气的补给要求,为大功率燃烧器的设计提供了基础。

作为二次空气补充孔遮蔽结构的上底壁,不仅对洒落至通道区域中的残渣或者汤汁有效拦截,防止其掉落至炉头下部的橱柜内,减少燃气灶的清理难度;还可以将洒落在上底壁顶面上的液体导流到通道区域下底壁的上表面,而后通过外环混合腔体侧壁上原有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排至盛液盘,增强燃烧器使用的清洁度。不论从实现功能的角度,还是从用户的体验度,都实现了明显的提升。

本实用新型中的二次空气补充孔,可以根据具体实际设置为在下底壁上的圆孔或者异形孔,也可为在通道区域中延伸的环形长孔,增强加工的灵活度。

在下底壁上的与上底壁相配合的边沿,可有效对炉头上部洒落下来的液体在下底壁上进行围挡,从根本上避免了液体滴落至二次空气补充孔下部的可能。

通过改变现有的空气补入方式,二次空气补充通道与现有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相结合,可以有效的从立体多角度来补充二次空气,使燃烧器的燃烧工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从二次空气充足补入的角度,本实用新型中的燃烧器炉头能够满足更多类型气源的燃烧要求,给燃烧器的使用提供更加多样的灵活选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燃烧器炉头未安装火盖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安装火盖后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向剖面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炉头,2内环混合腔体,2-1内环火盖,2-11内环火盖出火孔,3外环混合腔体,3-1外环火盖,3-11内圈出火孔,3-12外圈出火孔,3-2水平通孔,4上底壁,5二次空气补充通道,6现有二次空气补充通道,7下底壁,7-1边沿,8通道区域,9环形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下面结合示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1

如图1、3的示例中,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炉头1,包括内环混合腔体2、外环混合腔体3和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以及设置于内环混合腔体2和外环混合腔体3之间适于与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相连通的通道区域8,通道区域8下方设置有呈上下间隔设置的上底壁4和下底壁7,上底壁4与下底壁7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且于上底壁4与下底壁7的间隔区域设有作为二次空气补充孔的环形长孔9,环形长孔9一端与通道区域8连通,另一端与炉头1下方的大气连通。

本实施例中燃烧器炉头下部的敞开腔体作为外部大气空间,通过形状为环形长孔的二次空气补充孔构成新增的气流通道,新增的气流通道将炉头下部大气与燃气混合腔之间的通道区域连通,构成新增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使燃烧器的二次空气补充更加充足,燃气燃烧更加充分,在提高了燃烧器燃烧效率的同时,也避免了因燃气燃烧不充分而产生黄焰或者产生CO的情况发生。本实施例中通过增设气流通道解决了燃烧器的功率受结构尺寸限制的难题,更加有利于提高燃气灶的热负荷,增大燃烧器功率,且燃烧尾气中的废气排放更低,兼具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优点。

另外,通过改变了燃烧器的空气补入方式,使二次空气不仅能够从原有的外环混合腔体的侧面进入燃烧器,还可形成由炉头下部的敞开腔体向燃烧器上部补风的多角度立体状态,有效改善了燃烧器的燃烧工况,能够满足更多类型气源的燃烧要求,提高燃烧器使用的灵活度。

实施例2

如图1、3的示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炉头1,包括内环混合腔体2、外环混合腔体3,内环混合腔体2与外环混合腔体3之间设置有通道区域8,通道区域8的下方设置有上下间隔设置的上底壁4和下底壁7,上底壁4和下底壁7的间隔区域设有连通通道区域8与外部大气的环形长孔9,环形长孔9隐藏设置在上底壁4的正下方,环绕内环混合腔体2,并且靠近内环混合腔体2的径向外侧壁设置,用于向通道区域8中补充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由内向外分布的内环混合腔体2、环形长孔9及外环混合腔体3三者为同心设置,环形长孔9将炉头1下部的敞开腔体与通道区域8导通,构成炉头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本实施例中的气流通道除了给出的环形长孔形式,还可以为在下底壁上周向或者均匀间隔排布的圆形孔。环形长孔是通过在下底壁上开挖环状通孔的形式,构成环形间隙的二次空气补充孔,使空气从炉头下部的敞开腔体向通道区域内的补入更加直接顺畅,结构简单,补风量大;而二次空气补充孔的周向或者均匀间隔排布的圆形孔形式则使燃烧器的外观更加整洁。内环混合腔体及外环混合腔体除了为同心设置,两者也还可以为偏心设置关系,需要满足燃气混合腔之间保留一定的通道区域。内环混合腔体与外环混合腔体同心设置更加有利于均匀的补入二次空气,使燃烧火焰更加稳定。

参见图2,内环混合腔体2的顶部安装有内环火盖2-1,外环混合腔体3的顶部安装有外环火盖3-1,相应的使得通过下底壁上气流通道的二次空气补入到内环火盖及外环火盖之间的通道区域8内,外环火盖3-1沿周向分别设置有内圈出火孔3-11与外圈出火孔3-12,内圈出火孔3-11与燃烧器的内环火盖2-1的内环火盖出火孔2-11相对设置,两者处于相向面对的关系,所以,新增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大部分将二次空气最终补给到内圈出火孔3-11与内环火盖2-1的燃烧火焰。

参见图3,下底壁7为环绕环形长孔9的环形平台,环形长孔9设置在内环混合腔体2与下底壁7之间,在下底壁7靠近上底壁4的一端边缘部设置有向上突起的边沿7-1,边沿7-1的顶面高于下底壁7的上表面,并且边沿7-1将环形长孔9与下底壁7的上表面分隔开。在炉头1内环混合腔体2的径向外侧壁上,周向设置有在竖直方向上从上方遮蔽环形长孔9及边沿7-1的遮蔽结构,内环混合腔体2与遮蔽结构为一体结构,本实施例中的遮蔽结构具体形式为上底壁4。需要进行说明的有,本实施中上底壁设置在内环混合腔体的径向外侧壁上,是与环形长孔靠近内环混合腔体的径向外侧壁的设置方式相对应的;当然,如果环形长孔靠近外环混合腔体的径向里侧壁设置,则上底壁还可相对应的设置在外环混合腔体的径向里侧壁上。上述两种设置方式均可满足二次空气的补给要求,给具体的加工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灵活度。

本实施例中,上底壁4设置在边沿7-1的上方,且上底壁4的径向外缘延伸到下底壁7上表面的上部,并越过边沿7-1的外缘,构成上底壁4与下底壁7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结构,保证杂物在竖直方向上能够掉入到边沿7-1的周向外侧。通过上底壁,可以有效的将烹饪过程中的残渣或者汁液拦截,再加上上底壁与边沿的相互配合,能够将残渣或者汁液引导至下底壁顶面上,防止杂物掉入到炉头下部的腔体中,减少后续的清理难度。边沿在本实施例中起到“围堰”作用,可有效将洒落的汤汁等液体阻挡在下底壁7的上表面上。本实用新型的该种设计既满足了二次空气的补给要求,又可有效的保证燃烧器使用的清洁度,在不丧失现有技术技术效果的基础上,在灶具的使用功能上又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

参见图1,并结合图3,在外环混合腔体3的侧壁上,间隔设置有将通道区域8与外部大气连通的气流通道,气流通道具体形式为三个均布的水平通孔3-2,构成燃烧器的现有二次空气补充通道6,且水平通孔3-2的径向里侧端的下沿与下底壁7的上表面齐平。当烹饪过程中出现“冒锅”时,液体首先流落至通道区域8内,通过上底壁4的遮蔽,将液体导入到下底壁7的平面上,而后再通过水平通孔3-2最终汇集到炉头1外围的承液盘(图中未示出)上。水平通孔3-2在满足二次空气补充功能的前提下,与上底壁4、边沿7-1以及下底壁7相配合,更加保证了燃烧器使用的清洁度。另外,在外环火盖3-1的内侧,以及外环混合腔体3的顶部外缘,均设置有工程台阶,两者相互匹配,能够保证将外环火盖3-1安装在外环混合腔体3之后,外环火盖3-1的底面高于下底壁7的上表面,避免外环火盖3-1对水平通孔3-2底部的封闭遮挡,能够使洒落的液体通过与下底壁7齐平的水平通道3-2完全排出。

上底壁上表面的边缘为向外侧斜下方延伸的斜面,可以使汤汁更加顺畅的流动或者滴落至下底壁上,当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也可以将上底壁的上表面整体加工成由内向外倾斜向下的环形斜坡面,其径向外缘同样也需延伸越过边沿的外缘,上底壁的坡面设计能够更加满足液体排出的顺畅,减少积液。

本实施例中,炉头1下部的敞开腔体与通道区域8导通,形成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使空气从炉头1底部的橱柜空间向上,通过上底壁4,补入到通道区域8,当把火盖分别安装在燃气混合腔顶部之后,相对应的,二次空气补入到里环火盖2-1与外环火盖3-1之间的通道区域,实现了助燃空气补入更加充分的技术效果,大幅提高燃烧效率。

现有技术中,二次空气补充通道6仅能有效对外环火盖3-1的外圈出火孔3-12进行补风,而内圈出火孔3-11及内环火盖出火孔2-11的燃烧则由于缺少二次空气的补入,会出现燃气燃烧不充分,燃烧效率低,尾气中会产生CO有害气体等情况。新增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环形长孔9)实现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补入二次空气,形成下进风及侧进风的补风状态,更加有利于提高燃气灶的热负荷,增大燃烧器的功率,降低燃烧尾气中的废气排放,结构简单,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本实施例中,上底壁4设置在内环混合腔体2的径向外侧壁上,且上底壁4底面高于通道区域8的下底壁7,通过上底壁4与下底壁7之间形成的空隙构成燃烧器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5,使二次空气可有效的从炉头1下部的敞开腔体中向上补入,通过环形长孔9,最终给内环火盖火焰及外环火盖的内圈出火孔火焰补充二次空气,保证燃烧需要的足够氧气。且上底壁4与边沿7-1相互配合,也能解决开孔后燃气灶使用的清洁问题,通过对设备的改进,极大提升了燃烧器及燃气灶的功能参数,并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上底壁4的具体结构及其与下底壁7的配合关系详见图4。

这里需要说明的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二次空气补充孔的构成也并不仅局限于在下底壁上设置环形长孔或者在下底壁上周向设置圆形孔的方式,还可将下底壁与内环混合腔体的外侧壁相接,在下底壁上贯通若干个方孔,多边柱状孔或者其他异形孔等。通孔的轴线可以与下底壁平面垂直,也可以倾斜贯通。当然,除了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上底壁,遮蔽结构还可以为镂空的装饰挡圈,将下底壁上设置的二次空气补充孔有效覆盖等形式。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二次空气补充孔通过在现有的燃烧器基础上进行简单改进构成,加工方便。有效利用了燃烧器下部的橱柜空间,将橱柜内的空气引至燃烧器,可以给内环火焰及外环的内圈火焰补充二次空气,与现有技术中的补风通道相配合,形成了二次空气从炉头底部以及侧面的立体多角度补入状态。极大提高了燃气的燃烧效率,能够使燃烧器的热负荷至少提升30%,同时也提高了橱柜的空间使用率,空气通过橱柜的缝隙,从燃烧器底部补入燃烧火焰处,满足了大功率燃烧器需要更多助燃空气的补给要求。另外,燃烧所需氧气的足够补入,能够满足不同类型气源的燃烧要求,为燃烧器的使用提供了更加多样的灵活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给出的具体示例之外,其中的一些结构可有不同选择。如,1、炉头上设置的燃气混合腔除了上述实施例给出的圆环,还可为方环,相对应的通道区域、环形长孔、上底壁以及边沿的形状也随之为方形,形状还可为其他常规的多种选择。2、外环火盖的出火孔也可以为单圈出火孔。等等,而这些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理解本实用新型思想的基础上基于其基本技能即可做出的,故在此不再一一例举。

最后,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