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烧器的外环火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2214发布日期:2019-09-29 14:17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烧器的外环火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燃烧器的外环火盖。



背景技术:

外环火盖是燃气灶中燃烧器的重要组分部件之一,现有的外环火盖一般为环形,由环形顶壁、环形内侧壁及环形外侧壁构成,环形内侧壁一般为下凹锥形面,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3010617U的专利就公开了“一种燃气燃烧器的外环火盖”,包括环形下凹锥面,燃烧器在工作时,依靠火孔将腔体内的燃气引出形成引射火焰,环形下凹锥面的设置主要为引入二次空气增加燃烧的含氧量,使得燃气燃烧的更为充分,而由于现有火盖由于内侧壁均为光滑且连续的锥面,缺乏对二次空气的定向引流作用,导致整体的燃烧效率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燃烧器的外环火盖,能够较好的实现二次空气的定向引流,提高燃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燃烧器的外环火盖,包括呈环状的顶壁、连接在顶壁两侧边的内侧壁与外侧壁,所述内侧壁围合的空间形成一引射口,所述顶壁包括若干周向均布在引射口外围且朝向引射口一侧向下倾斜的第一引流面以及若干位于顶壁外缘且周向均布的第二引流面,所述第二引流面与第一引流面衔接,其中第二引流面朝向引射口一侧向上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射口内部具有向上流动的热流,会使得外部的空气沿各个第二引流面定向导入到对应衔接的第一引流面上,并利用第一引流面的倾斜设置定向导入到引射口内为燃烧提供二次空气;第一引流面与第二引流面一一对应,二次空气实现了定向导入,并且第二引流面为倾斜向上设置在将二次空气导入到能够起到爬坡缓流作用,部分二次空气会沿第第二引流面向上导向,另一部分导入到第一引流面上,实现了二次空气沿引射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导入,使得燃气能够更好充分燃烧,提高燃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引流面包括两条一端相连并呈具有夹角A的第一引流边线以及分别连接于第一引流边线一端并延伸至引射口的第二引流边线;所述第二引流面包括两条一端相连并呈具有夹角B的第三引流边线,其中第三引流边线的另一端延伸至顶壁的外沿,两第三引流边线与两第一引流边线汇聚到共同的一个相交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第三引流边线作为相邻两第二引流面的分界线,起到对二次空气导入到第二引流面上的分隔作用,并同时将二次空气集中汇聚到相交点处起到更好的定向空气引流作用,汇聚后的二次空气部分沿两第一引流边线逐步扩散到两侧的第二引流边线处,各条第二引流边线作为引入到引射口内的分隔线,二次空气能够有序的导入到引射口内,整体二次空气的引入实现先汇聚定向导入再定向扩散输出的模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壁还包括形成于第一引流边线与第三引流边线之间的第三引流面,两第三引流面倾斜方向相反且于相交处形成第四引流边线,其中第四引流边线的一端与第二引流边线连接,另一端延伸至顶壁外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二次空气在导入到第二引流面时,部分会超过第三引流边线进入到第三引流面中,两第三引流面相交处所形成的第四引流面与第二引流边线连接,进而使得处于第三引流面内的二次空气沿第二引流边线导流进入到引射口内,提高对于二次空气的定向引入效果进而更好提升燃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角A小于夹角B。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角A小于夹角B使得两第三引流边线所构成的弧度就越大,使得可以引入更多量的二次空气为燃烧提供更多氧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侧壁与内侧壁之间形成一混气腔,其中外侧壁的外周面上开设有若干均布的主火孔,外侧壁与顶壁连接处开设有若干周向均布的第一稳焰孔,主火孔与第一稳焰孔均与混气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稳焰孔处于主火孔的上方,使得主火焰能够被第一稳焰孔所喷射出的稳焰火焰控制而达到最佳状态,第一稳焰孔所喷射出的稳焰火焰能够充分拉住主火焰使其持续稳定燃烧,提高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侧壁上开设有与混气腔连通的内火孔组,其中内火孔组相邻于第一引流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被定向引入的二次空气能够直接供为内火孔组供氧,更好的提高引射口内燃烧的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火孔组包括内圈火孔以及位于内圈火孔上方的第二稳焰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稳焰孔处于内圈火孔的上方,使得第二稳焰孔能够先内圈火孔接触二次空气,保证第二稳焰孔所喷射出稳焰火焰的燃烧热效率,而在保证第二稳焰孔所喷射出稳焰火焰的燃烧热效率更好的控制由内圈火孔所喷出的主火焰的燃烧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气腔内设置有若干传火块,所述内圈火孔从传火块的下端面贯穿内侧壁,所述第二稳焰孔从传火块的侧壁贯穿内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火块的设置使得使得第二稳焰孔与内圈火孔缩短了近火距离,尤其内圈火孔设于传火块的下端面内圈主火焰可以直接通过传火块从内圈火孔喷射出,减少热损失;同时由于传火块的设置使得内圈火孔与第二稳焰孔能够更好实现分隔,减少了内圈主火焰与稳焰火焰之间喷射路径的干涉。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火孔的直径大于第一稳焰孔的直径,且主火孔的孔道中心轴与水平面之间呈30~45°的夹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倾斜开设的主火孔可以实现所喷出的主火焰形喷出后在外侧壁区域形成向上的热流,更易被由第一稳焰孔喷射出的稳焰火焰控制,提升主火焰的燃气流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圈火孔的直径小于第二稳焰孔的直径,且内圈火孔的孔道中心轴与水平面之间呈30~40°的夹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稳焰孔的直径要大于内圈火孔的直径主要考虑到第二稳焰孔的设置位置比内圈火孔更早的接触到二次空气,第二稳焰孔的直径越大使得所喷出的稳焰火焰更旺,进而能提升了内圈主火焰的燃烧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设置第二引流面将外部的二次空气想象导入到第一引流面上,再由第一引流面定向引入到引射口内为燃烧提供氧气,同时第三引流面的设置提高由第二引流面导入空气的流量,由第四引流边线导入至第二引流边线并最终引入到引射口设置,整体提升了二次空气引入的流量,提高燃烧效率;

2、外侧壁与内侧壁均采用主火孔配稳焰孔的设置方式,提升内外主火焰的热效率,利用稳焰火焰拉住主火焰使其持续稳定燃烧。

附图说明

图1为燃烧器的外环火盖在其中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燃烧器的外环火盖的俯视图;

图3为燃烧器的外环火盖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燃烧器的外环火盖的剖视图。

图中,1、顶壁;11、第一引流面;111、第一引流边线;112、第二引流边线;12、第二引流面;121、第三引流边线;13、第三引流面;131、第四引流边线;2、内侧壁;21、内圈火孔;22、第二稳焰孔;3、外侧壁;31、主火孔;32、第一稳焰孔;4、引射口;5、混气腔;6、传火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阅图1与图2,一种燃烧器的外环火盖,包括呈环状的顶壁1连接于顶壁1两侧且向下延伸的内侧壁2与外侧壁3,内侧壁2所围合的空间形成一引射口4。顶壁1包括周向均布在引射口4处的若干第一引流面11,第一引流面11大致呈五边形包括两条相交且呈夹角A的第一引流边线111以及分别连接在两第一引流边线111一端的第二引流边线112,第二引流边线112的一端延伸至引射口4,其中第一引流面11朝向引射口4一侧向下倾斜设置。

顶壁1还包括周向均布在外缘处的若干第二引流面12,第二引流面12大致呈三角形包括两条相交且呈夹角B的第三引流边线121,两条第三引流边线121与两条第一引流边线111具有共同的相交点,并且夹角A要小于夹角B,其中第二引流面12朝向引流口一侧向上倾斜设置,刚好与第一引流面11的倾斜方向相反。

顶壁1还包括成型于第一引流边线111与第三引流边线121之间的两个第三引流面13,两第三引流面13倾斜方向相反,并与两第三引流面13相交处形成第四引流边线131,第四引流边线131一端与第二引流边线112连接,另一端延伸至顶壁1的外沿。

结合图1与图3,内侧壁2与外侧壁3之间形成混气腔5,在外侧壁3上开设有多个周向均布的主火孔31以及位于主火孔31上方的第一稳焰孔32,若干主火孔31与第一稳焰孔32均与混气腔5连通,第一稳焰孔32开设在顶壁1与外侧壁3的连接处。

混气腔5内还设置有多个传火块6,传火块6周向均布在引射口4的外缘并与内侧壁2连接;内侧壁2上开设有多个内火孔组,每个内火孔组均贯穿传火块6且相邻与第一引流面11,或者更准确的说内火孔组处于第一引流面11与引射口4接触边线的中部。

内火孔组包括多个内圈火孔21以及位于内圈火孔21上方的第二稳焰孔22,内圈火孔21从传火块6的下端面贯穿内侧壁2,第二稳焰孔22从传火块6的侧壁贯穿内侧壁2。

参阅图4,主火孔31的直径要大于第一稳焰孔32的直径,内圈火孔21的直径要小于第二稳焰孔22的直径。主火孔31的孔道中心轴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a,夹角a在30~45°之间,优选为45°;内圈火孔21的孔道中心轴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b,夹角b在30~40°,优选为35°。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