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束双蓄热辐射管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1472发布日期:2020-12-25 08:02阅读:88来源:国知局
多管束双蓄热辐射管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热式辐射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多管束双蓄热辐射管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燃气辐射管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加热装置。燃气在密封的管内燃烧,通过受热的管表面以热辐射为主的形式把热量传递到被加热物体,燃烧烟气不与被加热物体接触,不会造成燃烧气氛和产物对产品质量的污染,非常适合于对产品质量要求高的场合。例如,用于真空热处理炉、带钢连续光亮退火炉、钢管光亮热处理炉等。目前,单蓄热辐射管广泛的用于燃烧器中。

但是,单蓄热辐射管对于高热值燃料,如热值为4500kcal/nm3的热解气燃料时,其空燃比例大。若仍使用传统的单蓄热辐射管,可能会造成烧嘴结构庞大,蓄热体有效截面积小,甚至会因现场空间有限,出现无法实现应用的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领域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多管束双蓄热辐射管燃烧装置,通过合理的设计,实现对中高热值燃料的燃烧,并保证的烧嘴体积不至于过大,也实现降低烟气中氮氧化物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多管束双蓄热辐射管燃烧装置,包括u型辐射管、安装在u型辐射管两端的两个燃烧单元,所述燃烧单元包括接头端、焊接在接头端后端的烧嘴后座、通过法兰安装在烧嘴后座后端的烧嘴本体、通过法兰安装在烧嘴本体后端的辐射管,所述接头端上设有主煤气管束、点火煤气管、点火空气管,所述点火煤气管位于接头端的轴心,所述主煤气管束以点火煤气管为中心环形分布,所述点火空气管位于所述主煤气管束的外侧,所述点火煤气管、主煤气管束、点火空气管均穿过接头端、烧嘴后座、烧嘴本体并到达辐射管内;

主煤气管束共接一个主煤气接头,主煤气接头安装在接头端上;

所述烧嘴后座、烧嘴本体内设有支撑管,点火煤气管、主煤气管束、点火空气管位于支撑管内,位于烧嘴本体内的支撑管的外侧设有蓄热体,所述烧嘴后座上设有空气进口,所述空气进口连通蓄热体。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点火空气管设有若干个,所述点火空气管以点火煤气管为中心环形分布。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接头端设为圆饼状,所述点火煤气管位于圆饼的轴心处,所述主煤气接头位于接头端的上端,点火空气管接头位于接头端的下端,所述点火空气管接头连通点火空气管。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点火空气管通过螺纹固定在烧嘴后座上。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管螺纹安装在烧嘴后座上。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主煤气管束焊接在烧嘴后座上。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管的直径大于等于所述接头端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空气进口外接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第二接口连接空气管,所述三通阀第三接口连接烟气管。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烧嘴本体采用耐热钢制得,点火煤气管为耐热钢管。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双蓄热式辐射管燃烧器使用中高热值燃料。本实用新型达到节省烧嘴空间,便于在炉体内的布置。本实用新型采用主煤气管束,满足烧嘴负荷要求,降低烟气中氮氧化物的生成。本实用新型烧嘴后座采用腔体设计,使用多管束供燃气,且烧嘴外观简单,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为本实施例多管束双蓄热辐射管燃烧装置,包括u型辐射管0、安装在u型辐射管两端的两个燃烧单元,所述燃烧单元分为燃烧单元a、燃烧单元b。

以燃烧单元a为例,包括接头端1、焊接在接头端1后端的烧嘴后座2、通过法兰安装在烧嘴后座2后端的烧嘴本体3、通过法兰安装在烧嘴本体3后端的辐射管4。为实现高热值燃料的燃烧,本实施例设置了主煤气管束5、点火煤气管6、点火空气管7。具体的,主煤气管束5、点火煤气管6、点火空气管7均穿过接头端1、烧嘴后座2、烧嘴本体3并到达辐射管4内。

上述中,接头端1设为圆饼状,所述点火煤气管6位于圆饼的轴心处。所述主煤气管束5以点火煤气管6为中心环形分布。所述点火空气管7设有三个,三个点火空气管以点火煤气管为中心环形分布,且位于主煤气管束5的外侧。

本实施例中,主煤气管束5共接一个主煤气接头51,该主煤气接头51安装在接头端的上端。主煤气管束5包括若干个细煤气管间隔一定距离组成的筒状结构,若干个细煤气管由主煤气接头51提供煤气。

本实施例还设置了点火空气管接头71,该点火空气管接头71位于接头端1的下端,该点火空气管接头71供给点火空气管点火空气,便于燃烧的进行。

为实现节省空间,保护烧嘴本体,在烧嘴后座2、烧嘴本体3内设有支撑管31,上述中的主煤气管束5、点火煤气管6、点火空气管7位于支撑管31内。而位于烧嘴本体3内的支撑管的外侧设有蓄热体32,在烧嘴后座2上设有空气进口21,所述空气进口21连通蓄热体32。本实施例中的空气进口21处安装三通阀22,该三通阀可以实现接通空气、排出烟气、关闭的状态。

为实现稳固安装,上述点火空气管7通过螺纹固定在烧嘴后座2上;支撑管31螺纹安装在烧嘴后座2上;主煤气管束5焊接在烧嘴后座2上。

本实施例烧嘴本体3采用耐热钢制得,点火煤气管6为耐热钢管。

本实用新型采用蓄热燃烧的工作原理,整个燃烧装置包括两个燃烧单元,分为a、b。燃烧单元a、b对称布置在u型辐射管0出口的两端,燃烧单元a、b的空气进口均通过法兰分别与三通阀连接在一起,三通阀的第二个连接口跟空气管相连,第三个连接口与烟气管相连。

燃烧单元a、b的主煤气接头51分别与各自的煤气支管路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的工作流程是:燃烧单元a在点火煤气管6、点火空气管7供气的情况下,先将烧嘴本体3点燃,在其稳定燃烧、炉温升高时,关闭烧嘴本体3。

开启燃烧单元a的三通阀22,使燃烧单元a的主煤气管束5、空气进口21分别处于联通状态,该燃烧单元燃烧。燃烧单元b不工作,而燃烧单元b的三通阀执行相反工作,将三通阀连通烟气管,此时整个燃烧系统中燃烧单元a正常运行,燃烧单元b排烟、预热。本实施例在两个三通阀的周期性相反操作,使整个燃烧系统周期性换向燃烧。在每个周期运行过程中,空气和煤气都通过高温烟气预热后的蓄热体,将烟气中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

再者,本实用新型采用燃气分级燃烧技术,将燃烧所需要的煤气通过主煤气管束5逐级送入燃烧火焰中,使外环的多管束管煤气与助燃空气燃烧时处于α>l的状态,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nox。其余内环的多管束管与助燃空气燃烧时处于α<l,在该燃烧区可形成很强的还原性气氛,将部分已生成的nox还原成氮气。同时也降低了燃烧区火焰的温度,可以减少热力型nox的生成,并且在燃烧区中不仅抑制了新的nox的生成,还将已生成的nox还原成n2。

本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

技术实现要素:
的实质所做出的等效的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