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07839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器,尤其涉及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将冷气机和暖风机二者集于一身的空气调节器可以分为一体型和分体型两种。以冷气机为例,作为本发明的对象的分体型空气调节器由室内机和室外机构成,其中室内机安装在室内并能够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室外机通过冷媒管道与室内机相连接,它安装在与大气接触的室外,能够把外部空气作为冷却媒体使其在冷凝器中与冷媒气体发生冷凝热交换,然后将冷凝后的冷媒通过冷媒管道输送给室内机的蒸发器。室内机包括蒸发器和通风扇;蒸发器,它能够通过使冷媒蒸发来吸收室内空气中的蒸发热量,从而实现冷却热交换;通风扇,它能够使室内空气循环。而室外机则包括压缩机、共冷式冷凝器、冷却扇;压缩机,它能够将冷媒气体压缩后输送给冷凝器;共冷式冷凝器,它能够将由压缩机输送过来的冷媒气体予以冷凝;冷却扇,它能够强制使外部空气流向共冷式冷凝器,从而使冷媒气体冷却凝缩。室外机的压缩机、共冷式冷凝器以及冷却扇安装在形成了室外机的外观的室外机机壳内部。现有的六面体形状的室外机机壳上形成空气吸入部和空气排出部;空气吸入部,它在机壳的三个侧面上形成,用来把空气吸向共冷式冷凝器;空气排出部,它在机壳的顶部形成,用来把在共冷式冷凝器中通过热交换作用而吸收了冷媒气体的冷凝热量的空气排放到外部。
但是,如上所述的现有的空气调节器室外机由于受城市高密度化以及强化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其安装位置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空气调节器所产生的噪音和热气现在也成为市民们申诉不满的理由。特别是在公寓等公共居住场所内,出于美观和噪音等方面的原因,规定要求将室外机安装在室内的阳台内部。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日本的公开专利公报平6-101873号上发表了一种通过以下方式来安装空气调节装置的建筑物,即对于需要把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安装在需要空气调节的房间内或是靠近房间内部的地方、而把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安装在需要空气调节的房间的外面的建筑物来说,在建筑物的外墙或屋顶上有开口,开口处装有百叶,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安装在百叶内侧,室外机的吸气和排气动作通过百叶的叶片间隙而得以实现。
并且在日本的公开专利公报平3-213928号上发表了一种具备以下结构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它具备埋设在墙壁内的室外机本体,并且室外机本体的外壳厚度与上述墙体的尺寸大致相同,在室外机本体的同一个面上形成了吸入口和排出口,其中吸入口用来吸入热交换用的空气,排出口用来排出经过热交换后的空气。
但是,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都只不过是一种能够把室外机整体插入到在建筑物外墙上形成的空间内的技术,因此它存在下述的缺点即由于现在室内机的体积随着空气调节容量的增加而增大,因此这种技术并不适用于把这样的室外机以埋入墙体的形式安装。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通过其改进的安装结构可以把室外机以埋入商用建筑物以及住宅建筑物的外墙的形式安装。其次,通过这种安装结构可以把最近的体积随着空气调节容量的增加而增大的室外机以埋入墙体的形式安装。再次,通过这种安装结构可以把具备以下特征的大容量室外机以埋入墙体的形式安装,其中上述室外机的特征是把现有的从三个侧面吸入空气、从顶部排出空气的形式变成了从前面吸入并排出的形式,从而可以提高室外机的容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包括室外机机壳的内部装有压缩机、共冷式冷凝器和冷却扇,压缩机能够对从室内机通过管道而输送过来的冷媒气体进行压缩共冷式冷凝器;能够将由压缩机输送过来的冷媒气体予以冷凝的;冷却扇能够把外部空气通过吸入区域而输送给共冷式冷凝器,同时把经过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排出区域排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百叶框架和室外机机壳,所述百叶框架固定安装在形成于建筑物外墙上的直角四边形空间的内壁上,并且分成了吸入区域和排出区域,各个区域内都有若干个百叶叶片,空气可以通过所述百叶叶片的间隙被吸入和排出;而所述室外机机壳则固定安装在所述建筑物空间内部的地面上,并且它与所述百叶框架相接触,它呈六面体形状,其中面对所述百叶框架的吸入区域和排出区域的一面是开放的,而底面以及其它三个面则是封闭的。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中百叶框架由外部框架和内部框架构成,其中外部框架形成了外部边框,而内部框架则连接在所述外部框架上,并且包括百叶叶片。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通过调节所述百叶叶片的方向可以调节空气的吸入以及/或是排出方向。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中室外机机壳的内部划分为与所述百叶框架的吸入区域和排出区域相对应的吸入部和排出部;所述吸入部内装有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共冷式冷凝器,所述排出部内装有所述冷却扇。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为了能够与通过所述百叶框架的吸入区域而流入的外部空气进行有效的热交换,所述共冷式冷凝器呈“U”字形。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中室外机机壳的吸入部还包括用来固定支撑所述共冷式冷凝器的支撑部件。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中室外机机壳的排出部还包括用来支撑冷却扇的冷却扇支撑部件。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中室外机机壳的底面上形成了若干个向外突出的支撑腿,这些支撑腿的作用是把所述具有一定重量的室外机从建筑物的地面上支撑起来。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中室外机机壳的底面上还形成支撑腿加固部件,它能够把支撑腿横向连接起来,从而起到加固作用。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中支撑腿还另外包括用来调节高度的螺丝。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中支撑腿还另外包括移动用的轮子。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为了能够阻止动物从外部入侵,在室外机机壳的面对所述百叶框架的吸入区域和排出区域的一面的前面装有网状(mesh)的格栅(grill)部件。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中室外机机壳的宽度比固定安装在建筑物外墙内侧的百叶框架的内部空间的宽度小,此外还有用来把所述室外机机壳与所述百叶框架固定连接起来的连接部件。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中连接部件是一种“L”形的托架。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中百叶框架与所述室外机机壳之间还另外插入了板状减震部件,这个板状减震部件是用来吸收由所述室外机产生的振动的。
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中百叶框架与所述室外机机壳之间还另外插入了用来防止空气从所述吸入部以及/或是排出部泄漏出去的密封部件。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的一个示例的构造的示意图,即室外机的一部分剖开后的立体2为图1所示的室外机安装示意3为图1所示的室外机的分解立体4为图1所示的室外机的安装结构的平面中标号说明2建筑外墙 4外部框架(frame)6内部框架 7a吸入区域7b排出区域 8百叶叶片(louver blade)10室外机12a、12b、12c侧盖(cover)14底盖 16上盖18a、18b、18c、18d支撑腿19支撑腿加固件20压缩机30冷凝器32a、32b、32c冷凝器盖子 34a、34b冷凝器托架(bracket)40冷却扇42冷却扇支撑部件50控制盒(controller box)60前面格栅(front grill)62“L”形托架 64板状密封部件66板状减震部件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本发明的示例和附图为基础,以制冷用空气调节器为例对本发明予以更加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下面的示例和附图,本发明的范围只受限于后述的专利申请范围中所记录的内容。
如图1、2所示,在住宅以及/或是商用建筑物的外墙(2)上形成的直角四边形的空间的内壁上固定安装着外部框架(4),该外部框架(4)的里边又固定安装着内部框架(6)。根据情况,上述内外部框架(4、6)可以是一体的。上述内部框架(6)的内侧划分为吸入区域(7a)和排出区域(7b),并且各个区域内都装有若干个百叶叶片(8),空气可以通过这些百叶叶片(8)之间的间隙被吸入和排出。通过调节百叶叶片(8)的方向可以调节空气吸入以及/或是排出的方向。但是由于具备了百叶叶片(8)的内部框架(6)安装在与室外相接触的地方,并且很多安装在高层建筑物上,因而这给在外部进行维修保养带来很多困难。如果通过转动百叶叶片(8)等方式来使它们随着室外机的运转而开关的话,那么发生故障的机会就会增加,并且发生故障时修理起来很不方便。如果顾及到这些问题的存在,那么只需事先考虑好外部环境等因素,把空气的吸入和排出方向确定下来,依此将百叶叶片(8)按一定方向开放并使其保持这种状态就足够了。
另外,以能够接触到上述外部框架(4)以及/或是内部框架(6)的方式固定安装在外墙(2)内侧的室外机(10)具备室外机机壳,这个室外机机壳由图3所示的部件构成,同时,上述室外机机壳的内部还装有图3中所示的室外机组成部件。
首先,室外机机壳的面对内部框架(6)的吸入区域(7a)和排出区域(7b)的一面是开放的,与内部框架的吸入区域(7a)和排出区域(7b)相对应地,上述开放的面也分割成了吸入部(11a)和排出部(11b)。此外,其它三个面的盖子(12a、12b、12c)和底盖(14)以及上盖(16)全部都是封闭的,由此构成了六面体的形状。底盖(14)上形成了若干个向外突出的支撑腿(18a、18b、18c、18d),这些支撑腿(18a、18b、18c、18d)的作用是把重量较大的室外机(10)从建筑物的地面,如公寓阳台的地面支撑起来。考虑到底盖(14)的形状,上述支撑腿(18a、18b、18c、18d)的个数最好是4个左右。同时,在底盖(14)的下面还形成了横向的支撑腿加固件(19),它能够把上述支撑腿(18a、18b、18c、18d)相互连接起来,从而起到加固作用。此外,支撑腿(18a、18b、18c、18d)还具备用来调整高度的螺丝(图中未示),当建筑物的地面,如公寓阳台的地面不够平整时,通过这些螺丝可以调整室外机(10)的水平度。此外,在支撑腿(18a、18b、18c、18d)中,例如前方(建筑物的外墙一侧)的两个支撑腿(18a、18b)还具备移动用的轮子(图中未示),这可以给搬运重量较大的室外机(10)的工作带来很多的便利。
此外,在室外机的吸入部(11a)内,压缩机(20)安装在压缩机连接部(22)上,“U”字形的共冷式冷凝器(30)通过冷凝器盖子(32a、32b、32c)和冷凝器托架(34a、34b)固定在侧盖(12a、12b)和底盖(14)上。共冷式冷凝器(30)的结构是在很多的冷凝器针(pin)之间排列着若干列呈“Z”字形弯曲的冷凝器管道。由于共冷式冷凝器的结构和形状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项,因此在这里不做具体说明。被压缩后的冷媒气体由压缩机(20)排出后会流经上述冷凝器(30)的管道,并且在流动的过程中它的冷凝热量被从外部流入的空气所吸收,从而实现冷凝。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从外部流入的空气不经过冷凝器(30)就流向排出部(11b),上述冷凝器盖子(32a、32b、32c)和冷凝器托架(34a、34b)构成了风道。因此,通过吸入区域(7a)的百叶叶片(8)之间的间隙而流入的外部空气会顺着由冷凝器盖子(32a、32b、32c)和冷凝器托架(34a、34b)构成的风道而流过“U”字形的冷凝器(30),从而与在冷凝器管道中流动的冷媒产生热交换。
在室外机的排出部(11b)内,冷却扇(40)通过冷却扇支撑部件(42)和冷却扇托架(44)而固定安装在侧盖(12a、12b、12c)和上盖(16)上,上述冷却扇能够把外部空气通过上述吸入区域(7a)输送给共冷式冷凝器(30),同时还能够把经过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排出区域(7b)排出。虽然图中所示的是冷却扇(40)的一种——西洛可风扇(sirocco fan),但也可以使用包括西洛可风扇(sirocco fan)在内的交叉流动型风扇(cross flowfan)中任何一种,或是使用轴流风扇。图中符号46为安装在冷却扇(40)前面的冷却扇前板(fan front)。
此外,上述侧盖中的构成了室外机的背面的侧盖12b的内侧装有用来控制室外机的动作的控制盒(50),控制盒(50)的下面装有阀门组件(valveassembly)(52),阀门组件是内部有在室内机中经过蒸发后的冷媒气体流入的冷媒管道和内部有在室外机中经过冷凝后的冷媒流出的冷媒管道的通道。
在室外机(10)的前面,即面对着上述内部框架(6)的吸入区域(7a)和排出区域(7b)的开放的一面的前面还装有网状的前面格栅(60),通过它可以防止动物(如老鼠等)从外面侵入。
如图4所示,由于具有上述结构的室外机(10)的宽度比固定安装在外墙内侧的外部框架(4)的内部空间的宽度小,因而需要利用单独的连接部件,如图中所示的“L”形的托架(62)把外部框架(4)和侧盖(12a、12b)固定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是把室外机(10)固定在水泥外墙(2)上,因此对固定安装很有利,同时由于水泥外墙(2)与室外机(10)之间至少存在相当于外部框架(4)大小的间隙,因此使固定安装的操作更加便利。在这里,由于在上述内部框架(6)与室外机(10)机壳之间插入了板状密封部件(64),因此可以使由外部通过吸入区域(7a)而流入的空气不从其它地方(如排出部(11b))泄漏而只是流过吸入部(11a),同时还可以使由排出部(11b)流出的空气不从其它地方(如吸入部(11a))泄漏而只是通过排出区域(7b)排放到外面。此外,在位于室外机(10)机壳前面的前面格栅(60)的前面插入了板状减震部件(66),它可以吸收室外机(10)内部的冷却扇(40)所产生的振动。
下面看一下具有上述结构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的动作过程。
从室内机通过阀门组件(52)的冷媒管道而流过来的冷媒气体经压缩机(20)压缩后会流向冷凝器(30)。此时由于冷却扇(40)处于工作状态,因此从外部通过吸入区域(7a)的百叶叶片(8)之间的间隙而流入的空气流经前面格栅(60)之后,会通过由冷凝器盖子(32a、32b、32c)和冷凝器托架(34a、34b)形成的风道均匀地流过在“U”字形的冷凝器(30)的3个面上形成的针(pin)的间隙,并且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吸收在冷凝器管道中流动的冷媒气体所散发出来的冷凝热量,其中上述冷凝器管道是插装在上述针之间的。经过上述过程,空气的温度会升高,而这样的温度升高了的空气会经由冷却扇(40),然后重新流经前面格栅(60),最后通过排出区域的百叶叶片(8)之间的间隙排放到外部。
发明的效果如上所述,对于最近的空气调节器室外机来说,随着空气调节容量的增加或者出于限制吸入和排出区域的需要,其体机和重量不可避免地会增加,而本发明则提供了一种能够把这样的室外机有效、经济地安装在建筑物外墙内侧的现实可行的安装结构和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室外机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包括室外机机壳的内部装有压缩机、共冷式冷凝器和冷却扇,压缩机能够对从室内机通过管道而输送过来的冷媒气体进行压缩共冷式冷凝器;能够将由压缩机输送过来的冷媒气体予以冷凝的;冷却扇能够把外部空气通过吸入区域而输送给共冷式冷凝器,同时把经过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排出区域排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百叶框架和室外机机壳,所述百叶框架固定安装在形成于建筑物外墙上的直角四边形空间的内壁上,并且分成了吸入区域和排出区域,各个区域内都有若干个百叶叶片,空气可以通过所述百叶叶片的间隙被吸入和排出;而所述室外机机壳则固定安装在所述建筑物空间内部的地面上,并且它与所述百叶框架相接触,它呈六面体形状,其中面对所述百叶框架的吸入区域和排出区域的一面是开放的,而底面以及其它三个面则是封闭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框架由外部框架和内部框架构成,其中外部框架形成了外部边框,而内部框架则连接在所述外部框架上,并且包括百叶叶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通过调节所述百叶叶片的方向可以调节空气的吸入以及/或是排出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机壳的内部划分为与所述百叶框架的吸入区域和排出区域相对应的吸入部和排出部;所述吸入部内装有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共冷式冷凝器,所述排出部内装有所述冷却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为了能够与通过所述百叶框架的吸入区域而流入的外部空气进行有效的热交换,所述共冷式冷凝器呈“U”字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机壳的吸入部还包括用来固定支撑所述共冷式冷凝器的支撑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机壳的排出部还包括用来支撑冷却扇的冷却扇支撑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机壳的底面上形成了若干个向外突出的支撑腿,这些支撑腿的作用是把所述具有一定重量的室外机从建筑物的地面上支撑起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机壳的底面上还形成支撑腿加固部件,它能够把支撑腿横向连接起来,从而起到加固作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还另外包括用来调节高度的螺丝。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还另外包括移动用的轮子。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或7或8或9或10或1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为了能够阻止动物从外部入侵,在室外机机壳的面对所述百叶框架的吸入区域和排出区域的一面的前面装有网状(mesh)的格栅(grill)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或7或8或9或10或1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机壳的宽度比固定安装在建筑物外墙内侧的百叶框架的内部空间的宽度小,此外还有用来把所述室外机机壳与所述百叶框架固定连接起来的连接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是一种“L”形的托架。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框架与所述室外机机壳之间还另外插入了板状减震部件,这个板状减震部件是用来吸收由所述室外机产生的振动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框架与所述室外机机壳之间还另外插入了用来防止空气从所述吸入部以及/或是排出部泄漏出去的密封部件。
全文摘要
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埋入墙体型室外机,包括装在机壳内的压缩机、共冷式冷凝器和冷却风扇,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百叶框架和室外机机壳,百叶框架固定安装在建筑物外墙上的直角四边形空间的内壁上,并且分成了若干个百叶叶片的吸入区域和排出区域;呈六面形的室外机机壳则固定安装在建筑物空间内部的地面上,并与百叶框架相接触,其中面对吸入区域和排出区域的一面是开放的,而其它各面则是封闭的。这种室内机的结构可将室外机经济有效地安装在建筑物外墙内侧,特别适用于大容量室外机的安装。
文档编号F24F13/32GK1566804SQ0313004
公开日2005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17日
发明者裴英株, 金仁奎, 具滋亨, 朴炳一, 金敬晧, 金阳昊, 洪暎昊, 许庆旭, 车刚旭, 成时庆, 李东赫, 姜胜敏, 金泰勤 申请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