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烹饪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5038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热烹饪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将被加热物通过载放在主面板上的烹饪容器进行加热烹饪的加热烹饪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具有多个口、比如3个口的加热烹饪器的概要如图4和图5所示,包括3个加热装置;收放它们的壳体1;覆盖在其上部地设置的面板2。作为所述3个加热装置,比如由感应加热线圈构成的第1、第2加热装置3、4左右并排设置,在中央的深度内侧设有利用镍鉻线的放射加热器构成的第3加热装置5。这些加热装置3,4,5都大致为圆形。面板2由主面板2a和覆盖其周缘部的框架2b构成。
在所述主面板2a上面的与加热装置3,4,5相对的3处,印刷表示有比各加热装置3,4,5的圆形外壳线直径稍大的烹饪容器载放区域6,7,8,由此表示了能有效地对锅等烹饪容器加热的区域,方便用户。第1、第2加热装置3,4的直径L通常都为180mm(采用该值,因而形成环形框),与其相对的第1、第2烹饪容器载放区域6、7的直径分别设定得比其大。
作为组装在系统餐具等中的内嵌式,此类加热烹饪器已经得到了普及。图5表示其概要结构,标准的系统餐具的台板9上,形成可将该类加热烹饪器放入设置的、横向宽度尺寸Z为560mm的放入孔10。因此,这种加热烹饪器的壳体1的横向宽度尺寸Y比上述尺寸Z稍小。比如设计为543mm。相比之下,上述面板2的横向宽度尺寸X设计为比上述尺寸Z稍大的尺寸、比如为600mm,以覆盖放入孔10并保持在台板9上。
与左右并排设置的加热装置3,4相对、并在主面板2a上表示的第1、第2烹饪容器载放区域6、7的大小就是这些加热装置3,4所允许烹饪的锅的最大直径。即,表示将2个锅(未图示)载放在加热装置3,4上时相互不接触,且不从面板2的框架2b伸出的锅的直径。
以下根据图4进行说明,作为将加热装置3,4在左右方向大致均等地进行配置的基本性的设计规格,尤其是必需在左右2个锅之间确保30mm的允许最小锅间隔W,以使它们相互不接触,同时,将这些加热装置6,7的节距尺寸V定为285mm,锅的允许最大直径S设定为255mm(S=V-W)。上述允许最小锅间隔W是考虑了一方的锅的抓手与另一方的锅侧面尽量不接触那样的必要性、以及容易抓取该抓手的使用方便性而设定的。
可是,本例中,与上述允许最大锅径S相对应,表示有与上述第1、第2加热装置3,4相对的烹饪容器载放区域6,7,即使没有载放锅,也能如图4所示那样设定和知道上述锅的间隔尺寸W。因此,加热装置3,4相对的烹饪容器载放区域6,7与允许最大锅径S相等,且如上所述,处于比第1、第2加热装置3,4的直径L(180mm)大的关系。
2个具有与允许最大锅径S相等的255mm的锅径的锅,在确保其间30mm的允许最小锅间隔W的情况下进行载放的场合,面板2的横向宽度尺寸X为600mm,故从载放在加热装置3上的锅的左端至面板2的左端部为止的距离仅为30mm,该距离成为至面板2的左端部为止的允许最短距离U。此时,从载放在加热装置4上的锅的右端至面板2的右端部为止的距离也相同,就是与其允许最短距离U相等的30mm。由此,锅的直径越大,越是需要包括加热装置3,4等在内的左右靠近的设计。因此,为了使左右的锅不抵接地载放,若至面板2的左右端部为止的距离余量不充分的话,则存在锅从主面板2a的侧缘伸出的危险。不过,至锅的前端部为止的允许最短距离T设定为50mm。这比上述左右端部为止的允许最短距离U大(T>U),故即使锅向侧方伸出,但并不一定向前方伸出。
但是,对于内嵌式来说,出于使用方便及外观设计,系统餐具的台板9上表面与主面板2a的载放面大致构成为相同的平坦面。因此,锅在从主面部2a的载放面伸出载放的状态下进行烹饪,造成加热装置的感应电磁波不能充分地向锅传递,加热效率下降。另外,存在向与伸出的锅接触的周边设备传热而加热、引起损伤的问题。
这种具有多个口的内嵌式加热烹饪器,作为改善了使用方便性的传统的技术例,有一种改善了设置在外壳上的旋钮和袋鼠式操作部的操作性的方法,详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2-267185号公报。另外,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2-349878号公报揭示了将操作部配置在与主面板相同的上表面的技术传统的加热烹饪器中,存在容易忽视锅等烹饪容器从面板上朝外方伸出的状态、造成不能高效地进行烹饪的缺点。另外,存在向与伸出的锅等的烹饪容器接触的周边设备传热而加热、引起损伤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1形态的加热烹饪器,包括借助烹饪容器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以及设置成覆盖该加热装置上方且可载放烹饪容器的面板,在该面板上的与所述加热装置相对的位置上进行了烹饪容器载放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容器载放区域的周部与面板侧端部的距离设定得比烹饪容器载放区域的周部与面板前端部之间的距离长。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2形态的加热烹饪器,包括借助烹饪容器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以及设置成覆盖该加热装置上方且可载放烹饪容器的面板,在该面板上的与所述加热装置相对的位置上进行了烹饪容器载放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容器载放区域为圆形,所述烹饪容器载放区域的中心与所述面板的侧端部的距离设定得比烹饪容器载放区域的中心与面板前端部之间的距离长。
本实用新型的第1形态的加热烹饪器,在与加热装置相对的位置上表示的烹饪容器载放区域与面板的侧端部侧的距离设定得比该烹饪容器载放区域与面板的前端部侧之间的距离长,故即使使用直径大的锅等烹饪容器的场合,通过将其载放在该烹饪容器载放区域内,就可防止从面板的侧方伸出。因此,可解决从面板伸出的烹饪容器与其他物品接触引起损伤的问题,同时,若使用允许直径以上的烹饪容器时,该容器向面板的前方伸出,使用者能意识到该烹饪容器的直径不合适。因此,能避免使用者使用具有不合适的直径的烹饪容器。由此,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第1形态,则可提供安全且使用方便的加热烹饪器。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饪器的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饪器组装在系统餐具内的状态的局部概要立体图。
图3是表示系统餐具的放入孔周围及放入设置在其内的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饪器的局部截面主视图。
图4是表示传统的加热烹饪器的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系统餐具的放入孔周围及放入设置在其内的传统的加热烹饪器的局部截面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
图1~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嵌式加热烹饪器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饪器的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饪器组装在系统餐具内的状态的局部概要立体图,图3是表示系统餐具的放入孔周围及放入设置在其内的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饪器的局部截面主视图。该加热烹饪器是所谓的3个口型的加热烹饪器,包括3个加热装置32、33、34;收放它们的矩形壳体21;设置成覆盖其上方的面板22。
上述壳体21上除了上述加热装置32、33、34以外,还收放有未图示的冷气风扇、接收各种检测信号等输入信号并根据事先储存的控制程序对加热装置进行火力控制和对未图示的变频器装置等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电路等的驱动机构部。另外,在壳体21的前面右侧设有操作部23,在左侧设有以未图示的铠装式加热器为热源的烘烤器24。
面板22由耐热玻璃制的主面板22a为主体构成,其周缘部安装有框架22b。在面板22的进深方向内侧设有带有切槽开口的吸排气装置。在主面板22a的上表面的与加热装置32、33、34相对的3处,比如通过印刷表示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28,由它们表示能对锅等烹饪容器有效地进行加热的区域。
前方左右的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的直径设定为300mm。它们表示对应的加热装置32、33所允许的最大锅径M,详细后述。另外,在这些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8前方的主面板22a上进一步设有加热装置32、33的火力显示部29~31。它们由多个LED发光元件构成,将通过上述操作部23而设定于加热装置32、33中的火力状态,用LED发光元件的点灯状态进行表示。
与上述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相对应的第1、第2加热装置32、33由感应加热线圈构成,它们的额定功率不同。另外,主面板22a上的与位于中央进深方向内侧的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8对应的第3加热装置34由使用镍鉻线的放射加热器构成。这些加热装置32、33、34都大致为圆形,借助合适的安装构件固定在壳体21内。
第1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所相对的前方左侧的第1加热装置32设定为最大输出功率3.0kW,第2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7所相对的前方右侧的第2加热装置33设定为最大输出功率2.0kW,第3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8所相对的中央进深方向内侧的第3加热装置34设定为最大输出功率1.2kW,通过将它们区别使用,可进行多样的加热烹饪。
本实施例的第1、第2加热装置32、33的直径L与传统例的第1、第2加热装置3、4相同,设定为180mm。在主面板22a与这些第1、第2加热装置32、33之间进一步水平设置环状的铝制防磁板35、36(参照图3),以防止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对外的电磁波泄漏。左侧的防磁板35的左端部及右侧的防磁板36的右端部形成朝下方垂直弯曲的折曲部35a、36a。这是为了在加热烹饪器的左右端部使防磁板35、36的水平部分紧凑,同时通过垂直折曲部35a、36a,在水平面的宽度有限的壳体21内确保所需量的面积,起到充分的防磁功能。
上述操作部23具有以电源开关37为主的各种开关、对上述加热装置32、33、34及烘烤器24的火力进行控制的操作旋钮38a~38d。旋钮38a可控制前方左侧的第1加热装置32的火力,旋钮38b可控制烘烤器24的热源即铠装式加热器的火力,旋钮38c控制中央进深方向内侧的第3加热装置34的火力,旋钮38d控制前方右侧的第2加热装置33的火力。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例的加热烹饪器,通过将其壳体21部如图3所示放入系统餐具39的台板40的放入孔41内,即可作为所谓的内嵌式的加热烹饪器组装在系统餐具39内。因放入孔40的标准横向宽度尺寸Z为560mm,故壳体21的横向尺寸Y也与传统例相同,设定为543mm。但是,面板22的横向尺寸A定为750mm,设定为比传统例大25%。由此,能使用更大直径的锅(烹饪容器)。另外,可延长从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至面板22的左右各侧端部为止的距离。
由此,通过增大面板22使主面板22a实质性地增大。由此可在该主面板22a上并排载放比以往直径大的锅。即,本实施例如
图1所示,在确保作为允许最小锅间隔W的标准的30mm的基础上,可将允许的最大锅径M提高到比传统例的加热烹饪器的允许最大锅径大20%左右,为300mm。因此,具有该允许最大锅径M的第1、第2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表示以留有30mm的允许最小锅间隔W、大致均等地布置在左右的位置上。
随着允许最大锅径M提高到300mm,第1、第2加热装置32、33的节距尺寸E扩大至330mm。因此,从与这些加热装置32、33相对的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的各个中心至面板22的左右侧端部为止的距离N成为210mm。此时,从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至面板22的左右侧端部之间可确保60mm的距离I。另一方面,从面板22的前端部至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的各中心的距离K比上述距离N短,设定为200mm(K<N)。因此,从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至面板22的前端部的距离H比上述距离I短,设定为50mm(H<I)。另外,此时,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位于主面板22a上的稍靠前方,在主面板22a的进深方向内侧中央确保有用于配置第3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8所需的区域。
下面,对组装在标准系统餐具上的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例的加热烹饪器的作用进行叙述。
本实施例的加热烹饪器,其壳体21的横向尺寸Y为543mm,故与传统的加热烹饪器相同,能很合适地装入放入孔40的横向宽度尺寸Z为560mm的标准系统餐具中。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加热烹饪器的面板22的横向宽度尺寸A比传统的加热烹饪器的面板大,为750mm,而第1、第2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的直径M为300mm,它们的中心间距离即第1、第2加热装置32、33的节距尺寸E为330mm,故留有30mm的上述允许最小锅间隔W,并排载放在第1、第2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上的锅的允许最大直径与第1、第2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的直径M相等,为300mm。即,第1、第2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并排设置在它们上面,表示可进行安全的加热烹饪的锅的允许最大直径。
其结果,载放了允许最大直径为300mm直径的锅的场合,至面板22的侧端部可确保与上述距离I相等的60mm的距离,至面板22的前端部确保为与上述距离H相等的距离50mm的距离。因此,与传统的加热烹饪器相比,可将直径大的锅不从面板22伸出的情况下进行使用。另外,即使使用超过了允许最大直径的锅的场合,也可将朝面板22的左右的台板40伸出的量抑制成比传统的加热烹饪器小。而且,若载放直径极端大的锅,则该锅从面板22的前端部伸出,故使用者能发现使用这样大的直径的锅是危险的,能避免使用这样的锅。这样也就避免了锅与面板22左右的台板40上的物品的接触。
另外,如上所述,可将从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至面板22的左右侧端部的距离I延长,故能减少置放在它们上面的锅与置放在左右台板40上的其他物品接触的事故。另外,面板22的左右的侧端部与第1、第2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相隔足够的距离,故也可避免处于台板40上的其他烹饪器具等进入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内而被加热的事故。
用于避免使用不合适的直径的锅的功能,可通过使从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的中心至面板22的左右的侧端部的距离N比从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的中心至面板22的前端部的距离K大(N>K)来实现。比如,即使载放超过上述允许最大锅直径M的400mm的直径的锅,该锅向面板22的侧方伸出的危险性也小,但其位置从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的中心稍向前方错位放置,则使用者能容易地注意到其伸出,能避免使用如此不合适的直径的锅。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饪器,能与传统的加热烹饪器同样,很好地以内嵌式组装在标准系统餐具的台板40的放入孔内,且使用的锅的允许最大直径比传统的加热烹饪器大,相应地可利用多种直径的锅,提高使用的方便性。
而且,从与第1、第2加热装置32、33相对的第1、第2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至面板22的侧端部的距离(I及N)设定得比从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至面板22的前端部的距离(H及K)大,因而可避免锅向侧方伸出与其他物品接触的事故、以及处于台板40上的其他烹饪器具等进入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内而被加热的事故。另外,使用超过了允许最大直径的锅的场合,该锅朝面板22的前方伸出,因而使用者能发现使用如此直径大的锅是危险的,能避免使用这样的锅。因此,使用者能安全地使用本加热烹饪器。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内容及图示的实施例。比如,上述实施例中,以主面板上形成的烹饪容器载放区域为基准,对面板的侧端部和前端部的距离进行了设定,但也能改为以加热装置作为基准进行设定。另外,这些烹饪容器载放区域及加热装置,考虑到锅等的形状最好是圆形,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是多角形状。另外,并不局限于3个口的形式,加热装置的个数可是任意的数量。另外,各加热装置可使用任意的热源,比如卤素灯和嵌装式加热器等的电阻器的结构。另外,上述实施例,在主面板上设置火力显示部,在壳体前面设置了操作部,但也可将这些火力显示部和操作部设置在面板的框架部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宗旨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结构的变更。
权利要求1.一种加热烹饪器,包括借助烹饪容器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以及设置成覆盖该加热装置上方且可载放烹饪容器的面板,在该面板上的与所述加热装置相对的位置上具有烹饪容器载放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容器载放区域的周部与面板侧端部的距离设定得比烹饪容器载放区域的周部与面板前端部的距离长。
2.一种加热烹饪器,包括借助烹饪容器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以及设置成覆盖该加热装置上方且可载放烹饪容器的面板,在该面板上的与所述加热装置相对的位置上具有烹饪容器载放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容器载放区域为圆形区域,所述烹饪容器载放区域的中心与所述面板的侧端部的距离设定得比烹饪容器载放区域的中心与面板前端部的距离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饪器,具有设置在加热装置(32、33)的上方、设定载放烹饪容器的区域(26、27)的面板(22),该面板(22)上的所述烹饪容器载放区域(26、27)的周部与面板(22)侧端部的距离(N)设定为比与该面板(22)前端部的距离(K)大。本实用新型可使用直径大的锅等的烹饪容器,且能防止烹饪容器从面板上向外方伸出所引起的不良加热形态,提高使用的方便性。
文档编号F24C15/10GK2791513SQ200420074038
公开日2006年6月28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6日
发明者殿垣内和彦, 岩濑悟, 北村一夫, 今本和成, 近藤正夫, 松尾胜春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东芝电器营销株式会社, 东芝家电制造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