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的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6785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织物的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物干燥装置,其用于干燥在进行喷墨印刷之前的预处理中向织物等施加的药剂,或在对喷墨印刷后的织物进行中间干燥时使用。
背景技术
在以往,在针织物、布料的针织套衫、坯布等织物上印刷图案、花纹时,一般通过平板筛网、回转式筛网、辊筒等印花机而进行。
在这种印花中,进行印花后经过干燥、显色、皂洗、后处理等工序而变成产品。
但是在这种印花中,必须通过印刷用原图的扫描、制版等作业,对应每个印刷的颜色而制作版,需要很多的劳力、费用、时间。
并且,在调整每个颜色的色浆、变更配色时,还需要进行各版的洗净作业,因而还成为降低生产率的原因。
如本申请人以前所提出,具有主要将针织物、布帛等的衣服、小物件作为对象的,通过喷墨而印刷花纹、形状的图案的喷墨印刷机,由于在涂敷预处理剂后或印刷形状图案后进行自然干燥,特别是在双面进行印刷时由于对应每个单面逐个进行自然干燥,因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专利文献1)。
以往没有将这种被印刷物、少批量产品作为对象的干燥机。
例如,在如东丽株式会社申请的特开平9-133464号的干燥机中,由于是具有传送带且向特长的薄片状的布帛吹送热风的干燥机,由于装置大型而不能用于生产样品或少批量生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003/301190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平9-133464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织物的干燥装置,其与印刷面是单面还是双面无关地,能够对应针织物、布帛等衣服、小物件的少批量生产,进行良好的干燥,并且对于织物特别是较厚的针织物也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进行干燥。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织物的干燥装置,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在机架上设有配置在上段的第一干燥架和在其下段的至少一段的第二干燥架,各干燥架的干燥面具有通气性,并且在第一干燥架的上方设有第一干燥装置,在第二干燥架的上方设有第二干燥装置,各干燥装置形成有照射热射线和/或热风的干燥照射面,并且可通过驱动装置沿着干燥架的干燥面进行往复移动而构成,设在第二干燥架的上方的干燥装置,其干燥照射面从向下切换为向上而可从第一干燥架的上下双面进行干燥。
并且,其特征在于,用同一驱动装置对设在上下部分的第一、第二干燥装置进行滑动控制;通过印刷前的处理液或印刷使进行干燥处理的织物湿润;干燥装置包括照射红外线等热射线的部件,在第二干燥装置的干燥照射面部分上设有防滴漏罩;并且,干燥装置用于从干燥照射面照射热射线或/和热风,其包括通过热射线进行干燥的第一干燥阶段和通过热射线和热风进行干燥的第二干燥阶段,第一干燥阶段中的干燥装置的往复移动速度以低速进行,使第二干燥阶段中的干燥装置的往复移动速度以比第一干燥阶段的往复移动速度快的速度移动。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织物的干燥装置,通过至少在第一干燥架和第二干燥架的上下二段上设置由具有通气性的干燥面形成的干燥面,并只在织物的单面进行印刷时用各干燥架的干燥面只对该印刷面或处理面进行干燥,具有能够进行大量的干燥的优点,并在进行双面印刷时通过使下方的干燥照射面反转而使其向上,具有从第一干燥架的上下部分均匀且有效地进行干燥的优点。
并且,由于能够从第一干燥架的上下部分进行干燥,因而不仅能够在双面印刷时进行双面干燥,而且对于较厚的织物或具有前针织物和后针织物的针织套衫等也能够进行双面干燥。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织物的干燥装置。
图1是表示织物的干燥装置的概略的主视图,附图中标号1整体地表示该装置。
该织物的干燥装置1,在机架2上设有第一干燥架3a,并在其下方通过支撑件6沿着上下方向设有第二干燥架3b,在上方的第一干燥架3a的上方设有第一干燥装置4a,在下方的干燥架3b的上方设有第二干燥装置4b,并且第一及第二干燥装置4a、4b通过后文描述的图6所示的驱动装置5可在第一及第二干燥架3a、3b上进行往复驱动。
上述第一及第二干燥架3a、3b,在被支撑件6支撑的框体7上形成有伸展设置了金属制网的干燥面8,如图2所示,通过使其在支撑件6部分滑动,可从机架2分别拉出而取出第一及第二干燥架3a、3b。
上述第一及第二干燥装置4a、4b,在第一及第二干燥架3a、3b的支撑件6的两侧设有通过驱动装置5从第一及第二干燥架3a、3b的一端向另一端移动的移动支架9,在各移动支架9上设有第一干燥装置4a的侧板10和第二干燥装置4b的侧板11,并且跨越各侧板10、10、11、11而架设有封闭剖面的横梁12、13和剖面形成大致コ字形的罩14、15,在罩14、15的侧面部分上等间隔地安装有多个送风用风扇16、16、16(参照图1)。
在罩14、15内,一方作为干燥照射面17而开口的、剖面为梯形的反射板18介于安装支架19而安装在横梁12、13上,在该反射板18的内侧安装有加热器20(参照图2)。
其中,安装在第一及第二干燥装置4a、4b上的加热器20,使干燥装置照射具有780nm至1mm的波长的红外线等的热射线,如图3至图5所示,以线状安装多个规定尺寸的红外线加热器而形成。
并且,在第二干燥装置4b的反射板18的开口部上安装有由耐热玻璃形成的防滴漏罩21,并且该第二干燥装置4b可通过转动机构22在其侧板11和移动支架9之间转动180度。
上述第二干燥装置4b的转动机构22,如图2所示,在侧板11上贯穿设置转动枢轴支撑孔23,并在以该转动枢轴支撑孔23作为中心的同心圆上的上下2处贯穿设置固定用螺纹孔24、24,使从移动支架9突出的枢轴支撑轴25与转动枢轴支撑孔23嵌合而能够使侧板11旋转,并且在该旋转过程中,通过使从移动支架9插入的蝶形螺栓26嵌合在一方的固定用螺纹孔24中而固定下方的干燥装置4b的位置。
并且,附图中的标号27是用于进行定位的辅助件,通过内装在相比蝶形部分27a更靠前的前端侧部分(颈部部分)中的弹簧(未图示)其前端部受到施力以向侧板11侧突出。
如此使第二干燥装置4b反转,夹住第一干燥架3a而使干燥照射面17、17位于其上下部分时,成为下方的干燥照射面17相比上方的干燥照射面17更靠近干燥架的非对称位置。
并且,如图6的驱动的概略图所示,对上述第一及第二干燥装置4a、4b进行滑动驱动的驱动装置5包括固定在机架2上的电动机30、跨越第一及第二干燥架3a、3b的全长而设置的驱动带31和对电动机30的旋转进行减速而向驱动带31的一端的皮带轮32传递的传动装置33,设在移动支架9的中间部分上的托架34的夹持器35连接在驱动带31上。
如图2所示,托架34在第一干燥架3a的侧方跨越机架2的前后并跨越支撑梁36而设置,而且可以通过滑块38在安装于该支撑梁36的上表面上的导轨37上移动。
电动机30根据来自各种传感器(省略了图示,例如温度传感器、水分率传感器、坯布端传感器等)的信号并通过附图外的自动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及第二干燥装置4a、4b的送风用风扇16、加热器20的输出和第一及第二干燥装置4a、4b的往复移动的范围、速度。
并且,在图6中右侧为干燥装置1的正面侧,左侧的附图表示将后文描述的第二干燥装置4b向上反转而沿着上下方向对第一干燥架3a进行干燥的状态,右侧的附图是将第二干燥装置4b向上反转过程中的概略图。
接着对于使用如上所述地形成的织物的干燥装置1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为了提高从附图外的喷墨印刷机喷射的墨水的定影性,在喷墨印刷机进行喷射的的针织套衫等的坯布(织物)部分上给予预处理液而使其成为湿润状态。
进行喷墨印刷的部分例如只是针织套衫等的前侧部分时,以展开的状态放置坯布,以使第一及第二干燥架3a、3b的分别给予预处理的前侧部分与上表面,即第一及第二干燥装置4a、4b的各干燥照射面17相对。
接着,使干燥装置1起动时,以根据来自各种传感器的信号通过自动控制装置设定的第一及第二干燥装置4a、4b的往复移动的范围、速度、加热器20的输出以及送风用风扇16、16、16的风量进行处理而成为规定的湿度。
其中,虽然第一及第二干燥装置4a、4b的往复移动的范围、速度、次数的自动控制、加热器20的输出和送风用风扇16、16、16的风量等的输出控制,根据温度传感器、水分率传感器、坯布的厚度传感器、坯布端传感器等而通过在自动控制装置中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自动控制,但是也可以通过手动方式校正该程序而实施。
即,在放置在第一及第二干燥架3a、3b上的坯布的材质不同等情况下,能够进行调整以使第一及第二干燥装置4a、4b的上述加热器20的输出和送风用风扇16、16、16的风量等的输出不同,从而能够防止干燥的过分与不足。
并且,在干燥初期含水率高,为了使药剂不受到来自送风用风扇16的风的影响而使第一及第二干燥装置4a、4b以低速进行往复移动,并只通过加热器20进行干燥,继续进行干燥时逐渐地加快第一及第二干燥装置4a、4b的移动速度,并通过加热器20和送风用风扇16促进干燥。
通过上述步骤能够减少干燥所需的时间。
并且,坯布端传感器在移动方向上检测出放置在第一及第二干燥架3a、3b上的坯布端部时,使第一及第二干燥装置4a、4b的移动反转而防止相对没有坯布的部分的不必要的加热器20、送风用风扇16的输出,并且提高往复移动范围的效率。
并且,坯布端传感器在与移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检测出放置在第一及第二干燥架3a、3b上的坯布端部时,停止相对位于坯布端的更外侧部分的加热器20的输出,从而减少电力损耗。
并且,进行喷墨印刷的部分例如为针织套衫等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包含整个圆周)时,在第一干燥架3a上以展开的状态放置坯布,并使第二干燥装置4b反转。
该第二干燥装置4b的反转操作如下拧开蝶形螺栓26后,取出用于定位的辅助件27的蝶形部分27a,成为其前端部从侧板11的固定用螺纹孔21抽出的状态时,第二干燥装置4b以较轻的力以枢轴支撑轴25作为中心转动,经过在图6的右侧图示的状态,如该图左侧的附图及图1和图2所示,进行反转而成为干燥照射面17靠近第一干燥架3a的下表面的状态。
使第二干燥装置4b反转时,分离辅助件27的蝶形部分27a的话,由于其前端总是向侧板11侧挤压施力,因而固定用螺纹孔24成为与前端部分相对的位置时自动地进行嵌合,蝶形螺栓26也成为与固定用螺纹孔24一致的状态。
因此,仅通过对蝶形螺栓向螺纹连接的方向进行旋转操作而使其螺纹结合在固定用螺纹孔24,能够在使干燥装置4b的干燥照射面17靠近上方的干燥架3a的下表面的状态下牢固地固定干燥装置4b。
如上所述地,干燥照射面17以靠近上方的干燥架3a的下表面的状态进行固定时,通过根据温度传感器、水分率传感器、坯布的厚度传感器等在自动控制装置中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控制第一及第二干燥装置4a、4b的往复驱动的范围、速度、加热器20的输出和送风用风扇16、16、16的风量等而进行干燥。
并且,使下方的干燥装置4a朝向上方反转时,使其干燥照射面17相比上方的干燥照射面17更靠近干燥架3a的原因在于,是为了补偿从下方的干燥装置4b的干燥照射面17照射的热射线、风量被金属制网8和防滴漏罩遮挡的部分。
并且,铺设在下方的干燥装置4a的干燥照射面17上的防滴漏罩21,用于防止来自放置在干燥架3a上的坯布的水滴掉落而使加热器20短路或风棉、水分附着在加热器20上的情况。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干燥向印刷前的坯布施加的预处理液的情况,但是例如在棉等的情况下当然也能够用于印刷后的中间干燥中。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干燥架为上下2段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可通过设置3段以上的干燥架,干燥装置也与干燥架配合而设置,实施本发明。

图1是表示织物的干燥装置的概略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干燥装置和干燥架部分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3是加热器安装部的仰视图。
图4是加热器安装部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加热器安装部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干燥装置的概略的侧视图。
标号的说明1…织物的干燥装置2…机架3a、3b…干燥架4a、4b…干燥装置8…干燥面17…干燥照射面20…加热器21…防滴漏罩
权利要求
1.一种织物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机架上设有配置在上段的第一干燥架和在其下段的至少一段的第二干燥架,各干燥架的干燥面具有通气性,并且在第一干燥架的上方设有第一干燥装置,在第二干燥架的上方设有第二干燥装置,各干燥装置形成有照射热射线和/或热风的干燥照射面,并且可通过驱动装置沿着干燥架的干燥面进行往复移动而构成,设在第二干燥架的上方的干燥装置,其干燥照射面从向下切换为向上而可从第一干燥架的上下双面进行干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用同一驱动装置对设在上下部分的第一、第二干燥装置进行滑动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印刷前的处理液或印刷使进行干燥处理的织物湿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干燥装置包括照射红外线等热射线的部件,并在第二干燥装置的干燥照射面部分上设有防滴漏罩。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织物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干燥装置用于从干燥照射面照射热射线或/和热风,其包括通过热射线进行干燥的第一干燥阶段和通过热射线和热风进行干燥的第二干燥阶段,第一干燥阶段中的干燥装置的往复移动速度以低速进行,使第二干燥阶段中的干燥装置的往复移动速度以比第一干燥阶段的往复移动速度快的速度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织物的干燥装置,其与印刷面是单面还是双面无关地能够进行良好的干燥,并且还能够对应针织物、布帛等衣服、小物件的少批量生产而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进行干燥。本发明如下所述地构成在机架(2)上设有配置在上段的第一干燥架(3a)和在其下段的至少一段的第二干燥架(3b),各干燥架(3a、3b)的干燥面具有通气性,并且在第一干燥架(3a)的上方设有第一干燥装置(4a),在第二干燥架(3b)的上方设有第二干燥装置(4b),各干燥装置(4a、4b)形成有照射热射线和/或热风的干燥照射面,并且可通过驱动装置(5)沿着干燥架(3a、3b)的干燥面(8)进行往复移动,设在第二干燥架(3b)的上方的干燥装置,其干燥照射面从向下切换为向上而可从第一干燥架(3a)的上下双面进行干燥。
文档编号F26B13/10GK1849492SQ20048002577
公开日2006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24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8日
发明者森田敏明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