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6856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蒸汽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烹调器。
背景技术
关于使用蒸汽进行加热烹调的蒸汽烹调器,此前也提出了一些方案。可在专利文献1~3中看到其例子。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向食品托盘中喷射蒸汽的蒸汽烹调装置。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将过热蒸汽送入烘烤室、或者利用辐射加热将烘烤室内的蒸汽变成过热蒸汽的加热烹调装置。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向整个加热室和食品附近部这两个区域中的一个或两个供给过热蒸汽的加热烹调装置。
专利文献1实开平3-67902号公报(全文说明书第4~6页,图1~3);专利文献2特开平8-49854号公报(第2~3页,图1、2~8);专利文献3特开平11-141881号公报(第3~5页,图1~3)。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记载的蒸汽烹调装置是商业用的装置,从蒸汽供给管向多个食品托盘供给蒸汽。该结构由于蒸汽供给管裸露在加热室内所以不美观,不适于用作家庭用的烹调器。又,蒸汽的喷射范围受蒸汽供给管形状的制约,难以向加热室内的被加热物(食品)均匀地喷吹蒸汽。
专利文献2记载的加热烹调装置,不是向被加热物喷射蒸汽,而是以蒸汽将被加热物包入来进行加热,在迅速向被加热物赋予大量热量方面存在不足。
专利文献3记载的加热烹调装置,通过第1蒸汽引导机构从上方向食品附近部供给蒸汽。通过将蒸汽变成过热蒸汽,可使食品的上部变成烧烤色。但是食品的下部仅被通过第2蒸汽引导机构供给给整个加热室的蒸汽加热,没有获得上部那样多的热量。不仅没有烧烤色,而且温度上升本身也比上部低。即,加热程度因食品部位的不同而存在离散,会导致烹调效果不均匀。
又,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加热烹调装置中,用于向食品附近部供给蒸汽的管突出在加热室中。与专利文献1一样,该结构不美观,不适于用作家庭用的烹调器。而且蒸汽的喷射范围是点式的,难以向食品均匀地喷吹蒸汽。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述的蒸汽烹调器,该蒸汽烹调器适合家庭使用,视觉上美观,不是对整个加热室进行加热,能够快速且均匀地赋予被加热物大量热量而重点加热被加热物,加热效率高。而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均匀加热被加热物的上部和下部的蒸汽烹调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蒸汽烹调器特征在于,具有(a)加热室,放入被加热物;(b)蒸汽产生装置;(c)上部喷气孔,设置于前述加热室的顶部,使从前述蒸汽产生装置供给的蒸汽向放入该加热室中的被加热物的方向喷出;(d)侧部喷气孔,设置在前述加热室的两侧或某一侧的侧壁下部,使从前述蒸汽产生装置供给的蒸汽向前述被加热物的方向喷出。
根据该方案,蒸汽从设置于加热室顶部的上部喷气孔以及设置在加热室的两侧或某一侧侧壁下部的侧部喷气孔喷出,蒸汽供给用的配管系统不裸露在加热室内,所以作为家庭用的烹调器来说在视觉方面较为理想。又,被加热物不仅被从上方喷吹蒸汽,还从横向而且是从两侧喷吹蒸汽,所以即使是来自上方的蒸汽接触不到的部位,也会与上部一样被烹调,从而能获得均匀且视觉效果良好的烹调效果。又,被加热物的整个表面均匀受热,所以可在短时间内充分加热到中心部。
又,本发明在上述方案的蒸汽烹调器中,其特征在于,前述被加热物由支承机构以从加热室底面浮起的状态支承,前述侧部喷气孔向该被加热物的下方喷出蒸汽。
根据该方案,由于从侧部喷气孔向由支承机构以从加热室底面浮起的状态支承的被加热物下方喷出蒸汽,所以能使蒸汽切实到达被加热物的下面,而从上下充分加热被加热物。
又,本发明在上述方案的蒸汽烹调器中,其特征在于,前述侧部喷气孔的位置以及/或者方向设定成,使得从两侧喷出的蒸汽在前述被加热物的下方会合。
根据该方案,从两侧的侧部喷气孔喷出的蒸汽在被加热物下方会合,所以进入被加热物下方的蒸汽不会照直向对面侧流失掉,而是滞留在被加热物下方并溢出而切实接触被加热物。由此,尽管蒸汽本来的前进方向相对于被加热物的表面是切线方向,但也会产生与向被加热物表面的法线方向吹出蒸汽时一样的效果,蒸汽具有的热量被切实传给被加热物。
又,本发明在上述方案的蒸汽烹调器中,其特征在于,将由前述蒸汽产生装置产生的蒸汽导入到设于前述加热室顶部的副腔室中,在该副腔室内利用加热机构加热前述蒸汽,并且,将加热后的蒸汽分配到前述上部喷气孔以及侧部喷气孔。
根据该方案,蒸汽产生装置产生的蒸汽在与加热室邻接设置的副腔室中被加热机构加热,所以可在加热室紧前方处使蒸汽升温到必要的温度,减少送气途中的热量损失。又,由于将副腔室内加热了的蒸汽分配到上部喷气孔和侧部喷气孔,所以不必对应每个喷气孔设置加热机构,从而结构简化。
又,本发明在上述方案的蒸汽烹调器中,其特征在于,通过由管构成的管道将在前述副腔室内加热后的蒸汽引导到前述侧部喷气孔。
根据该方案,将副腔室内加热后的蒸汽引导到侧部喷气孔的管道由管构成,所以与使用通过折曲或粘合钣金而形成的管道时相比,可实现没有蒸汽泄漏的蒸汽引导,而且管道的制作成本也较低。又,由于还能承受内压的增大,所以可设计成提高蒸汽压力而以高强度喷出蒸汽的形式。
又,本发明在上述方案的蒸汽烹调器中,其特征在于,前述副腔室设置于前述加热室的顶部。
根据该方案,副腔室与上部喷气孔的距离短,副腔室内加热后的蒸汽到达上部喷气孔之前损失的能量少。
又,本发明在上述方案的蒸汽烹调器中,其特征在于,前述上部喷气孔形成在前述副腔室的底面板上。
根据该方案,可直接喷出在副腔室内加热后的蒸汽,可最大限度地减小热量损失或压力损失。
又,本发明在上述方案的蒸汽烹调器中,其特征在于,前述侧部喷气孔的总面积大于前述上部喷气孔的总面积。
根据该方案,侧部喷气孔的总面积大于上部喷气孔的总面积,所以尽管距副腔室的距离比上部喷气孔长,仍可向侧部喷气孔引导足够量的蒸汽,减小被加热物上下面的加热不均。
根据本发明,蒸汽从设置于加热室顶部的上部喷气孔以及设置在加热室的两侧或某一侧侧壁下部的侧部喷气孔喷出,蒸汽供给用的配管系统不裸露在加热室内,所以作为家庭用的烹调器来说在视觉方面较为理想。又,被加热物不仅被从上方喷吹蒸汽,还从横向而且是从两侧喷吹蒸汽,所以即使是来自上方的蒸汽接触不到的部位,也会与上部一样被烹调,从而能获得均匀且视觉效果良好的烹调效果。而且,被加热物由支承机构以从加热室底面浮起的状态支承,且利用侧部喷气孔向该被加热物的下方喷出蒸汽,所以可使蒸汽切实到达被加热物的下面,而从上下充分加热被加热物。进而,从两侧的侧部喷气孔喷出的蒸汽在被加热物下方会合,所以进入被加热物下方的蒸汽不会照直向对面侧流失掉,而是滞留在被加热物下方并溢出而切实接触被加热物。由此,尽管蒸汽本来的前进方向相对于被加热物的表面是切线方向,但也会产生与向被加热物表面的法线方向吹出蒸汽时一样的效果,蒸汽具有的热量被切实传给被加热物。


图1是蒸汽烹调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打开加热室的门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取下了加热室的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内部结构的基本结构图。
图5是从垂直于图4的方向观察的内部结构的基本结构图。
图6是加热室的俯视图。
图7是控制框图。
图8是与图4一样的基本结构图但表示与图4不同的状态。
图9是与图5一样的基本结构图但表示与图5不同的状态。
图10是副腔室的底面板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 蒸汽烹调器20加热室22搁架
25送风装置28送入口30外部循环路径40副腔室41蒸汽加热器42底面板43上部喷气孔45管道46侧部喷气孔50蒸汽产生装置90被加热物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蒸汽烹调器1具有长方体形状的机壳10。在机壳10的正面设置有门11。门11以下端为中心在垂直面内转动,通过握住上部的把手12向近前拉,便可从图1所示垂直的关闭状态向图2所示水平的敞开状态作90度的姿势变换。门11具备下述结构在具备嵌入有耐热玻璃的透视部的中央部分11C的左右,对称配置有利用金属制装饰板处理了的左侧部分11L以及右侧部分11R。在右侧部分11R上设置有操作面板13。
打开门11时机壳10的正面露出。在与门11的中央部分11C对应处设置有加热室20。在与门11的左侧部分11L对应处设置有水箱室70。在与门11的右侧部分11R对应处虽然没有特别设置开口部,但在该处的内部配置有控制电路板。
加热室20是长方体形状的,面对门11的正面侧在整个面范围内都为开口部。加热室20的其他面以及门11的内表面用不锈钢板形成。在加热室20的周围以及门11的内侧分别采取了隔热措施。在加热室20的底面上放置不锈钢板制的托盘21,在托盘21上放置载置被加热物90的不锈钢丝制的搁架22。
加热室20中的蒸汽(通常情况下加热室20内的气体是空气,但开始蒸汽烹调后空气被置换为蒸汽。在本说明书中,设为加热室20内的气体已被置换成蒸汽的情况而进行说明)通过图4所示的外部循环路径30循环。
外部循环路径30的起点是设置在加热室20的外侧上部的送风装置25。送风装置25具有离心风扇26、收纳该离心风扇26的风扇罩27、和使离心风扇26旋转的马达(未图示)。使用西罗克风扇作为离心风扇26。使离心风扇26旋转的马达使用可高速旋转的直流马达。
在加热室20的里侧的侧壁上,在上部的一角设置有吸入口28,加热室20中的蒸汽通过该吸入口28被吸入风扇罩27。如图3所示,吸入口28上下排列有多条水平狭缝,越靠上的狭缝越长,越向下越短,整体上形成直角三角形的开口形状。直角三角形的直角与加热室20里侧侧壁的角吻合。即,吸入口28的开口度越靠近加热室20里侧侧壁的上边越大。并且越靠近左边越大。
出风扇罩27的排出口后的外部循环路径30,主体由截面圆形的管构成。在风扇罩27的排出口部上连接有第1管31。在第1管31的端部设置有排气口32。在比排气口32稍靠上游处,连接有肘形的第2管33。第2管33的水平部分进入蒸汽产生装置50(后面详述)的上部,形成蒸汽吸引喷射器34。第2管33的排出端被缩径成型,成为蒸汽吸引喷射器34的内喷嘴。
在蒸汽吸引喷射器34的出口上连接外部循环路径30的第3管35。第3管35的排出端连接在副腔室40(后面详述)上。在第3管35上连接从第1管31分支出来的旁通管36。
副腔室40设置在加热室20的顶部之上的、俯视时位于顶部中央部的部位。副腔室40俯视形状是圆形,在其内侧配置有作为蒸汽加热机构的蒸汽加热器41。蒸汽加热器41由铠装加热器构成。在加热室20的顶部形成有与副腔室40同样大的开口部,在该开口部中嵌入构成副腔室40的底面的底面板42。
在底面板42上形成多个上部喷气孔43。各上部喷气孔43是指向正下方的小孔,分散配置在大致整个板面上。上部喷气孔43平面地、即2维地分散配置,但也可在底面板42上设置凹凸而增加3维成分。
底面板42上下两面都通过涂装等表面处理而处理成暗色。也可以用颜色会因反复使用而变暗的金属材料成型底面板42。或者,也可利用暗色的陶瓷成型品构成底面板42。
也可不用分体的底面板42构成副腔室40的底面,而将加热室20的顶板直接兼用作副腔室40的底面。这种情况下,在顶板中对应于副腔室40的部位设置上部喷气孔43,并将其上下两面处理成暗色。
在加热室20的左右两侧壁的外侧,如图5所示设置有小型的副腔室44。副腔室44通过管道45与副腔室40连接,接受来自副腔室40的蒸汽供给(参照图5、图6)。管道45用截面圆形的管构成。优选使用不锈钢板制的管。
在加热室20的侧壁下部对应于副腔室44的部位,设置有多个侧部喷气孔46。各侧部喷气孔46是指向放入加热室20的被加热物90的方向、准确地说指向被加热物90下方的小孔,使蒸汽向搁架22上放置的被加热物90的方向喷出。设定侧部喷气孔46的高度以及方向,使得喷出的蒸汽进入被加热物90下方。又,侧部喷气孔46的位置以及/或方向设定成,使得从左右喷出的蒸汽在被加热物90下方会合。
侧部喷气孔46既可形成在分体的板上,也可以以在加热室20的侧壁上直接穿设小孔的形式形成。这与上部喷气孔43的情况一样。但是与副腔室40的情况不同的是,不必将对应于副腔室44的部位处理成暗色。
另外,左右相对的侧部喷气孔46的总面积大于上部喷气孔43的总面积。为了向这样大面积的侧部喷气孔46供给大量的蒸汽,每1个副腔室44设置有多条(在图中是3条)管道45。
返回图4继续说明。在加热室20的上部连接着蒸汽排放管47的一端。蒸汽排放管47的另一端连接在第1管31的排气口32紧前方处。在第1管31中,在第2管33的连接部位与蒸汽排放管47的连接部位之间,设置有电动式的挡板48。挡板48对从送风装置25通向排气口32的通道进行开闭。
下面说明蒸汽产生装置50的结构。蒸汽产生装置50具有使中心线垂直地配置的筒型罐体51。罐体51的上部封闭,如前述那样形成蒸汽吸引喷射器34。
罐体51用导热率良好的金属形成。作为金属,铜或铝较为合适。但铜或铜合金会产生铜锈,所以导热率会稍稍恶化,也可以使用不必担心铜锈的不锈钢板。
加热罐体51内的水的是紧贴罐体51的外表面设置的蒸汽产生加热器52。蒸汽产生加热器52由环状的铠装加热器构成。
如图6所示,罐体51的俯视形状是扁平的,配置成其扁平面沿着加热室20的里侧侧壁。外部循环路径30的蒸汽吸引喷射器34设置有3组,3根第3管35连接在副腔室40上。
罐体51的底部成型为漏斗状,排水管53从该处垂下。排水管53的下端朝向加热室20一方以形成规定角度的坡度的形式折曲,穿过加热室20的侧壁伸到托盘21上方。在排水管53的中途设置有排水阀54。
通过给水管55向罐体51给水。给水管55在比排水阀54靠上的部位连接在排水管53上。在给水管55的最高处设置有水位传感器56。
从设置水位传感器56的部位到管末端,给水管55形成为U字管形状,在其中途设置有吸水泵57。给水管55的端部朝向横向,在该处形成漏斗状的纳入口58。
在水箱室70中插入横向宽度较窄的长方体形状的水箱71。从该水箱71延伸出的肘形的给水管72连接在给水管55的纳入口58上。
进行蒸汽烹调器1的动作控制的是图7所示的控制装置80。控制装置80包括微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根据规定的程序控制蒸汽烹调器1。控制状况显示在操作面板13中的显示部上。通过配置在操作面板13上的各种操作键向控制装置80输入动作指令。在操作面板13上还配置着发出各种声音的声音产生装置。
在控制装置80上,除操作面板13以外,还连接着送风装置25、蒸汽加热器41、挡板48、蒸汽产生加热器52、排水阀54、水位传感器56以及吸水泵57。此外还连接有测定水箱71中的水量的水量传感器81、测定加热室20内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82、以及测定加热室20内的湿度的湿度传感器83。
蒸汽烹调器1的动作如下。首先打开门11,从水箱室70拉出水箱71,从未图示的给水口将水注入箱内。然后将满水状态的水箱71推入水箱室70并设定在规定位置上。在确认给水管72的前端牢固连接在给水管55的纳入口58上后,关闭门11,按压操作面板13中的电源键而接通电源。于是吸水泵57开始运转,开始向蒸汽产生装置50给水。此时排水阀54关闭着。从罐体51底部开始蓄水。在水位传感器56检测到水位达到规定水位以后,停止供水。
这样将规定量的水注入罐体51后,开始向蒸汽产生加热器52通电。蒸汽产生加热器52经由罐体51的侧壁加热罐体51中的水。
在向蒸汽产生加热器52通电的同时,或者估计罐体51中的水达到规定温度后,开始向送风装置25以及蒸汽加热器41通电。送风装置25从吸入口28吸入加热室20中的蒸汽,向外部循环路径30送出蒸汽。用于送出蒸汽的是离心风扇26,所以可比螺旋桨式风扇产生更高的压力。并且,由于利用直流马达使离心风扇26高速旋转,所以气流流速极快。
这样,由于气流流速快,所以相对于流量来说,流路截面积较小即可。因此,可将构成外部循环路径30主体的管设为截面圆形且直径较小的形式,与利用截面矩形的管道形成外部循环路径30时相比,可减小外部循环路径30的表面积。因此,尽管在内部通过热的蒸汽,从外部循环路径30散失的热量也较少,蒸汽烹调器1的能量效率提高。利用隔热材料缠绕外部循环路径30时,还可减少该隔热材料的用量。
此时,挡板48封闭着从送风装置25通向排气口32的通道。从送风装置25压送来的蒸汽从第1管31进入第2管33,进而经过第3管35进入副腔室40。
罐体51中的水沸腾后,产生100℃且为1个大气压的饱和蒸汽。饱和蒸汽在蒸汽吸引喷射器34处与通过外部循环路径30的循环气流合流。由于采用了喷射器结构,所以饱和蒸汽被快速上吸、吸出。而且,由于是喷射器结构,所以在蒸汽产生装置50中不作用压力,从而不妨碍饱和蒸汽的排放。
在蒸汽吸引喷射器34的下游侧,通过旁通管36从第1管31吹入蒸汽。由于存在该旁通管36,循环系统的压力损失减小,可高效驱动离心风扇26。
出蒸汽吸引喷射器34后的蒸汽高速流入副腔室40。进入副腔室40的蒸汽被蒸汽加热器41加热到300℃,变成过热蒸汽。过热蒸汽的一部分从上部喷气孔43向下方喷出。过热蒸汽的其他部分通过管道45绕到副腔室44,从侧部喷气孔46向横向喷出。
图8、图9示出了加热室20中没有放入被加热物90的状态下蒸汽的流动状况。蒸汽从上部喷气孔43以到达加热室20底面的强度向下方喷出。碰撞到加热室20底面后的蒸汽向外侧改变方向。蒸汽脱离下吹的气流后,开始上升。由于蒸汽特别是过热蒸汽较轻,所以这样的方向转换是自然产生的。由此,在加热室20的内部,如图中箭头所示,产生在中央部下吹、在其外侧上升这一形态的对流。
为了形成明显的对流,在上部喷气孔43的配置上也有技巧。即,上部喷气孔43的配置,如图10所示,在底面板42的中央部密集,在周缘部稀疏。由此,在底面板42的周缘部蒸汽下吹的力较弱,不会妨碍蒸汽的上升,所以对流表现得更明显。
蒸汽从侧部喷气孔46朝横向喷出。该蒸汽在加热室20的中央部会合后,混入到来自上部喷气孔43的蒸汽所卷起的对流中。对流的蒸汽依次被吸入吸入口28。然后从外部循环路径30进入到副腔室40,绕这一线路一周后,返回加热室20。这样,加热室20内的蒸汽反复进行进入外部循环路径30又返回加热室20这一循环。
随着时间的推移,加热室20内的蒸汽量增加。多余的蒸汽从蒸汽排放管47通过排气口32放出到加热室20外。如果将蒸汽直接排放到机壳10内,则会在机壳10内结露,而导致生锈或漏电等不希望的后果。如果直接排放到机壳10外,则会在厨房的壁面上结露而产生霉菌。因此设计成,使蒸汽通过机壳10内设置的迷宫状结露通道(未图示)而使其结露,从而避免上述问题。从结露通道流下的水被导入托盘21,与由于其他原因产生的水一起在烹调结束后进行处理。
开始过热蒸汽的喷出后,加热室20中的温度急剧上升。当温度传感器82检测到加热室20中的温度达到可烹调的范围时,控制装置80在操作面板13上显示出该意思,并发出信号音。通过声音和显示而得知已可进行烹调这一情况的使用者打开门11,将被加热物90放入加热室20。
当打开门11时,控制装置80切换挡板48的开闭状态,敞开从送风装置25到排气口32的通道。加热室20中的蒸汽被送风装置25吸入,并被从排气口32排出。被送风装置25压送的蒸汽直接排放到排气口32,几乎没有蒸汽绕到蒸汽产生装置50中。因此,蒸汽向副腔室40的流入量减少,蒸汽从上部喷气孔43以及侧部喷气孔46的喷出即使存在也是很弱的。因此,使用者的脸和手等不会被蒸汽烫伤。挡板48在门11打开期间一直都将通向排气口32的路径打开。
如果启动停止中的送风装置25而从排气口32排气,则要达到稳定的送风状态会有时间滞后,但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送风装置25已经在运行中,时间滞后为零。并且,绕加热室20和外部循环路径30的循环气流直接变成从排气口32排出的气流,所以也没有用于改变气流方向的时间滞后。由此,能够无延迟地排出加热室20中的蒸汽,缩短到达门11可敞开的状态所需的时间。
使用者打开门11这一状况,可如下传递给控制装置80。即,在机壳10与门11之间设置将门11保持在关闭状态的闩锁,并以从把手12露出的方式设置对该闩锁进行解锁的闩锁操作杆。在门11或把手12的内侧配置响应闩锁或闩锁操作杆的动作而开闭的开关,使用者握住把手12和闩锁操作杆进行解锁操作时,从开关向控制装置80发送信号。
在搁架22上放置被加热物90、关闭门11后,挡板48回到关闭通向排气口32的通道的状态。由此,再次开始蒸汽向副腔室40的流入,上部喷气孔43以及侧部喷气孔46再次开始喷出过热蒸汽,开始被加热物90的烹调。
加热到约300℃并从上部喷气孔43喷出的过热蒸汽碰撞被加热物90而将热量传递给被加热物90。在该过程中,蒸汽温度降低到250℃左右。接触到被加热物90表面的过热蒸汽在被加热物90的表面结露时释放出潜热。借此也会对被加热物90进行加热。
如图4、图5所示,将热赋予被加热物90后,蒸汽向外侧改变方向并脱离向下吹的气流。如前述那样由于蒸汽轻,所以脱离下吹的气流之后开始上升,在加热室20内部形成如箭头所示的对流。利用该对流,可维持加热室20内的温度,并不断使刚在副腔室40中加热过的过热蒸汽碰撞被加热物90,从而可大量且快速地赋予被加热物90热量。
从侧部喷气孔46横向喷出的蒸汽从左右进入搁架22下方,在被加热物90的下方会合。来自侧部喷气孔46的蒸汽喷出方向相对于被加热物90的表面是切线方向,但通过这样使来自左右的蒸汽会合,蒸汽不是照直向对面侧流失掉,而是滞留在被加热物90下方并溢出。因此,会产生与向被加热物90表面的法线方向喷吹蒸汽时一样的效果,蒸汽所具有的热量被切实传递给被加热物90的下部。
如上所述,被加热物90,就连来自上部喷气孔43的蒸汽接触不到的部位,也与上部一样被来自侧部喷气孔46的蒸汽烹调。从而可获得均匀的、外观良好的烹调结果。而且,由于被加热物90从整个表面均匀地获得热量,所以可在短时间内充分加热到中心部。
来自侧部喷气孔46的蒸汽,最初也是300℃,但接触被加热物90后会降低到250℃左右,在该过程中向被加热物90传递热量。而且,在被加热物90的表面结露时会释放潜热,来加热被加热物90。
来自侧部喷气孔46的蒸汽,对被加热物90的下部赋予热量后,加入到来自上部喷气孔43的蒸汽所卷起的对流中。对流的蒸汽被依次吸入吸入口28。然后从外部循环路径30到副腔室40绕一周后,返回加热室。这样,加热室20内的蒸汽反复进行进入到外部循环路径30中又返回加热室20这一循环。
侧部喷气孔46远离副腔室40,在蒸汽喷出方面不如上部喷气孔43有利。但是,由于左右的侧部喷气孔46的总面积设计成大于上部喷气孔43的总面积,所以能将足够量的蒸汽引导到侧部喷气孔46,从而被加热物90上下部的加热不均现象减轻。
由于是一边使加热室20的气体循环一边加热被加热物90,所以蒸汽烹调器1的能量效率较高。而且,来自上方的过热蒸汽是从副腔室40的底面板42的大致整个板面范围内分散配置的多个上部喷气孔43向下喷出,所以被加热物90的大致整体都被包入到来自上方的蒸汽中。过热蒸汽碰撞被加热物90、和碰撞的面积较大这两点共同作用,使得过热蒸汽所含的热量快速高效地传递给被加热物90。而且,由于进入副腔室40中的蒸汽被蒸汽加热器41加热而膨胀,所以喷出的强度增加,向被加热物90碰撞的速度快。从而被加热物90被更快速地加热。
离心风扇26可产生比螺旋桨式风扇更高的压力,所以可提高从上部喷气孔43喷出的力。其结果,能够以到达加热室20底面的强度喷出过热蒸汽,而强力加热被加热物90。由于利用直流马达使离心风扇26高速旋转而强力送风,所以上述效果更显著。
又,送风装置25的送风力较强这一点,对于在打开门11时从排气口32迅速排气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
副腔室40的底面板42上表面是暗色的,所以能良好地吸收蒸汽加热器41放出的辐射热。被底面板42吸收的辐射热从同样为暗色的底面板42下表面向加热室20辐射放热。因此,抑制了副腔室40及其外表面的温度上升,安全性提高,并且,蒸汽加热器41的辐射热通过底面板42传递给加热室20,加热室20被更有效地加热。底面板42的俯视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与加热室20的俯视形状相似的矩形。又,如前所述,也可将加热室20的顶壁兼用作副腔室40的底面板。
被加热物90是肉类时,温度上升时会有油滴落。如果被加热物90是装在容器中的液体类,则沸腾时会有一部分溢出。滴落或溢出的东西被接在托盘21中,待烹调结束后处理。
当蒸汽产生装置50不断产生蒸汽时,罐体51中的水位下降。当水位传感器56检测到水位降到规定水位时,控制装置80再次开始吸水泵57的运转。吸水泵57吸上水箱71中的水,补给蒸发部分的水。在水位传感器56检测到罐体51中的水位上升到规定水位的时刻,控制装置80再次停止吸水泵57的运转。
烹调结束后,控制装置80在操作面板13上进行该意思的显示,并发出信号音。通过声音和显示得知烹调结束的使用者打开门11,从加热室20取出被加热物90。此时也切换挡板48的开闭状态,从排气口32排出加热室20中的蒸汽。因此,使用者可安全取出被加热物90。
在到下次烹调前长时间不用的情况下,或者在寒冷地带直到第二天早晨都没有烹调的预定的情况下,在烹调结束后,通过操作面板13进行排水阀54的开阀操作,排出罐体51中的水。这样,可避免罐体51中的水繁殖细菌或藻类、或是罐体51内的水结冰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使加热室20内的蒸汽从外部循环路径30经过副腔室40再次返回加热室20这一结构,但也可以是与此不同的结构。例如也可设计成,不断向副腔室40供给新的蒸汽,从蒸汽排放管47不断放出从加热室20溢出的蒸汽。
另外,在不超出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还可增加各种变更来加以实施。
工业实用性本发明可用于所有利用过热蒸汽进行烹调的烹调器,无论是家庭用的还是商业用的。
权利要求
1.一种蒸汽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有(a)加热室,放入被加热物;(b)蒸汽产生装置;(c)上部喷气孔,设置于前述加热室的顶部,使从前述蒸汽产生装置供给的蒸汽向放入该加热室中的被加热物的方向喷出;(d)侧部喷气孔,设置在前述加热室的两侧或某一侧的侧壁下部,使从前述蒸汽产生装置供给的蒸汽向前述被加热物的方向喷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前述被加热物由支承机构以从加热室底面浮起的状态支承,前述侧部喷气孔向该被加热物的下方喷出蒸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前述侧部喷气孔的位置以及/或者方向设定成,使得从两侧喷出的蒸汽在前述被加热物的下方会合。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将由前述蒸汽产生装置产生的蒸汽导入到与前述加热室邻接地设置的副腔室中,在该副腔室内利用加热机构加热前述蒸汽,并且,将加热后的蒸汽分配到前述上部喷气孔以及侧部喷气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汽烹调器,其特征在于,通过由管构成的管道将在前述副腔室内加热后的蒸汽引导到前述侧部喷气孔。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汽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前述副腔室设置于前述加热室的顶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蒸汽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前述上部喷气孔形成在前述副腔室的底面板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前述侧部喷气孔的总面积大于前述上部喷气孔的总面积。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蒸汽烹调器,在加热室的顶部设置有内装有蒸汽加热器的副腔室。由蒸汽产生装置产生的蒸汽被蒸汽加热器加热成过热状态,从设置于加热室顶部的上部喷气孔以及设置在加热室两侧的侧壁下部的侧部喷气孔喷出。被加热物由搁架以从加热室底面浮起的状态支承,侧部喷气孔向该被加热物的下方喷出蒸汽。
文档编号F24C1/00GK1902444SQ20048004008
公开日2007年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7日
发明者安藤有司, 上田真也, 松林一之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