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7097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空气调节器是一种用来制冷/制热的机器,它一般安装在车辆、办公室或家庭等地方的室内空间内或是安装在墙壁上,能够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或制热。它一般具有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构成的制冷循环系统。
空气调节器通常分为散热侧(在一般的空气调节器中,它主要安装在室外,因而也可以叫做“室外侧”或“室外机”)和吸热侧(在一般的空气调节器中,它主要安装在室内,因而也可以叫做“室内侧”或“室内机”),上述散热侧内装有冷凝器和压缩机,上述吸热侧内装有蒸发器。
众所周知,空气调节器大体上可以分为分体式和一体式,其中分体式空气调节器中的散热侧和吸热侧是分开的,而一体式空气调节器中的散热侧和吸热侧则是合为一体的。
如图1、2所示,空气调节器的外壳是由大致呈四边形桶状的机箱(case)构成的。即上述机箱由形成了右侧面外壳的右侧面板10、形成了前面外壳的前面板20、形成了左侧面外壳的左侧面板30、形成了顶部外壳的顶部面板40以及形成了底部外壳的底板50构成。
如上所述的机箱的内部装有若干个部件。在上述右侧面板10与左侧面板30之间,沿左右方向装有隔板60,因而以上述隔板60为中心,机箱的前部形成了吸热侧70,后部形成了散热侧80。
上述吸热侧70的左侧部位装有室内风扇72。上述室内风扇72的作用是它可以促使空气流动,从而把通过后述的吸热侧进风口22流入并完成了热交换的空气重新排向外部。上述室内风扇72的外周装有风扇罩72’,安装这个风扇罩72’时,要使其底部贴着上述底板50,使其左端贴着上述左侧面板30。
另外,上述前面板20上形成了以下结构,即吸热侧进风口22,它是室内空气流向吸热侧内部的入口;吸热侧排风口24,它是吸热侧内部的空气重新流向室内空间的出口。
也就是说,在上述前面板20的右侧部位上沿上下方向形成了长长的吸热侧进风口22。这个吸热侧进风口22的四周形成了向前突出的进风管道导向接口(duct guide)22’,这个进风管道导向接口22’可以使管道(duct)(图中未示)的安装变得更加便利。
上述吸热侧进风口22的左侧形成了吸热侧排风口24。上述吸热侧排风口24是在上述室内风扇72的前方,具体地讲是在与室内风扇72的上半部分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因此它可以使由上述室内风扇72沿圆周方向排出的空气更容易流向室内空间。上述吸热侧排风口24的四周形成了排风口管道导向接口(duct guide)24’,它可以在安装管道(duct)(图中未示)时起到导向作用。
上述吸热侧(70)内装有也可以称作室内侧热交换器的蒸发器74。上述蒸发器74的安装位置始自上述吸热侧进风口22与吸热侧排风口24之间,中间经过上述隔板60的右侧末端。因此,通过上述吸热侧进风口22流入的室内空气可以在流过蒸发器74时实现热交换,然后这些空气又会通过上述吸热侧排风口24重新排向室内空间。
上述蒸发器74的下方装有排水盘76。上述排水盘76的位置对应于上述蒸发器74的下端,可以将从蒸发器74上流下来的冷凝水收集起来。
上述排水盘76的前端形成了排水孔76’,汇集在上述排水盘76内的冷凝水可以通过这个排水孔76’排向外部。因此从构造上来讲,上述排水孔76’需与上述右侧面板10的下端相接触,安装时需使它与外部相连通。
在上述隔板60的后方形成的散热侧80的内部中央装有压缩机82。上述压缩机82是能够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装置,这里采用的是比较大型的卷轴式(scroll type)压缩机。
另外,上述散热侧80内装有也可以称作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凝器84。上述冷凝器84可以将上述散热侧80的后面部分围起来,它可以使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产生热交换。也就是说,上述冷凝器84大致呈‘∩’形状(从上往下看时),它可以与通过上述右侧面板10、左侧面板30以及散热侧80的后方流入的空气产生热交换。为此,上述右侧面板10、左侧面板30的后端部位以及散热侧80的后部还可以安装进风格栅(图中未示)。
上述顶部面板40上装有室外风扇86。即上述顶部面板40对应于上述散热侧80上方的位置上形成了散热侧排风口42,在这样的散热侧排风口42的下方装有室外风扇86。另外,上述室外风扇86的外部还装有能够引导空气流向的孔板44。上述散热侧排风口42的上方装有排风格栅46。上述吸热侧70的左端还装有用来控制空气调节器动作的控制面板48。
上述底板50的下面装有底板支架52。该底板支架52用来支撑具有上述结构的空气调节器,并且这样的底板支架52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上分别形成了左右一对的起重机孔52’。作业时可以将叉车等起重设备的一部分插入到上述起重机孔52’的内部,从而很方便地将空气调节器抬起。
但是,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在如上所述的现有空气调节器的结构中,空气是通过上述吸热侧进风口22和吸热侧排风口24在室内空间与空气调节器内部之间循环的,也就是说没有室外的空气流入,只是单纯通过室内空气的循环来实现空气调节的。
这样,如上所述的现有空气调节器就会存在无法将室外新鲜的空气向室内空间供应的问题,即无法对室内空间内的被污染了的空气进行换气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空气调节器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其使室外的空气能够很容易地通过空气调节器的内部流入室内空间,并可以很方便地调节室外空气的流入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气调节器,包括外部机箱,它由若干个面板组成,形成了空气调节器的外壳;散热侧,它在上述外部机箱的内部形成,并且它的内部装有能够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压缩机和用来实现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吸热侧,它在上述外部机箱的内部形成,并且它的内部装有用来实现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和能够促使空气流动的室内风扇;其特征在于,上述外部机箱上还形成了外部空气进风口,这个外部空气进风口是室外的空气流入上述吸热侧的入口,该外部空气进风口上装有用来调节外部空气流入量的空气量调节装置。
前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外部空气进风口和空气量调节装置设置在形成了上述吸热侧的外壳的室内右侧面板上。
前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空气量调节装置包括,可以根据需要将上述外部空气进风口盖住的封口部件;用来控制上述封口部件开关的开关结构。
前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开关结构包括以下组成部分,即作为上述封口部件的转动中心的铰链结构;用来控制上述封口部件的开放程度的开放控制结构。
前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铰链结构采用的是合页。
前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开放控制结构由固定突起和固定孔组成,上述固定突起和固定孔分别在上述外部机箱和上述封口部件上形成,并且形状相互对应,因而可以组合在一起。
前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固定孔有若干个,它们在形成了上述封口部件的侧面部上形成并相距相同的间隔。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优点是非常便于调节室外空气的流入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现有的空气调节器的侧视2为现有的空气调节器的内部结构的分解侧视3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较佳实施例的侧视4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5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较佳实施例的组成部分——室内右侧面板和空气量调节装置的分解立体6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较佳实施例的组成部分——空气量调节装置的使用状态的驱动状态中标号说明100外部机箱 110前面板112前方排风口 114前方进风口116前方排风管道连接部 116’前方进风管道连接部118前面过滤器架(filter case) 120左侧面板122室外左侧格栅 130右侧面板132室外右侧格栅 140后面板142上端框架 144后面格栅150顶部面板 152室外排风口154排风格栅 160底板(base pan)162下方排风口 164下方进风口
166下方排风管道连接部 166’下方进风管道连接部170进风口盖子 170’排风口盖子180侧端框架 200吸热侧200’隔板 210室内风扇212风扇罩(fan housing) 214风扇皮带轮(fan pulley)216支撑部件 220室内电动机222电动机支撑架 224电动机皮带轮(motor pulley)230排风导向部件 240控制盒250室内热交换器 300散热侧310压缩机 312气液分离器(accumulator)314安装板 320室外热交换器330室外风扇 332孔板(orifice)340室外电动机 342电动机固定件(motor mount)400底板支架(base frame) 410起重机(lift)500空气量调节装置 510封口部件520开关结构 522铰链结构524开放控制部件 526固定突起528固定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4所示,空气调节器的外壳是由四边形桶状的外部机箱(case)100构成的。即上述外部机箱100由形成了前面外壳的前面板110、形成了左边侧面外壳的左侧面板120、形成了右边侧面外壳的右侧面板130、形成了后面外壳的后面板140、形成了顶部外壳的顶部而板150以及形成了底部外壳的底板160构成。
由上述若干个面板构成的外部机箱100的内部装有隔板200’,这个隔板200’将外部机箱100的内部分成了前后两部分。即在上述前面板110与后面板140之间,沿左右方向安装了上述隔板200’。因此以上述隔板200’为中心,前面形成了吸热侧200,后面形成了散热侧300。
上述左侧面板120由形成了上述吸热侧200的左侧面外壳的室内左侧面板120’和形成了上述散热侧300的左侧面外壳的室外左侧面板120”构成。上述室内左侧面板120’和室外左侧面板120”又可以由若干个面板构成。上述室外左侧面板120”的下面部分上还装有作为空气流入通道的室外左侧格栅122。
上述右侧面板130的形状与上述左侧面板120的形状相对称。也就是说,上述右侧面板130由形成了上述吸热侧200右侧面外壳的室内右侧面板130’和形成了上述散热侧300的右侧面外壳的室外右侧面板130”构成。上述室内右侧面板130’和室外右侧面板130”又可以由若干个面板构成。该室外右侧面板130”的下面部分上还装有作为空气流入通道的室外右侧格栅132。
上述室内右侧面板130’上还形成了左右贯通的外部空气进风口134。该外部空气进风口134是外部的空气流入上述吸热侧200的通道,根据使用者的选择,也可以利用后述的封口部件510将上述外部空气进风口134封盖起来。
上述前面板110上形成了一对并排排列的排风口和进风口。
即相对来说位于上述前面板110左侧的部分上形成了前方排风口112,相对来说位于右侧的部分上形成了前方进风口114。上述前方排风口112是在空气调节器内部实现了热交换的空气排向室内空间(需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的出口,上述前方进风口114是室内空间(需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内的空气流向空气调节器内部的入口。
上述前方排风口112和前方进风口114呈四边形,这样的前方排风口112和前方进风口114上连接着通往外部的管道(图中未示)。为此,上述前方排风口112和前方进风口114上分别形成了四边形的前方管道连接部116、116’。即上述前方排风口112上形成了前方排风管道连接部116,上述前方进风口114上形成了前方进风管道连接部116’。
另外,上述前方进风口114处还装有前面过滤器架(filter case)118。上述前面过滤器架118内装有过滤器(filter,图中未示),这样的过滤器可以将通过上述前方进风口114流入的空气中的异物过滤出来。
上述后面板140形成了后面的外壳,这样的后面板140的上端装有上端框架142。上述后面板140的下面部分上装有后面格栅144,因而外部的空气可以通过这样的后面格栅144流入到上述散热侧300的内部。
上述吸热侧200的内部装有室内风扇210。上述室内风扇210的作用是它可以促使空气流动,从而把通过上述前方进风口114流入并完成了热交换的空气重新排向室内空间。上述室内风扇210主要采用西洛可(sirroco)风扇,这种西洛可风扇是送风机的一种,它广泛应用于换气或空气调节设备中,它的扇叶数达30~50个之多,因而也被称作多叶扇(multiblade fan)。
上述室内风扇210是在后述的室内电动机220的驱动下旋转的,上述室内风扇210的外部装有风扇罩212,这个风扇罩212能够将上述室内风扇210围起来。上述风扇罩212如图所示,与上述室内风扇210的外形相对应地,是呈圆形,因而它不但可以对室内风扇210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可以对随着上述室内风扇210的旋转而形成的空气流起到导向作用。
上述室内风扇210的左侧装有风扇皮带轮214。上述风扇皮带轮214是用来将后述的室内电动机220的旋转力传导给上述室内风扇210的部件,它具有一定的直径。
上述风扇罩212的下面装有用来支撑风扇罩212的支撑部件216。上述支撑部件216呈‘∩’形状(从前往后看时),并具有一定的高度,因而它可以将上述风扇罩212从上述底板160上支撑起一定的高度。
也就是说,上述支撑部件216的下端固定在上述底板160上,它的上端与上述风扇罩212的下端相接触。另外,为了使在上述室内风扇210的驱动下而流动的空气能够通过,上述支撑部件216的顶部形成了出风孔216’。
上述风扇罩212的前方装有室内电动机220。上述室内电动机220是能够给上述室内风扇210提供旋转动力的装置,它支撑在电动机支撑架222上。即上述电动机支撑架222保持一定倾斜角度地安装在上述风扇罩212的前方外表面上,而室内电动机220则安装在这样的电动机支撑架222上。
上述室内电动机220的旋转动力是通过传动皮带(图中未示)传导给上述室内风扇210的。即上述室内电动机220的左端形成了电动机皮带轮224,在这样的电动机皮带轮224与上述风扇皮带轮214之间装有传动皮带,由此就可以将室内电动机220的旋转动力传导给上述室内风扇210。
上述风扇罩212的前端连接着排风导向部件230。上述排风导向部件230是由上述支撑部件216的前端开始向前延长一定长度而形成的,它是从上述风扇罩212中排出的空气向上述前方排风口112流动的通道。
上述排风导向部件230的后端与上述支撑部件216相接,前端与上述前面板110的前方排风口112相接,因此上述排风导向部件230的高度最好越往前方越高。
依照上述结构,从上述风扇罩212的侧面流入到风扇罩212内部的空气会在上述室内风扇210的作用下旋转并被导向上述排风导向部件230,流过上述排风导向部件230的空气可以通过上述前方排风口112排向需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
上述排风导向部件230内还装有电加热器(图中未示)。上述电加热器是用来升高排向室内空间的空气温度的装置,它最好沿左右方向安装在上述排风导向部件230的内部。
另外,上述排风导向部件230的左侧装有控制盒240。上述控制盒240是一个四边形的盒子,这样的控制盒240的内部装有电容器242、变压器244等若干个电子元器件。
上述吸热侧200的内部装有起着蒸发器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250。上述室内热交换器250是能够使在其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产生热交换的装置,它沿前后方向安装在上述吸热侧200的内部,并且略微倾斜。
在上述隔板200’的后方形成的散热侧300内装有压缩机310。上述压缩机310是能够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装置,在上述散热侧300的后端装有若干个这样的压缩机310。另外,上述压缩机310的一侧装有气液分离器312。上述气液分离器312的作用是将液态的制冷剂过滤出来,只使气态的制冷剂流入上述压缩机310。
上述压缩机310和气液分离器312固定在下面的安装板314上。即上述压缩机310和气液分离器312的下面装有安装板314,这个安装板314呈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长条状,上述压缩机310和气液分离器312可以通过螺钉(screw)等连接部件固定在这样的安装板314上。
上述散热侧300内装有起着冷凝起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320。上述室外热交换器320沿左右方向安装在上述散热侧300的内部,并且向后倾斜一定角度,因此通过上述后面格栅144、室外左侧格栅122以及室外右侧格栅132流入的空气可以与在室外热交换器320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产生热交换。
上述顶部面板150由形成了吸热侧200的顶部外壳的室内顶部面板150’和形成了散热侧300的顶部外壳的室外顶部面板150”构成。上述室内顶部面板150’和室外顶部面板150”又可以由若干个面板构成,图中所示的上述室外顶部面板150”就是由4个面板构成的。
上述室外顶部面板150”上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圆形的室外排风口152。上述室外排风口152是后述的室外风扇330所排出的空气排向外部的出口,这样的室外排风口152上装有排风格栅154。
上述室外顶部面板150”的下方装有能够促使散热侧300内的空气流动的室外风扇330。上述室外风扇330的外部装有能够引导空气流向的孔板332。上述孔板332大致呈圆桶状,安装时要使它的上端贴在上述室外排风口152的底面上,并由此向下延长。这样的话,上述孔板332就可以引导上述散热侧300内部的空气经由上述室外风扇330向上方排出。
上述室外风扇330的下方装有室外电动机340。上述室外电动机340是能够给上述室外风扇330提供旋转动力的装置,它支撑在电动机固定件342上。
上述底板160的下面装有底板支架400。上述底板支架400用来支撑装有如上所述的若干个部件的底板160,它呈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长条状。
上述底板支架400上形成了一对起重机孔410。为了便于叉车等的(图中未示)的升降臂(图中未示)插入,上述起重机孔410需具有合适的大小。这样的话,就可以利用这样的起重机孔410很方便地移动空气调节器。
上述底板160分为以下部分,即形成了吸热侧200的底部外壳的室内侧底板160’和形成了散热侧300的底部外壳的室外侧底板160”。上述室内侧底板160’和室外侧底板160”又可以由若干个底板构成。
另外,上述室外侧底板160”上还形成了分别与上述前面板110的前方排风口112和前方进风口114相对应的下方排风口162和下方进风口164。与上述前面板110的前方排风口112和前方进风口114一样,上述下方排风口162和下方进风口164也是空气进出的通道,并且它们的大小与上述前方排风口112和前方进风口114的大小相同。
另外,上述下方排风口162和下方进风口164上还分别形成了下方管道连接部166、166’,并且上述下方管道连接部166、166’分别与在上述前方排风口112和前方进风口114上形成的前方管道连接部116、116’相对应。也就是说,上述下方排风口162上形成了下方排风管道连接部166,上述下方进风口164上形成了下方进风管道连接部166’。
上述下方进风口164处装有下面过滤器架168,这个下面过滤器架168是与安装在上述前方进风口114处的前面过滤器118相对应的。与上述前面过滤器架118相同,上述下面过滤器架168内也装有过滤器(图中未示),这样的过滤器可以将通过上述下方进风口164流入的空气中的异物过滤出来。
上述下方进风口164和下方排风口162处还装有盖子170、170’。上述盖子170、170’由进风口盖子170和排风口盖子170’组成,利用它们可以有选择地将上述下方进风口164和下方排风口162封盖起来。当然也可以利用上述进风口盖子170和排风口盖子170’将上述前方进风口114和前方排风口112封盖起来。
也就是说,当需要使空气通过上述前方进风口114和前方排风口112而流通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上述进风口盖子170和排风口盖子170’将上述下方进风口164和下方排风口162封盖起来;而在需要使空气通过上述下方进风口164和下方排风口162而流通的情况下,则可以利用上述进风口盖子170和排风口盖子170’将上述前方进风口114和前方排风口112封盖起来。
另外,上述前面板110与左侧面板120、上述左侧面板120与后面板140、上述后面板140与右侧面板130以及上述右侧面板130与前面板110之间还分别装有侧端框架180,这些侧端框架180可以将上述各个面板连接起来并起到支撑作用。
图5为上述室内右侧面板130’和空气量调节装置500的分解侧视图。
即上述室内右侧面板130’上形成了能够使外部空气流入的贯通的外部空气进风口134,并且这样的室内右侧面板130’上还装有空气量调节装置500,这个空气量调节装置500用来调节通过上述外部空气进风口134流入的室外空气的流入量。
上述空气量调节装置500如图所示,由可以根据需要将上述外部空气进风口盖住的封口部件510和用来控制上述封口部件开关510的开关结构520构成。
上述封口部件510是用来对上述外部空气进风口134进行开关的部件,它由以下等部分组成,即前面部512,它的大小与上述外部空气进风口134相对应;侧面部514,它从前面部512开始垂直向后折弯并延长一定长度,它形成了侧面的外形。
上述开关结构520由以下部分组成,即作为上述封口部件510的转动中心的铰链结构522;用来控制上述封口部件510的开放程度的开放控制结构524。这里,上述铰链结构522最好采用合页。构成了上述铰链结构522的合页的一端固定在上述室内右侧面板130’上,另一端固定在上述封口部件510的上端。
上述开放控制结构524由固定突起526和固定孔528组成,上述固定突起526和固定孔528分别在上述室内右侧面板130’和上述封口部件510上形成,并且形状相互对应,因而可以组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上述室内右侧面板130’的外部空气进风口134的下端部分上形成了向一侧突出的固定突起526,上述封口部件510的侧面部514的下端部分上形成了大小与上述固定突起526相对应的固定孔528。
上述固定孔528有若干个,它们沿着呈圆弧形的上述封口部件510的侧面部514的下端形成并相距相同间隔。上述固定突起526可以有选择地插入到上述若干个固定孔528内。也就是说,从上述侧面部514的后端开始依次形成了第1固定孔528a、第2固定孔528b、第3固定孔528c、第4固定孔528d、第5固定孔528e,上述固定突起526可以插入到上述固定孔528当中的任意一个内。
如果上述固定突起526插入到了上述第5固定孔528e内,那么上述封口部件510的前面部512就会与上述室内右侧面板130’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这样就可以将上述外部空气进风口134完全盖住。当上述固定突起526插入到上述第1固定孔528a内时,就会在上述封口部件510的前面部512的下端与上述外部空气进风口134的下端之间形成充分的空间,由此,室外的空气就可以流入到空气调节器的内部。
下面对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作用予以说明。
先看一下吸热侧200的动作状态。首先,上述前面板110的前方进风管道连接部116’上连接着管道(图中未示),因而可以把空气调节器的内部与室内空间(需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连通起来。在这种状态下,上述室内风扇210可以开始启动。
一旦上述室内风扇210启动,就可以产生吸入力,在这种吸入力的作用下,需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室内)的空气可以通过上述前方进风口114流入到空气调节器内部。这些流入到空气调节器的吸热侧200内部的空气在流过上述室内热交换器250的过程中会实现热交换(冷却),然后这些完成了热交换的空气会通过上述风扇罩212的侧面流入到风扇罩212的内部。
流入到上述风扇罩212内部的空气在上述室内风扇210的作用下,会沿着圆周方向排出并流入上述排风导向部件230内。这样一来,由于上述排风导向部件230与上述前方排风口112相连通,因而流过上述排风导向部件230的空气可以通过上述前方排风口112,经由管道(图中未示)排到需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内。
下面看一下散热侧300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随着上述室外风扇330的旋转,空气调节器外部的空气会通过上述后面格栅144、室外左侧格栅122以及室外右侧格栅132流入到散热侧300的下部。
接下来,这些外部空气会向上方移动并流过上述室外热交换器320。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空气会与上述室外热交换器320内部的制冷剂实现热交换,从而使温度上升,然后这些高温的空气会通过上述室外排风口152向上排出。
当有必要使空气从空气调节器的下方进出时,上述下方进风口164和下方排风口162需保持开放。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前方进风口114和前方排风口112是用上述盖子170、170’封盖起来的。
另一方面,在如上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在驱动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吸入室外的空气以对室内空间进行换气处理,那么就可以将在上述室内右侧面板130’上形成的外部空气进风口134打开。
图6按顺序地显示了上述外部空气进风口134借助于空气量调节装置500保持开放的状态。
首先,图6a显示了上述外部空气进风口134被上述封口部件510完全盖住时的状态。此时,上述固定突起526是插在上述封口部件510的第2固定孔528e内的。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向前(在图6中)拉动上述封口部件510,那么上述封口部件510的上端就会以上述铰链结构522为中心向前转动,这样一来,上述固定突起526就会从上述第5固定孔528e内脱离出来,如果继续拉动的话,上述固定突起526就会越过上述第4固定孔528d而插入到第3固定孔528c内(图6的(b)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封口部件510的前面部512的下端与上述室外右侧面板130’保持着一定的间隔,因此室外的空气可以通过上述外部空气进风口134流入。
图6的(c)显示的是构成了上述空气量调节装置500的封口部件510完全开放,从而使外部空气以最大量流入时的状态。也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下,上述固定突起526是插在上述第1固定孔528a内的,因而上述封口部件510的前面部512的下端与上述室内右侧面板130’之间保持着最大的间隔。这样的话,通过上述外部空气进风口134流入到室内空间的室外空气的流入量也就最多。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举例来说,虽然在上述示例中,固定突起526是在上述室内右侧面板130’的外部空气进风口134上形成的,而上述固定孔528则是在上述封口部件510上形成的,但也可以采用正好相反的结构,即固定突起526在上述封口部件510上形成,而上述固定孔528则在上述室内右侧面板130’上形成。
不仅如此,虽然在上述示例中,铰链结构522采用的是合页,但不言而喻,除了这样的合页之外,也可以采用其它的铰链结构。
发明的效果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中,外部机箱上形成了能够使室外空气流入的贯通的外部空气进风口。这样,使用者就可以根据需要打开上述外部空气进风口,对室内空间进行换气,从而很方便地实现使室内环境变得更加舒适的目的。这正是本发明的优点所在。
另外,本发明中还装有空气量调节装置,利用这个空气量调节装置可以很方便地调节通过外部空气进风口流入的室外空气的流入量。因此,本发明还具有便于调节室外空气的流入量的优点。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调节器,包括外部机箱,它由若干个面板组成,形成了空气调节器的外壳;散热侧,它在上述外部机箱的内部形成,并且它的内部装有能够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压缩机和用来实现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吸热侧,它在上述外部机箱的内部形成,并且它的内部装有用来实现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和能够促使空气流动的室内风扇;其特征在于,上述外部机箱上还形成了外部空气进风口,这个外部空气进风口是室外的空气流入上述吸热侧的入口,该外部空气进风口上装有用来调节外部空气流入量的空气量调节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外部空气进风口和空气量调节装置设置在形成了上述吸热侧的外壳的室内右侧面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空气量调节装置包括,可以根据需要将上述外部空气进风口盖住的封口部件;用来控制上述封口部件开关的开关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关结构包括以下组成部分,即作为上述封口部件的转动中心的铰链结构;用来控制上述封口部件的开放程度的开放控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铰链结构采用的是合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开放控制结构由固定突起和固定孔组成,上述固定突起和固定孔分别在上述外部机箱和上述封口部件上形成,并且形状相互对应,因而可以组合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孔有若干个,它们在形成了上述封口部件的侧面部上形成并相距相同的间隔。
全文摘要
一种空气调节器,包括外部机箱,它由若干个面板组成,形成了空气调节器的外壳;散热侧,它在外部机箱的内部形成,并且它的内部装有能够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压缩机和用来实现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吸热侧,它在外部机箱的内部形成,并且它的内部装有用来实现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和能够促使空气流动的室内风扇;外部机箱上还形成了外部空气进风口,这个外部空气进风口是室外的空气流入吸热侧的入口,该外部空气进风口上装有用来调节外部空气流入量的空气量调节装置。本发明使室外的空气能够很容易地通过空气调节器的内部流入室内空间,并可以很方便地调节室外空气的流入量。
文档编号F24F3/044GK1888618SQ20051001399
公开日2007年1月3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27日
发明者洪畅庸 申请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