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8369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一种通风系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预热交换器的通风系统,该预热交换器在向房间外面排出的室内空气和向房间里面提供的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背景技术
在关闭的房间中的空气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房间里的人呼吸等而逐渐地被污染。因此,污染的室内空气需要经常通过通风系统等用新鲜的室外空气代替。一种通常类型的通风系统通常安装在房间里面的天花板上。因此,为了将传统的通风系统安装在天花板上,必须在天花板和上层楼面的底部之间提供足够的空间。因此,在楼层之间的距离,即楼的高度必须增加,从而减小建筑的空间效率和经济效率。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设计更小的通风系统。
另一方面,最近,为了改进通风系统的热效率,使用在排放到房间外面的室内空气和供应到方间里面的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预热交换器。但是由于热交换器,系统的尺寸不可避免地变得更大。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紧凑的通风系统,并具有这样的预热交换器。

发明内容
因此,为了解决本领域的上述问题研制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预热交换器的紧凑通风系统。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通风系统,其包括与房间里面和房间外面流体连通的外壳;固定于外壳并且将外面空气引入到房间里面的供气风扇单元;固定于外壳并且将室内空气排放到房间外面的排气风扇单元;和在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预热交换器,其设置在外壳里面以便对着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
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与预热交换器平行布置。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设置为分别沿轴向吸入空气和沿径向排放空气。
供气风扇单元布置在房间里面和外壳里面的预热交换器之间。排气风扇单元布置在房间外面和外壳里面的预热交换器之间。
预热交换器包括流动通道,其垂直于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进入外壳的进入方向。预热交换器包括至少一个棱边或表面,其与外壳的内表面紧密地接触,以便防止已进入到外壳中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互相混合。
本发明的通风系统还可以包括设置在预热交换器、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之间的隔离板,以便防止穿过预热交换器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互相混合。
该隔离板包括布置在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之间的中央板;引导穿过预热交换器的空气进入到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中的任一个中的上板;引导穿过预热交换器的空气进入到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中的另一个中的下板。上板从中央板的上部延伸到外壳的内表面和预热交换器,并且下板从中央板的下部延伸到外壳的内表面和预热交换器。
外壳包括设置在外壳一个表面中并且引入室内空气到外壳中的第一入口;和设置在外壳与第一入口相对的表面中并且引入室外空气到外壳中的第二入口。
热交换器包括至少一个棱边或表面,其紧密地接触于外壳的内表面以便使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互相隔离。
预热交换器包括多个互相隔开布置的第一流动通道和多个布置在第一流动通道之间的第二流动通道,其中室内空气流过第一流动通道并且室外空气流过第二流动通道。
每个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包括安装在外壳上的蜗壳,并且风扇设置在蜗壳里面并且沿轴向吸入已穿过预热交换器的空气并沿它的径向引导。
每个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包括布置在风扇和预热交换器之间的电机,和固定于蜗壳并且支撑电机的电机安装件,以便与风扇隔开一定距离,所以已穿过预热交换器的空气能够流入到风扇。
本发明的通风系统还可以包括用于过滤室外空气的过滤器。该过滤器设置在外壳里面并且布置在预热交换器和房间的外面之间。另外,本发明的系统还可以包括用于过滤室内空气的过滤器。该过滤器设置在外壳里面并且布置在预热交换器和房间的里面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通风系统,其包括外壳,其包括用于使室内空气流入的第一入口,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出的第一出口,用于使室外空气流入的第二入口,和用于将室外空气排出的第二出口;固定于外壳并且将外面空气引入到房间里面的供气风扇单元;固定于外壳并且将室内空气排放到房间外面的排气风扇单元;和在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预热交换器,其设置在外壳里面以便对着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该预热交换器连接于外壳的内表面以便使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互相隔离。
安装预热交换器使其紧密地接触于外壳的内表面,所以第一入口和第二出口隔离并且第二入口和第一出口隔离。
热交换器包括流动通道,它们垂直于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通过第一和第二入口进入外壳的流动方向形成。
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构造为分别沿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通过预热交换器的流动方向吸入空气,并且沿它的径向排出。
本发明的通风系统还可以包括设置在供气风扇单元、排气风扇单元、和热交换器之间的隔离板。该隔离板使第一出口与第二出口隔离并且防止穿过预热交换器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互相混合。


附图提供对本发明的更进一步理解,并入并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
与说明书一起用以阐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中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通风系统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图1的通风系统中的预热交换器的部分透视图;图3是示出图1的通风系统中的供气风扇单元的部分透视图;图4是示出图1的通风系统中的隔离板的部分透视图;图5和6是示出当本发明的通风系统在通风模式下运行时气流的示图;图7是示出当室外空气被提供到房间里面时气流的示图;以及图8是示出当室内空气被排出到房间外面时气流的示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在详细地参考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它们的实例在附图中示出。在说明中,用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不重复用于相同元件的解释。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通风系统的透视图。在图1中,为了清楚说明供气风扇单元200和排气风扇单元300,省略电机240(见图3)。参考图1,本发明的通风系统包括外壳100,预热交换器400,供气风扇单元200,和排气风扇单元300。
外壳100具有设置在其中的空间和多个开口,多个与房间里面和外面流体连通的管道(未示出)通过这些开口被连接。更具体地,这些开口包括用于引导室内空气到外壳100里面的第一入口110,用于将室内空气从外壳100中排出的第一出口120,用于引导室外空气到外壳100里面的第二入口130,和用于将室外空气从外壳100中排出的第二出口140。
如在图1中所示,第一入口110和第二出口140设置成分别靠近外壳100的一个侧面中的下角,并且第二入口130第一出口120设置成分别靠近外壳100的相对侧面的上角。另外,第一入口110和第一出口120设置成互相对角相对,并且第二入口130和第二出口140设置成互相对角相对。
第一入口110和第二出口140连接于与房间里面流体连通的管道,并且第二入口130和第一出口120连接于与房间外面流体连通的管道。因此,室内空气通过第一入口110流入到外壳100的里面,然后排出到房间的外面,如图1中实线箭头所示。室外空气通过第二入口130流入到外壳100然后通过第二出口140提供到房间的里面,如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
如在图1中所示,流入到外壳100里面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穿过预热交换器400。该预热交换器400安装在外壳100里面,邻接第一入口110和第二入口130。
如在图1中所示,预热交换器400具有细长矩形块形状并且以如此方式安装,使得它的一个端部接触于外壳100设置有第一入口110的侧面,并且它的另一端部接触于外壳100设置有第二入口130的相对侧面。另外,如图1所示,预热交换器400沿其长度形成的棱边部分地紧密接触外壳100的顶面和底面,并且侧面邻接于第一入口110和第二入口130。
因此,第一入口110和第二入口130互相隔离,并且第一入口110与第二出口140隔离并且第二入口130与第一出口120隔离。因此,通过第一入口110流入到外壳100里面的室内空气在不穿过预热交换器400的情况下不能流到第一出口120。通过第二入口130流到外壳100里面的室外空气在不穿过预热交换器400的情况下不能流向第二出口140。进入到外壳100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沿着各自流动通道移动,这些通道通过预热交换器400互相分开。
另一方面,预热交换器400在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相互间接穿过的同时进行热传递。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预热交换器400设置有多个互相隔开布置的第一流动通道410和多个在第一流动通道410之间布置的第二流动通道。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分别流过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
在第一流动通道410和第二流动通道420之间设置有板430,其将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互相分开,通过该板热传递发生在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之间。板430被布置成,例如,垂直于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通过第一入口110和第二入口130流到外壳100的里面所沿的方向。因此,第一流动通道410和第二流动通道420也布置成垂直于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被引入到外壳中所沿的方向。
第一流动通道410和第二流动通道420设置有引导件(guide)440,其分别引导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流动并且扩大它的热交换面积。如图2所示,引导件440,例如形成多个褶皱。每个褶皱的上棱边和下棱边分别接触于每个板430的顶面和底面。
如图1所示,供气风扇单元200和排气风扇单元300分别固定于外壳100,并且用来吸收穿过预热交换器400的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然后供应到房间的里面或者排放到房间的外面。供气风扇单元200优选被安装在预热交换器400和房间里面之间。排气风扇单元300优选被安装在预热交换器400和房间外面之间。
因此,通过在预热交换器400的排出侧上形成低压能够改善空气的流动性。因此,由于在预热交换器400的排出侧和吸入侧之间的压力差,空气能够容易地穿过预热交换器400然后被吸入到供气风扇单元200和排气风扇单元300。因此,能够增强空气的流动性并且也能够使由气流产生的噪音最小化。
然而相反,如果供气风扇单元200和排气风扇单元300设置在预热交换器400的吸入侧中,放置在供气风扇单元200和排气风扇单元300的排出侧的预热交换器400起到高阻力作用。因此,供气风扇单元200和排气风扇单元300的背压增加,因此供气风扇单元200和排气风扇单元300的排放能力下降,连同空气流动噪音增加。
供气风扇单元200和排气风扇单元300布置在外壳里面以互相邻接并且与预热交换器400相向。另外,如图1所示,供气风扇单元200和排气风扇单元300布置成,例如与预热交换器400平行。供气风扇单元200和排气风扇单元300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参考图3,将解释供气风扇单元200的结构,这也代替排气风扇单元300的解释。
供气风扇单元200包括固定于外壳100的内面的蜗壳(scrollcasing)210,和设置在蜗壳210里面的风扇220。蜗壳210具有与外壳100的里面流体连通的入口(未示出)和与第二出口140流体连通的出口。风扇220布置在蜗壳210的里面,蜗壳210的入口沿风扇220的轴向定位,并且蜗壳210的出口沿风扇220的径向定位。因此,当风扇220旋转时,穿过预热交换器400的室外空气沿供气风扇单元200的轴向被吸入然后沿径向排出。
用于驱动风扇220的电机240设置在外壳里面,更具体地,在风扇220和预热交换器400之间。另外,设置电机安装件230以便支撑电机240,使其与风扇220隔开一定距离。电机安装件230包括多个固定于外壳100或蜗壳210并且延伸到外壳100内的腿231,和连接于腿231端部并且支撑电机240的圆形边缘235。另一方面,固定于边缘235的电机轴穿过蜗壳210的入口并且安装于风扇220的轮轴。
如上所述,电机240与风扇220充分地隔开。因此,当风扇220旋转时,穿过预热交换器400的空气能够通过在风扇220和电机240之间的空间被吸入到蜗壳210里面。此外,风扇220和预热交换器400如此设置,使得它们互相与放置在它们之间的电机240充分隔开。因此,在风扇220和预热交换器400之间的空间中,通过风扇220能够建立适当的低压,并且因此供气风扇单元200能够具有合适的排气能力。此外,能够使空气流动噪音最小化。然而,如果风扇220和预热交换器400互相安装的非常近,风扇220的吸气和排气能力显著地减小并且空气流噪音增加。
如上所述,排气风扇单元300具有与供气风扇单元200基本相同的结构。然而,供气风扇单元200的出口与第二出口140流体连通,相反,排气风扇单元300与第一出口120流体连通。
另一方面,外壳100设置有用于过滤流入到外壳100里面的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的过滤器。过滤器包括用于过滤要被排放到房间外面的室内空气的第一过滤器610和用于过滤要被供应到房间里面的室外空气的第二过滤器620。优选地,第一过滤器610设置在热交换器400的吸入侧中,即在预热交换器400的第一流动通道410和房间里面之间,并且第二过滤器620设置在热交换器400的吸入侧中,即在预热交换器400的第二流动通道420和房间外面之间。这样,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具有在预热交换器400里面足够的流动性并且防止杂质进入预热交换器400,从而保护预热交换器400。
另一方面,如果第一过滤器610和第二过滤器620设置在预热交换器400的排放侧,第一过滤器610和第二过滤器620用作高阻力来阻止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流动,所以室内和室外空气不能适当地流入到预热交换器400里面。同样,杂质堆积在预热交换器400里面,从而必须经常地清洁和替换预热交换器。
另外,为了防止从预热交换器400排出的室内和室外空气互相混合,隔离板500设置在预热交换器400、供气风扇单元200和排气风扇单元300之间。如图1和4所示,隔离板500包括中央板510、上板520、和下板530。
中央板510设置在供气风扇单元200和排气风扇单元300之间。例如中央板510从外壳100的内表面延伸到预热交换器400的一个角,并且使供气风扇单元200与排气风扇单元300隔离。
如图4所示,上板520垂直于中央板510从中央板510的上部延伸到外壳100的内表面。如图1所示,上板520的上部连接于外壳100的顶部表面,上板520的侧面连接于中央板510和外壳100的一侧,并且上板520的下部连接于预热交换器400的棱边。
如图4所示,下板530垂直于中央板510沿与上板520相对的方向从中央板510的下部延伸到外壳100的内表面。如图1所示,下板530的下部连接于外壳100的底部表面,下板530的侧面连接于中央板510和外壳100的另一表面,并且下板530的上部连接于预热交换器400的棱边。
具有如上结构的隔离板500将供气风扇单元200从排气风扇单元300隔离,并且同样将第一出口120从第二出口140隔离。因此,已经穿过预热交换器400的第一流动通道410的室内空气和已经穿过预热交换器400的第二流动通道420的室外空气,通过隔离板500的引导互相不混合,并且因此分别进入排气单元300和供气风扇单元200。
然而,用于防止已穿过预热交换器400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互相混合的结构不限制于上述的说明。例如,在预热交换器400的棱边中,可以使剩下一个棱边与外壳上安装供气风扇单元200和排气风扇单元300的侧面紧密地接触。在这样情况下,已穿过预热交换器400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通过预热交换器400互相地隔离。因此,如果供气风扇单元200安装在外壳100的内部下侧并且排气风扇单元300安装在外壳100内部上侧,从预热交换器400排出的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不互相混合并且能够从外壳100分别排放到房间的里面和外面。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通风系统在三种运行模式下运行,即通风模式、供气模式、和排气模式。参考图5至8,在下面解释这些运行模式。
图5和6是示出当本发明的通风系统在通风模式中运行时气流的示图。在通风模式中,污染的室内空气被排放到房间的外面并且新鲜的室外空气被供应到房间的里面。在该通风模式中,供气风扇单元200和排气风扇单元300都被驱动。然后,在供气风扇单元200和预热交换器400的第二流动通道420之间,在排气风扇单元300和预热交换器400的第一流动通道410之间产生合适的低压,因此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通过第二入口130和第一入口110流入到房间的里面。
已进入到外壳100的室内空气穿过第一过滤器610,然后流入预热交换器400的第一流动通道410,其垂直于进入外壳100的流动方向形成。另外,穿过预热交换器400的第一流动通道410的室内空气沿通过预热交换器400的流动方向进入排气风扇单元300。然后,排气风扇单元300沿径向排放室内空气,因此室内空气通过第一出口120排放到外面。
通过第二入口130流入到外壳100的室外空气穿过第二过滤器620然后流入预热交换器400的第二流动通道420,其垂直于进入外壳100的流动方向形成。穿过第二流动通道420的室外空气与穿过第一流动通道410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
因此,要排放到外面的室内空气的热能能够被传导到吸入到房间里面中的外面的空气,从而回收一定量的能量。这样,在夏天,室外的空气能够略微地变凉然后供应到房间的里面,在冬天,室外的空气能够略微地加热然后供应到房间的里面。
穿过预热交换器400的外面空气沿通过预热交换器400的流动方向进入供气风扇单元200。然后,供气风扇单元200沿径向排放室外空气,因此通过第一出口120将室外空气供应到房间里面。
图7是示出当通风系统在供气模式中运行时气流的示图。在供气模式中,新鲜的室外空气被供应到房间的里面并且室内空气没有被排放到房间的外面。在该供气模式中,供气风扇单元200运行,但排气风扇单元300不运行。然后,在预热交换器400的第二流动通道420和供气风扇单元200之间建立低压,因此室外空气流入到外壳100中并经过预热交换器400和供气风扇单元200供应到房间的里面。室外空气的流入路径于先前描述的相同,因此此处不再重复。
图8是示出当本发明的通风系统在排气模式中运行时的气流的示图。在排气模式中,污染的室内空气被排放到房间的外面,并且室内空气不供应到房间的里面。在该排气模式中,排气风扇单元300运行,但供气风扇单元200不运行。然后,在预热交换器400的第一流动通道410和排气风扇单元300之间产生低压,因此室内空气流入到外壳100并且经过预热交换器400和排气风扇单元300被排放到房间的外面。室内空气的向外流动路径与前述的相同并且因此不在这里重复。
在排气模式中,由于室内空气通过第一过滤器610过滤,所以杂质很少粘在预热交换器400的第一流动通道410。因此,即使在通风系统运行很长一段时间的情况下,热交换效率的降低也能被最小化。该排气模式能够被利用来比平常更快地排放室内空气,例如,当室内空气被极度污染。
根据本发明的通风系统具有多种优点。
在该通风系统中,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并排布置在外壳里面的相同侧面,并且预热交换器与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相对地布置。因此,与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分别安装在预热交换器两侧的外壳相比,该外壳的尺寸能够显著地减小。另外,在采用传统外壳尺寸的情况下,预热交换器的尺寸能够增大,从而改善它的能量效率。
在根据本发明的通风系统中,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分别布置在预热交换器的排放侧上。此外,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从预热交换器的排放侧隔开。因此,在供气风扇单元和预热交换器的排放侧之间,并且在排气单元和预热交换器的排放侧之间建立合适的低压,通过低压改善空气流动性。
此外,在预热交换器的吸入侧设置有用于进入预热交换器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过滤器。过滤器防止杂质粘到预热交换器的流动通道,因此有效地避免在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上的降低。
上述的实施例仅仅示例性的并且不是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本发明示教能够容易地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装置。本发明的说明书的目的是用来说明,不是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许多其他、修改和变型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
权利要求
1.一种通风系统,包括与房间里面和房间外面流体连通的外壳;固定于外壳并且将外面空气引入到房间里面的供气风扇单元;固定于外壳并且将室内空气排放到房间外面的排气风扇单元;和在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预热交换器,其设置在外壳里面并面对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与预热交换器平行布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构造为分别沿轴向吸入空气和沿径向排放空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供气风扇单元布置在房间里面和外壳里面的预热交换器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排气风扇单元布置在房间外面和外壳里面的预热交换器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预热交换器包括流动通道,该流动通道垂直于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进入外壳的进入方向。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预热交换器包括至少一个棱边或表面,其与外壳的内表面紧密地接触,以便防止已进入到外壳中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互相混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还包括设置在预热交换器、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之间的隔离板,该预热交换器防止穿过预热交换器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互相混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中隔离板包括设置在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之间的中央板;引导穿过预热交换器的空气进入到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中的任一个中的上板,该上板从中央板的上部延伸到外壳的内表面和预热交换器;和引导穿过预热交换器的空气进入到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中的另一个中的下板,该下板从中央板的下部延伸到外壳的内表面和预热交换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外壳包括设置在外壳一个表面中并且引入室内空气到外壳中的第一入口;和设置在外壳中与第一入口相对的表面中并且引入室外空气到外壳中的第二入口。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中热交换器包括至少一个棱边或表面,其紧密地接触于外壳的内表面以使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互相隔离。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预热交换器包括多个互相隔开布置的第一流动通道和多个布置在第一流动通道之间的第二流动通道,室内空气流过第一流动通道并且室外空气流过第二流动通道。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每个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包括安装在外壳上的蜗壳,并且风扇设置在蜗壳里面并且沿轴向吸入已穿过预热交换器的空气并沿它的径向引导。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中每个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都包括布置在风扇和预热交换器之间的电机,和固定于蜗壳并且支撑电机的电机安装件,以便与风扇隔开一定距离,所以已穿过预热交换器的空气能够流入到风扇。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还包括用于过滤室外空气的过滤器,该过滤器设置在外壳里面并且布置在预热交换器和房间的外面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还包括用于过滤室内空气的过滤器,该过滤器设置在外壳里面并且布置在预热交换器和房间里面之间。
17.一种通风系统,包括外壳,其包括用于使室内空气流入的第一入口,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出的第一出口,用于使室外空气流入的第二入口,和用于将室外空气排出的第二出口;固定于外壳并且将外面空气引入到房间里面的供气风扇单元;固定于外壳并且将室内空气排放到房间外面的排气风扇单元;和在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预热交换器,其设置在外壳里面并面对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该预热交换器连接于外壳的内表面以使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互相隔离。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中安装预热交换器使其紧密地接触于外壳的内表面,所以第一入口和第二出口隔离并且第二入口和第一出口隔离。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中热交换器包括流动通道,它们垂直于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通过第一和第二入口进入外壳的流动方向形成。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中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构造为分别沿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通过预热交换器的流动方向吸入空气,并且沿它的径向排出。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还包括设置在供气风扇单元、排气风扇单元、和热交换器之间的隔离板,该隔离板使第一出口与第二出口隔离并且防止穿过预热交换器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互相混合。
全文摘要
公开的是一种紧凑的通风系统,其中在被排放到房间外面的室内空气和供应到房间里面的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通风系统包括与房间里面和房间外面流体连通的外壳。供气风扇单元固定于外壳并且将外面的空气引入到房间的里面。排气风扇单元固定于外壳并且将室内空气排放到房间的外面。预热交换器设置在外壳的里面,以便对着供气风扇单元和排气风扇单元。预热交换器在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文档编号F24F7/08GK1727787SQ20051008762
公开日2006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28日
发明者李起燮, 金暻桓, 金昊重, 崔仁虎, 郑百永 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