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集中供热方法

文档序号:4744839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城市集中供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集中供热的方法,特别是对集中供热系统中、间接供热的热力站换热器一次线回水进行再次利用供热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集中供热一般由热源电厂、主干线供回水管网、支干线供回水管网、分支线供回水管网、热力站、庭院供水管、供热用户组成;热力站是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重要部分,热源热水进出热力站称为一次线供回水,热力站供入用户的进出水称为二次线供回水。按供热方式划分,热力站分为直接供热热力站、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和间接供热热力站,直接供热热力站是热源电厂热水经管网由热力站直接输送给用户;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的站内设有混合水泵,将回水混入供水管,增快流速;间接供热热力站是热源电厂热水通过管网进入热力站内的换热器(也称为热交换器),与热力站供入用户的循环水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热水返回热源电厂,一次线供回水(热源电厂热水通过管网进入热力站的供回水)与二次线供回水(供入用户的供回水)不接触混合,各自是独立的循环系统,只是通过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只有一次线回水的温度必须高于二次线供水的温度才能保证热交换的进行,一般都要高出5-7℃,如此高的温度热水没有进行再利用,直接通过管网返回热源电厂,实际上造成很大的浪费和损失,增加输送费用,输送的过程中还有热量损失,浪费能源,供热成本增加,热水热量的利用效率低,相应的供热面积也在减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城市集中供热方法,对间接供热的热力站换热器一次线回水进行再次利用供热,节能降耗,扩大供热面积,充分利用热能,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将间接供热的热力站换热器一次线回水通过管路引入直接供热系统,向该直接供热系统的用户供热后,回水通过管网返回热源电厂。
所说的直接供热系统就是将热水不通过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直接供入用户的供暖系统,包括独立的热力站,例如直接供热热力站、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也包括间接供热的热力站内另外设置的直接供热热力系统。
可以采用本发明对现有的间接供热的热力站进行改造,通过管路、阀门、水泵将换热器一次线回水引入相邻的直接供热热力站或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向该热力站的用户供热后,回水通过管网返回热源电厂。也可以在新建间接供热的热力站时,在站内增加另外的直接供热系统,通过管路、阀门、水泵将换热器一次线回水引入站内的直接供热系统,回水通过管网返回热源电厂。
还可以将两个以上间接供热的热力站换热器一次线回水混合起来,共同向一个以上直接供热热力系统供热,回水通过管网返回热源电厂。
采用本发明,将间接供热的热力站换热器一次线回水进行再次利用供热,由于换热器一次线回水的温度都要高于二次线供水的温度,这样高的温度热水完全可以满足直接供热需要,在不增加新的热源电厂容量的情况下,可以扩大供热面积;本发明换热器一次线回水得到充分利用,相当于开发出新的热源,原有的供热管网上可以减少取水点,增大管网末端供回水压力差,减少循环和热量损失;对于集中供热系统,在达到饱和的状况下也可以扩大供热面积;节能降耗,充分利用热能,减少高温度热水在供热管网中的不必要循环和浪费,降低运行成本,利国利民。
本发明具有构思巧妙、节能降耗、充分利用热能、扩大供热面积等特点。


图1为背景技术供热管网、热力站系统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供热管网、热力站系统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供热管网、热力站系统图。
图中供热管网(供水回水两条管线)1,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2,间接供热热力站3,管路4、14,阀门5、6、7、8、9、15、16、17、18、19,水泵10、11、20、21,直接供热系统13,换热器(热交换器)22。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在结合附图和具体应用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附图1,背景技术中热源电厂热水通过供热管网1分别进入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2和间接供热热力站3,在间接供热热力站内,热源电厂热水通过管换热器(也称为热交换器)22,与热力站供入用户的循环水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热水返回热源电厂,一次线供回水与二次线供回水不接触混合,各自是独立的循环系统,只是通过换热器进行热交换,一次线回水的温度都要高于二次线供水的温度才能保证热交换的进行,一般都高出5-7℃。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2是热源电厂热水经管网由热力站直接输送给用户。
实施例一参照附图2,本实施例是对现有的间接供热的热力站进行改造,通过管路、阀门、水泵将换热器一次线回水引入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向该直接供热热力站的用户供热,回水通过管网返回热源电厂。具体方法如下利用现有的管路设备,选择与间接供热的热力站3相邻近的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2,通过管路4将换热器22一次线回水引入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的一次线供水,该管路上设有阀门5,在换热器一次线供回水与供热管网之间分别设有阀门6和7,在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的一次线供回水与供热管网之间也分别设有阀门8和9;关闭阀门6、8,打开阀门5,换热器一次线回水通过管路4、阀门5进入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的一次线供水,如果直接供热的热量不够,可以部分开启阀门8,管网的热水对所需热量进行适当的补充,保证供热效果。为加快流速,在管路上还设有水泵10、11。
在运行期间,如果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2发生故障停热,首先开启阀门6,关闭阀门5、8、9,间接供热的热力站3照常进行供热,待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2的事故处理完毕后恢复原状;如果间接供热的热力站3生故障停热,首先开启阀门8,关闭阀门5、6、7,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2照常进行供热,待间接供热的热力站3事故处理完毕后恢复原状。
实施例二参照附图3,本实施例是新建的热力站,在新建间接供热的热力站时在站内增加独立的直接供热系统13,通过管路、阀门、水泵将换热器一次线回水引入站内的直接供热系统,回水通过管网返回热源电厂。
通过管路14将换热器一次线回水引入直接供热系统的一次线供水,该管路上设有阀门15,在换热器22一次线供回水与供热管网之间分别设有阀门16和17,在直接供热系统的一次线供回水与供热管网之间也分别设有阀门18和19;关闭阀门16、18,打开阀门15,换热器一次线回水通过管路14、阀门15进入直接供热系统的一次线供水,如果直接供热的热量不够,可以部分开启阀门18,管网的热水对所需热量进行适当的补充,保证供热效果。为加快流速,在管路上还设有水泵20。
在运行期间,如果直接供热系统13发生故障停热,首先开启阀门16,关闭阀门15、18、19,间接供热的热力站3照常进行供热,待直接供热系统13的事故处理完毕后恢复原状;如果间接供热的热力站3生故障停热,首先开启阀门18,关闭阀门15、16、17,直接供热系统13照常进行供热,待间接供热的热力站3事故处理完毕后恢复原状。
权利要求
1.一种城市集中供热方法,热源电厂通过管网与间接供热热力站连接,其特征在于将间接供热热力站的换热器(22)一次线回水引入直接供热系统,向该直接供热系统的用户供热后,回水通过管网返回热源电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城市集中供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直接供热系统是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城市集中供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直接供热系统包括间接供热的热力站内的直接供热热力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之城市集中供热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与间接供热的热力站(3)相邻近的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2),通过管路(4)将换热器(22)一次线回水引入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的一次线供水,该管路上设有阀门(5),在换热器一次线供回水与供热管网之间分别设有阀门(6、7),在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的一次线供回水与供热管网之间也分别设有阀门(8、9);关闭阀门(6、8),打开阀门(5),换热器一次线回水通过管路(4)、阀门(5)进入直接混水供热热力站的一次线供水,如果直接供热的热量不够,可以部分开启阀门(8),管网的热水对所需热量进行适当的补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之城市集中供热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管路(14)将换热器(22)一次线回水引入直接供热系统的一次线供水,该管路上设有阀门(15),在换热器一次线供回水与供热管网之间分别设有阀门(16、17),在直接供热系统的一次线供回水与供热管网之间也分别设有阀门(18、19);关闭阀门(16、18),打开阀门(15),换热器一次线回水通过管路(14)、阀门(15)进入直接供热系统(13)的一次线供水,如果直接供热的热量不够,可以部分开启阀门(18),管网的热水对所需热量进行适当的补充。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之城市集中供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管路上还设有水泵(10、11)。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之城市集中供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管路上还设有水泵(2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城市集中供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直接供热系统是直接供热热力站。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集中供热的方法,特别是对集中供热系统中、间接供热的热力站换热器一次线回水进行再次利用供热的方法。技术方案是热源电厂通过管网与间接供热热力站连接,其特征在于将间接供热热力站的换热器(22)一次线回水引入直接供热系统,向该直接供热系统的用户供热后,回水通过管网返回热源电厂。由于换热器一次线回水的温度都要高于二次线供水的温度,这样高的温度热水完全可以满足直接供热需要,本发明换热器一次线回水得到充分利用,相当于开发出新的热源,原有的供热管网上可以减少取水点,增大管网末端供回水压力差,减少循环和热量损失;对于集中供热系统,在达到饱和的状况下也可以扩大供热面积;节能降耗,充分利用热能,减少高温度热水在供热管网中的不必要循环和浪费,降低运行成本,利国利民。
文档编号F24D3/00GK1858503SQ20061008491
公开日2006年11月8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3日
发明者宋晓昕 申请人:宋晓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