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装置及电热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57102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装置及电热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尤其是一种电热水装置的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热交换装置如电热水器的热交换装置一般包括冷热交换管及设置 在冷热交换管内的发热元件,冷热交换管设有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 。
现有的热交换装置存在以下缺点冷热交换管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水 流经过冷热交换管时,热量会通过冷热交换管外壁大量向外界辐射,导致热 交换不充分,热量的损失,同时使得热交换装置外部其它元器件如控制电路 的元器件过热,使周围环境变得恶劣,影响元器件寿命和安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该热交换装置结构合理, 减少热量损耗。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热交换装置,是在热交换腔内置有发热元件,该热交换腔至少具有 一个与外界连通的出水口和进水口 ,所述的热交换腔设有至少一个隔离层, 所述隔离层将热交换腔划分为多个连通的腔室,所述的出水口设在距离发热 元件最近的腔室内,所述的进水口设在距离发热元件最远的腔室内,出水口 所在的腔室位于进水口所在的腔室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第一,使用时,冷水由进水 口进入距离发热元件最远的腔室内,在此处由隔离层预热,之后向内流动, 逐渐加热,至流入距离发热元件最近的腔室内,由发热元件直接加热,充分 进行热交换后经出水口流出,减少热量损耗,提高热量交换效率;第二,热 交换装置向外辐射能量减少,使用时,冷水由进水口进入距离发热元件最远 的腔室内,虽在此处由隔离层预热,但其温度远比内腔室的温度低,因此使 热交换装置外壁温度较低,辐射损耗小,节约能源;第三,距离发热元件最 远的腔室其温度较距离发热元件较近的腔室低,辐射小,周围环境温度不高, 提高其它元器件如控制电路的元器件寿命,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
所述热交换腔设有一个隔离层,该隔离层将热交换腔划分为连通的内腔室和外腔室,所述的内腔室位于外腔室内,所述的出水口设在内腔室,所述
的进水口设在外腔室,所述的出水口远离内腔室与外腔室间的连通口;所述 的进水口远离内腔室与外腔室间的连通口 。这样^f吏水在外腔室内能充分被隔 离层预热,在内腔室内能一皮发热元件充分加热。
所述热交换腔设有二个隔离层,第一隔离层将热交换腔划分为连通的内 腔室和外腔室,所述的内腔室位于外腔室内,所述的进水口设在外腔室;第 二隔离层将内腔室进一步划分为连通的第一内腔室和第二内腔室,第一内腔 室位于第二内腔室内,所述的出水口位于第一内腔室,第一内腔室和第二内 月空室连通口远离出?J^口 。
所述热交换腔设有三个隔离层,第一隔离层将热交换腔划分为连通的内 腔室和外腔室,所述内腔室位于外腔室内;第二隔离层将内腔室进一步划分 为连通的第一内腔室和第二内腔室,第一内腔室位于第二内腔室内,所述出 水口位于第一内腔室内,第一内腔室和第二内腔室连通口远离出水口;第三 隔离层将外腔室进一步划分为连通的第一外腔室和第二外腔室,第一外腔室 位于第二外腔室内,所述的进水口位于第二外腔室内,第一外腔室和第二外
腔室连通口远离进水口。
热交换腔内设置第二、第三隔离层,进一步有利于水在热交换装置内进 行充分的热交换,同时使热交换装置外壁温度低,向外辐射能量进一步减少。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热交换腔外壁呈管状,所述的第一 隔离层呈管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热交换装置的电热水装 置,其结构合理,减少热量损耗。
一种电热水装置,包括热交换装置和控制电路,所述的热交换装置是在 热交换腔内置有发热元件,该热交换腔至少具有一个与外界连通的出水口和 进水口,所述的热交换腔设有至少一个隔离层,所述隔离层将热交换腔划分 为多个连通的腔室,所述的出水口设在距离发热元件最近的腔室内,所述的 进水口设在距离发热元件最远的腔室内。
所述的热交换腔外壁呈管状,所述的隔离层呈管状。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l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
热交换装置,是在热交换腔内置有发热元件1,该热交换腔具有一个与 外界连通的进水口 ll和出水口 12,热交换腔设有第一隔离层3,该第一隔离 层3将热交换腔划分为连通的内腔室31和外腔室32,内腔室31位于外腔室 32内,进水口 11设在外腔室32,出水口12设在内腔室31。出水口12远 离内腔室31与外腔室32间的连通口 33;进水口 ll远离内腔室31与外腔室 32间的连通口 33。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
热交换装置,是在热交换腔内置有发热元件1,该热交换腔具有一个与 外界连通的进水口 11和出水口 12,热交换腔设有第一隔离层3,该第一隔离 层3将热交换腔划分为连通的内腔室31和外腔室32,内腔室31位于外腔室 32内,进水口 11设在外腔室32,出水口 12设在内腔室31。内腔室31设有 第二隔离层4,将内腔室31进一步划分为连通的第一内腔室311和第二内腔 室312,第一内腔室311位于第二内腔室312内,出水口 12位于第一内腔室 311,第一内腔室311和第二内腔室312连通口 313远离出水口 12。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
热交换装置,是在热交换腔内置有发热元件1,该热交换腔具有一个与 外界连通的进水口 11和出水口 12,热交换腔设有第一隔离层3,该第一隔离 层3将热交换腔划分为连通的内腔室31和外腔室32,内腔室31位于外腔室 32内,进水口 ll设在外腔室32,出水口 12设在内腔室31。内腔室31设有 第二隔离层4,将内腔室31进一步划分为连通的第一内腔室311和第二内腔 室312,第一内腔室311位于第二内腔室312内,出水口 12位于第一内腔室 311,第一内腔室311和第二内腔室312连通口 313远离出水口 12。外腔室 32设有第三隔离层5,将外腔室32进一步划分为连通的第一外腔室321和第 二外腔室322,第一外腔室321位于第二外腔室322内,进水口 11位于第二 外腔室322内,第一外腔室321和第二外腔室322连通口 323远离进水口 11。
图1至图3中箭头方向为水流方向。实施例1至3中的隔离层既可以采 用导热性良好的材料制成,也可采用导热性一般的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热水装置,该电热水装置包括热交换装置和控
制电路,所述热交换装置可以是上述实施例1至3中任意一种热交换装置。
上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凡是"l姿照本实用新型的 设计理念所作出的等效变换或修饰,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热交换装置,是在热交换腔内置有发热元件,该热交换腔至少具有一个与外界连通的出水口和进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交换腔设有至少一个隔离层,所述隔离层将热交换腔划分为多个连通的腔室,所述的出水口设在距离发热元件最近的腔室内,所述的进水口设在距离发热元件最远的腔室内,出水口所在的腔室位于进水口所在的腔室内。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连通的腔 室排列方式为由外向内包围,所述发热元件位于最内层的腔室里。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腔设有 一个隔离层,该隔离层将热交换腔划分为连通的内腔室和外腔室,所述的内 腔室位于外腔室内,所述的出水口设在内腔室,所述的进水口设在外腔室, 所述的出水口远离内腔室与外腔室间的连通口 ,所述的进水口远离内腔室与 外腔室间的连通口。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腔设有 二个隔离层,第一隔离层将热交换腔划分为连通的内腔室和外腔室,所述的 内腔室位于外腔室内,所述的进水口设在外腔室,;第二隔离层将内腔室进一 步划分为连通的第一内腔室和第二内腔室,第一内腔室位于第二内腔室内, 所述的出水口位于第一内腔室,第一内腔室和第二内腔室连通口远离出水口。
5、 才艮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腔设有 三个隔离层,第一隔离层将热交换腔划分为连通的内腔室和外腔室,所述内 腔室位于外腔室内;第二隔离层将内腔室进一步划分为连通的第一内腔室和 第二内腔室,第一内腔室位于第二内腔室内,所述出水口位于第一内腔室内, 第一内腔室和第二内腔室连通口远离出水口;第三隔离层将外腔室进一步划 分为连通的第一外腔室和第二外腔室,第一外腔室位于第二外腔室内,所述 的进水口位于第二外腔室内,第一外腔室和第二外腔室连通口远离进水口。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 交换腔外壁呈管状,所述的隔离层呈管状。
7、 一种电热水装置,包括热交换装置和控制电路,所述的热交换装置是 在热交换腔内置有发热元件,该热交换腔至少具有一个与外界连通的出水口 和进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交换腔设有至少一个隔离层,所述隔离层 将热交换腔划分为多个连通的腔室,所述的出水口设在距离发热元件最近的 腔室内,所述的进水口设在距离发热元件最远的腔室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交换腔外壁呈管状,所述的隔离层呈管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及使用该热交换装置的电热水装置。热交换装置,是在热交换腔内置有发热元件,该热交换腔至少具有一个与外界连通的出水口和进水口,所述的热交换腔设有至少一个隔离层,所述隔离层将热交换腔划分为多个连通的腔室,所述的出水口设在距离发热元件最近的腔室内,所述的进水口设在距离发热元件最远的腔室内,出水口所在的腔室位于进水口所在的腔室内。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减少热量损耗,提高热量交换效率,节约能源。
文档编号F24H1/10GK201382539SQ20092005313
公开日2010年1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16日
发明者蔡木生 申请人:蔡木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