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烹饪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88469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热烹饪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循环加热室内的气体来进行加热烹饪的加热烹饪器。
背景技术
以往的加热烹饪器公开于专利文献1中。该加热烹饪器在前面具有开口部,并设 有收纳烹饪物的加热室。加热室的开口部通过具有由耐热玻璃等构成的透视窗的开关门来 进行开关。在开关门上填充有绝热材料。在加热室的下方设有向加热室内供给蒸汽的蒸汽 供给部。在加热室的背后设有配置有循环风扇及加热器的循环通道。在加热室的背壁的中 央部开口有吸入口,在背壁的周部开口有排出口。通过吸入口及排出口使加热室与循环通 道连通。在开始烹饪时,通过蒸汽供给部向加热室内供给蒸汽。并且,驱动循环风扇,加热 室内的蒸汽从背面的吸入口流入到循环通道。在循环通道中流经的蒸汽被加热器加热,并 从设置于加热室的背壁周部的排出口向前方排出。由此,加热室内的蒸汽通过循环通道循 环,并维持在规定温度。烹饪物通过规定温度的蒸汽被加热烹饪,并能够通过透视窗确认烹 饪状况。专利文献1 JP特开2005-114350号公报(第3页-第8页,图9)然而,根据上述以往的加热烹饪器,由于蒸汽从排出口向前方喷出,因此与开关门 碰撞而使开关门升温。由于开关门变为高温时较为危险,因此开关门及透视窗形成为较厚 而维持较高的绝热性。由此,存在加热室的容积率降低的问题。并且,还存在蒸汽接触于与 外气相接的低温的透视窗而使热损耗增大,加热效率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加热室的容积率及加热效率的加热烹饪
ο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加热室,其在前面具有开口部并收纳 烹饪物的;开关门,其具有透视窗并开关上述开口部;吸入口,其开口于上述加热室的相对 置侧壁的一个侧壁;喷出口,其开口于上述加热室的另一个侧壁;循环通道,其具有配置于 上述加热室的两侧壁的外侧的第一侧面部、第二侧面部,并连接设置于第一侧面部的上述 吸入口和设置于第二侧面部的上述喷出口 ;循环风扇,其设置于上述循环通道内,并将上述 加热室内的气体从上述吸入口吸入从上述喷出口喷出。根据该构成,当循环风扇驱动时,加热室内的蒸汽及空气等气体从设置于加热室 一个侧壁的吸入口流入到循环通道的第一侧面部。流入到第一侧面部的气体被引导至设置 于另一个侧壁的第二侧面部,并从喷出口被喷出到加热室内,从而利用热风对烹饪物进行 加热烹饪。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的加热烹饪器中,将对在上述循环通道中流经的气体进行加热的加热部设置于上述循环通道内。根据该构成,在循环通道中流经的气 体通过加热部被加热,加热室内的气体温度被维持在规定的温度。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的加热烹饪器中,上述循环通道通过设置于 上述加热室上方的顶面部将第一侧面部、第二侧面部连接,上述加热部配置于上述顶面部。 根据该构成,从加热室内通过吸入口流入到循环通道的第一侧面部的气体被引导至顶面 部。该气体在顶面部被加热部加热至规定的温度,并在第二侧面部中流经,从喷出口喷出到 加热室内。烹饪物通过从喷出口喷出的气体以及配置于顶面部的加热室的热辐射被加热。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的加热烹饪器中,在上述顶面部设有面对上 述加热室的多个小孔。根据该构成,在循环通道中流经的气体被顶面部的加热部加热,一部 分气体通过小孔从上面被喷出到加热室内。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的加热烹饪器中,将设置载置烹饪物的载置 托盘的设置部突出设置于上述加热室的内壁,在上述设置部的上方配置上述吸入口。根据 该构成,载置有烹饪物的载置托盘被设置于设置部。从顶面部中经过并从第二侧面部的喷 出口朝向斜下方喷出到加热室内的气体,在加热室内上升,并被吸入到比设置部更靠上方 的吸入口。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的加热烹饪器中,将上述设置部沿上下设置 多个,并且将上述喷出口配置成比上方的上述设置部更靠下方,并在第二侧面部的远离上 述加热室的内壁上设置向上述加热室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根据该构成,在循环通道的第 二侧面部中流经的气体从喷出口向上下层的烹饪物的方向分散地被喷出。此时,根据突起 部的配置及大小来调整上下的风量。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的加热烹饪器中,具有连接上述顶面部和第 二侧面部并使上述循环通道弯曲的连接部,上述连接部的内面由上述加热室的壁面形成。 根据该构成,在顶面部被加热的气体从与加热室相接的连接部中经过,并被引导至第二侧 面部。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的加热烹饪器中,具有形成上述加热室的周 面及背面的由单一部件构成的有底筒状的箱状体,上述顶面部向上述箱状体内侧突出,并 且通过配置于上述箱状体内侧的隔板来形成上述连接部的内面。根据该构成,在箱状体的 内侧形成连接部。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的加热烹饪器中,上述隔板由曲面板构成。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的加热烹饪器中,由同一部件一体地形成上 述顶面部、上述连接部及第二侧面部的外面。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的加热烹饪器中,设有向上述加热室供给蒸 汽的蒸汽供给部。根据该构成,从蒸汽供给部向加热室内供给蒸汽,并通过经循环通道循环 的蒸汽进行加热烹饪。根据本发明,将开口于加热室的相对置侧壁的一个侧壁的吸入口与开口于另一个 侧壁的喷出口之间通过循环通道连接,并使加热室内的气体循环,由此从喷出口横向喷出 气体。由此,减少被加热的气体与具有透视窗的开关门的碰撞。因此,由于能够较薄地形成 开关门,所以能够扩大加热室的容积,提高加热室的容积率。并且,由于减少与外部空气接 触而低温的透视窗与气体的接触,所以能够降低热损耗,提高加热烹饪器的加热效率。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烹饪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烹饪器的内部的正面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烹饪器的第二侧面部的正面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加热烹饪器的内部的正面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加热烹饪器的内部的正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加热烹饪 器的立体图。加热烹饪器1在前面具有开口部2d,并具备收纳烹饪物的加热室2,开口部2d 通过在下端被轴支承的开关门3而进行开关。加热室2由通过拉深加工等形成的单一部件 的有底筒状的箱状体2e构成,并由箱状体2e形成周面及背面。在开关门3中填充有绝热 材料,在中央部设有能够通过视觉辨认加热室2内部的耐热玻璃等的透视窗4。在加热室2 的右侧方设有进行输入操作等的操作部5。图2表示加热烹饪器1内部的正面剖视图。在加热室2的右侧壁的下部安装有蒸 汽供给部10。蒸汽供给部10在具有供水口 11及排出口 12的金属容器内埋设有由夹套加 热器(sheathed heater)构成的蒸汽产生加热器13。供水口 11从自由拆装的供水箱(未 图示)供给蒸汽产生用的水。蒸汽产生加热器13使供水口 11蒸发而生成蒸汽。排出口 12 开口于后述的循环通道20上,并向循环风扇21的上游侧排出在蒸汽供给部10产生的蒸 汽。在加热室2的两侧壁上,沿上下方向设有多个设置部6,在该设置部上设置载置烹 饪物的载置托盘7。由此,能够上下多层地设置载置托盘7来进行烹饪。并且,在载置托盘 7周围的把手部设置有气流能够通过的开口部。在加热室2的右侧壁的上部开口有吸入口 2a,在左侧壁及顶壁上开口有喷出口 2b、2c。吸入口加配置于上层设置部6的上方。喷出口 2b从上层设置部4的上方跨越至 下层设置部4的下方而较宽地开口。也可以将喷出口 2b沿上下分割设置。喷出口 2c由多 个小孔形成。吸入口加与喷出口 2b之间通过配置于加热室2外侧的循环通道20而连接。循 环通道20具有第一侧面部20a、第二侧面部20b及顶面部20c。在第一侧面部20a上设有 吸入口 2a,在第二侧面部20b上设有喷出口 2b。并且,顶面部20c突出设置于箱状体加的 内侧,并设有喷出口 2c。顶面部20c与第二侧面部20b通过由使循环通道20弯曲的多个管 道构成的连接部20d连接。在循环通道20内设有循环风扇21及加热器22。循环风扇21由离心式风扇等构 成,并将加热室2内的蒸汽从吸入口加吸入到循环通道20内。在循环通道20中流经的蒸 汽从喷出口 2b、2c被喷出到加热室2内。由此,加热室2内的蒸汽通过循环通道20循环。加热器22由夹套加热器构成,且被配置于顶面部20c并对在循环通道20中流经 的蒸汽进行加热。由此,能够将蒸汽维持在规定温度,并通过饱和蒸汽及过热蒸汽进行烹 饪。并且,通过从配置于顶面部20c的加热器22向加热室2内排放的辐射热来加热烹饪物。加热器22也可以由IH加热器形成。图3是表示第二侧面部20b的细节的正面剖视图。在第二侧面部20b上设有从自 加热室2远离的内壁向加热室2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24。调节突起部M的配置及长度,并 对来自喷出口 2b的蒸汽流进行控制来喷出。因此,能够将加热上层烹饪物的下面及下层烹 饪物的上下面的蒸汽量适当设定,并进行良好的烹饪。在上述构成的加热烹饪器1中,在载置托盘7上载置烹饪物并开始烹饪时,通过供 水口 11从供水箱(未图示)向蒸汽供给部10供水。被供给到蒸汽供给部10的水被蒸汽 产生加热器13蒸发而生成蒸汽,并从排出口 12向循环通道20内排出蒸汽。在加热器22 上通电时,通过加热器22的辐射热,对上层的烹饪物的上面进行加热。在循环风扇21被驱动时,从排出口 12流入到循环通道20的蒸汽在循环通道20 内流经。并且,被喷出到加热室2内的蒸汽通过吸入口加如箭头Al所示地流入到循环通 道20,并在循环通道20内流经。被吸入到循环通道20内的蒸汽从第一侧面部20a如箭头 A2所示地被引导至顶面部20c。在顶面部20c中流经的蒸汽与加热器22进行热交换并升 温。此时,既可以将蒸汽维持于100°C左右的温度并通过饱和蒸汽进行烹饪,也可以维持于 100°C以上(例如30(TC )并通过饱和蒸汽进行烹饪。通过加热器22在顶面部20c升温的蒸汽,其一部分如箭头A3所示地从喷出口 2c 被喷出。由此,通过热风对上层的烹饪物的上面进行加热。剩余的蒸汽如箭头A4所示地被 引导至第二侧面部20b。在第二侧面部20b中下降的蒸汽的一部分通过突起部M从喷出口 2b如箭头A5 所示地被喷出到上层的载置托盘7的下方。如箭头A6所示,越过突起部M而下降的蒸汽 从喷出口 2b如箭头A7、A8所示地被喷出到下层的载置托盘的上方及下方。此时,由于蒸汽 从顶面部20c朝向侧面部20c下降,因此从喷出口 2b向斜下方被喷出。被喷出到加热室2 内的蒸汽如箭头A9所示地朝向右侧壁流经。由此,上层的烹饪物的下面、下层的烹饪物的 上面及下面被加热。从喷出口 2c喷出的蒸汽向吸入口加方向被吸引,并被引导至吸入口 2a。并且,在 加热室2内朝向右侧壁流经的蒸汽如箭头AlO所示地上升,并被引导至吸入口 2a。此时,由 于吸入口加配置于相比上层的设置部6更靠上方,因此从喷出口 2b向斜下方被喷出的蒸 汽在加热室2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开始上升。由此,能够使加热室2内的水平方向的 温度分布均勻。根据本实施方式,将在加热室2的相对置的一个侧壁开口的吸入口加与在另一个 侧壁的喷出口 2b之间通过循环通道20连接,并使加热室2内的蒸汽循环,因此从喷出口 2b 横向喷出蒸汽。由此,减少被加热的蒸汽与具有透视窗4的开关门3的碰撞。因此,由于能 够较薄地形成开关门3,所以能够扩大加热室2的容积,提高加热室2的容积率。并且,由于 减少与外部空气接触而低温的透视窗4与蒸汽的接触,所以能够降低热损耗,提高加热烹 饪器1的加热效率。并且,将对循环通道20中流经的蒸汽进行加热的加热器22 (加热部)设置于循环 通道20内,因此能够较容易地将蒸汽维持在所希望的温度。 并且,循环通道20也可以通过加热室2的下方及背后连接第一侧面部20a、第二侧 面部20b。但是,由于循环通道20通过顶面部20c连接第一侧面部20a、第二侧面部20b,并将加热器22配置于顶面部20c,因此能够通过加热器22的辐射热容易地加热烹饪物,能够 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并且,通过设置顶面部20c,能够确保加热室2的纵深较宽,使加热烹饪器1的纵深 较窄。由此,能够烹饪较大直径的比萨饼(例如,直径为36cm)等的较大的烹饪物,并且能 够将加热烹饪器1设置于纵深较窄的烹饪台(例如,纵深45cm)。因此,能够提高加热烹饪 器1的便利性。并且,将由面对加热室2的多个小孔构成的喷出口 2c设置于顶面部20c,因此能够 通过从加热室2的上面整体下降的蒸汽对烹饪物的上面进行均勻加热。其次,图4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加热烹饪器1的内部的正面剖视图。为了便于说 明,对于与上述图1 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记同一符号。本实施方式中, 连接顶面部2c与第二侧面部2b的连接部20d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部分与第 一实施方式相同。顶面部2c突出设置于箱状体2e的内侧,在第二侧面部2b侧的端面设有多个孔部 (未图示)。在箱状体2e的内侧配置有由曲面板构成的隔板2f,在箱状体2e和隔板2f之 间形成连接部20d。由此,连接部20d的外面由箱状体2e形成,内面由加热室2的壁面形 成。连接部20d通过覆盖箱状体加、顶面部2c及第二侧面部20b的绝热材料(未图示), 与加热室2 —体地被绝热处理。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进而,由于连接部20d的 内面由加热室2的壁面形成,因此无需对连接部20d的内面侧进行绝热处理,即可将外面侧 与顶面部2c及第二侧面部20b —体地进行绝热处理。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由管道构成 的连接部20d相比,能够更容易地对连接部20d进行绝热处理。并且,能够容易地增大连接 部20d的流路面积,能够提高送风效率。并且,虽然也可以通过平面板形成隔板2g,但通过 设为曲面板,能够确保加热室2内的容积较大。其次,图5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加热烹饪器1的内部的正面剖视图。为了便于说 明,对于与上述图1 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记同一符号。本实施方式中, 连接顶面部2c与第二侧面部2b的连接部20d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部分与第 一实施方式相同。顶面部2c、连接部20d及第二侧面部20b的外面由同一部件一体地形成。连接部 20d的内面通过由箱状体2e构成的加热室2的壁面形成。连接部20d通过覆盖箱状体加、 顶面部2c及第二侧面部20b的绝热材料(未图示),与加热室2 —体地被绝热处理。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由于连接部20d的 内面由加热室2的壁面形成,因此无需对连接部20d的内面侧进行绝热处理,即可将外面侧 与顶面部2c及第二侧面部20b —体地进行绝热处理。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由管道构成 的连接部20d相比,能够更容易地对连接部20d进行绝热处理。并且,能够容易地增大连接 部20d的流路面积,能够提高送风效率。并且,能够减少自连接部20d的散热量,因此能够 获得节能效果。在第一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蒸汽供给部10的排出口 12开口于 加热室2,将饱和蒸汽及过热蒸汽从蒸汽供给部10排出到加热室2。并且,虽然通过蒸汽供 给部10向加热室2供给蒸汽来进行烹饪,但也可以是不供给蒸汽的加热烹饪器。即,也可以通过循环通道20使加热室2内的空气循环、加热,并利用热风进行烹饪。并且,也可以在顶面部20c上设置将气流分支为下方与第二侧面部20b的方向的 分离板。由此,能够从喷出口 2b、2c喷出所希望量的蒸汽。因此,能够将来自喷出口 2c的 加热上层的烹饪物的上面的蒸汽量、和来自喷出口 2b的加热烹饪物的下面及下层的烹饪 物的蒸汽量适当设定,并进行良好的烹饪。并且,也可以在第二侧面部20b的内部设置加热器22。由此,能够升高从喷出口 2b喷出的蒸汽的温度。因此,对于与喷出口 2c相比欲将喷出口 2b的蒸汽温度设为高温的 情况,以及加热初期在循环路径上产生热损耗而使蒸汽的喷出温度降低的情况等来说较为 有效。并且,也可以将设置于第二侧面部20b内的突起部M设为可动式,从而能够调节 比突起部M更向下方流动的蒸汽量。由此,能够调节在加热室2上下喷出的蒸汽的量。并 且,在下层的载置托盘7中未配置烹饪物的情况下,能够仅向比上层的载置托盘7更靠上方 喷出蒸汽,从而降低热损耗。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于使加热室内的气体循环来进行加热烹饪的加热烹饪器。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加热烹饪器,2加热室,2a吸入口,2b、2c喷出口,2e箱状体,2f隔板,3开关门,4 透视窗,5操作面板,6设置部,7载置托盘,10蒸汽供给部,11供水口,12排出口,13蒸汽产 生加热器,20循环通道,20a第一侧面部,20b第二侧面部,20c顶面部,20d连接部,21循环 风扇,22加热器,对突起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加热烹饪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室,其在前面具有开口部并收纳烹饪物;开关门,其具有透视窗并开关上述开口部;吸入口,其开口于上述加热室的相对置侧壁的一个侧壁;喷出口,其开口于上述加热室的另一个侧壁;循环通道,其具有配置于上述加热室的两侧壁的外侧的第一侧面部、第二侧面部,并连 接设置于第一侧面部的上述吸入口和设置于第二侧面部的上述喷出口;循环风扇,其设置于上述循环通道内,并将上述加热室内的气体从上述吸入口吸入从 上述喷出口喷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饪器,其特征在于,将对在上述循环通道中流经的气 体进行加热的加热部设置于上述循环通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烹饪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循环通道通过设置于上述加 热室上方的顶面部将第一侧面部、第二侧面部连接,上述加热部配置于上述顶面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烹饪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顶面部设有面对上述加热 室的多个小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烹饪器,其特征在于,将设置载置烹饪物的载置托盘的 设置部突出设置于上述加热室的内壁,在上述设置部的上方配置上述吸入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烹饪器,其特征在于,将上述设置部沿上下设置多个,并 且将上述喷出口配置成比上方的上述设置部更靠下方,并在第二侧面部的远离上述加热室 的内壁上设置向上述加热室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烹饪器,其特征在于,具有连接上述顶面部和第二侧面 部并使上述循环通道弯曲的连接部,上述连接部的内面由上述加热室的壁面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烹饪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上述加热室的周面及背 面的由单一部件构成的有底筒状的箱状体,上述顶面部向上述箱状体内侧突出,并且通过 配置于上述箱状体内侧的隔板来形成上述连接部的内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烹饪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隔板由曲面板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烹饪器,其特征在于,由同一部件一体地形成上述顶面 部、上述连接部及第二侧面部的外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 10中任一所述的加热烹饪器,其特征在于,设有向上述加热室供 给蒸汽的蒸汽供给部。
全文摘要
一种加热烹饪器,包括在前面具有开口部(2d)并收纳烹饪物的加热室(2);具有透视窗(4)并开关开口部的开关门(3);开口于加热室(2)的相对置侧壁的一个侧壁的吸入口(2a);开口于加热室(2)的另一个侧壁的喷出口(2b);具有配置于加热室(2)的两侧壁的外侧的第一侧面部(20a)、第二侧面部(20b),并连接设置于第一侧面部(20a)的吸入口(2a)和设置于第二侧面部(20b)的喷出口(2b)的循环通道(20);设置于循环通道(20)内,并将加热室(2)内的气体从吸入口(2a)吸入从喷出口(2b)喷出的循环风扇(21)。
文档编号F24C1/00GK102105745SQ20098012955
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30日
发明者古川和志, 吉村和士, 末永浩己, 西岛正浩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