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供热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88471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泵供热水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了冷媒的热交换式的供热水机,即涉及使用了热泵技术的效率提 高的供热水机,尤其是能够降低散热损耗(散热损失)的热泵供热水机。
背景技术
供热水机(沸水器)具有电供热水机、燃气供热水机、石油供热水机。电供热水机 具有使用电热加热器的电热水器、和使用冷媒的热泵供热水机。为了提高该热泵供热水机 的效率,一直以来,提出了各种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方案的热泵供热水机用外装壳体包围热水储 存箱,并且在热水储存箱和外装壳体之间的上部空间配置真空绝热材料,在下部空间配置 薄板状绝热材料,从而削减真空绝热材料的使用量,实现制造成本和性能效果的平衡的提
尚ο在该热泵供热水机中,由于在热水储存箱内长时间储存高温热水,所以通过抑制 从热水储存箱外表面向空气中放出的散热损失,从而与提高热泵供热水机的能源效率密切 相关。在日本,一般地,利用夜间的折扣电费进行热泵的运转,加热水并作为高温水预先 储存在热水储存箱中,白天按照使用(打开水龙头)将水混合在上述热水储存箱内的高温 中并作为适宜温度水进行热水的供给,因此这种热泵供热水机是适宜的。另外,专利文献2提出了如下方案的热泵供热水机通过用由真空绝热材料、吸声 绝热材料和防振绝热材料构成的复合绝热材料覆盖压缩机,从而实现绝热材料的薄壁化。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15527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192440号公报上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现有的热泵供热水机虽然作为热水储存箱的绝热效果是 有效的,但由于使用外装壳体和真空绝热材料、薄板状绝热材料等较多部件,所以与现有的 泡沫绝热材料相比,存在部件购买费及安装作业费提高的问题。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压缩机的外轮廓设有排出管和吸入管、以及电气配线 等,复合绝热材料的形状变得极为复杂。再有,冬季由于热水的使用量较多、在高温下储存热水,所以压缩机为高速运转, 绕组温度变高,如果在压缩机上卷绕了真空绝热材料等的高性能绝热材料,则担心过载保 护装置有可能动作。如上所述,在现有的热泵供热水机中,产生伴随实现效率提高的各种问题。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消除上述各问题,提供能够有效提高效率的热泵供热水 机。 作为用于解决现有的热泵供热水机的问题的方案,本发明着眼于构成热泵供热水机要素中的作为大的散热源的水冷媒热交换器。 、本发明的热泵供热水机在具备将由压缩机压缩后的冷媒和水进行热交换的水 冷媒热交换器的热泵供热水机中,其特征是,设有容纳上述水冷媒热交换器的容纳室,在划 分上述容纳室的壁部中的与上述水冷媒热交换器相对的部分具备真空绝热材料。本发明的效果是,能够降低作为大的散热源的水冷媒热交换器的散热损耗(散热 带来的热损失),有效提高效率。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记载将 变得更加明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供热水机的结构的概要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供热水机的从储存热水运转到热水使 用时的供给热水运转及其后的箱储存热水运转的流程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供热水机的取下热泵单元的箱体的上 面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供热水机的取下热泵单元的箱体的前 面的状态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供热水机中使用的真空绝热材料的 概要结构的主视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热泵供热水机的水冷媒热交换器的绝热结 构的俯视剖视图。图中1-压缩机,2-水冷媒热交换器,4-空气热交换器,9-热水储存箱,11_热水和水混 合阀,13-厨房水龙头,14-箱循环泵,20-箱体,22-隔板,23a 23e、26_真空绝热材料, 24c,25b-下部绝热材料,30-热泵单元,40-储存热水单元,50-运转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图1 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表示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热泵供热水机。热泵供热水机具备容 纳热泵冷媒回路的构成部件的热泵单元30 ;容纳热水储存箱9及供给热水回路构成部件的 储存热水单元40 ;以及运转控制单元50。热泵冷媒回路分别通过冷媒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1、配置在水冷媒热交换器2上 的冷媒侧传热管2a、2b、减压装置3、空气热交换器4来构成,在其中充入二氧化碳气体 (CO2)作为冷媒。压缩机1通过PWM控制、电压控制(例如PAM控制)及这些控制的组合控制,能够 从低速(例如700转/分)到高速(例如7000转/分)地实现转速控制。水冷媒热交换器2的构成为,具备冷媒侧传热管2a、2b及供水侧传热管2c、2d,在 冷媒侧传感管2a、2b和供水侧传热管2c、2d之间进行热交换。
再有,水冷媒热交换器2如后所述,由热交换部件组2e(参照图3)和热交换部件组2f (参照图3)的双系统回路构成,其中,热交换部件组2e包括冷媒侧传热管2a和供水 侧传热管2c,热交换部件组2f包括冷媒侧传热管2b及供水侧传热管2d。作为减压装置3,一般使用电动膨胀阀,对经由水冷媒热交换器2送来的中温高压 冷媒进行减压,作为易蒸发的低压冷媒送向空气热交换器4。另外,减压装置3起到两个作 用,第一作用是改变冷媒回路的节流量来调整热泵冷媒回路内的冷媒循环量,第二作用是 在冬季低温时进行热泵运转在空气热交换器4上着结霜(附着霜)的场合,使上述节流量 为全开而将中温冷媒大量送到空气热交换器4作为融解霜的除霜装置的作用。空气热交换器4起到如下作用通过鼓风风扇5的旋转导入外部空气,进行空气和 冷媒的热交换,从外部空气吸收热量。储存热水单元40具备用于进行储存热水(向热水储存箱9的储存热水)、箱供给 热水(从热水储存箱9供给热水)的水循环回路。储存热水回路是用于通过箱沸腾运转而将高温水储存在热水储存箱9中的水回 路,由从热水储存箱9通过箱循环泵14、供水侧传热管2c、2d再到达热水储存箱9的水配 管、和上述热水储存箱9、箱循环泵14及供水侧传热管2c、2d构成。箱供给热水回路由供水零件6、减压阀7、供水水量传感器8、热水储存箱9、热水和 水混合阀11、出热水零件12及依次连接这些供水零件6、减压阀7、供水水量传感器8、热水 储存箱9、热水和水混合阀11、出热水零件12的水配管构成。再有,供水零件6与自来水管道等的供水源连接,出热水零件12与厨房水龙头13 等连接。再有,还能够从出热水零件12对洗脸台和浴缸热水注入回路(風呂湯張>0回路) (未图示)等供给热水。其次,运转控制单元50进行热泵冷媒回路的运转、停止及压缩机1的转速控制,并 且进行除了减压装置3的冷媒节流量调整之外的冷冻循环的运转控制,通过控制热水和水 控制阀11等而进行供给热水运转等。另外,运转控制单元50具有最佳运转机构,该最佳运转机构在冬季低温时以高温 (例如90°C )进行储存热水的场合,由于环境温度和供水温度与储存热水的温差大而加热 负载较大,所以使压缩机为高转速(例如3000 4000转/分),相反地由于在夏季环境温度 和供水温度与储存热水的温差小、因而能减小加热负载,所以为一般的储存热水温度(约 650C )并使压缩机为较低速(例如1000 2000转/分)等。再有,在热泵供热水机上设有用于检测热水储存箱9的储存热水温度和储存热水 量的箱热敏电阻和检测各部分的冷媒温度和水温的各部热敏电阻、以及检测压缩机1的排 出压力的压力传感器等(均未图示),并构成为将各检测信号输入到运转控制单元50。运 转控制单元50基于这些信号控制各机器。其次,参照图1的热泵冷媒回路及储存热水回路、供给热水回路的同时,基于图2 的流程图的实施例对本实施例的热泵供热水机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从夜间的储存热水运转到第二天的供给热水使用结束为止的一天的 运转动作的实施例的流程图。运转控制单元50具有学习控制单元,该学习控制单元存储并学习每天的供给热水使用量,推断第二天的供给热水使用量,决定夜间的储存热水温度及储存热水量,并且设 定储存热水运转开始时刻,以使上述储存热水量在电费的夜间折扣时间(例如23点 7 点)内沸腾。
当到了上述设定时刻,则运转控制单元50开始储存热水运转。即、运转图1的热 泵的同时运转箱循环泵14,在水冷媒热交换器2中由高温冷媒与从热水储存箱9循环的箱 储存热水进行热交换,将热水储存箱9内的水沸腾为高温水(步骤61)。即、进行储存热水 运转。在储存热水量判定(步骤62)中,运转控制单元50基于来自箱热敏电阻的检测信 号判断储存热水量是否达到规定量,在未到达规定量的过程中继续储存热水运转,当达到 规定量时,则停止热泵运转,结束储存热水运转(步骤63)。在到了早晨例如打开厨房水龙头13开始使用热水(步骤64)时,则运转控制单元 50调整来自热水和水混合阀11的供水量以使供给热水温度为适宜温度,利用供水零件6、 减压阀7、供水水量传感器8、热水储存箱9、热水和水混合阀11、出热水零件12、厨房水龙头 13的箱供给热水回路供给适宜温度的热水(步骤65)。并且,在关闭水龙头结束热水使用 (步骤66)时,则停止供给热水。再有,运转控制单元50在箱供给热水运转中(步骤65)及供给热水运转停止中利 用箱热敏电阻检测热水储存箱9内的储存热水温度及储存热水量,进行箱剩余热水量(即 储存热水量)的判定(步骤67),但通常在剩余热水量为规定量以上的场合不进行再沸腾运 转,在供给热水使用量与到前一天的学习推定量相比过多的结果,箱剩余热水量不足规定 量的场合,运转热泵进行箱再沸腾运转(步骤68),在储存热水量判定(步骤69)中,在储存 热水温度及储存热水量达到规定值之后,则停止热泵运转,结束储存热水运转(步骤70)。在重复上述热水使用和由运转控制单元50进行的箱剩余热水量判定、结束一天 的供给热水使用(步骤71)时,则运转控制单元50使下一个学习控制单元发挥作用。艮口、 检测箱剩余热水温度、剩余热水量、供给热水使用量等,算出当天的热水使用量,进行第二 天使用量的推定计算,设定夜间的再沸腾温度及量、再沸腾运转开始时刻等的夜间再沸腾 条件(步骤72)。在到了上述运转开始的设定时刻时,则再次进行夜间储存热水运转以便达到规定 的箱再沸腾量(步骤61)。再有,在上述运转动作的实施例中,对上述学习控制单元在每一天推定并算出第 二天的热水使用量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更优选的是(或者一般地)基于例如过去七天中 的外部空气温度和供水温度、热水使用量等,以仅夜间再沸腾十分钟为准的方式推定并算 出第二天的热水使用量,或者推定最能提高效率的储存热水量。其次,基于图3 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供热水机的水冷媒热交换器2的绝 热结构进行说明。图3表示取下热泵单元30的箱体20的上面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表示取下上述 箱体20的前面的状态的主视图。再有,在图4中,省略了后方的压缩机1及空气热交换器 4。热泵单元30的箱体20做成大致长方形,在背面及左侧面设置空气热交换器4,与 其相对地设置利用风扇马达21旋转的风扇5。
再有,风扇5具有吸入型和吹出型,由此,风扇5的前后的朝向不同,但在本实施例 中是吹出型的螺旋桨式风扇,是从背面及左侧面通过空气热交换器4吸入外部空气,向前 面吹出的风扇。
箱体20由隔板22左右隔开。由隔板22划分的左右的一侧(图中右侧)的空间 是容纳压缩机1和水冷媒热交换器2的容纳室,该容纳室一般称作机械室。即、在箱体20 的内部空间中另设有容纳上述压缩机1和水冷媒热交换器2的容纳室S。在上述容纳室S 中在水平方向并排地配置有上述压缩机1及水冷媒热交换器2。上述水冷媒热交换器2设 置在该容纳室S的前侧,压缩机1设置在后侧。S卩、上述容纳室S由热泵单元30的箱体20的侧面及前面、隔板22划分而成,这些 侧面、前面及隔板22相当于后述的壁部的壁体。容纳室S具有相对于箱体20的进深方向及 宽度方向倾斜切开的形状,以免与上述空气热交换器4发生干涉。更为具体地,隔板22具 备从箱体20的前面侧朝向背面侧沿着箱体20的进深方向延长的进深方向部位22A ;相对 于进深方向及宽度方向倾斜的倾斜部位22B ;以及沿着宽度方向延长的宽度方向部位22C。 这些进深方向部位22A、倾斜方向部位22B及宽度方向部位22C分别具有平坦的形状。艮口、 上述隔板22的倾斜部位22B构成与上述空气热交换器4对应的避让部。水冷媒热交换器2构成为使冷媒从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流通,如图4所示,各端部 位于上下地配置。即、水冷媒热交换器2以使两端间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并立起的状态配 置在容纳室S内。另外,水冷媒热交换器2包括邻接配置的多个热交换部件2e、2f、2g、2h。在图3 及图4所示的水冷媒热交换器2中,使用四个热交换部件2e 2h。但是,不限定于此。各 热交换部件2e 2h是将冷媒侧传热管2a和供水侧传热管2c (图1)重叠并分别卷成线圈 状来形成的,具有大致圆筒状。另外,多个热交换部件2e 2h并排成一列地配置。并且,在该热泵供热水机中以包围上述水冷媒热交换器2的方式设有真空绝热材 料23。具体地,在划分上述容纳室S的壁部中的与上述水冷媒热交换器2相对的部分具备 真空绝热材料23。以下,对该结构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对真空绝热材料23的结构进行说明。作为真空绝热材料23使用具有大致 四边形状的材料。这样,真空绝热材料23的形状为简单的四边形,因而具有可以自动生产 真空绝热材料23的优点和安装作业也容易且能够实现部件费用及加工费的降低的优点。另外,如图5所示,真空绝热材料23具备绝热材料主体27、和保护该绝热材料主 体27的保护部件28a、28b。保护部件28a、28b是用于防止因绝热材料主体27损伤而破坏 真空状态从导致丧失绝热效果的部件。具体地,保护部件28a、28b接合在绝热材料主体27 的两面上。因此,真空绝热材料23具有由保护部件28a、绝热材料主体27、保护部件28b构 成的三层结构。但是,不限定于此,保护部件28a、28b既可以仅设置在绝热材料主体27中的特别 需要保护的部分上,例如仅接合在任一方的面上,也可以仅设置在绝热材料主体27所具有 的面的一部分上。再有,在真空绝热材料23的周围没有突起部等的场合,也可以不使用保 护部件28a、28b,而仅使用绝热材料主体27作为真空绝热材料23。绝热材料主体27具备玻璃棉(以玻璃纤维构成的棉状的原料)等的芯材27c、和 铝或不锈钢等的金属制构件,通过由该金属制构件在真空状态下包住上述芯材部件27c来形成。即、绝热材料主体27将芯材27c封入到金属制构件的内部。具体地,绝热材料主体 27具有在金属制薄板(或者,金属制薄膜)27a、27b之间夹有芯材27c的结构。更为具体 地,绝热材料主体是使用面积比芯材27c大的金属制薄板27a、27b,通过使金属制薄板27a、 27b从芯材27c伸出地配置,并使该伸出的周端边缘部密合来制作的。在将伸出来的周端边 缘部安装在绝热材料主体27上的场合,例如向内侧折入。另外,作为保护部件28a、28b使用聚氨酯等的垫材或者绝热材料,但不限定于此, 也可以使用乙烯树脂等的薄膜。再有,在绝热材料主体27所使用的金属制薄板27a、27b是铝的场合,由于存在操 作时容易损伤的问题,所以最好是与绝热材料主体27的芯材27c的位置一致地从两面接合 保护部件28a、28b。 然而,由于绝热材料主体27所使用的金属制薄板27a、27b的传热性好,所以如果 尺寸小,则因金属薄板27a、27b的周端边缘部的传热而降低了绝热效果。因此,真空绝热材 料23是至少具有金属制薄板27a、27b的传热距离以上的尺寸的材料为宜,是面积尽可能大 的材料为宜。利用该真空绝热材料23,与将小的真空绝热材料排列多个来使用的方法相比, 能够使绝热效果可靠。根据本公司的实验可知在芯材27c的厚度A约为5mm的场合,只要芯材27c的各 边的尺寸(宽度或长度)B约为200mm以上,则能够发挥充分的绝热效果,在芯材27c的厚 度A约为IOmm的场合,只要芯材27c的各边的尺寸(宽度或长度)B约为IOOmm以上,则能 够发挥充分的绝热效果。其次,使用图3、图4对真空绝热材料23的配置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 热泵供热水机中,真空绝热材料23设于划分容纳室S的壁部中的包围上述压缩机1及水冷 媒热交换器2的部分上。具体地,在包围上述压缩机1及水冷媒热交换器2的上述容纳室 S的壁部中的至少与上述水冷媒热交换器2相对的部分具备上述真空绝热材料23。更为具 体地,在与水冷媒热交换器2相对的箱体20的前面、右侧面、上面、以及隔板22上安装有真 空绝热材料23a 23e。即、在箱体20的前面安装有真空绝热材料23a,在箱体20的右侧 面安装有真空绝热材料23b,在箱体20的上面安装有真空绝热材料23e,在隔板22上安装 有真空绝热材料23c及23d。再有,以下在参照全部真空绝热材料23a 23e时,简单表示 为“真空绝热材料23”,在参照单个的真空绝热材料23a 23e时,分别表示为“真空绝热材 料 23a 23c”。上述壁部由壁体和安装在该壁体上的上述真空绝热材料23构成。即、壁体和真空 绝热材料23作为不同的构件设置。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壁体和真空绝热材料既可以 一体设置,也可以不使用壁体而仅由真空绝热材料23构成壁部。另外,在上述壁体上设有卡定上述真空绝热材料23(即、相互固定)的卡定部(或 者安装片)20a、20b、22a。利用这种将结构,真空绝热材料23和后述的下部绝热材料24c、 25b等的定位变得容易,能够实现安装作业性的大幅提高。但是,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可以 利用粘贴带来粘贴。再有,在壁体上粘贴真空绝热材料23的场合,由于作为粘贴对象的壁 体与水冷媒热交换器相比为低温,所以可以不特别使用对高温具有耐久性的粘着剂和粘贴 带等,能够实现材料费的降低。另外,如图4所示,上述真空绝热材料23设于与上述水冷媒热交换器2的至少上部对应的高度位置。即、真空绝热材料23至少从水冷媒热交换器2的1/2高度到上侧安装 真空绝热材料23a (图4中未图示)、23b、23c,在比真空绝热材料23靠下侧的部分安装由泡 沫聚氨酯等一般的绝热材料构成的下部绝热材料24c、25b。再有,通常,在下侧设置有配管 等,虽然存在难以制造不妨碍该配管的配置形状的真空绝热材料的情况,但通过使用不是 真空绝热材料的一般绝热材料来作为下部绝热材料24c、25b,从而不会妨碍上述配管的配 置而容易确保绝热性。再有,在压缩机1、水冷媒热交换器2、空气热交换器4上配设有冷媒配管或者水配 管,将这些机器及配管相互连接形成了图1所示的热泵冷媒回路及箱储存热水回路的一部 分,但在 图3、图4中省略。如图3及图4所示,通过做成使用多个真空绝热材料,与水冷媒热交换器2相对地 在箱体20的前面、右侧面、上面及隔板22的各部件上安装真空绝热材料23a 23e的结构, 从而能够使用简单的长方形状的真空绝热材料23a 23e。另外,这些真空绝热材料23a 23e在卡定部20a、20b、22a等被固定。因此,能够使部件费、作业费均低廉。这样,由于真空 绝热材料23a 23e及作为其安装对象的壁体分别具有平坦的形状,所以安装作业也非常 各易ο另外,水冷媒热交换器2至少从前面侧及两侧面侧的三个方向由真空绝热材料 23a 23b包围,并且在剩下的背面侧配置在运转时为高温的压缩机1。因此,压缩机1和 水冷媒热交换器2处于相互保温的状态,其结果,能够防止热从四个方向泄漏。因此,能够 极为良好地得到降低散热损失的效果。再有,安装真空绝热部件23a 23e的场所及其尺寸能够与制造成本相关地进行 适当改变,也可以仅在与水冷媒热交换器2相对面积最大的箱体的前面侧安装尺寸与水冷 媒热交换器2相当的真空绝热材料23a。即使这种场合,压缩机1、隔板22相互作用,与完 全没有绝热的场合相比能够得到良好的降低散热损失的效果。<第二实施方式>其次,使用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共同的结构,标上相同的标号而省 略说明。如图6所示,就第二实施方式的热泵供热水机而言,虽然大致包围水冷媒热交换 器2,但以与压缩机1相互面对的部分敞开的方式配置真空绝热材料26。在本实施方式中, 由于做成在压缩机1和水冷媒热交换器2之间的部分不设置真空绝热材料26的配置结构, 因而能够防止从水冷媒热交换器2向周围的散热,并且水冷媒热交换器2能够挡住来自压 缩机1的散热。 再有,该真空绝热材料26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真空绝热材料23a、23b、23c —体化 后的材料。即、真空绝热材料26做成大致二字形,并安装在箱体20的前面、右侧面及隔板 22上,再有,其两端部26a、26b向水冷媒热交换器2侧倾斜。由此,由于能够用一张真空绝 热材料26大致无间隙地包围水冷媒热交换器2,所以可实现绝热性的提高,并且能够实现 由真空绝热材料的一体化得到部件费及安装作业费的降低。 如上所述,由于本发明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热泵供热水机是能将材料费及作 业费抑制到最小限度并提高水冷媒热交换器2的绝热性的结构,因而能够通过全新的散热 损失降低对策来实现节能的提高。
尤其是,在热水储存箱的容量较小的场合,以及频繁地进行供给热水的业务用的 场合等,仅利用夜间储存热水的方式储存热水量不足,在白天也要进行再沸腾运转的热泵 供热水机应用本发明时,则由于缩短运转间隔,因而能够取得由热冷媒热交换器2的保温 性提高得到的节能效果、以及加热运转上升时间的缩短等很大的效果。 另外,真空绝热材料23、26由于不直接接触水冷媒热交换器2,所以能够降低真空 绝热材料23、26损伤的危险性。再有,本发明的热泵供热水机也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只要在不脱离 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真空绝热材料也可以沿划分容纳室的壁部的周向全部设置。另外,隔开箱体20的隔板22不是必须的部件,容纳室也可以用热泵单元30的箱 体20的侧面和前面、背面等划分。上述记载是关于实施例做成的,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 在本发明的主旨和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和修正。
权利要求
1.一种热泵供热水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将由上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冷媒和水进行热交换的水冷媒热交换器;容纳上述水冷媒热交换器并由壁部划分的容纳室;及设于上述壁部中的与上述水冷媒热交换器相对的部分上的真空绝热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供热水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容纳室中还容纳有上述压缩机,上述真空绝热材料设于上述壁部中的包围上述压缩机及水冷媒热交换器的部分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供热水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真空绝热材料设于与上述水冷媒热交换器的至少上部相对应的高度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供热水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压缩机及水冷媒热交换器在水平方向并排配置,在包围上述压缩机及水冷媒热交换器的上述容纳室的壁部中,至少在与上述水冷媒热 交换器相对的部分具备上述真空绝热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供热水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壁部由壁体和安装在该壁体上的上述真空绝热材料构成, 在上述壁体上设有卡定上述真空绝热材料的卡定部。
6.一种热泵供热水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将由上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冷媒和水进行热交换的水冷媒热交换器;及 容纳上述压缩机和上述水冷媒热交换器并由壁部划分的容纳室, 上述水冷媒热交换器及压缩机在水平方向并排配置, 以包围水冷媒热交换器且向压缩机延长的方式配置真空绝热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热泵供热水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真空绝热材料具备由金属制构件在真空状态下包住芯材来形成的绝热材料主体, 上述芯材具有在平坦状态下大致四边形形状,并且厚度约为5mm,且各边的尺寸至少设 定为约200mm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热泵供热水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真空绝热材料具备由金属制构件在真空状态下包住芯材来形成的绝热材料主体, 上述芯材具有在平坦状态下大致四边形形状,并且厚度约为10mm,且各边的尺寸至少 设定为约IOOmm以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能够有效提高效率的热泵供热水机。本发明在具备将由压缩机(1)压缩后的冷媒和水进行热交换的水冷媒热交换器(2)的热泵供热水机中,其特征是,设有容纳上述水冷媒热交换器(2)的容纳室(S),在划分上述容纳室(S)的壁部中的与上述水冷媒热交换器(2)相对的部分具备真空绝热材料(23)。
文档编号F24H1/00GK102105754SQ200980129589
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31日
发明者居山和生, 村上博, 榎津丰 申请人: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