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97294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冷媒流向转换装置是三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空调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装置,通过该装置可以实现冷媒流向的自由切换,使整个空调系统可以同时满足制冷和制热的需求,大大提高空调的使用效率,并节约能源。但是,传统的冷媒流向转换装置一般采用四通阀或者三通阀,如中国专利文献号 CN201637206U于2010年11月17日公开了一种冷媒流向转换装置,包括四通阀,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高压气管相通,四通阀的第二端口与室内机连接气管相通,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低压气管相通,冷媒流向转换装置还包括第一消音器,第一消音器串接在四通阀的第二端口与室内机连接气管之间。在冷媒流向切换过程中,该冷媒流向转换装置中的四通阀在换向时会产生很大的噪音,严重影响空调的实际使用效果。然而,空调系统是给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的设备,如果噪音太大将会影响到该空调的推广使用。因此,为了使三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空调系统能够得到广泛使用,冷媒流向转换装置的降噪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多联机系统中经常需要调整冷媒的流量分配以达到系统冷媒的最佳分配, 而一般的冷媒流向转换装置只能实现冷媒的流向转换而不能达到冷媒流量分配调节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工作噪声低、适用范围广的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包括低压气管和高压气管以及室内机连接气管,其结构特征是还包括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三电子膨胀阀、毛细管、第一消音器、第二消音器和第三消音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的一端经过第一消音器后与低压气管连接,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经过第三消音器后与室内机连接气管连接;第三电子膨胀阀与毛细管并联后的一端经过第二消音器后与高压气管连接,第三电子膨胀阀与毛细管并联后的另一端经过第三消音器后与室内机连接气管连接。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三电子膨胀阀、毛细管、第一消音器、第二消音器和第三消音器以及低压气管、高压气管和室内机连接气管各自的连接端设置在壳体内。还包括液管,液管贯穿壳体。所述壳体内充满发泡后的隔音泡沫。所述壳体的内壁上铺贴有隔音棉。还包括第二电子膨胀阀和第四电子膨胀阀,第二电子膨胀阀与第一电子膨胀阀并联,第四电子膨胀阀与第三电子膨胀阀并联。还包括第一单通阀和第二单通阀,第一单通阀与第一电子膨胀阀并联,第二单通阀与第三电子膨胀阀并联。本实用新型在传统的冷媒流向切换装置的基础上以电子膨胀阀替代四通阀,并增设隔音泡沫和隔音棉,从而达到降低噪音的效果;在用于空调系统运行过程可以进行冷媒流向的自由转换,实现空调系统同时制冷制热功能,另外通过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实现室内机的冷媒流量的调节。本实用新型通过三种措施同时作用来改善传统的冷媒流向转换装置在冷媒流向切换时产生的噪音问题和流量分配调节。首先是使用消音器来降低冷媒在管路中流动时产生的噪音,其次是使用隔音泡沫和隔音棉将整个装置的管路系统包裹密封起来,进一步降低冷媒在管路中流动时产生的噪音,第三,采用了电子膨胀阀,通过调节电子膨胀阀开度实现冷媒流量调节,同时也避免了传统的四通阀在换向时的高噪音。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来调节系统冷媒的分配,使空调系统达到冷媒的最佳分配,有效改善传统的冷媒转换装置只能实现冷媒流向转换而不能实现冷媒流量控制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改善传统的冷媒转换装置在冷媒流向切换时产生的噪音问题,使三管制热回收空调系统在实用过程中更加舒适,也使三管制热回收空调机组有更加广泛的市场需求。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工作噪声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第一电子膨胀阀,2为第二电子膨胀阀,3为第三电子膨胀阀,4为第四电子膨胀阀,5为毛细管,6为第一消音器,7为第二消音器,9为第三消音器,10为液管,11为低压气管,12为高压气管,13为室内机连接气管,20为壳体,22为第一单通阀,M为第二单通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第一实施例参见图1,本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包括低压气管11和高压气管12以及室内机连接气管13、第一电子膨胀阀1、第三电子膨胀阀3、毛细管5、第一消音器6、第二消音器7和第三消音器9。第一电子膨胀阀1的一端经过第一消音器6后与低压气管11连接,第一电子膨胀阀1的另一端经过第三消音器9后与室内机连接气管13连接;第三电子膨胀阀3与毛细管 5并联后的一端经过第二消音器7后与高压气管12连接,第三电子膨胀阀3与毛细管5并联后的另一端经过第三消音器9后与室内机连接气管13连接。[0028]第一电子膨胀阀1、第三电子膨胀阀3、毛细管5、第一消音器6、第二消音器7和第三消音器9以及低压气管11、高压气管12和室内机连接气管13各自的连接端设置在壳体 20内。上述的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还包括液管10,液管10贯穿壳体20。本实施例中的壳体20可以采用钣金件或塑料件制成。壳体20内充满发泡后的隔音泡沫。隔音泡沫把在第一电子膨胀阀1、第三电子膨胀阀3、毛细管5、第一消音器6、第二消音器7和第三消音器9、低压气管11、高压气管12、 液管10、室内机连接气管13发泡包裹。为了进一步提高隔音效果,在壳体20的内壁上铺贴有隔音棉。本实施例中的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通过液管、低压气管、高压气管、室内机连接气管可以与室内机、室外机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空调系统。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当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与室内机和室外机连接好之后,打开第一电子膨胀阀1并关闭第三电子膨胀阀3,实现低压气管11与室内机连接气管13导通连接,室内机处于制冷状态。打开第三电子膨胀阀3并关闭第一电子膨胀阀1实现高压气管7与室内机连接气管13导通连接,室内机处于制热状态。通过调节第一电子膨胀阀1和第三电子膨胀阀3的开度,可以实现空调系统的冷媒流量的调节。第二实施例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的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除了包括第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之外,还包括第二电子膨胀阀2和第四电子膨胀阀4,第二电子膨胀阀2与第一电子膨胀阀1并联,第四电子膨胀阀4与第三电子膨胀阀3并联。当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与室内机和室外机连接好后,打开第一电子膨胀阀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2,并关闭第三电子膨胀阀3和第四电子膨胀阀4,实现低压气管11 与室内机连接气管13导通连接,室内机处于制冷状态。打开第三电子膨胀阀3和第四电子膨胀阀4并关闭第一电子膨胀阀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2,实现高压气管7与室内机连接气管 13导通连接,室内机处于制热状态。通过调节第一电子膨胀阀1和第三电子膨胀阀3的开度实现系统冷媒流量的调节。其余未述部分见第一实施例,不再重复。第三实施例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的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除了包括第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之外,还包括第一单通阀22和第二单通阀M,第一单通阀22与第一电子膨胀阀1 并联,第二单通阀M与第三电子膨胀阀3并联。当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与室内机和室外机连接好后,打开第一电子膨胀阀1和第一单通电磁阀22并关闭第三电子膨胀阀3和第二单通电磁阀24,实现低压气管 11与室内机连接气管13导通连接,室内机处于制冷状态。打开第三电子膨胀阀3和第二单通电磁阀M并关闭第一电子膨胀阀1和第一单通电磁阀22实现高压气管7与室内机连接气管13导通连接,室内机处于制热状态。通过调节第一电子膨胀阀1和第三电子膨胀阀3 的开度实现系统冷媒流量的调节。其余未述部分见第一实施例,不再重复。
权利要求1.一种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包括低压气管(11)和高压气管(1 以及室内机连接气管(13),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一电子膨胀阀(1)、第三电子膨胀阀(3)、毛细管(5)、 第一消音器(6)、第二消音器(7)和第三消音器(9);第一电子膨胀阀(1)的一端经过第一消音器(6)后与低压气管(11)连接,第一电子膨胀阀(1)的另一端经过第三消音器(9)后与室内机连接气管(1 连接;第三电子膨胀阀( 与毛细管(5)并联后的一端经过第二消音器(7)后与高压气管 (12)连接,第三电子膨胀阀( 与毛细管( 并联后的另一端经过第三消音器(9)后与室内机连接气管(1 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1)、第三电子膨胀阀(3)、毛细管(5)、第一消音器(6)、第二消音器(7)和第三消音器 (9)以及低压气管(11)、高压气管(1 和室内机连接气管(1 各自的连接端设置在壳体 (20)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液管(10), 液管(10)贯穿壳体(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壳体00)内充满发泡后的隔音泡沫。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壳体00)的内壁上铺贴有隔音棉。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二电子膨胀阀⑵和第四电子膨胀阀G),第二电子膨胀阀⑵与第一电子膨胀阀⑴并联,第四电子膨胀阀⑷与第三电子膨胀阀⑶并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一单通阀0 和第二单通阀(M),第一单通阀0 与第一电子膨胀阀(1)并联,第二单通阀04)与第三电子膨胀阀(3)并联。
专利摘要一种冷媒流向转换与流量控制装置,包括低压气管和高压气管以及室内机连接气管、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三电子膨胀阀、毛细管、第一消音器、第二消音器和第三消音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的一端经过第一消音器后与低压气管连接,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经过第三消音器后与室内机连接气管连接;第三电子膨胀阀与毛细管并联后的一端经过第二消音器后与高压气管连接,第三电子膨胀阀与毛细管并联后的另一端经过第三消音器后与室内机连接气管连接。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三电子膨胀阀、毛细管、第一消音器、第二消音器和第三消音器以及低压气管、高压气管和室内机连接气管各自的连接端设置在壳体内。本实用新型具有操作灵活和工作噪声低的特点。
文档编号F24F13/24GK201954856SQ20102066176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5日
发明者冯明坤, 刘红斌, 孙先金, 林铖志, 熊美兵, 苏文涛, 马熙华 申请人: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