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混合热化节能燃气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98411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混合热化节能燃气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混合热化节能燃气炉。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公报公开了公开号为CN201434383号的专利文件,该技术方案是这样 的鼓风机通过风管将空气输送入燃烧气的下腔体,并通过带斜孔的中层件进入上腔体内, 燃气通过主气管直接送入上腔体内,与空气混合,这是该燃烧气的唯一燃气与空气的混合 室。一次混合后的混合气体通过上层件进入聚火圈燃烧,此时,只是一个燃烧过程,而不是 燃气与空气的第二次混合。该技术方案存在如下不足之处(1)该燃气炉主要用于商用燃 气炉,由于它没有设置带风火种,燃烧器在燃烧时火种会被鼓风机产生的强风吹熄,导致燃 烧器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时出现重复点火现象;(2)由于燃气与空气只有一次预混合,空 气从底板吹入,燃气从中部流入,空气与燃气难以达到充分均勻的混合,从而,出现燃烧器 的火焰不稳定,热效率较低;(3)由于预热环管离炉体顶部距离较远,环管空间较窄,吸收 余热较慢,燃气不能迅速被气化,耗能较多。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节能的双混合热化节能燃气炉,它能真正 实现燃气与空气的二次旋风热化混合,并具有安全的防风火种设施。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双混合热化节能燃气炉,包括风罩7、燃气入气管8、喷火板1和聚火圈2,鼓风 机产生的气流从风罩7下端口吹入风罩7内,所述风罩7上部与气缸5下部外侧相连接,位 于风罩7内部的第1混合杯6上部与气缸7内环相连接并在气缸5内形成密封气腔15,在 第1混合杯6内底部中央设有分气罩4,在第1混合杯6内、分气罩4的上方设有第2混合 杯3,该第2混合杯3外环上部与气缸5内环上部相连接,第2混合杯3内环上部装有喷火 板1,形成第2混合腔14,喷火板1外环周上连接有聚火圈2,密封气腔15通过弯管10和出 气咀9与分气罩4内腔贯通连接,燃气入气管8穿过风腔17与密封气腔15贯通连接;在聚 火圈2顶部一侧装有火种喷火头20,该火种喷火头20内设有喷火腔21,其腔口向着喷火板 1,喷火腔21、通过出风接头22、输风管23、取风咀M与风罩7内腔贯通连接,喷火腔21还 接燃气输气管25。所述喷火板1从外往内分别设有第1圈喷火孔11、第2圈喷火孔12和第3圈喷火 孔13。所述分气罩4罩身圆周上水平设有1-2排分气孔。所述第1混合杯6杯身周围上水平设有3-5排同向的进风斜孔,这些斜孔的中轴 线与第1混合杯6的法线之间的夹角为35° -55°角。所述第2混合杯3杯身圆周上水平设有3-5排同向的进风斜孔,这些斜孔的中轴 线与第2混合杯3的法线之间的夹角为35° -55°角。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0010](1)由于设有第1混合腔和第2混合腔且腔壁设有多排斜孔,使燃气与空气实现 真正的两次旋风混合,在混合过程中不断吸热,因而,使进入喷火板的混合气体混合得更均 勻、燃烧得更充分,故节能、热效率高。(2)由于在第1、2混合杯外围设有密封气腔,使从外面进入的低温燃气不断吸热, 迅速而充分地热化,有利于空气助燃。(3)本实用新型所设的火种喷火头是一种防风火种,它由独立的输风管和燃气输 气管供给空气和燃气,故具有防强风的效果。在操作过程中,当操作员关闭主气开关时不会 发生火种被强风吹熄而需重复点火的现象,故使用方便、安全性高。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双混合热化节能燃气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阐述。参见图1所示,一种双混合热化节能燃气炉由喷火板1、聚火圈2、第2混合杯3、 分气罩4、气缸5、第1混合杯6、风罩7、燃气入气管8、出气咀9、弯管10、火种喷火头20组 成,风罩7上部与气缸5下部外侧相连接,位于风罩7内部的第1混合杯6上部与气缸7内 环相连接并在气缸5内形成密封气腔15,在第1混合杯6内底部中央设有分气罩4,在第1 混合杯6内、分气罩4的上方设有第2混合杯3,该第2混合杯3外环上部与气缸5内环上 部相连接,第2混合杯3内环上部装有喷火板1,形成第2混合腔14,喷火板1外环周上连 接有聚火圈2,密封气腔15通过弯管10和出气咀9与分气罩4内腔贯通连接,燃气入气管 8穿过风腔17与密封气腔15贯通连接;在聚火圈2顶部一侧装有火种喷火头20,该火种喷 火头20内设有喷火腔21,其腔口向着喷火板1,喷火腔21、通过出风接头22、输风管23、取 风咀M与风罩7内腔贯通连接,喷火腔21还接燃气输气管25。在分气罩4罩身圆周上水 平设有1排分气孔,其作用在于把进入分气罩4内的燃气平均分布地送出第1混合腔16内, 第1混合杯6杯身圆周上水平设有4排同向的进风斜孔,这些斜孔的中轴线与第1混合杯 6的法线之间的夹角为35-55度,其作用在于把分气罩4出来的燃气与空气旋转混合。在 第2混合杯3杯身圆周上水平设有4排同向的进风斜孔,这些斜孔的中轴线与第2混合杯 3的法线之间的夹角为35-55度,其作用在于把在第1混合腔16中混合的燃气与空气进一 步旋转混合。喷火板1从外往内分别设有第1圈喷火孔11、第2圈喷火孔12、第3圈喷火 孔13,其作用在于把第2混合腔14混合且热化了的燃气与空气进行喷射燃烧。其中,火焰 由喷火板1的第一圈喷火孔11的喷射方向斜向外顺着聚火圈2内壁向上方燃烧,第二圈喷 火孔12喷射方向斜向外,燃烧时其火焰与第一圈喷火孔11的火焰集合在一起,形成在喷火 板1上方进行相互助燃聚热,使火力更强,第三圈喷火孔13喷射于中间范围,使受热体能够 均勻受热。由于燃气炉持续燃烧,气缸5内的密封气腔15会吸收余热使流经腔内的燃气热 化,喷火板1和第2混合杯3会吸收余热使第2混合腔14内已经第一次混合的燃气与空气 作第二次混合并进一步热化,达到最佳的燃烧态势并由喷火板1喷射燃烧,从而达到高效、 节能的效果。本双混合热化燃气炉的操作全过程如下[0017]燃气由燃气入气管8进入密封气腔15进行热化处理,经弯管10及出气咀9输送至 分气罩4,并由其分气孔平均分布输入第1混合腔16,与此同时,鼓风机将风从风罩7底部 的入风口进入风腔17,经过第1混合杯6杯身圆周上的四排斜孔进入第1混合腔16与经热 化的燃气进行初步旋转混合,此时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经过第2混合杯3杯身圆周上的 四排斜孔进入第2混合腔14,并通过喷火板1和第2混合杯3吸收在燃气炉持续燃烧时产 生的高温热量,形成一个高温混合腔,即第2混合腔14,使其进行二次热化处理及二次高温 旋转混合以达到完全混合的效果,经过喷火板1圆周上的三圈喷火斜孔喷射燃烧,聚火圈2 的作用在于使混合气体在喷火板1上燃烧时,火焰集中在聚火圈2内部范围,从而达到火力 集中、强猛、高效、节能的效果。在实际使用中可在主气开关前端安装一个燃气调节开关,以确保燃气与空气的混 合保持最佳比例。其中第1混合杯6的斜孔比第2混合杯3的大,这种结构可加大风压,提 高风源利用率,减低风源功率,从而节省电能。经国家燃气用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本实用新型产品的烟气中一氧化碳 含量(Sl=I)为0. 01低于国家标准(=<0. 1)10倍。用本实用新型产品对某些酒店宾馆的商用燃气炉进行改造,实测结果为改造后 节能:35-48 %。
权利要求1.一种双混合热化节能燃气炉,包括风罩(7)、燃气入气管(8)、喷火板(1)和聚火圈 O),鼓风机产生的气流从风罩(7)下端口吹入风罩(7)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罩(7)上部 与气缸( 下部外侧相连接,位于风罩(7)内部的第1混合杯(6)上部与气缸(5)内环相 连接并在气缸(5)内形成密封气腔(15),在第1混合杯(6)内底部中央设有分气罩,在 第1混合杯(6)内、分气罩的上方设有第2混合杯(3),该第2混合杯( 外环上部与 气缸(5)内环上部相连接,第2混合杯(3)内环上部装有喷火板(1),形成第2混合腔(14), 喷火板(1)外环周上连接有聚火圈O),密封气腔(1 通过弯管(10)和出气咀(9)与分气 罩内腔贯通连接,燃气入气管(8)穿过风腔(17)与密封气腔(15)贯通连接;在聚火圈 (2)顶部一侧装有火种喷火头(20),该火种喷火头00)内设有喷火腔(21),其腔口向着喷 火板(1),喷火腔(21)、通过出风接头(22)、输风管(23)、取风咀04)与风罩(7)内腔贯通 连接,喷火腔还接燃气输气管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混合热化节能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喷火板(1)从外 往内分别设有第1圈喷火孔(11)、第2圈喷火孔(12)和第3圈喷火孔(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混合热化节能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罩(4)罩身 圆周上水平设有1-2排分气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混合热化节能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混合杯(6)杯 身周围上水平设有3-5排同向的进风斜孔,这些斜孔的中轴线与第1混合杯(6)的法线之 间的夹角为35° -55°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混合热化节能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混合杯(3)杯 身圆周上水平设有3-5排同向的进风斜孔,这些斜孔的中轴线与第2混合杯(3)的法线之 间的夹角为35° -55°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混合热化节能燃气炉,它能真正实现燃气与空气的二次旋风热化混合,并具有安全的防风火种设施。该燃气炉的风罩上部与气缸下部外侧相连接,位于风罩内部的第1混合杯上部与气缸内环相连接并在气缸内形成密封气腔,在第1混合杯内底部中央设有分气罩,在第1混合杯内、分气罩的上方设有第2混合杯,该第2混合杯外环上部与气缸内环上部相连接,第2混合杯内环上部装有喷火板,形成第2混合腔,喷火板外环周上连接有聚火圈,密封气腔通过弯管和出气咀与分气罩内腔贯通连接,燃气入气管穿过风腔与密封气腔贯通连接,在聚火圈顶部一侧装有防风火种。
文档编号F24C3/08GK201909355SQ20102070133
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31日
发明者冯国科, 李根华 申请人:冯国科, 李根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