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11031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盘绕在燃气热水器水箱体外表面的盘管与进出水管采用串联结构,即直接利用出水管或者进水管作盘管,盘绕着水箱体外表面以降低水箱体表面的温度。 由于水管的粗细决定于热水器所需的水流量,流量越大,使用的水管就越粗,因而水管的耗材量就越大,致使热交换器的产品成本高居不下。为克服这些缺陷,对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进行了研制。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它能优化水管分布结构,进一步控制产品成本,并能有效降低燃气热水器水箱体表面的温度。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水箱体、进水管、出水管、 U型管、换热直管、翅片,换热直管穿过翅片上的通孔将翅片固定在换热直管上,相邻换热直管之间通过U型管连通形成换热通道,换热直管和翅片固定在水箱体内腔一端部,换热通道进水口与进水管出水端连通,换热通道出水口与出水管进水端连通,它还包括盘管,所述盘管盘绕在水箱体一端部以外的表面,盘管进水口与进水管出水端连通,盘管出水口与出水管进水端连通,盘管的横截面积小于进水管、出水管、U型管、换热直管的横截面积。所述进水管、出水管、U型管、换热直管的横截面积相等。所述盘管进水口、盘管出水口分别通过焊接与进水管出水端、出水管进水端连通。所述盘管进水口通过螺母拧紧焊接在进水管出水端上的螺栓与进水管出水端连通,盘管出水口通过螺母拧紧焊接在出水管进水端上的螺栓与出水管进水端连通。所述盘管进水口端头、盘管出水口端头上分别设有镦头,镦头上均套有密封圈。所述水箱体、进水管、出水管、U型管、换热直管、翅片、盘管均为铜制成或均为铝合金制成。所述盘管为铝合金制成或为铜制成,水箱体、进水管、出水管、U型管、换热直管、翅片为铜制成或为铝合金制成。所述翅片为铝合金制成,水箱体、进水管、出水管、U型管、换热直管、盘管为铜制成。所述盘管、翅片为铝合金制成,水箱体、进水管、出水管、U型管、换热直管为铜制成。所述U型管、换热直管、翅片为铝合金制成,水箱体、进水管、出水管、盘管为铜制成。本实用新型同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1、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盘管与进水管、出水管的并联连接方式,盘管盘绕在水箱体外表面,盘管进水口与进水管出水端连通,盘管出水口与出水管进水端连通,盘管的横截面积小于进水管、出水管、U型管、换热直管的横截面积。故它能优化水管分布结构,有效控制产品成本,并能降低水箱体外表面的温度。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爆炸图;图3为图1的左视图;图4为图1中盘管进水口 13与进水管出水端10的连接结构图;图5为图1中盘管进水口 13与进水管出水端10的连接结构爆炸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参看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附图5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水箱体1、进水管2、出水管3、U型管4、换热直管5、翅片6、螺母15、螺栓16。换热直管5穿过翅片6上的通孔将翅片6固定在换热直管5上,相邻换热直管5 之间通过U型管4连通形成换热通道7,换热直管5和翅片6固定在水箱体1内腔一端部, 换热通道进水口 8与进水管出水端10连通,换热通道出水口 9与出水管进水端11连通,进水管出水端10、出水管进水端11分别焊接有螺栓16。盘管12盘绕在水箱体1 一端部以外的表面,盘管进水口 13端头、盘管出水口 14端头分别冲压制造一个镦头17,镦头17前侧设置有密封圈18,镦头17后侧套有螺母15。将前后分别装有密封圈18、镦头17的盘管进水口 13端头插入焊接在进水管出水端10的螺栓16的通孔内,并用螺母15拧紧螺栓16,使得盘管进水口 13与进水管出水端10连通。同理,将前后分别装有密封圈18、镦头17的盘管出水口 14端头插入焊接在出水管进水端11的螺栓16的通孔内,并用螺母15拧紧螺栓 16,使得盘管出水口 14与出水管进水端11连通。其中,进水管2、出水管3、U型管4、换热直管5的横截面积相等,而盘管12的横截面积小于进水管2、出水管3、U型管4、换热直管 5的横截面积。本实用新型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的水箱体1、进水管2、出水管3、U型管4、换热直管5、翅片6、盘管12可以全为铜制成或全为铝合金制成;也可以是盘管12为铝合金制成,水箱体1、进水管2、出水管3、U型管4、换热直管5、翅片6为铜制成,或者盘管12为铜制成,水箱体1、进水管2、出水管3、U型管4、换热直管5、翅片6为铝合金制成;也可以是翅片6为铝合金制成,水箱体1、进水管2、出水管3、U型管4、换热直管5、盘管12为铜制成; 或者盘管12、翅片6为铝合金制成,水箱体1、进水管2、出水管3、U型管4、换热直管5为铜制成;或者U型管4、换热直管5、翅片6为铝合金制成,水箱体1、进水管2、出水管3、盘管 12为铜制成。工作时,冷水从进水管2的进水管出水端10流入,一部分冷水从换热通道进水口 8流入换热通道7中进行加热,并从换热通道出水口 9流入出水管3中,供用户使用 ’另一部分冷水从盘管进水口 13流入盘管12,通过水箱体1的外壁吸收水箱体腔内燃气燃烧产生的热量后,经盘管出水口 14流至出水管3中,供用户使用。实施例二,参看附图6、附图7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水箱体1、进水管2、出水管3、 U型管4、换热直管5、翅片6。换热直管5穿过翅片6上的通孔将翅片6固定在换热直管5上,相邻换热直管5之间通过U型管4连通形成换热通道7,换热直管5和翅片6固定在水箱体1内腔一端部, 换热通道进水口 8与进水管出水端10连通,换热通道出水口 9与出水管进水端11连通,盘管12盘绕在水箱体1 一端部以外的表面,盘管进水口 13直接焊接在进水管出水端10上, 使盘管进水口 13与进水管出水端10连通,盘管出水口 14直接焊接在出水管进水端11上, 使盘管出水口 14与出水管进水端11连通。其工作过程及其它与实施例一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权利要求1.一种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它包括水箱体(1)、进水管(2)、出水管(3)、U型管 (4)、换热直管(5)、翅片(6),换热直管(5)穿过翅片(6)上的通孔将翅片(6)固定在换热直管(5)上,相邻换热直管(5)之间通过U型管(4)连通形成换热通道(7),换热直管(5)和翅片(6 )固定在水箱体(1)内腔一端部,换热通道进水口( 8 )与进水管出水端(10 )连通,换热通道出水口(9)与出水管进水端(11)连通,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盘管(12),所述盘管(12) 盘绕在水箱体(1) 一端部以外的表面,盘管进水口(13)与进水管出水端(10)连通,盘管出水口( 14 )与出水管进水端(11)连通,盘管(12 )的横截面积小于进水管(2 )、出水管(3 )、U 型管(4)、换热直管(5)的横截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2)、出水管 (3 )、U型管(4)、换热直管(5 )的横截面积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管进水口(13)、 盘管出水口(14)分别通过焊接与进水管出水端(10)、出水管进水端(1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管进水口(13)通过螺母(15)拧紧焊接在进水管出水端(10)上的螺栓(16)与进水管出水端(10)连通,盘管出水口( 14)通过螺母(15)拧紧焊接在出水管进水端(11)上的螺栓(16)与出水管进水端 (11)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管进水口(13)端头、盘管出水口(14)端头上分别设有镦头(17),镦头(17)上均套有密封圈(1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体(1)、进水管 (2)、出水管(3)、U型管(4)、换热直管(5)、翅片(6)、盘管(12)均为铜制成或均为铝合金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管(12)为铝合金制成或为铜制成,水箱体(1)、进水管(2)、出水管(3)、U型管(4)、换热直管(5)、翅片(6)为铜制成或为铝合金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6)为铝合金制成,水箱体(1)、进水管(2)、出水管(3)、U型管(4)、换热直管(5)、盘管(12)为铜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管(12)、翅片(6) 为铝合金制成,水箱体(1)、进水管(2)、出水管(3)、U型管(4)、换热直管(5)为铜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管(4)、换热直管(5)、翅片(6)为铝合金制成,水箱体(1)、进水管(2)、出水管(3)、盘管(12)为铜制成。
专利摘要一种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它包括水箱体、进水管、出水管、U型管、换热直管、翅片,换热直管穿过翅片上的通孔将翅片固定在换热直管上,相邻换热直管之间通过U型管连通形成换热通道,换热直管和翅片固定在水箱体内腔一端部,换热通道进水口与进水管出水端连通,换热通道出水口与出水管进水端连通,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盘管,所述盘管盘绕在水箱体一端部以外的表面,盘管进水口与进水管出水端连通,盘管出水口与出水管进水端连通,盘管的横截面积小于进水管、出水管、U型管、换热直管的横截面积。具有优化水管分布结构,有效控制产品成本,及降低燃气热水器燃烧室壳体外表面温度的特点。
文档编号F24H9/14GK202083118SQ20112018152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日
发明者叶远璋, 李艳颜 申请人: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