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22617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机上使用的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空气调节机上使用的热交换装置,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下述装置具有相互对置并邻接配置的第一热交换器和有效长度比第一热交换器更短的第二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的侧面上设有在其散热片的前面侧或背面侧的通风面上弯折的L型的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同侧的侧面上,设有其第一热交换器侧向冷媒管的突出方向弯折的L型的第二安装板,通过使两安装板的相互对置的部分(通风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上设置的卡合孔和卡止爪相互卡止,第二热交换器被定位在比第一热交换器的侧面退后的高度不同的位置上。
此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机,其热交换器包括等间隔平行排列的多个散热片;以及垂直所述散热片的冷媒管,冷媒管的端部由发卡状(U状)的连接管连接,并且侧部包括钢板构成的侧板,通过以螺钉穿过构成侧板的上部侧板和下部侧板的螺纹孔中进行螺纹固定,热交换器被固定在空气调节机的外壳和内部的隔板上(参照专利文献2的说明书第0017段)。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147488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317099号可是,对于有效长度不同的两个热交换器,当以其多个散热片的端缘形成的通风面相互对置邻接配置的状态、将两者组合为一体时,由于U状的连接管钎焊在从两热交换器侧面上的安装板突出于侧方的冷媒管的管端,所述连接管成为障碍,使两热交换器的安装板之间的连接作业变得复杂。专利文献I中为使两个热交换器的组装作业容易进行,将两个热交换器安装固定在不同高度,但是这样就不能满足将两热交换器的安装位置在侧面上拉平的要求。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多个热交换器的组装作业容易进行的热交换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热交换装置具有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包括平行排列的多个散热片以及贯穿所述散热片的多级冷媒管,两热交换器的通风面相互对置、邻接配置而成为一体,一体化的两热交换器能收容在空气调节机的外壳中。按照所述热交换装置,固定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侧面上的第一安装板,与固定在第二热交换器的侧面上的第二安装板相互对置连接固定,所述第一安装板具有大小能与第二安装板对置连接固定的空间,该空间上形成有多级插入孔,所述多级插入孔可供从所述第二安装板突出于侧方的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多级冷媒管的管端插入。按照上述结构,由于第一安装板具有大小能与第二安装板对置连接固定的空间,且该空间上形成有可供从所述第二安装板突出于侧方的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多级冷媒管的管端插入的多级插入孔,所以能够将第二热交换器的冷媒管的管端插入第一安装板的插入孔,从而将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相互对置连接固定。因此,将两热交换器的安装位置在侧面上拉平,可以使多个热交换器容易组装。此时,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形成的多级插入孔,其孔径大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冷媒管的管端径,并且所述多级插入孔中至少一部分的插入孔上,形成有将所述冷媒管的端部引导到规定的位置的导向壁。按照上述结构,由于第一安装板上形成的多级插入孔的孔径大于第二热交换器的冷媒管的管端的直径,所以即使第二热交换器的冷媒管的管端从第二安装板呈多级突出,也可以将这些管端容易地插入第一安装板的插入孔。另外,由于多个插入孔中、至少一部分的插入孔上,形成有将第二热交换器的冷媒管的管端引导到规定的位置的导向壁,所以能 够将第二热交换器的冷媒管的管端容易且准确地在规定位置上定位。因此,也可以简单地进行其后的U状连接管的钎焊作业。此时,多个插入孔中、至少一部分的插入孔上如果存在导向壁,即使不是全部的插入孔上都有导向壁,也可以将第二安装板侧的冷媒管的一部分管端定位,其余的管端会跟随所述定位,结果全部的管端得到定位。其中,插入孔的导向壁的形状只要是插入孔中、从直径大于管端径的大径部分向定位部导向,可以是任意的形状,例如从大径部分具有L型的定位用钩孔部的形状,或者,形成从大径部朝向冷媒管的管端的定位部分变细的锥状。锥状导向壁的情况下,即使管端以少许偏移状态插入插入孔,由于能沿锥状的导向壁移动到定位部,所以能够容易地在规定的位置上定位。优选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中任意一方的安装板上形成有临时固定两热交换器的卡合爪,且另一方的安装板上形成有与所述卡合爪卡合的卡合孔。这样,能容易地将第二热交换器针对第一热交换器临时固定,作业中第二热交换器不会落下,还可以良好地进行其后的U状连接管的钎焊作业。优选所述卡合爪形成在第二安装板上、并位于冷媒管的突出的管端的侧方,所述卡合孔形成在第一安装板上、并在所述插入孔的一部分上以切口方式形成。这样,不必在插入孔之外单独形成卡合孔,第一安装板上的开孔作业也容易进行。此时,卡合孔可以形成在具备导向壁的插入孔上,由于卡合孔可以通过卡合爪定位,所以带有卡合孔的插入孔上可以不设导向壁。优选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上形成有用于连接固定两者的连接孔,所述各连接孔使插入这些连接孔以连接两者的连接销与冷媒管的管长方向平行,并且所述各连接孔配置在各安装板的板面方向上比所述冷媒管的管端的插入孔的位置更靠外侧。这样,由于两安装板的连接方向不是与冷媒管的管端垂直的方向,不会碰到U状的连接管,所以能不损伤管端且容易进行连接作业。优选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大小设定为其两端能与所述空气调节机的外壳以及配置在所述空气调节机内部的隔板连接固定。这样,由于以第一安装板安装在空气调节机的外壳和隔板等结构件上,所以作为结构件的骨架更为牢固。所述外壳可以是构成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的外廓的外壳。这样,可以将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的外壳与热交换器牢固连接。此外,即使外壳是构成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外廓的外壳,也可以具有同样的效果。本发明还提供以下的组装方法。即,将第一热交换器组装固定在空气调节机的外壳上,并将第二热交换器根据需要,与第一热交换器的通风面相互对置邻接配置,使两热交换器一体化,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具有平行排列的多个散热片和贯穿所述散热片的多级冷媒管,第二热交换器具有与第一热交换器同样平行排列的多个散热片和贯穿所述散热片的多级冷媒管。此时,将固定在第一热交换器的侧面上的第一安装板的大小形成为能连接固定在空气调节机的外壳或其内部配置的隔板等结构件上,将第一安装板连接固定在所述结构件上,并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侧面上固定第二安装板,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形成大小能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对置连接固定的空间,当使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的通风面对置而 形成一体时,在所述空间对应从所述第二安装板突出于侧方的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多级冷媒管的管端,形成能使所述管端插入的多级插入孔,使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安装板与第一安装板的空间部分相互对置,并将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冷媒管的管端插入所述插入孔,将两者连接固定组装。根据上述组装方法,由于将第二热交换器的冷媒管的管端插入第一安装板的多级插入孔,使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安装板与第一安装板的空间部分相互对置,将两者连接固定进行组装,所以能够将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的侧面对齐,以将两者容易地连接固定。此时,优选使第一安装板上形成的多级插入孔的孔径大于第二热交换器的冷媒管的管端径,并且多级插入孔中至少一部分的插入孔上,形成将所述冷媒管的端部导向规定的位置的锥状导向壁,以容易地对所述管端的插入进行导向。在第二热交换器与第一热交换器不进行一体化、而仅仅把第一热交换器固定在外壳等结构件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安装板也可以不形成供第二热交换器的管端插入的插入孔而使用。这样,热交换器的列数少,即使在没有第二热交换器的规格中,也可以不用在第一安装板上形成插入孔、而使用相同形状的第一安装板,可以实现模具的通用化。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由于第一安装板具有大小能与第二安装板对置连接固定的空间,且该空间上形成有能使从所述第二安装板突出于侧方的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多级冷媒管的管端插入的多级插入孔,所以通过将第二热交换器的冷媒管的管端插入第一安装板的插入孔,可以使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相互对置连接固定。因此,使两热交换器的安装位置在侧面上拉平,可以将多个热交换器容易地进行组装。


图I是将本实施方式中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分解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将图I的室外机的结构部件进一步分解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热交换装置的组装状态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一个方向观察的组装后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5是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组装后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的组装状态的放大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I室外机2外壳3隔板4电子元件
5热交换装置6 底板8 右侧面板9 左侧面板10 螺钉11 第一热交换器IlA 第一热交换器的通风面12 第二热交换器12A 第二热交换器的通风面13 第一安装板14 第二安装板16 冷媒管16a 管端17 安装肋20 传感器安装部21 插入孔22 连接管23 空间25 插入孔25a 大径部分26 导向壁。
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

在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上应用本发明的热交换装置的实施方式。如图I和图2所示,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具有构成室外机I外廓的外壳2,外壳2的内部通过隔板3被分为内置有压缩机(未图不)和电子兀件4的压缩机室2A,以及内置有热交换装置5和与热交换装置5相对配置的送风机(未图示)的热交换器室2B。压缩机和热交换装置5为制冷循环构成部件,通过未图示的冷媒管连接。外壳2由底板6、上面板(省略图不)、前面板(省略图不)、背面板(省略图不)和左右的侧面板(右侧面板8、左侧面板9)形成为箱状。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前面板侧作为前侧、背面板侧作为后侧,并将从前面板到与背面板相对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此外,将右侧面板侧作为右侧、左侧面板侧为左侧,把右侧面板8和左侧面板9相对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从前面侧观察,隔板3配置在右侧。压缩机室2A是被隔板3、未图示的前面板和右侧面板8包围的空间。热交换器室2B是被隔板3、未图示的前面板、左侧面板9和背面板包围的空间。热交换装置5具有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送风机配置在热交换器室2B的前面侧。隔板3直立设置在底板6上,并利用螺钉或者焊接等固定手段牢固固定。左右的侧面板(右侧面板8、左侧面板9)的下部通过螺钉10被牢固固定在底板6上。侧面板(右侧面板8、左侧面板9)向前面侧和/或背面侧适当弯曲,从上方观察时形状为-形或L形。未图示的前面板上形成送风机(省略图示)的排气口,从背面侧由送风机吸入的空气通过热交换装置5的通风面11A、12A后从排气口排放到外部。未图示的背面板由格栅状的金属网等构成,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所述网状。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的通风面11A、12A相互对置并邻接配置,两 热交换器11、12构成一体化且能收容于外壳2的热交换器室2B。更具体而言,通过将第一热交换器11的背面侧的通风面IlA与第二热交换器12的前面侧的通风面12A相互对置而邻接配置,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形成一体化,并收容在外壳2的热交换器室2B中。通过将固定在第一热交换器11的单侧侧面上的第一安装板13,与固定在第二热交换器12的单侧侧面上的第二安装板14,在冷媒管16的管长方向上相互对置而连接固定,使第一热交换器11与第二热交换器12 —体化。另外,在图I 图6中,例不的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都是单独一个热交换器,但也可以分别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具有分别平行排列的多个散热片15,以及贯穿该散热片15的纵向的多级冷媒管16,且设有接近左右两侧部的散热片15、用以在外壳等结构件上安装固定的安装板13、14。如图I所示,从前面侧观察,第一热交换器11的左侧端部向前面侧弯折为大体L形,并被收容在外壳中。第二热交换器12在第一热交换器11的背面侧,纵向多级排列有管长短于第一热交换器11的冷媒管16的冷媒管。另外,散热片15与冷媒管16形成一体化。例如,将冷媒管16穿过散热片15上形成的贯穿孔(省略图示),通过在冷媒管内插入未图示的扩径棒进行扩径,使冷媒管16在散热片15的贯穿孔上被压力接触固定,冷媒管16与散热片15形成一体化。由于将管长不同的两个冷媒管16同时扩径以便将两个热交换器一体化实际上非常困难,所以在将两个热交换器11、12分别成形后用侧部的安装板13、14将两者固定为一体。其中,在图I中,第一热交换器11的散热片15形成为纵向长的板状,散热片15的板面方向在主要部分上为前后方向。此外,由于第一热交换器11左侧部的散热片15整体向前面大致L形弯折,所以散热片15的板面方向成为左右方向。另一方面,冷媒管16在其管长方向垂直散热片15的板面的方向上贯穿散热片15而在水平方向上形成。冷媒管16形成为在散热片15的纵向上多级、前后方向上多列。冷媒管16的前后方向的排列数不一定是多列,也可以是单列。而且,由于在第一热交换器11中,散热片15的前后方向的端缘集中,恰好形成一个面,所以将所述散热片15的端缘上形成的面作为通风面11A。所述通风面IlA在第一热交换器11的前面侧和背面侧的两个面上形成。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送风机动作,风从第一热交换器11的背面侧流到前面侧。第二热交换器12中的通风面12A也是由散热片15的端缘形成的面,所述通风面12A在第二热交换器12的前面侧和背面侧的两个面上形成。所以,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送风机动作,风从第二热交换器12的背面侧通风面流到前面侧通风面。冷媒管16的管端16a贯穿左右侧部上固定的安装板后向侧方突出形成。所述管端相互间以U状的连接管22纵向和/或横向连通连接。冷媒管16的管端16a与U状的连接管22钎焊连接。安装在第一热交换器11的左右两侧上的安装板中、左侧的安装板(从背面侧观察的图I的立体图中位于右侧的安装板),利用螺钉牢固固定在底板6和左侧面板9上。右侧的安装板(从背面侧观察的图I的立体图中位于左侧的安装板)如图6所示,形成与第一热交换器11的纵向高度同等的高度而构成第一安装板13。
所述第一安装板13的板面方向与散热片15平行配置,其板面的端缘在冷媒管16的管长方向上向外侧呈L形弯折而构成安装肋17,两肋17上形成有用于在外壳的侧面板8、9和隔板3上进行固定的螺钉孔19。此外,第一安装板13的背面侧的端缘的一部分上形成切口,并且该切口部的壁面的一部分弯曲并形成肋状,作为安装温度传感器等传感器的安装部20。第一安装板13的前部侧上形成插入孔21,该插入孔21用以插入第一热交换器11的两列多级冷媒管16的管端16a,在该插入孔21中插入管端16a后,通过对管端16a进行扩径,将冷媒管16的管端16a固定在插入孔21上。所述冷媒管的管端16a上钎焊固定有U状的连接管22。在第一安装板13中、比U状的连接管22更靠背面侧设有空间23。所述空间23的大小能够使该空间23部分地与第二安装板14的板面对置而连接固定。所述空间23上形成有可供第二热交换器12的冷媒管16的管端16a插入的插入孔25。所述插入孔25在纵向形成多层,并插入从第二安装板14向冷媒管16的管长方向突出的、第二热交换器12的多级冷媒管16的管端16a。将第一安装板13和第二安装板14 一体化时,使第二热交换器12的前面侧的通风面12A与第一热交换器11的背面侧的通风面IlA对置,而后从第一热交换器11的冷媒管的管长方向中央侧朝向第一安装板13所处的管端一侧、移动第二安装板14使其对置,并将从第二热交换器12和第二安装板14突出的管端插入第一安装板13的插入孔25成为一体。另外,所述插入孔25的孔径大于第二热交换器12的冷媒管16的管端径16a,并且所述多级插入孔25中至少一部分的插入孔上,形成将所述冷媒管16的管端引导到规定的位置的导向壁26。图6所示插入孔25中、除了上下的一部分插入孔以外其他全部的插入孔25都包括大于冷媒管16的管端径的大径部分25a ;以及在所述大径部分上延续的、将冷媒管16的管端16a导向规定的位置的导向壁26。如后所述,未形成导向壁26的插入孔25,是因为开口形成将第一安装板13与第二安装板14对置后临时固定时的临时固定用的卡合孔32,所以省略了导向壁26。不必如本例所示,在基本所有的插入孔25上都形成导向壁26,只要在至少两处左右的插入孔25上形成导向壁26,即可以将冷媒管16的管端16a引导到规定的定位位置。此外,大径部分25a只要大于冷媒管16的管端径,不限形状。例如可以采用矩形、圆形、椭圆形等各种形状。图6例示了矩形的大径部分。导向壁26形成朝向冷媒管16的管端的定位位置变细的锥状。定位位置可以是插入孔25的下端、上端、甚至左右端的任意一方。图6中将大径部分25a设在插入孔25的上部,定位位置设定在插入孔25的下端,形成向下变细的锥状导向壁26。因此,即使冷媒管16的管端16a在插入孔25的大径部分25a中有少许偏移也能够插入插入孔25,而且,锥状的导向壁26使得冷媒管16的管端16a即使在有少许偏移的状态下插入插入孔25,也可以沿导向壁26移动到最下端的定位部,所以能容易地完成规定的位置上的定位。此外,第一安装板13的大小设定为,能够将外壳2与其内部配置的隔板3在两端连接固定,且第一安装板13通过螺钉19等牢固连接在这些结构件上,作为结构件的骨架变 得更牢固。第二热交换器12的左右两侧面上安装的安装板之中、与第一安装板13同侧配置的安装板构成第二安装板14。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安装板14与第二热交换器12的散热片15的板面方向前后宽度基本相同,在上下分割的状态下,第二安装板14纵向的尺寸较短。在图3所示示例中,为减少材料费用,第二安装板14的纵向长度设定为能够使第二热交换器12的多级冷媒管中四根左右的端管插入固定。但是,第二安装板14的纵向长度也可以长于图3和图6所示示例。此外,第二安装板14也可以上下不分割而成为一个整体。此外,第二安装板14的纵向上间隔形成多个插入孔29,以供第二热交换器12的多级冷媒管16的管端16a插入,管端16a插入该插入孔29后,通过对管端进行扩径,冷媒管16的管端被固定在插入孔29上。所述冷媒管16的管端在插入第一安装板13的大径的插入孔25后,U状的连接管22被钎焊固定,这样冷媒管16在被纵向连接后构成冷媒流路的一部分。另外,根据由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构成的冷媒流路,冷媒管16的管端的连接部存在各种连接方式。因此,U状的连接管22不限于纵向连接在第二热交换器12的冷媒管16的管端之间,也可以与第一热交换器11的冷媒管16的管端连接。在第一安装板13和第二安装板14任意一方的安装板上形成有用于临时固定两热交换器的卡合爪31,另一方的安装板上形成卡合于所述卡合爪31的卡合孔32。在图6的示例中,卡合爪31的前端在第二安装板14的板面方向上朝向管端16a的管长方向外侧弯折,形成向下的钩状。另一方面,在第一安装板13的最上层的插入孔25的下端上,与所述卡合爪31相对、开口形成卡合孔32。卡合孔32形成从插入孔25的下端朝向下方的细槽状,能使钩状的卡合爪31卡合。所述卡合孔32也可以形成在插入孔25以外的部位。此外,也可以使卡合孔32从第二安装板14、使卡合爪31从第一安装板13在管长方向突出于管中央侧,并使两者能够卡

口 ο
此外,第一安装板13和第二安装板14上分别形成有用于连接固定两者的连接孔34、35。各连接孔34、35配置在背面侧上、在各安装板13、14的板面方向上比冷媒管16的管端16a的插入孔25的位置更靠外侧,且设有插入各连接孔34、35中以连接两者的连接销36,所述连接销36与冷媒管16的管长方向平行。第一安装板13侧的连接孔34在第一安装板13的板面方向上且背面侧、能在纵向上下两处进行连接。与所述连接孔34相对的第二安装板14侧的连接孔35,形成在第二安装板14的前后方向上、背面侧的一部分向背面方向突出形成的连接片37上。连接销36的连接可以采用铆钉、螺栓、螺钉等各种连接手段,图6的示例使用螺钉。由于两安装板13、14的连接方向不是与冷媒管16的管端垂直的方向,所以不会碰到U状的连接管22,能够不损伤管端16a而容易地进行连接作业。下面,说明在室外机上热交换装置的组装方法。首先,本例的热交换装置的简要组装方法为根据需要,将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的通风面相互对置并邻接配 置,使两热交换器11、12 —体化。在这种情况下,固定在第一热交换器11侧面上的第一安装板13的大小为能在空气调节机的外壳或其内部配置的隔板3等结构件上连接固定,将第一安装板13连接固定在所述结构件上,并且在第一安装板13上形成大小能够使其与第二安装板14对置连接固定的空间,当需要将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的通风面对置而形成一体化时,使第二安装板14面向第一安装板13的空间,并将第二热交换器12的多级冷媒管16的管端插入第一安装板13的大径的插入孔25,连接固定并组装两热交换器11、12。此时,由于将第一安装板13上形成的多级插入孔25形成为大于第二热交换器12的冷媒管16的管端径,并且多级插入孔25中至少一部分的插入孔上,形成有将冷媒管16的端部向规定的位置引导的锥状的导向壁26,所以能够容易地插入引导管端并对其定位。此外,在不将第二热交换器12与第一热交换器11形成一体、而仅仅把第一热交换器11固定在外壳等结构件上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安装板13具有能连接于外壳和隔板3的宽度,所以能够将第一安装板13牢固连接在外壳等结构件上。此时,可以在不形成供第二热交换器12的管端插入的插入孔的情况下使用。因此,使第一安装板13的成形模具实现通用化,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以上为热交换装置组装方法的概要,若进一步具体说明热交换装置5的组装方法,则首先如图3所示,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3和第二安装板14侧的冷媒管16的管端16a开放的状态下,将第二热交换器12邻接配置在第一热交换器11的背面侧,并将第二热交换器12的冷媒管16的管端16a插入第一安装板13的大径的插入孔25。而后,将第二热交换器11向下方移动少许,从而使第二安装板14的卡合爪31卡合到第一安装板13的卡合孔32中,第二安装板14的卡合爪31因卡合在第一安装板13的卡合孔32中而被临时固定。此时,将第二热交换器12的冷媒管16的管端插入第一安装板13的插入孔25的大径部分25a后,将第二热交换器12向下方移动少许后,第二热交换器12的冷媒管16的管端沿锥状的导向壁26向下方移动,并被定位于规定的位置。所述状态下,第一安装板13与第二安装板14在冷媒管16的管长方向上对置,第二安装板14的卡合爪31与第一安装板13的卡合孔32卡合而被临时固定,且第二热交换器12的冷媒管16的管端16a插入第一安装板13的大径的插入孔25后在规定位置上定位。随后,在两安装板13、14背面侧上的连接孔34、35中沿管长方向插通螺钉36以连接两者,使两安装板13、14成为一体。此时,螺钉36的连接方向为冷媒管16的管长方向,即使存在U状的连接管22,由于在比连接管22更靠背面侧上连接固定,所以也可以将安装板13、14相互容易地连接。其后,将U状的连接管22钎焊焊接在冷媒管16的管端上以将管端之间连接固定。另外,U状连接管22的钎焊作业也可以在将两安装板13、14之间用螺钉36固定之前进行。图4和图5表示了如上组装的热交换装置5。将所述热交换装置5如图2所示设置在外壳的热交换器室中,并把第一安装板13的上下部利用螺钉连接固定在右侧面板8和隔板3上。这样,由于第二安装板14与第一安装板13对置而大面积一体化,所以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被牢固形成一体。另外,由于组装的热交换器11、12连接在外壳的底板6和侧面板(右侧面板8、左侧面板9)上,从而与底板6和侧面板(右侧面板8、左侧面板9)等结构件一体化,所以能够提供结构上强度更高的室外机。 此外,在不使第二热交换器12与第一热交换器11 一体化而仅仅将第一热交换器11固定在外壳等结构件上时,第一安装板13在不形成供第二热交换器12的管端插入的插入孔25的状态下使用。这样,即使热交换器的列数少、第二热交换器12为不需要的规格,也可以使用第一安装板13上不形成插入孔25、且除了有无插入孔25以外形状相同的第一安装板13。因此,可以实现两者模具的通用化。如上所述,由于第一安装板13具有大小能使其与第二安装板14对置而连接固定的空间,且所述空间上形成有多级大径的插入孔25,所述插入孔25可供从第二安装板14突出于侧方的第二热交换器12的多级冷媒管16的管端插入,所以在将第二热交换器12的冷媒管16的管端插入第一安装板13的大径的插入孔25后,可以将第一安装板13和第二安装板14相互对置而连接固定。因此,使两热交换器的安装位置在侧面上拉平,能够使多个热交换器容易地进行组装。工业实用性由于本发明将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相互对置而邻接配置,并将上述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收容在外壳中,因此不仅在收容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上,也可以在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上应用。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交换装置,具有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包括平行排列的多个散热片以及贯穿所述散热片的多级冷媒管,两热交换器的通风面相互对置、邻接配置而成为一体,一体化的两热交换器能收容在空气调节机的外壳中,所述热交换装置的特征在于, 固定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侧面上的第一安装板,与固定在第二热交换器的侧面上的第二安装板相互对置连接固定, 所述第一安装板具有大小能与第二安装板对置连接固定的空间,该空间上形成有多级插入孔,所述多级插入孔可供从所述第二安装板突出于侧方的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多级冷媒管的管端插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形成的多级插入孔,其孔径大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冷媒管的管端径,并且所述多级插入孔中至少一部分的插入孔上,形成有将所述冷媒管的端部引导到规定的位置的导向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孔的导向壁形成为朝向所述冷媒管的管端的定位位置变细的锥状。
4.根据权利要求I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中任意一方的安装板上形成有临时固定两热交换器的卡合爪,且另一方的安装板上形成有与所述卡合爪卡合的卡合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爪形成在第二安装板上、并位于冷媒管的突出的管端的侧方,所述卡合孔形成在第一安装板上、并在所述插入孔的一部分上以切口方式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I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上形成有用于连接固定两者的连接孔,所述各连接孔使插入这些连接孔以连接两者的连接销与冷媒管的管长方向平行,并且所述各连接孔配置在各安装板的板面方向上比所述冷媒管的管端的插入孔的位置更靠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I 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大小设定为其两端能与所述空气调节机的外壳以及配置在所述空气调节机内部的隔板连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构成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的外廓。
9.一种热交换装置的组装方法,将第一热交换器组装固定在空气调节机的外壳上,并将第二热交换器根据需要与第一热交换器的通风面相互对置邻接配置,使两热交换器一体化,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具有平行排列的多个散热片和贯穿所述散热片的多级冷媒管,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具有与第一热交换器同样平行排列的多个散热片和贯穿所述散热片的多级冷媒管,所述热交换装置的组装方法的特征在于, 将固定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侧面上的第一安装板的大小形成为能连接固定在空气调节机的外壳或其内部配置的隔板等结构件上,将第一安装板连接固定在所述结构件上,并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侧面上固定第二安装板,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形成大小能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对置连接固定的空间,当使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的通风面对置而形成一体时,在所述空间对应从所述第二安装板突出于侧方的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多级冷媒管的管端,形成能使所述管端插入的多级插入孔,使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安装板与第一安装板的空间部分相互对置,并将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冷媒管的管端插入所述插入孔,将两者连接固定组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形成的多级插入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冷媒管的管端径,并且所述多级插入孔中至少一部分的插入孔上,形成将所述冷媒管的端部导向规定的位置的锥状导向壁,以对所述管端的插入进行导向。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与第一热交换器不进行一体化、而仅仅把第一热交换器固定在所述外壳等结构件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安装板在不形成供第二热交换器的管端插入的插入孔的状态下使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使多个热交换器的组装作业容易进行的热交换装置。将第一热交换器(11)和第二热交换器(12)的通风面相互对置而邻接配置,且固定在第一热交换器的侧面上的第一安装板(13),与固定在第二热交换器的侧面上的第二安装板(14)相互对置连接固定。并且,第一安装板(13)具有大小能与第二安装板(14)对置连接固定的空间,该空间上形成有多级插入孔(25),所述多级插入孔可供从第二安装板(14)突出于侧方的多级冷媒管(16)的管端插入,所述插入孔(25)的孔径大于冷媒管(16)的管端径,并且多级插入孔(25)中至少一部分的插入孔(25)上,形成有将第二热交换器的冷媒管的端部引导到规定的位置的导向壁(26)。
文档编号F24F1/16GK102834675SQ20118001830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6日
发明者绞野佳延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