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22748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片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制造使用于电子材料的用途的绝缘片时,对树脂基材复合片等长条的被加热体进行搬运并同时进行加热的片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通过将玻璃布等长条的基材沿着其长度方向搬运并同时涂敷环氧树脂等热硬化性树脂清漆而形成树脂基材复合片,直接对该树脂基材复合片进行搬运并同时进行加热,由此制造出使用于电子材料的用途的绝缘片。并且,树脂基材复合片的加热通常使用片加热装置来进行(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图7表示以往的片加热装置的一例,该片加热装置具备上升加热炉10、上辊室20、下降加热炉30。在此,上升加热炉10通过绝热材料而形成为筒状,在下部设置入口 11,在上部设置出口 12,并且在侧面上部设置向内部供给热风的热风供气风扇13,在侧面下部设置从内部排出热风的热风排气风扇14。而且,上辊室20形成为箱状,在下部设置入口 21及出口 22,并且在内部设置引导辊23,该引导辊23改变作为被加热体I的树脂基材复合片的方向。而且,下降加热炉30通过绝热材料而形成为筒状,在上部设置入口 31,在下部设置出口 32,并且在侧面上部设置向内部供给热风的热风供气风扇33,在侧面下部设置从内部排出热风的热风排气风扇34。并且,在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设有上升入口侧气帘部90。该上升入口侧气帘部90从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侧依次形成有相邻的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 (上升入口侧供气部)及上升入口侧排气气帘部91 (上升入口侧排气部)。在此,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形成为筒状,在下部设置入口 96,在上部设置出口 97,并且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设有向内部供给空气而在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形成气帘的空气供气风扇98。而且,上升入口侧排气气帘部91形成为筒状,在下部设置入口 92,在上部设置出口 93,并且上升入口侧排气气帘部91设有从内部排出空气的空气排气风扇94。需要说明的是,上升入口侧气帘部90的入口及出口分别是上升入口侧排气气帘部91的入口 92及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的出口 97。另外,在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与上辊室20的入口 21之间设置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该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从上升加热炉10侧依次形成有相邻的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 (上升出口侧供气部)及上升出口侧排气气帘部45 (上升出口侧排气部)。在此,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形成为筒状,在下部设置入口 42,在上部设置出口 43,并且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设有向内部供给空气而在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形成气帘的空气供气风扇44。而且,上升出口侧排气气帘部45形成为筒状,在下部设置入口 46,在上部设置出口 47,并且上升出口侧排气气帘部45设有从内部排出空气的空气排气风扇48。需要说明的是,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的入口及出口分别是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的入口 42及上升出口侧排气气帘部45的出口 47。另外,在上辊室20的出口 22与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之间设置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该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从上辊室20侧依次形成有相邻的下降入口侧排气气帘部71 (下降入口侧排气部)及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 (下降入口侧供气部)。在此,下降入口侧排气气帘部71形成为筒状,在上部设置入口 72,在下部设置出口 73,并且下降入口侧排气气帘部71设有从内部排出空气的空气排气风扇74。而且,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形成为筒状,在上部设置入口 76,在下部设置出口 77,并且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设有向内部供给空气而在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形成气帘的空气供气风扇78。需要说明的是,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的入口及出口分别是下降入口侧排气气帘部71的入口 72及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的出口 77。另外,在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设置下降出口侧气帘部100。下降出口侧气帘部100从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侧依次形成有相邻的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 (下降出口侧供气部)及下降出口侧排气气帘部105 (下降出口侧排气部)。在此,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形成为筒状,在上部设置入口 102,在下部设置出口 103,并且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设有向内部供给空气而在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形成气帘的空气供气风扇104。而且,下降出口侧排气气帘部105形成为筒状,在上部设置入口 106,在下部设置出口 107,并且下降出口侧排气气帘部105设有从内部排出空气的空气排气风扇108。需要说明的是,下降出口侧气帘部100的入口及出口分别是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的入口 102及下降出口侧排气气帘部105的出口 107。并且,在使用上述那样的片加热装置对长条的被加热体I即树脂基材复合片进行加热时,将树脂基材复合片从上升入口侧气帘部90的入口(上升入口侧排气气帘部91的入口 92)插入,依次通过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上升加热炉10、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 (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及上升出口侧排气气帘部45)、上辊室20、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 (下降入口侧排气气帘部71及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下降加热炉30及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的内部而进行搬运,从下降出口侧气帘部100的出口(下降出口侧排气气帘部105的出口 107)抽出。这样的话,树脂基材复合片主要由上升加热炉10及下降加热炉30加热而成为绝缘片。此时,利用热风供气风扇13及热风排气风扇14使调整为规定的温度的热风在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从上向下循环,由此将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维持成规定的温度。并且,通过上升入口侧气帘部90 (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及上升入口侧排气气帘部91),利用气帘来抑制热风从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流出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 (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及上升出口侧排气气帘部45),利用气帘来抑制热风从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流出的情况。这样的话,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的温度不变化。与上升加热炉10同样地,通过热风供气风扇33及热风排气风扇34使调整为规定的温度的热风在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从上向下循环,由此将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维持成规定的温度。并且,通过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 (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及下降入口侧排气气帘部71),利用气帘来抑制热风从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流出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下降出口侧气帘部100 (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及下降出口侧排气气帘部105),利用气帘来抑制热风从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流出的情况。这样的话,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的温度不变化。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859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图7所示的以往的片加热装置中,存在如下的问题。例如,当向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供给的热风的温度下降等而使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的温度下降时,伴随于此,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有时会下降。这考虑是由于以往的片加热装置接近于密闭系统的缘故。并且这种情况下,产生从下降加热炉30通过上辊室20而朝向上升加热炉10的热风的流动。该热风的流动在由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 (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及上升出口侧排气气帘部45)产生的气帘或由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 (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及下降入口侧排气气帘部71)产生的气帘中难以抑制。因此,存在对本来温度不变化的上辊室20或下降加热炉30的温度造成影响的问题。另外,例如,即使不是有意要使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的温度变化,由于向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供给热风的热风供气风扇13或从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排出热风的热风排气风扇14的脉动等,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有时也会上升。这种情况下,产生从上升加热炉10通过上辊室20朝向下降加热炉30的热风的流动,仍然存在对本来温度不变化的上辊室20或下降加热炉30的温度造成影响的问题。如上述那样,当产生未预期的温度变化时,可能也会对加热后的绝缘片等被加热体I的品质造成坏影响。另外,在图7所示的以往的片加热装置中,存在作业者无法获知上升加热炉10及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的上升或下降的问题。本发明鉴于上述的点而作出,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上升加热炉或下降加热炉的内压上升或下降,在上升加热炉及下降加热炉的彼此之间也不会产生温度变化的影响的片加热装置,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者能够获知上升加热炉及下降加热炉的内压的上升或下降的片加热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的片加热装置具备设置入口及出口而形成的上升加热炉和设置入口及出口而形成的下降加热炉,使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与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连通,将长条的被加热体从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入口搬运至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出口,由此将所述被加热体加热,所述片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与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之间设置向大气敞开的大气敞开部。在所述片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设置入口及出口而形成的上辊室,使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与所述上辊室的入口连通,并使所述上辊室的出口与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连通,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与所述上辊室的入口之间从所述上升加热炉侧依次设有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形成气帘的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及向大气敞开的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并且在所述上辊室的出口与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之间从所述上辊室侧依次设有向大气敞开的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及在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形成气帘的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
在所述片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及所述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内部设置有以能够进行角度调整的方式形成的百叶窗。在所述片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内部设置对其内压进行测定的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在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内部设置对其内压进行测定的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并且所述片加热装置具备与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电连接的控制部、以及与所述控制部电连接的输出部,所述控制部从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分别接收测定值并将所述测定值向所述输出部发送,所述输出部输出所述测定值。在所述片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与所述控制部电连接的运算部,所述运算部从所述控制部接收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的测定值,并计算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的测定值之差而将运算结果向所述控制部发送,所述控制部将所述运算结果向所述输出部发送,所述输出部输出所述运算结果。
在所述片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入口及出口的外侧和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及出口的外侧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位置设置对该位置处的温度、风速及风向进行测定的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并且所述控制部与所述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电连接,从所述温度 风速 风向传感器接收其测定值并将所述测定值向所述输出部发送,所述输出部输出所述测定值。在所述片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与所述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的入口之间或者所述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的出口与所述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的入口之间设有形成气帘的上升出口侧排气气帘部,并且在所述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的出口与所述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的入口之间或者所述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的出口与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之间设有形成气帘的下降入口侧排气气帘部。在所述片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基于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的测定值,所述控制部调整所述上升加热炉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内压及温度的高低、以及所述气帘的强弱。在所述片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调整所述百叶窗的角度的角度调整驱动部,所述控制部与所述角度调整驱动部电连接,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温度·风速 风向传感器的测定值,向所述角度调整驱动部发送调整百叶窗的角度的指令。在所述片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百叶窗设置有加热体。本发明的片加热装置具备设置入口及出口而形成的上升加热炉和设置入口及出口而形成的下降加热炉,使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与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连通,将长条的被加热体从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入口搬运至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出口,由此将所述被加热体加热,所述片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内部设置对其内压进行测定的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在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内部设置对其内压进行测定的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并且所述片加热装置具备与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电连接的控制部、以及与所述控制部电连接的输出部,所述控制部从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分别接收测定值并将所述测定值向所述输出部发送,所述输出部输出所述测定值。在所述片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与所述控制部电连接的运算部,所述运算部从所述控制部接收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的测定值,并计算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的测定值之差而将运算结果向所述控制部发送,所述控制部将所述运算结果向所述输出部发送,所述输出部输出所述运算结果。在所述片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入口及出口的外侧和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及出口的外侧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位置设置对该位置处的温度、风速及风向进行测定的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并且所述控制部与所述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电连接,从所述温度 风速 风向传感器接收其测定值并将所述测定值向所述输出部发送,所述输出部输出所述测定值。在所述片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设置入口及出口而形成的上辊室,使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与所述上辊室的入口连通,并使所述上辊室的出口与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连通,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与所述上辊室的入口之间设有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形成气帘的上升出口侧气帘部,并且在所述上辊室的出口与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之间设有在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形成气帘的下降入口侧气帘部。在所述片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基于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的测定值,所述控制部调整所述上升加热炉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内压及温度的高低、以及所述气帘的强弱。在所述片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上升出口侧气帘部及所述下降入口侧气帘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内部设置有以能够进行角度调整的方式形成的百叶窗。在所述片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调整所述百叶窗的角度的角度调整驱动部,所述控制部与所述角度调整驱动部电连接,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温度·风速 风向传感器的测定值,向所述角度调整驱动部发送调整百叶窗的角度的指令。
在所述片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百叶窗设置有加热体。发明效果第一,根据本发明的片加热装置,即使伴随着上升加热炉或下降加热炉的内部的温度变化等而上升加热炉或下降加热炉的内压发生上升或下降,也能够通过大气敞开部直接缓和这种内压的上升或下降,由此能够抑制上升加热炉及下降加热炉之间的热风的流动,能够使上升加热炉及下降加热炉的相互之间不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 第二,根据本发明的片加热装置,通过将上升加热炉及下降加热炉的内压向外部输出,能够使作业者始终监控到上升加热炉及下降加热炉的内压,从而能够直接获知上升加热炉及下降加热炉的内压的上升或下降。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片加热装置的一例的简要剖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片加热装置的一例的简要剖视图。图3是表示控制系统的一例的框图。
图4是表示对百叶窗的角度进行调整的机构的一例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片加热装置的一例的简要剖视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片加热装置的一例的简要剖视图。图7是表示以往的片加热装置的一例的简要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I)图1表示实施方式I的片加热装置的一例,该片加热装置具备上升加热炉10、上辊室20、下降加热炉30而形成。在此,上升加热炉10由绝热材料形成为筒状,在下部设置入口 11,在上部设置出口 12,并且在侧面上部设置向内部供给热风的热风供气风扇13,在侧面下部设置从内部排出热风的热风排气风扇14。而且,上辊室20形成为箱状,在下部设置入口 21及出口 22,并且在内部设置引导辊23,该引导辊23改变长条的被加热体I的方向。而且,下降加热炉30由绝热材料形成为筒状,在上部设置入口 31,在下部设置出口 32,并且在侧面上部设置向内部供给热风的热风供气风扇33,在侧面下部设置从内部排出热风的热风排气风扇34。并且,在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从入口 11侧依次设有相邻的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 (上升入口侧供气部)及上升入口侧大气敞开部80。在此,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形成为筒状,在下部设置入口 96,在上部设置出口 97,并且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设有向内部供给空气而在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形成气帘的空气供气风扇98。而且,在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的内部优选设置百叶窗130。该百叶窗130以旋转轴133为中心能够进行角度的调整。并且,通常,百叶窗130水平设置,但例如在从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流出的热风的量增多时,为了朝向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的出口 97供给空气而如图1那样使百叶窗130向上倾斜,由此能够抑制从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流出的热风的量。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I的片加热装置中,可以采用后述的实施方式2的片加热装置中的对百叶窗130的角度进行调整的机构。另外,上升入口侧大气敞开部80形成为筒状,在下部设置入口 81,在上部设置出口 82,并且在侧面设置向大气敞开的开口 83。这样的话,由于在上升入口侧大气敞开部80设有向大气敞开的开口 83,因此即使伴随着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的温度的变化、或者热风供气风扇13或热风排气风扇14的脉动而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发生上升或下降,也能够直接缓和这种内压的上升或下降。需要说明的是,向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的内部供给的空气从上升入口侧大气敞开部80的开口 83排出。另外,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与上辊室20的入口 21连通,在它们之间从上升加热炉10侧依次设有相邻的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 (上升出口侧供气部)及作为向大气敞开的大气敞开部160的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50。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取代设置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50的情况,而将上辊室20的壁的一部分或全部去除来设置大气敞开部160。在此,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形成为筒状,在下部设置入口 42,在上部设置出口 43,并且在侧面设置向内部供给空气而在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形成气帘的空气供气风扇44。而且在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的内部优选设置百叶窗130。该百叶窗130以旋转轴133为中心能够进行角度的调整。并且,通常,百叶窗130水平设置,但例如在从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流出的热风的量增多时,为了朝向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的入口42供给空气而如图1那样使百叶窗130向下倾斜,由此能够抑制从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12流出的热风的量。反之,在从下降加热炉30经由上辊室20向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流入的热风的量增多时,为了朝向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的出口 43供给空气而使百叶窗130向上倾斜,由此能够抑制向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流入的热风的量。这样的话,即使向上升加热炉10出入的热风的量发生变化,通过调整百叶窗130的设置角度,也能够抑制上升加热炉10、上辊室20及下降加热炉30之间的热风的流动。另外,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50形成为筒状,在下部设置入口 51,在上部设置出口 52,并且在侧面设置向大气敞开的开口 53。这样的话,由于在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50设有向大气敞开的开口 53,因此即使伴随着上升加热炉10或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的温度的变化、或者热风供气风扇13、33或热风排气风扇14、34的脉动而上升加热炉10或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发生上升或下降,也能够直接缓和这种内压的上升或下降。需要说明的是,向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的内部供给的空气从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50的开口 53排出。而且,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50只要向大气敞开即可,因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为没有壁的空气层。另外,上辊室20的出口 22与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之间连通,在它们之间从上辊室20侧设有相邻的作为向大气敞开的大气敞开部160的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60、及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下降入口侧供气部)。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取代设置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60的情况,而通过将上辊室20的壁的一部分或全部去除来设置大气敞开部160。在此,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60形成为筒状,在上部设置入口 61,在下部设置出口 62,并且在侧面设置向大气敞开的开口 63。这样的话,由于在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60设有向大气敞开的开口 63,因此即使伴随着上升加热炉10或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的温度的变化、或者热风供气风扇13、33或热风排气风扇14、34的脉动而上升加热炉10或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发生上升或下降,也能够直接缓和这种内压的上升或下降。需要说明的是,向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的内部供给的空气从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60的开口 63排出。而且,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60只要向大气敞开即可,例如也可以形成为没有壁的空气层。另外,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形成为筒状,在上部设置入口 76,在下部设置出口 77,并且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设有向内部供给空气而在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形成气帘的空气供气风扇78。而且在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的内部优选设置百叶窗130。该百叶窗130以旋转轴133为中心能够进行角度的调整。并且,通常,百叶窗130水平设置,但例如在从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流出的热风的量增多时,为了朝向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的出口 77供给空气而如图1那样使百叶窗130向下倾斜,由此能够抑制从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流出的热风的量。反之,在从上升加热炉10经由上辊室20向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流入的热风的量增多时,为了朝向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的入口 76供给空气而使百叶窗130向上倾斜,由此能够抑制向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流入的热风的量。这样的话,即使向下降加热炉30出入的热风的量变化,通过调整百叶窗130的设置角度,也能够抑制上升加热炉10、上辊室20及下降加热炉30之间的热风的流动。另外,在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从出口 32侧依次设有相邻的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 (下降出口侧供气部)及下降出口侧大气敞开部110。在此,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形成为筒状,在上部设置入口 102,在下部设置出口 103,并且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设有向内部供给空气而在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32形成气帘的空气供气风扇104。而且在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的内部优选设置百叶窗130。该百叶窗130以旋转轴133为中心能够进行角度的调整。并且,通常,百叶窗130水平设置,但例如在从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流出的热风的量增多时,为了朝向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的入口 102供给空气而如图1那样使百叶窗130向上倾斜,由此能够抑制从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流出的热风的量。另外,下降出口侧大气敞开部110形成为筒状,在上部设置入口 111,在下部设置出口 112,并且在侧面设置向大气敞开的开口 113。这样的话,由于在下降出口侧大气敞开部110设有向大气敞开的开口 113,因此即使伴随着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的温度的变化、或者热风供气风扇33或热风排气风扇34的脉动而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发生上升或下降,也能够直接缓和这种内压的上升或下降。需要说明的是,向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的内部供给的空气从下降出口侧大气敞开部110的开口 113排出。并且,在使用上述的片加热装置对树脂基材复合片等的长条的被加热体I进行加热时,如图1那样将被加热体I从上升入口侧大气敞开部80的入口 81插入,依次通过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上升加热炉10、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50、上辊室20、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60、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下降加热炉30及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的内部而进行搬运,从下降出口侧大气敞开部110的出口 112抽出。这样的话,长条的被加热体I从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通过上辊室20的内部而被搬运至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由此被加热,在使用树脂基材复合片作为被加热体I时,该树脂基材复合片被加热而成为绝缘片。此时,通过热风供气风扇13及热风排气风扇14使调整成规定的温度的热风在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从上向下循环,由此,将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维持成规定的温度。并且,通常,通过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利用气帘来抑制热风从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流出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利用气帘来抑制热风从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流出的情况。如此,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的温度不变化。在此,例如,在使向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供给的热风的温度下降等而使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的温度下降时,伴随于此,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有时会下降。然而,由于在上升加热炉10的上方设有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50,因此利用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50能够直接缓和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的下降。另一方面,伴随着上升加热炉10的热风供气风扇13或热风排气风扇14的脉动而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有时会上升,但这种情况下,利用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50也能够直接缓和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的上升。尤其是在图1所示的片加热装置中,由于在上升加热炉10的下方也设有上升入口侧大气敞开部80,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上述效果。与上升加热炉10同样地,通过热风供气风扇33及热风排气风扇34使调整成规定的温度的热风在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从上向下循环,由此,将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维持成规定的温度。并且,通常,通过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利用气帘来抑制热风从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流出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利用气帘来抑制热风从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流出的情况。如此,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的温度不变化。在此,例如,在使向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供给的热风的温度下降等而使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的温度下降时,伴随于此,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有时会下降。然而,由于在下降加热炉30的上方设有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60,因此利用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60能够直接缓和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的下降。另一方面,伴随着下降加热炉30的热风供气风扇33或热风排气风扇34的脉动而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有时会上升,但这种情况下,利用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60也能够直接缓和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的上升。尤其是在图1所示的片加热装置中,由于在下降加热炉30的下方也设有下降出口侧大气敞开部110,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上述效果。这样的话,在实施方式I的片加热装置中,即使伴随着上升加热炉10或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的温度变化等而上升加热炉10或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发生上升或下降,也能够利用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50及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60直接缓和这种内压的上升或下降。并且,由于直接缓和上升加热炉10或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的上升或下降,从而能够抑制上升加热炉10、上辊室20及下降加热炉30之间的热风的流动。由此,在上升加热炉10、上辊室20及下降加热炉30的相互之间,不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即使发生未预期的温度变化,也几乎不会对加热后的绝缘片等被加热体I的品质造成坏影响。(实施方式2)图2表示实施方式2的片加热装置的一例,该片加热装置具备上升加热炉10、上辊室20、下降加热炉30而形成。在此,上升加热炉10由绝热材料形成为筒状,在下部设置入口 11,在上部设置出口 12,并且在侧面上部设置向内部供给热风的热风供气风扇13,在侧面下部设置从内部排出热风的热风排气风扇14。而且,在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设有对其内压进行测定的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15。作为该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15,只要具有耐热性即可,并未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结构。另外,上辊室20形成为箱状,在下部设置入口 21及出口 22,并且在内部设置引导辊23,该引导辊23改变长条的被加热体I的方向。另外,下降加热炉30由绝热材料形成为筒状,在上部设置入口 31,在下部设置出口 32,并且在侧面上部设置向内部供给热风的热风供气风扇33,在侧面下部设置从内部排出热风的热风排气风扇34。而且,在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设有对其内压进行测定的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35。作为该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35,只要具有耐热性即可,并未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结构。并且,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与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经由上辊室20而连通。另外,在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设置上升入口侧气帘部90。该上升入口侧气帘部90在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形成气帘,从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侧依次形成有相邻的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 (上升入口侧供气部)及上升入口侧排气气帘部91 (上升入口侧排气部)。需要说明的是,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及上升入口侧排气气帘部91也可以上下颠倒地相邻。在此,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形成为筒状,在下部设置入口 96,在上部设置出口 97,并且在侧面设置向内部供给空气而在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形成气帘的空气供气风扇98。另外,在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的内部优选设置百叶窗130。该百叶窗130以旋转轴133为中心而能够进行角度的调整。作为对百叶窗130的角度进行调整的机构,并未特别限定,但可以使用例如图4那样利用齿条134及小齿轮135的机构。S卩,齿条134在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的内部设置成沿着与百叶窗130的旋转轴133垂直的方向能够往复移动。齿条134的一端与百叶窗130的一端进行铰链式结合,齿条134的另一端与小齿轮135啮合。小齿轮135设置成通过电动机等角度调整驱动部131能够正反旋转。并且,当通过角度调整驱动部131使小齿轮135旋转而使齿条134移动时,百叶窗130进行旋转,从而能够调整百叶窗130的角度。通常,百叶窗130水平设置,但例如在从上升加热炉 10的入口 11流出的热风的量增多时,为了朝向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的出口 97供给空气而如图2那样使百叶窗130向上倾斜,由此能够抑制从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流出的热风的量。而且,如图4那样在百叶窗130的表面优选设置带状电加热器等加热体132。在从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流出的热风中有时包含有机物等污染物质。然而,当如上述那样将加热体132设于百叶窗130时,利用该加热体132将污染物质烧掉,能够抑制在百叶窗130上发生冷凝的情况。由此,不需要百叶窗130的清扫,能够使片加热装置长期连续地运转。而且,能够抑制污染物质附着于长条的被加热体I的情况。另外,上升入口侧排气气帘部91形成为筒状,在下部设置入口 92,在上部设置出口 93,并且在侧面设置从内部排出空气的空气排气风扇94。需要说明的是,上升入口侧气帘部90的入口及出口分别是上升入口侧排气气帘部91的入口 92及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的出口 97。另外,在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的外侧的位置优选设置对该位置的温度、风速及风向进行测定的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120。作为该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120,可以使用公知的结构。而且,设置温度 风速 风向传感器120的位置只要是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的外侧的位置即可,并未特别限定,在图2所示的情况下是上升入口侧气帘部90的入口 92附近。这样的话,通过设置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120,而能够得到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的外侧的位置处的温度、风速及风向的信息。而且,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15始终暴露在高温下,因此可能会发生故障,但即使发生故障,也能够根据上述的温度、风速及风向的信息而一定程度地获知片加热装置的异常。另外,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与上辊室20的入口 21连通,在它们之间设有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该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在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形成气帘,从上升加热炉10侧依次形成有相邻的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 (上升出口侧供气部)及上升出口侧排气气帘部45 (上升出口侧排气部)。这样的话,通过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 (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及上升出口侧排气气帘部45)的气帘,能够抑制通过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12的热风的流动。需要说明的是,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及上升出口侧排气气帘部45也可以上下颠倒地相邻。在此,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形成为筒状,在下部设置入口 42,在上部设置出口 43,并且在侧面设置向内部供给空气而在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形成气帘的空气供气风扇44。另外,在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的内部优选设置百叶窗130。该百叶窗130以旋转轴133为中心能够进行角度的调整。作为调整百叶窗130的角度的机构,可以使用如上述的图4那样利用齿条134及小齿轮135的机构。S卩,齿条134在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的内部设置成沿着与百叶窗130的旋转轴133垂直的方向能够往复移动。齿条134的一端与百叶窗130的一端进行铰链式结合,齿条134的另一端与小齿轮135哨合。小齿轮135设置成通过电动机等角度调整驱动部131能够正反旋转。并且,当通过角度调整驱动部131使小齿轮135旋转而使齿条134移动时,百叶窗130进行旋转,从而能够调整百叶窗130的角度。通常,百叶窗130水平设置,但例如在从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流出的热风的量增多时,为了朝向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的入口 42供给空气而如图2那样使百叶窗130向下倾斜,由此能够抑制从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流出的热风的量。反之,在从下降加热炉30经由上辊室20向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流入的热风的量增多时,为了朝向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的出口 43供给空气而使百叶窗130向上倾斜,由此能够抑制 向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流入的热风的量。这样的话,即使向上升加热炉10出入的热风的量变化,通过调整百叶窗130的设置角度,也能够抑制上升加热炉10、上辊室20及下降加热炉30之间的热风的流动。而且,如图4那样在百叶窗130的表面优选设置带状电加热器等加热体132。在从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流出的热风中有时包含有机物等污染物质。然而,当如上述那样将加热体132设于百叶窗130时,通过该加热体132将污染物质烧掉,能够抑制在百叶窗130上发生冷凝的情况。由此,不需要百叶窗130的清扫,能够使片加热装置长期连续运转。而且也能够抑制污染物质附着于长条的被加热体I的情况。另外,上升出口侧排气气帘部45形成为筒状,在下部设置入口 46,在上部设置出口 47,并且在侧面设置从内部排出空气的空气排气风扇48。需要说明的是,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的入口及出口分别是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的入口 42及上升出口侧排气气帘部45的出口 47。另外,在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的外侧的位置优选设置对该位置的温度、风速及风向进行测定的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120。作为该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120,可以使用公知的结构。而且,设置温度 风速 风向传感器120的位置只要是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的外侧的位置即可,并未特别限定,在图2所示的情况下是上辊室20的入口 21附近。这样的话,通过设置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120,而能够得到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12的外侧的位置处的温度、风速及风向的信息。而且,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15始终暴露在高温下,因此可能会发生故障,但即使发生故障,也能够根据上述的温度、风速及风向的信息而一定程度地获知片加热装置的异常。另外,上辊室20的出口 22与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之间连通,在它们之间设有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该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在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形成气帘,从上辊室20侧依次形成有相邻的下降入口侧排气气帘部71 (下降入口侧排气部)及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 (下降入口侧供气部)。这样的话,通过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的气帘,能够抑制通过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的热风的流动。需要说明的是,下降入口侧排气气帘部71及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也可以上下颠倒地相邻。
在此,下降入口侧排气气帘部71形成为筒状,在上部设置入口 72,在下部设置出口 73,并且在侧面形成从内部排出空气的空气排气风扇74。另外,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形成为筒状,在上部设置入口 76,在下部设置出口 77,并且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设有向内部供给空气而在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形成气帘的空气供气风扇78。另外,在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的内部优选设置百叶窗130。该百叶窗130以旋转轴133为中心而能够进行角度的调整。作为对百叶窗130的角度进行调整的机构,可以使用上述的图4那样利用齿条134及小齿轮135的机构。S卩,齿条134在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的内部设置成沿着与百叶窗130的旋转轴133垂直的方向能够往复移动。齿·条134的一端与百叶窗130的一端进行铰链式结合,齿条134的另一端与小齿轮135哨合。小齿轮135设置成通过电动机等角度调整驱动部131能够正反旋转。并且,当通过角度调整驱动部131使小齿轮135旋转而使齿条134移动时,百叶窗130进行旋转,从而能够调整百叶窗130的角度。通常,百叶窗130水平设置,但例如在从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流出的热风的量增多时,为了朝向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的出口 77供给空气而如图2那样使百叶窗130向下倾斜,由此能够抑制从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流出的热风的量。反之,在从上升加热炉10经由上辊室20向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流入的热风的量增多时,为了朝向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的入口 76供给空气而使百叶窗130向上倾斜,由此能够抑制向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流入的热风的量。这样的话,即使向下降加热炉30出入的热风的量发生变化,通过调整百叶窗130的设置角度,也能够抑制上升加热炉10、上辊室20及下降加热炉30之间的热风的流动。而且,如图4那样在百叶窗130的表面优选设置带状电加热器等加热体132。在从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流出的热风中有时包含有机物等污染物质。然而,当如上述那样将加热体132设于百叶窗130时,利用该加热体132将污染物质烧掉,能够抑制在百叶窗130上发生冷凝的情况。由此,不需要百叶窗130的清扫,能够使片加热装置长期连续地运转。而且,能够抑制污染物质附着于长条的被加热体I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的入口及出口分别是下降入口侧排气气帘部71的入口 72及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的出口 77。另外,在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的外侧的位置优选设置对该位置的温度、风速及风向进行测定的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120。作为该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120,可以使用公知的结构。而且,设置温度 风速 风向传感器120的位置只要是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的外侧的位置即可,并未特别限定,在图2所示的情况下是上辊室20的出口 22附近。这样的话,通过设置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120,而能够得到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31的外侧的位置处的温度、风速及风向的信息。而且,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35始终暴露在高温下,因此可能会发生故障,但即使发生故障,也能够根据上述的温度、风速及风向的信息而一定程度地获知片加热装置的异常。另外,在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设有下降出口侧气帘部100。该下降出口侧气帘部100在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形成气帘,从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侧依次设有相邻的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 (下降出口侧供气部)及下降出口侧排气气帘部105 (下降出口侧排气部)。需要说明的是,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及下降出口侧排气气帘部105也可以上下颠倒地相邻。
在此,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形成为筒状,在上部设置入口 102,在下部设置出口 103,并且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设有向内部供给空气而在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32形成气帘的空气供气风扇104。另外,在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101的内部优选设置百叶窗130。该百叶窗130以旋转轴133为中心而能够进行角度的调整。作为对百叶窗130的角度进行调整的机构,可以使用上述的图4那样利用齿条134及小齿轮135的机构。S卩,齿条134在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101的内部设置成沿着与百叶窗130的旋转轴133垂直的方向能够往复移动。齿条134的一端与百叶窗130的一端进行铰链式结合,齿条134的另一端与小齿轮135哨合。小齿轮135设置成通过电动机等角 度调整驱动部131能够正反旋转。并且,当通过角度调整驱动部131使小齿轮135旋转而使齿条134移动时,百叶窗130进行旋转,从而能够调整百叶窗130的角度。通常,百叶窗130水平设置,但例如在从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流出的热风的量增多时,为了朝向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101的入口 102供给空气而如图2那样使百叶窗130向上倾斜,由此能够抑制从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流出的热风的量。而且,如图4那样在百叶窗130的表面优选设置带状电加热器等加热体132。在从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流出的热风中有时包含有机物等污染物质。然而,当如上述那样将加热体132设于百叶窗130时,利用该加热体132将污染物质烧掉,能够抑制在百叶窗130上发生冷凝的情况。由此,不需要百叶窗130的清扫,能够使片加热装置长期连续地运转。而且,能够抑制污染物质附着于长条的被加热体I的情况。另外,下降出口侧排气气帘部105形成为筒状,在上部设置入口 106,在下部设置出口 107,并且在侧面设置从内部排出空气的空气排气风扇108。需要说明的是,下降出口侧气帘部100的入口及出口分别是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的入口 102及下降出口侧排气气帘部105的出口 107。另外,在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的外侧的位置优选设置对该位置的温度、风速及风向进行测定的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120。作为该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120,可以使用公知的结构。而且,设置温度 风速 风向传感器120的位置只要是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的外侧的位置即可,并未特别限定,在图2所示的情况下是下降出口侧气帘部100的出口 107附近。这样的话,通过设置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120,而能够得到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的外侧的位置处的温度、风速及风向的信息。而且,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35始终暴露在高温下,因此可能会发生故障,但即使发生故障,也能够根据上述的温度、风速及风向的信息而一定程度地获知片加热装置的异常。图3表示实施方式2的片加热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一例,该片加热装置具备控制部2、与该控制部2电连接的输出部3及运算部4。在此,控制部2与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15及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35电连接。并且,控制部2从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15及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35分别接收测定值,并将这些测定值向输出部3发送。另外,输出部3输出从控制部2发送来的测定值。具体而言,可以将输出部3形成为显示器等显示部并将上述的测定值显示在画面上,或者也可以将输出部3形成为蜂鸣器等报知部并利用声音来报知上述的测定值。此外,不仅仅是将上升加热炉10及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的测定值直接由输出部3输出,而且还可以预先对于上升加热炉10及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分别设定容许范围,并且在脱离该容许范围时将其内容显示在画面上或利用声音进行报知来输出。这样的话,通过将上升加热炉10及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向外部输出,作业者能够始终监控到上升加热炉10及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从而能够直接获知上升加热炉10及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的上升或下降。另外,运算部4从控制部2接收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15及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35的测定值,并计算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15及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35的测定值的差而将运算结果向控制部2发送。这种情况下,控制部2将该运算结果向输出部3发送,输出部3输出该运算结果。这样的话,通过将上升加热炉10及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之差向外部输出,而使作业者能够获知上升加热炉10与下降加热炉30之间的内压不均衡的情况。此外,不仅仅是将上升加热炉10及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之差直接由输出部3输出,而且也可以预先对于上升加热炉10及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之差设定容许范围,并且在脱离该容许范围时将其内容显示在画面上或利用声音进行报知来输出。 另外,控制部2与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120电连接,从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120接收其测定值,并将该测定值向输出部3发送。并且,输出部3输出该测定值。这样的话,通过将设有温度 风速 风向传感器120的位置处的温度、风速及风向的信息向外部输出,而使作业者能够更详细地获知片加热装置的状态。而且,由于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15或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35始终暴露在高温下,因此可能发生故障,但即使发生故障,根据上述的信息也能够获知一定程度的片加热装置的异常。此外,不仅仅是将温度、风速及风向直接由输出部3输出,而且也可以预先对于温度、风速及风向分别设定容许范围,并且在脱离了所述容许范围时将其内容显示在画面上或利用声音进行报知来输出。另外,控制部2基于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15、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35及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120的测定值,能够调整上升加热炉10及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及温度的高低、以及气帘的强弱。这种情况下,控制部2与上升入口侧气帘部90的空气供气风扇98及空气排气风扇94、上升加热炉10的热风供气风扇13及热风排气风扇14、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的空气供气风扇44及空气排气风扇48、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的空气供气风扇78及空气排气风扇74、下降加热炉30的热风供气风扇33及热风排气风扇34、下降出口侧气帘部100的空气供气风扇104及空气排气风扇108电连接。而且,控制部2也与热风温度调整部(未图示)电连接,该热风温度调整部调整向上升加热炉10及下降加热炉30供给的热风的温度。并且,在调整上升加热炉10及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及温度的高低时,使各热风供气风扇13、33及热风排气风扇14、34的电动机的转速适当增减,或利用热风温度调整部适当调整热风的温度。而且,在调整气帘的强弱时,使各空气供气风扇98、44、78、104及空气排气风扇94、48、74、108的电动机的转速适当增减。例如,在通过运算部4计算的运算结果为(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_(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 O时,只要通过控制部2进行例如下述(I) (10)的至少任一操作,就能够成为(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_(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O。(I)减少向上升加热炉10供给的热风的量。(2)增加向下降加热炉30供给的热风的量。(3)降低向上升加热炉10供给的热风的温度。(4)提高向下降加热炉30供给的热风的温度。
(5)增加从上升加热炉10排出的热风的量。(6)减少从下降加热炉30排出的热风的量。(7)增加由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供给及排出的空气的量。(8)减少由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供给及排出的空气的量。(9)减少由上升入口侧气帘部90供给及排出的空气的量。(10)增加由下降出口侧气帘部100供给及排出的空气的量。需要说明的是,并未限定为上述(I) (10)的操作。另一方面,在通过运算部4计算的运算结果为(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 O时,只要通过控制部2进行与例如上述(I) (10)的至少任一操作相反的操作,就能够成为(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_(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0。这样的话,即使上升加热炉10或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上升或下降,通过控制部2也能够自动地使上升加热炉10及下降加热炉30的相互之间不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设置与控制部2电连接的输入部(未图示),利用手动从输入部来调整上升加热炉10及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及温度的高低、以及气帘的强弱。另外,控制部2也可以与角度调整驱动部131电连接,基于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15、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35及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120的测定值,将调整百叶窗130的角度的指令向角度调整驱动部131发送。例如,对设置在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的内部的百叶窗130进行说明。在从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流出的热风的量增多时,认为是(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_(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0那样的状态,但该状态可以根据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15、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35及温度 风速 风向传感器120的测定值来获知。并且,所述测定值向控制部2发送,基于所述测定值,控制部2为了朝向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的入口 42供给空气而向角度调整驱动部131发送指令,如图2那样使百叶窗130向下倾斜,由此能够抑制从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流出的热风的量。反之,在从下降加热炉30经由上辊室20向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流入的热风的量增多时,认为是(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_(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 O的状态,但该状态也可以根据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15、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35及温度 风速 风向传感器120的测定值来获知。并且,所述测定值向控制部2发送,基于所述测定值,控制部2为了朝向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的出口 43供给空气而向角度调整驱动部131发送指令,使百叶窗130向上倾斜,由此能够抑制向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流入的热风的量。对于其他的百叶窗130也同样。这样的话,通过控制部2能够自动地调整百叶窗130的设直角度。并且,在使用上述的片加热装置对树脂基材复合片等长条的被加热体I进行加热时,如图2那样将被加热体I从上升入口侧气帘部90的入口 92插入,依次通过上升加热炉10、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上辊室20、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及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而进行搬运,从下降出口侧气帘部100的出口 107抽出。这样的话,长条的被加热体I从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通过上辊室20的内部而被搬运至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由此被加热,在使用树脂基材复合片作为被加热体I时,该树脂基材复合片被加热而成为绝缘片。此时,通过热风供气风扇13及热风排气风扇14使调整成规定的温度的热风在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从上向下循环,由此将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维持成规定的温度。并且,通常,通过上升入口侧气帘部90,利用气帘来抑制热风从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流出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利用气帘来抑制热风从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流出的情况。如此,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的温度不变化。在此,例如,在使向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供给的热风的温度下降等而使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的温度下降时,伴随于此,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有时会下降。然而,该内压的下降通过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15能够直接获知,因此只要自动或手动地进行与例如上述(I) (10)的至少任一操作相反的操作,就能够直接缓和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的下降。另一方面,伴随着上升加热炉10的热风供气风扇13或热风排气风扇14的脉动而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有时会上升。然而,这种情况下,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的上升也可以通过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15直接获知,因此只要自动或手动地进行例如上述(I) (10)的至少任一操作,就能够直接缓和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的上升。与上升加热炉10同样地,通过热风供气风扇33及热风排气风扇34使调整成规定的温度的热风在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从上向下循环,由此将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维持成规定的温度。并且,通常,通过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利用气帘来抑制热风从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流出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下降出口侧气帘部100,利用气帘来抑制热风从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流出的情况。如此,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的温度不变化。在此,例如,在使向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供给的热风的温度下降等而使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的温度下降时,伴随于此,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有时会下降。然而,该内压的下降通过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35能够直接获知,因此只要自动或手动地进行例如上述(I) (10)的至少任一操作,就能够直接缓和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的下降。另一方面,伴随着下降加热炉30的热风供气风扇33或热风排气风扇34的脉动而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有时会上升。然而,这种情况下,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的上升也可以通过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35直接获知,因此只要自动或手动地进行与例如上述(I) (10)的至少任一操作相反的操作,就能够直接缓和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的上升。这样的话,在实施方式2的片加热装置中,即使伴随着上升加热炉10或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的温度变化等而上升加热炉10或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发生上升或下降,也能够使作业者直接获知这种内压的上升或下降,从而能够自动或手动地缓和这种内压的上升或下降。并且,通过直接缓和上升加热炉10或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的上升或下降,能够抑制上升加热炉10、上辊室20及下降加热炉30之间的热风的流动。由此,能够使上升加热炉10、上辊室20及下降加热炉30的相互之间不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即使发生未预期的温度变化,也几乎不会对加热后的绝缘片等被加热体I的品质造成坏影响。(实施方式3)图5表示实施方式3的片加热装置的一例。该片加热装置在实施方式I的片加热装置的基础上,在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与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的入口 42之间新设置上升出口侧排气气帘部45,并且在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的出口 77与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之间新设置下降入口侧排气气帘部71。这样的话,通过使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及上升出口侧排气气帘部45相邻而形成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并且通过使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及下降入口侧排气气帘部71相邻而形成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而且,实施方式3的片加热装置与实施方式2的片加热装置同样地,设置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15、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35、温度·风速 风向传感器120而形成。而且,实施方式3的片加热装置与实施方式2的片加热装置同样地,具备控制部2、输出部3、运算部4、角度调整驱动部131。并且,在使用上述的片加热装置对树脂基材复合片等长条的被加热体I进行加热时,如图5那样将被加热体I从上升入口侧大气敞开部80的入口 81插入,依次通过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上升加热炉10、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50、上辊室20、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60、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下降加热炉30及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的内部而进行搬运,从下降出口侧大气敞开部110的出口 112抽出。这样的话,长条的被加热体I从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通过上辊室20的内部而被搬运至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由此被加热,在使用树脂基材复合片作为被加热体I时,该树脂基材复合片被加热而成为绝缘片。此时,通过热风供气风扇13及热风排气风扇14使调整成规定的温度的热风在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从上向下循环,由此将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维持成规定的温度。并且, 通常,通过上升入口侧供气气帘部95,利用气帘来抑制热风从上升加热炉10的入口 11流出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利用气帘来抑制热风从上升加热炉10的出口 12流出的情况。如此,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的温度不变化。在此,例如,在使向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供给的热风的温度下降等而使上升加热炉10的内部的温度下降时,伴随于此,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有时会下降。然而,由于在上升加热炉10的上方设有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50,因此通过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50能够直接缓和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的下降。而且,该内压的下降可以通过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15直接获知,因此只要自动或手动地进行与例如上述(I)
(10)的至少任一操作相反的操作,就能够直接缓和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的下降。另一方面,伴随着上升加热炉10的热风供气风扇13或热风排气风扇14的脉动而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有时会上升,但这种情况下,通过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50能够直接缓和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的上升。尤其是在图5所示的片加热装置中,由于在上升加热炉10的下方也设有上升入口侧大气敞开部80,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上述效果。而且这种情况下,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的上升也可以通过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15直接获知,因此只要自动或手动地进行例如上述(I) (10)的至少任一操作,就能够直接缓和上升加热炉10的内压的上升。与上升加热炉10同样地,通过热风供气风扇33及热风排气风扇34使调整成规定的温度的热风在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从上向下循环,由此将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维持成规定的温度。并且,通常,通过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利用气帘来抑制热风从下降加热炉30的入口 31流出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下降出口侧供气气帘部101,利用气帘来抑制热风从下降加热炉30的出口 32流出的情况。如此,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的温度不变化。在此,例如,在使向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供给的热风的温度下降等而使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的温度下降时,伴随于此,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有时会下降。然而,由于在下降加热炉30的上方设有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60,因此通过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60能够直接缓和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的下降。而且,该内压的下降可以通过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35直接获知,因此只要自动或手动地进行例如上述(I) (10)的至少任一操作,就能够直接缓和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的下降。另一方面,伴随着下降加热炉30的热风供气风扇33或热风排气风扇34的脉动而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有时会上升,但这种情况下,通过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60能够直接缓和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的上升。尤其是在图5所示的片加热装置中,由于在下降加热炉30的下方也设有下降出口侧大气敞开部110,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上述效果。而且这种情况下,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的上升也可以通过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35直接获知,因此只要自动或手动地进行与例如上述(I) (10)的至少任一操作相反的操作,就能够直接缓和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的上升。这样的话,在实施方式3的片加热装置中,即使伴随着上升加热炉10或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的温度变化等而上升加热炉10或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发生上升或下降,也能够通过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50及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60直接缓和这种内压的上升或下降,并能够使作业者直接获知这种内压的上升或下降,从而能够自动或手动地缓和这种内压的上升或下降。并且,通过直接缓和上升加热炉10或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的上升或下降,能够抑制上升加热炉10、上辊室20及下降加热炉30之间的热风的流动。由此,能够使上升加热炉10、上辊室20及下降加热炉30的相互之间不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即使发生未预期的温度变化,也几乎不会对加热后的绝缘片等被加热体I的品质造成坏影响。(实施方式4)图6表示实施方式4的片加热装置的一例。该片加热装置在实施方式I的片加热装置的基础上,在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的出口 43与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50的入口51之间新设置上升出口侧排气气帘部45,并且在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60的出口 62与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的入口 76之间新设置下降入口侧排气气帘部71。这样的话,通过使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及上升出口侧排气气帘部45相邻而形成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并且通过使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及下降入口侧排气气帘部71相邻而形成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而且,实施方式4的片加热装置与实施方式2的片加热装置同样地设置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15、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35、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120而形成。而且,实施方式4的片加热装置与实施方式2的片加热装置同样地具备控制部2、输出部3、运算部4、角度调整驱动部131。即,实施方式4的片加热装置使实施方式3的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41及上升出口侧排气气帘部45上下颠倒地相邻,并使实施方式3的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75及下降入口侧排气气帘部71上下颠倒地相邻。并且,实施方式4的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及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具有与实施方式3的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0及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0同样的功能。这样的话,在实施方式4的片加热装置中,与实施方式3的片加热装置同样地,即使伴随着上升加热炉10或下降加热炉30的内部的温度变化等而上升加热炉10或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发生上升或下降,也能够通过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50及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60直接缓和这种内压的上升或下降,并能够使作业者直接获知这种内压的上升或下降,从而能够自动或手动地缓和这种内压的上升或下降。并且,通过直接缓和上升加热炉10或下降加热炉30的内压的上升或下降,能够抑制上升加热炉10、上辊室20及下降加热炉30之间的热风的流动。由此,能够使上升加热炉10、上辊室20及下降加热炉30的相互之间不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即使发生未预期的温度变化,也几乎不会对加热后的绝缘片等被加热体I的品质造成坏影响。符号说明I被加热体2控制部3输出部4运算部10上升加热炉11 入口12 出口15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20上辊室21 入口22 出口30下降加热炉31 入口32 出口35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40上升出口侧气帘部41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上升出口侧供气部)50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60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70下降入口侧气帘部71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下降入口侧供气部)120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130百叶窗131角度调整驱动部132加热体160大气敞开部
权利要求
1.一种片加热装置,其具备设置入口及出口而形成的上升加热炉和设置入口及出口而形成的下降加热炉,使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与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连通,将长条的被加热体从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入口搬运至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出口,由此将所述被加热体加热,所述片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与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之间设置向大气敞开的大气敞开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设置入口及出口而形成的上辊室,使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与所述上辊室的入口连通,并使所述上辊室的出口与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连通,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与所述上辊室的入口之间从所述上升加热炉侧依次设有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形成气帘的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及向大气敞开的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并且在所述上辊室的出口与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之间从所述上辊室侧依次设有向大气敞开的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及在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形成气帘的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及所述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内部设置有以能够进行角度调整的方式形成的百叶窗。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内部设置对其内压进行测定的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在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内部设置对其内压进行测定的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并且所述片加热装置具备与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电连接的控制部、以及与所述控制部电连接的输出部,所述控制部从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分别接收测定值并将所述测定值向所述输出部发送,所述输出部输出所述测定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控制部电连接的运算部,所述运算部从所述控制部接收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的测定值,并计算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的测定值之差而将运算结果向所述控制部发送,所述控制部将所述运算结果向所述输出部发送,所述输出部输出所述运算结果。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入口及出口的外侧和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及出口的外侧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位置设置对该位置处的温度、风速及风向进行测定的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并且所述控制部与所述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电连接,从所述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接收其测定值并将所述测定值向所述输出部发送,所述输出部输出所述测定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与所述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的入口之间或者所述上升出口侧供气气帘部的出口与所述上升出口侧大气敞开部的入口之间设有形成气帘的上升出口侧排气气帘部,并且在所述下降入口侧大气敞开部的出口与所述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的入口之间或者所述下降入口侧供气气帘部的出口与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之间设有形成气帘的下降入口侧排气气帘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的测定值,所述控制部调整所述上升加热炉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内压及温度的高低、以及所述气帘的强弱。
9.根据权利要求4 8中任一项所述的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调整所述百叶窗的角度的角度调整驱动部,所述控制部与所述角度调整驱动部电连接,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的测定值,向所述角度调整驱动部发送调整百叶窗的角度的指令。
10.根据权利要求3 9中任一项所述的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百叶窗设置有加热体。
11.一种片加热装置,其具备设置入口及出口而形成的上升加热炉和设置入口及出口而形成的下降加热炉,使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与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连通,将长条的被加热体从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入口搬运至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出口,由此将所述被加热体加热,所述片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内部设置对其内压进行测定的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在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内部设置对其内压进行测定的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并且所述片加热装置具备与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电连接的控制部、以及与所述控制部电连接的输出部,所述控制部从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分别接收测定值并将所述测定值向所述输出部发送,所述输出部输出所述测定值。
12.根据权利要11所述的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控制部电连接的运算部,所述运算部从所述控制部接收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的测定值,并计算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的测定值之差而将运算结果向所述控制部发送,所述控制部将所述运算结果向所述输出部发送,所述输出部输出所述运算结果。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入口及出口的外侧和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及出口的外侧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位置设置对该位置处的温度、风速及风向进行测定的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并且所述控制部与所述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电连接,从所述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接收其测定值并将所述测定值向所述输出部发送,所述输出部输出所述测定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设置入口及出口而形成的上辊室,使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与所述上辊室的入口连通,并使所述上辊室的出口与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连通,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与所述上辊室的入口之间设有在所述上升加热炉的出口形成气帘的上升出口侧气帘部,并且在所述上辊室的出口与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之间设有在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入口形成气帘的下降入口侧气帘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的测定值,所述控制部调整所述上升加热炉及所述下降加热炉的内压及温度的高低、以及所述气帘的强弱。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升出口侧气帘部及所述下降入口侧气帘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内部设置有以能够进行角度调整的方式形成的百叶窗。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调整所述百叶窗的角度的角度调整驱动部,所述控制部与所述角度调整驱动部电连接,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上升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所述下降加热炉用压力传感器及所述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的测定值,向所述角度调整驱动部发送调整百叶窗的角度的指令。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百叶窗设置有加热体。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即使上升加热炉等的内压发生上升等,在上升加热炉、上辊室及下降加热炉的相互之间也不易产生温度变化的影响的片加热装置。一种片加热装置,其具备上升加热炉(10)和下降加热炉(30),使上升加热炉(10)与下降加热炉(30)连通,将长条的被加热体(1)从上升加热炉(10)搬运至下降加热炉(30),由此将被加热体(1)加热。在上升加热炉(10)与下降加热炉(30)之间设置向大气敞开的大气敞开部(160)。
文档编号F27D7/06GK103026159SQ20118003325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3日
发明者吉田谦治, 松崎义则, 日高康博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