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23850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调节器,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以立体方式排出借助热交换单元来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通常,空气调节器以借助制热器、制冷器、净化器等来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或者净化空气为目的而进行设置,从而给人们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空气调节器形成吸入室内的空气的空气吸入口和排出在空气调节器的内部进行过空气调节的空气的空气排出口,在空气调节器形成多个空气排出口时,通过多个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以立体方式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韩国专利授权公报KR 10-0381160B1(2003. 04. 23)中公开了可以通过前表面、左
侧面、右侧面及上表面等四面,以立体方式排出室内空气的空气调节器。但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空气调节器可以通过前表面排出口看到其内部和热交换器,从而具有外观显得杂乱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可以向左侧、右侧、上侧、前方四个方向,以立体方式排出空气,并能最小化异物的渗透,可以维持简洁的外观。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包括壳体,其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在该壳体的左侧部形成有左侧空气排出口,在该壳体的右侧部形成有右侧空气排出口,在该壳体的上侧部形成有上侧空气排出口,在该壳体的前方部形成有开口部,热交换单元,其配置在上述壳体内部,空间部面板,其配置在上述开口部,具有前方开放且呈凹陷形状的空间部;在上述空间部面板上,形成有用于使与上述热交换单元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向上述空间部流动的下侧空气排出口。上述下侧空气排出口的高度可以低于上述左侧空气排出口的下端及右侧空气排出口的下端。上述空间部面板可包括前盖,该前盖的前方和后方开放,左侧面、右侧面及下表面封闭,在上表面形成有上述下侧空气排出口。上述空间部面板还可包括遮挡上述前盖的后方的可视化面板。还可包括空间部排出引导部,该空间部排出引导部用于引导从上述壳体的内部向上述空间部排出的空气朝向上述空间部的前方。上述空间部排出引导部可包括风向调节叶片,其用于引导通过上述下侧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风向调节叶片驱动机构,其用于使上述风向调节叶片以向上述空间部的内侧凸出的方式动作或者朝向上述空间部的上侧动作。上述风向调节叶片能够以水平轴为中心旋转地配置在上述空间部的上侧。
可包括空气引导部,其用于向上述风向调节叶片的一面引导空气,防止空气向上述风向调节叶片的另一面流动。上述风向调节叶片驱动机构可以包括叶片旋转电机,该叶片旋转电机设置在上述壳体的内部,用于使上述风向调节叶片旋转。上述空间部的前后方向宽度可以相比上述风向调节叶片的宽度更宽,上述空间部的左右方向长度可以相比上述风向调节叶片的左右方向长度更长。上述空间部的高度可以相比上述风向调节叶片的宽度更宽。上述壳体可包括底座,机壳,其设置在上述底座的上部,并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前面板,其配置在上述机壳的前方,在该前面板的左侧形成有左侧空气排出口,在该前面板的右侧形成有右侧空气排出口,并用于形成上述机壳和上侧空气排出口 ;上述热交换单元可以配置在上述空气吸入口的前方。上述可底座包括下板部,强度加强部,其一体地突出形成在上述下板部的上侧;上述强度加强部可包括后板部、左侧部及右侧部,上述强度加强部还可包括用于连接上述下板部和后板部的倾斜部。可包括上部风扇,其经由上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并经由上述左侧空气排出口、右侧空气排出口及上侧空气排出口排出;下部风扇,其经由上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并经由上述左侧空气排出口、右侧空气排出口及下侧空气排出口排出。可包括孔板,其配置在上述前面板和热交换器之间,并在该孔板上一同形成有使空气吸入到上述上部风扇的上部孔和使空气吸入到上述下部风扇的下部孔。在上述前面板可以形成划分引导部,该划分引导部用于划分上述上部风扇的上部流路和上述下部风扇的下部流路。还可包括上侧排出引导部,其用于开/闭上述上侧空气排出口,并引导经由上述上侧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左侧门板,其用于开/闭上述左侧空气排出口 ;右侧门板,其用于开/闭上述右侧空气排出口。还可包括香气产生套组,其设置在被上述左侧门板和右侧门板中某一个门板遮蔽的位置。还可包括控制部,其对上述空间部排出引导部、上侧排出引导部、左侧门板、右侧门板、上部风扇及下部风扇进行控制。在处于集中排出模式时,上述控制部可以使上述上侧排出引导部和空间部排出引导部以上升模式进行动作,并可以驱动上述上部风扇,而且可以使上述左侧门板和右侧门板以封闭模式进行动作,并可以使上述下部风扇停止。在处于立体排出模式时,上述控制部可以使上述上侧排出引导部以上升模式进行动作,可以使上述空间部排出引导部以下降模式进行动作,并可以驱动上述上部风扇和下部风扇。上述控制部可以使上述左侧门板和右侧门板以开放模式进行动作。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优点在于,向壳体的左侧、右侧、上侧及前方四个方向,以立体方式排出空气,并能够使下侧空气排出口的内部在外部看不清,从而可以使空气调节器的前表面外观显得简洁,而且能够以立体方式向四个方向进行排出。并且,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优点在于,通过上侧空气排气口排出的空气和通过下侧空气排出口及空间部排出的空气不在与空气调节器接近的位置相混合,从而空气调节器可以更加立体地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并且,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优点在于,空间部形成风向调节叶片的收容空间,并能够保护风向调节叶片。并且,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优点在于,通过下侧空气排出口及空间部的空气的排出可以借助可视化面板来实现可视化,能够让使用者容易确认通过下侧空气排出口及空间部的空气的排出。并且,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优点在于,引导向空间部流动的空气朝向空气调节器的前方,并以多种方式对空气的风向进行调节。并且,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优点在于,能够通过对旋转风向调节叶片进行简单的控制,来向空间部的前方方向和空间部的前方下侧方向调节风向,并能保护下侧空气排出口。并且,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优点在于,空间部在空气调节器的运转中,可以起到收纳各种物品的收纳部的作用。并且,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优点在于,空气调节器可以选择性地实施向左侧、右侦U、上侧及前方四个方向排出空气的立体排出模式和向上侧一个方向排出空气的集中排出模式。


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结合以下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并参照以下的附图可以变得更加明确,上述图中图1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一实施例的立体排出时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一实施例的立体排出时的主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一实施例的立体排出时的纵断面图。图4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一实施例的集中排出时的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一实施例的集中排出时的纵断面图。图6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一实施例的停止时的立体图。图7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一实施例的送风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一实施例的控制框图。图10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再一个实施例的运转时的纵断面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底座的立体图。图12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在香气产生器隐匿时的放大立体图。图13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在香气产生器向外部暴露时的放大立体图。图14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另一实施例的香气产生套组被门板遮蔽时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可以具体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立体排出时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一实施例的立体排出时的主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一实施例的立体排出时的纵断面图,图4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一实施例的集中排出时的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一实施例的集中排出时的纵断面图,图6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一实施例的停止时的立体图,图7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一实施例的送风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一实施例的控制框图。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包括壳体2、热交换单元4及空间部面板6。壳体2形成空气调节器的外观。在壳体2形成向壳体2内部吸入室内空气的空气吸入口 10。在壳体2形成排出与热交换单元4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的空气排出口 12、14、
16。壳体2在后方部可以形成空气吸入口 10。壳体2在左侧部形成有左侧空气排出口 12,在壳体2的右侧部形成有右侧空气排出口 14,在壳体2的上侧部形成有上侧空气排出口
16。壳体2在前方部形成有开口部18。开口部18是可以配置空间部面板6的缝隙,能够以与空间部面板6相同或比空间部面板6更大的大小形成。就开口部18而言,在壳体2的前方部上端和下端之间的一部分可以开口形成。壳体2可包括底座20 ;机壳22,其配置在底座20的上部;前面板24,其配置在机壳22的前方。在机壳22可以形成空气吸入口 10,空气调节器可以吸入位于壳体2的后方的空气。机壳22可包括后板;左侧板,其在后板的左侧部弯曲;右侧板,其在后板的右侧部弯曲。空气吸入口 10可以形成在机壳22的后板,以使空气向前后方向经由。在机壳22可以配置至少一个的过滤器23,该过滤器23净化向空气吸入口 10吸入的空气。至少一个的过滤器23可以配置在机壳22的后板。在机壳22可以配置保护过滤器23的吸入格栅23’。吸入格栅23’可以配置在机壳22的后板。就前面板24而言,在左侧部可以形成左侧空气排出口 12,在右侧部可以形成侧空气排出口 14。前面板24可包括前板;左侧板,其在前板的左侧部弯曲;右侧板,其在前板的右侧部弯曲。左侧空气排出口 12可以形成在左侧板。右侧空气排出口 14可以形成在右侧板。就前面板24而言,左侧板和右侧板相对于前板可以直交地弯曲。就前面板24而言,左侧板和右侧板相对于前板可以倾斜地弯曲。就前面板24而言,前板的背面可以形成空气的流路。在热交换单元4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可以借助前面板24的前板背面的引导来进行排出引导。就壳体2而言,可以在机壳22和前面板24中至少一个的上部形成上侧空气排出口 16,可以在机壳22和前面板24之间形成上侧空气排出口 16。壳体2还可包括前面下部面板26,其配置在底座20的前方;前面上部面板28,其配置在机壳22前方。前面下部面板26的高度可以低于底座20的高度。前面下部面板26可旋转或可滑动地设置在底座20的前方。前面上部面板28可旋转或可滑动地设置在前面板24的前方。就壳体2而言,在前面下部面板26和前面上部面板28之间可以形成开口部18。在壳体2不包括前面上部面板28的情况下,在前面下部面板26和底座20中的一个与前面板24之间可以形成开口部18。在壳体2不包括前面下部面板26的情况下,在前面上部面板28和前面板24中的一个与底座20之间可以形成开口部18。在壳体2不包括前面下部面板26和前面上部面板28的情况下,在前面板24和底座20之间可以形成开口部18。热交换单元4配置在壳体2的内部。热交换单元4可以位于空气吸入口 10的前方,可以垂直地设置在机壳22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的位置。空间部面板6配置在开口部18,可以形成空气调节器的前方侧外观的一部分。就空气调节器而言,按上下顺序可以配置前面上部面板26、空间部面板6及前面下部面板28,空间部面板6在前面上部面板26和前面下部面板28之间的位置可以向外部暴露。空间部面板6具有前方开放且呈凹陷形态的空间部S。在空间部面板6,形成有用于使与热交换单元4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向空间部S流动的下侧空气排出口 30。在壳体2的内部可以设置送风单元32,该送风单元32经由空气吸入口 19吸入空气,来使空气通过热交换单元4之后经由左侧空气排出口 12、右侧空气排出口 14、上侧空气排出口 16及下侧空气排出口 30进行排出。送风单元32可包括上部风扇33,其经由空气吸入口 10吸入空气之后,经由左侧空气排出口 12、右侧空气排出口 14及上侧空气排出口 16进行排出;下部风扇34,其经由空气吸入口 10吸入空气之后,经由左侧空气排出口 12、右侧空气排出口 14及下侧空气排出口30进行排出。上部风扇33在由左侧空气排出口 12、右侧空气排出口 14及上侧空气排出口中的至少一个排出空气时可以驱动,左侧空气排出口 12、右侧空气排出口 14及上侧空气排出口16均不排出空气时可以停止。上部风扇33可以由上部电机33A和上部涡轮风扇33B构成,以便位于热交换单元4的上部前方,上述上部电机33A设置于前面板24,上述上部涡轮风扇33B的旋转轴与上述上部电机33A连接,吸入后方的空气后向周围方向吹送。下部风扇34在由左侧空气排出口 12、右侧空气排出口 14及下侧空气排出口 30中的至少一个排出空气时可以驱动,左侧空气排出口 12、右侧空气排出口 14及下侧空气排出口 30均不排出空气时可以停止。下部风扇34可以由下部电机34A和下部涡轮风扇34B构成,以便位于热交换单元4的下部前方,上述下部电机34A设置于前面板24,上述下部涡轮风扇34B的旋转轴与下部电机连接,吸入后方的空气后向周围方向吹送。在壳体2的内部可以配置划分引导部35,该划分引导部35划分上部风扇33的流路和下部风扇34的流路,并引导空气。就划分引导部35而言,其上面引导借助上部风扇33来流动的空气,其下面引导借助下部风扇34来流动的空气。在壳体2的内部可以配置下部引导部36,该下部引导部36引导向下侧空气排出口30流动的空气。下部引导部36可以形成在前面板24。下部引导部36可包括左侧下部引导部36A,其形成在前面板的24左侧;右侧下部引导部36B,其形成在前面板24的右侧,与左侧下部引导部36A以左右方向隔开。在左侧下部引导部36A和右侧下部引导部36B之间形成使从下部风扇34吹送的空气为了由下侧空气排出口 30排出而经由的通道36C。在壳体2的内部可以设置孔板37,该孔板37向上部风扇33引导经由热交换单元4的上部的空气,并向下部风扇34引导经由热交换单元4的下部的空气。就孔板37而言,在上部风扇33的后方形成上部导向孔38,在下部风扇34的后方形成下部导向孔39。左侧空气排出口 12在壳体2的前方部左侧可以朝向上下纵长地形成。右侧空气排出口 14在壳体2的前方部右侧可以朝向上下纵长地形成。上侧空气排出口 16的上端的高度相比左侧空气排出口 12的上端及右侧空气排出口 14的上端更高。下侧空气排出口 30的高度相比左侧空气排出口 12的下端及右侧空气排出口 14的下端更低。空间部面板6包括前盖60。就前盖60而言,前方和后方开放,左侧面、右侧面以及下表面封闭,在上表面形成下侧空气排出口 30。空间部面板6还包括可视化面板62。可视化面板62遮挡前盖60的后方。可视化面板62可以起到从空气调节器的前方观看时,通过空间部S可见的装饰面板的作用。可视化面板62可包括照明机构64,该照明机构64具有可以照亮空间部S内侧的光源。可视化面板62可包括遮盖照明机构64的后盖66。可视化面板62可包括使用者看空间部S时,可以确认各种信息的液晶屏等的显示器。可视化面板62,在排出通过下侧空气排出口 30的空气时,可以对通过下侧空气排出口 30的空气的排出进行强调或者可视化。可视化面板62显得明亮时,使用者可以确认空气调节器正在运行中,且容易确认通过下侧空气排出口 30的空气的排除与否。空气调节器还可包括空间部排出引导部70。空间部排出引导部70引导从壳体2的内部向空间部S排出的空气朝向空间部S的前方。空间部排出引导部70包括风向调节叶片72,其用于引导通过下侧空气排出口 30排出的空气;风向调节叶片驱动机构74,其用于使风向调节叶片72以向空间部S的内侧凸出的方式动作或者朝向空间部S的上侧动作。风向调节叶片72能够上下旋转地配置在空间部S的内侧和空间部S的上侧,风向调节叶片驱动机构74能够以上下方向旋转风向调节叶片72。风向调节叶片72能够升降地配置在空间部S的上侧和空间部S的内侧。风向调节叶片驱动机构74能够以上下方向升降风向调节叶片72。就空间部排出引导部90而言,风向调节叶片72能够升降及旋转地配置在向空间部S的上侧和空间部S的内侧,风向调节叶片驱动机构74可以对风向调节叶片72进行升降及旋转。风向调节叶片72以水平轴为中心可旋转地配置在空间部S的上侧。以下,举风向调节叶片72以水平轴为中心旋转的例子进行说明。风向调节叶片72可旋转地设置于左侧下部引导部36A和右侧下部引导部36B之间。风向调节叶片72在左右中的一侧可以形成支承轴,在左右中的另一侧可以形成连接轴,上述支承轴,可旋转地支承在左侧下部引导部36A和右侧下部引导部36B中的一处,上述连接轴与风向调节叶片驱动机构74相连接。风向调节叶片驱动机构74包括叶片旋转电机,该叶片旋转电机设置在壳体2的内部,来旋转风向调节叶片72。就叶片旋转电机而言,其旋转轴直接连接于风向调节叶片72的连接轴,从而能够直接旋转风向调节叶片72,并且其旋转轴通过齿轮或连杆等的动力传达部件与风向调节叶片72的连接轴相连接,从而可以通过动力传达部件来旋转风向调节叶片72。叶片旋转电机可以设置在左侧下部引导部36A和右侧下部引导部36B其中的一处。就风向调节叶片72而言,水平或接近水平地设置时,在空间部S的上侧位置可以遮挡下侧空气排出口 30,能够隔断异物等通过下侧空气排出口 30流入到壳体2的内部。风向调节叶片72倾斜地设置时,可以使从壳体2的内部以垂直方向朝向空间部S排出的空气不向空间部S的内侧底面引导,而是朝向风向调节叶片72的前方方向排出引导。即,在壳体2的内部由下侧空气排出口 30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借助风向调节叶片72来转换为前方方向,空气调节器可以向空间部S的前方或空间部S的前方下侧方向排出空气。风向调节叶片72倾斜地设置的同时接近水平地倾斜时,可以将由下侧空气排出口 30排出的空气朝向空间部S的前方方向排出引导。风向调节叶片72倾斜地设置的同时接近垂直地倾斜时,可以将由下侧空气排出口 30排出的空气朝向空间部S的前方下侧方向排出引导。风向调节叶片72垂直地设置时,能够阻挡在壳体2的内部向下侧方向以垂直方向排出的空气朝向可视化面板62流动。 如图2所示,空间部S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I相比风向调节叶片7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2更长。如图5所示,空间部S的前后方向宽度Dl相比风向调节叶片72的宽度D2更宽。如图5所示,空间部S的高度H相比风向调节叶片72的宽度D2更高。空间部S优选地形成为可以收纳远程操纵器及各种物品的大小,并且,优选地,即使风向调节叶片72向空间部S的内侧凸出,也在风向调节叶片72和空间部S的内侧底面之间形成留着缝隙的大小。空气调节器可包括空气引导部76,所述空气引导部76向风向调节叶片72的一面引导空气,阻挡空气向风向调节叶片的另一面流动。空气引导部76在孔板37的下部可以向前方凸出形成。空气引导部76在孔板37的前方可以向风向调节叶片72的旋转中心上侧凸出。空气引导部76可以越往下侧则越向前方方向凸出,其前端可以位于风向调节叶片72的一面侧的上侧。从下部风扇34吹送到下侧的空气中一部分可以向风向调节叶片72和孔板37之间的缝隙流动,朝向风向调节叶片72和孔板37之间流动的空气随着在孔板37形成的空气引导部76的引导,而朝向风向调节叶片72的一面侧,从下部风扇34向下侧吹送的空气不从风向调节叶片72和孔板37之间的缝隙渗漏,可以由风向调节叶片72排出引导。空气从风向调节叶片72和孔板37之间的缝隙渗漏时,由于位于缝隙下侧的空气和通过缝隙渗漏的空气的温度差而可能会发生结霜,但空气不会通过这种缝隙渗漏,从而可以防止结霜。空气调节器还可包括上侧排出引导部80,该上侧排出引导部80用于开/闭上侧空气排出口 16,并引导经由上侧空气排出口 16排出的空气。上侧排出引导部80可升降或可旋转地配置在壳体2的上部,且形成为弓I导从壳体2的内部向上侧方向吹送的空气朝向上侧排出引导部80的前方方向。以下,说明上侧排出引导部80可升降地配置在壳体2的上部的情形。就上侧排出引导部80而言,下方开放,在前表面形成前面空气排出口 82,在内部形成引导空气的流动方向朝向前方方向的引导部,从而将向下表面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转换为前方方向之后,可以通过前面空气排出口 82进行排出。上侧排出引导部80下降时,随着前面空气排出口 82向壳体2的内部移动,并且上侧排出引导部80可以遮蔽上侧空气排出口 16的前面排出口 82,上升时,随着前面空气排出口 82向比壳体2更高的高度移动,并能够使前面空气排出口 82开放。空气调节器可包括上侧排出引导部驱动机构84,该上侧排出引导部驱动机构84使上侧排出引导部80升降。上侧排出引导部驱动机构84可包括机架,其上下纵长地设置于壳体2和上侧排出引导部80中的任一处;小齿轮,其与机架相哨合;电机,其设置于壳体2和上侧排出引导部80中的另一处,并旋转小齿轮。就上侧排出引导部驱动机构84而言,驱动电机时小齿轮旋转,旋转小齿轮时小齿轮和机架中某一个上升或下降,并能够使上侧排出引导部80进行升降。就壳体2而言,前面板24的左侧面可以向外部暴露,并且前面板24的右侧面可以向外部暴露。壳体2还可包括左侧面板86,其遮盖前面板24的左侧面,形成与左侧空气排出口 12连通的左侧空气排出孔85 ;右侧面板88,其遮盖前面板24的右侧面,形成与右侧空气排出口 14连通的右侧空气排出孔87。空气调节器还可包括左侧门板90,其用于开/闭左侧空气排出口 12 ;右侧门板,其用于开/闭右侧空气排出口 14。空气调节器还可包括左侧门板驱动机构92,其动作左侧门板90 ;右侧门板驱动机构102,其动作右侧门板100。就空气调节器而言,前面板24的左侧面和前面板24的右侧面向外部暴露时,左侧门板驱动机构92设置于前面板24的左侧的同时与左侧门板90相连接,从而可以旋转或移动左侧门板90,右侧门板驱动机构102设置于前面板24的右侧的同时与右侧门板100相连接,从而可以旋转或移动右侧门板100。空气调节器包括左侧面板86和右侧面板88时,左侧门板驱动机构92设置于左侧面板86的同时与左侧门板90相连接,从而可以旋转或移动左侧门板90,右侧门板驱动机构102设置在右侧面板88的同时与右侧门板100相连接,从而可以旋转或移动右侧门板100。
左侧门板驱动机构92可包括左侧连杆,其连接于左侧门板90 ;左侧电机,其设置在壳体2的左侧部,来旋转或移动左侧连杆。左侧门板驱动机构92动作左侧门板90来使其遮盖左侧空气排出口 12的同时向遮挡位置动作,或者可以动作左侧门板90来使其暴露左侧空气排出口 12的同时向开放的位置动作。右侧门板驱动机构102可包括右侧连杆,其与左侧门板驱动机构92对称地进行设置,并连接于右侧门板100 ;右侧电机,其设置于壳体2的右侧部,来旋转或移动右侧连杆。右侧门板驱动机构102动作右侧门板100来使其遮盖右侧空气排出口 14的同时向遮挡位置动作,或者可以动作右侧门板100来使其暴露右侧空气排出口 14的同时向开放的位
置动作。空气调节器可包括左侧风向调节部件94,其调节通过左侧空气排出口 12排出的空气的风向;右侧风向调节部件104,其调节通过右侧空气排出口 14排出的空气的风向。左侧风向调节部件94设置于壳体2的左侧,可以借助旋转轴与左侧风向调节部件94相连接的左侧风向调节电机来进行旋转。右侧风向调节部件104设置于壳体2的右侧,可以借助旋转轴与右侧风向调节部件104相连接的右侧风向调节电机来进行旋转。左侧风向调节电机可以与左侧门板驱动机构92联动地动作,如果左侧门板驱动机构92向左侧空气排出口 12封闭位置动作左侧门板90,则对左侧风向调节部件94进行旋转,使其与左侧门板90不受干涉,如果左侧门板驱动机构92向左侧空气排出口 12开放位置动作左侧门板90,则旋转成调节通过左侧空气排出口 12排出的空气的风向。右侧风向调节电机可以与右侧门板驱动机构102联动地动作,如果右侧门板驱动机构102向右侧空气排出口 14封闭位置动作右侧门板100,则对右侧风向调节部件104进行旋转,使其与右侧门板100不受干涉,如果右侧门板驱动机构102向右侧空气排出口 14开放位置动作右侧门板100,则旋转成调节通过右侧空气排出口 14排出的空气的风向。
就空气调节器而言,左侧门板90、左侧门板驱动机构92、左侧风向调节部件94及左侧风向调节电机全部设置于左侧面板86,由此能够构成左侧主体组件。左侧主体组件可以借助左侧面板86设置于底座20及前面板24来简单地进行组装。就空气调节器而言,右侧门板100、右侧门板驱动机构102、右侧风向调节部件104及右侧风向调节电机全部设置于右侧面板88,由此能够构成右侧主体组件。右侧主体组件借可以助右侧面板88设置于底座20及前面板24来简单地进行组装。如图9所示,空气调节器可包括输入部108,使用者可以输入运转;控制部110,其对上部风扇33、下部风扇34、空间部排出引导部70、上侧排出引导部80、左侧门板90及右侧门板100进行控制。输入部108设置在前面下部面板26和前面上部面板28中的至少一处,由此可以构成为使用者动作的控制面板,并可以构成为远程操纵空气调节器的远程操纵器。输入部108可以输入制冷运转、净化运转及除湿运转,如果通过输入部108输入制冷运转、净化运转及除湿运转中的某一种运转,控制部110则能够以立体排出模式驱动上部风扇33、下部风扇34、空间部排出引导部70、上侧排出引导部80、左侧门板90及右侧门板100。输入部108可以输入远距离集中排出模式(以下,称作集中排出模式),如果通过输入部108输入集中排出模式,控制部110则能够以集中排出模式驱动上部风扇33、下部风扇34、空间部排出引导部70、上侧排出引导部80、左侧门板90及右侧门板100。输入部108可以一同或单独输入制冷运转、净化运转及除湿运转中的某一个模式和集中排出模式的输入,如果输入制冷运转、净化运转及除湿运转中的某一个模式的同时输入集中排出模式,控制部110则能够以集中排出模式驱动上部风扇33、下部风扇34、空间部排出引导部70、上侧排出引导部80、左侧门板90及右侧门板100,如果输入制冷运转、净化运转及除湿运转中的某一个模式,而不输入集中排出模式,则能够以立体排出模式驱动上部风扇33、下部风扇34、空间部排出引导部70、上侧排出引导部80、左侧门板90及右侧门板100。处于立体排出模式时,控制部110使上侧排出引导部80以上升模式进行动作,使空间部排出引导部70以下降模式进行动作,驱动上部风扇33和下部风扇34,并使左侧门板90和右侧门板100以开放模式进行动作。处于集中排出模式时,控制部110使上侧排出引导部80和空间部排出引导部70以上升模式进行动作,驱动上部风扇33,使左侧门板90和右侧门板100以封闭模式进行动作,使下部风扇34停止。处于立体排出模式时,控制部110控制上侧排出引导部驱动机构84,使其将上侧排出引导部82朝向壳体2的上侧上升;处于集中排出模式时,控制上侧排出引导部驱动机构84,使其将上侧排出引导部82朝向壳体2的内部下降。控制部110处于立体排出模式时,控制风向调节叶片驱动机构74,使其将风向调节叶片72朝向空间部S的内侧下降;处于集中排出模式时,控制风向调节叶片驱动机构74,使其将风向调节叶片72朝向空间部S的上侧上升。控制部110处于立体排出模式时,控制左侧门板驱动机构92,使其将左侧门板90朝向左侧空气排出口开放位置旋转或者移动;处于集中排出模式时,控制左侧门板驱动机构92,使其将左侧门板90朝向左侧空气排出口封闭位置旋转或者移动。控制部110处于立体排出模式时,控制右侧门板驱动机构102,使其将右侧门板100朝向右侧空气排出口开放位置旋转或者移动;处于集中排出模式时,控制右侧门板驱动机构102,使其将右侧门板100朝向右侧空气排出口封闭位置旋转或者移动。控制部110处于立体排出模式时,一同驱动上部风扇33和下部风扇34 ;处于集中排出模式时,只驱动上部风扇33,而使下部风扇34停止。控制部110可以与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无关地开启可视化面板62,在停止空气调节器时可以关闭可视化面板62,在运转空气调节器时可以开启可视化面板62。在运转控制部110时,可以与通过空间部S的空气的排出与否无关地进行开启,在排出通过空间部S的空气时可进行开启,在未排出通过空间部S的空气时可进行关闭。即,控制部110处于集中排出模式时可以开启,处于立体排出模式时可以关闭。下面,对本发明的作用进行说明如下。首先,在运转空气调节器时,空气调节器能够以集中排出模式和立体排出模式中的一种模式进行运转。在立体排出模式时,可以驱动上部风扇33和下部风扇34,空间部排出引导部70以下降模式驱动,上侧排出弓I导部80以上升模式驱动,左侧门板90和右侧门板100能够以开放模式驱动。空间部排出引导部70处于下降模式时,风向调节叶片驱动机构72旋转风向调节叶片70,来使风向调节叶片70朝向空间部S的内侧凸出,风向调节叶片70的前端向空间部S的内侧下降。上侧排出引导部80处于上升模式时,上侧排出引导部80向壳体2的上侧上升,上侧排出引导部80的前方开放。左侧门板90和右侧门板100处于开放模式时,左侧门板90开放左侧空气排出口12的同时,朝向暴露的位置动作,右侧门板100开放右侧空气排出口 14的同时,朝向暴露的
位置动作。在驱动上部风扇33及下部风扇34时,室内的空气中位于壳体2的空气吸入口 10后方的空气向前方流动,从而经由空气吸入口 10向壳体2的内部吸入。向壳体2的内部吸入的空气在空气吸入口 10和热交换单元4之间向热交换单元4流动,经由热交换单元4,并与热交换单元4进行热交换。与热交换单元4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的一部分吸入到上部风扇33,剩余部分吸入到下部风扇34。吸入到上部风扇33的空气向左侧方向、右侧方向及上侧方向三个方向分散,向左侧空气排出口 12的上部、右侧空气排出口 14的上部及上侧空气排出口 16吹送。向左侧空气排出口 12的上部吹送的空气通过壳体2的左侧部排出。向右侧空气排出口 14的上部吹送的空气通过壳体2的右侧部排出。向上侧空气排出口 16吹送的空气接收上侧排出引导部80的引导,使其流动方向转换为前方方向,通过上侧排出引导部80的前表面向上侧排出引导部80的前方排出。吸入到下部风扇34的空气,向左侧方向、右侧方向及下侧方向三个方向分散,向左侧空气排出口 12的下部、右侧空气排出口 14的下部及下部引导部34吹送。向左侧空气排出口 12的下部吹送的空气,通过壳体2的左侧部排出。向右侧空气排出口 14的下部吹送的空气,通过壳体2的右侧部排出。向下部引导部34吹送的空气,接收风向调节叶片72的引导,经由下侧空气排出口30和空间部S之后,借助风向调节叶片72来使其流动方向转换成前方方向或朝向前方下侧的倾斜方向。S卩,就空气调节器 而言,室内的空气以立体方式向壳体2的左侧、右侧、上侧、前方四个方向进行排出,此时,通过下侧空气排出口 30和空间部S向壳体2的前方排出的空气A和通过上侧排出引导部80向上侧排出引导部80的前方排出的空气B,不在壳体2的周围相混合,而是向室内扩散之后,在远离壳体2的位置上相混合,空气调节器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另一方面,在集中排出模式时,可以驱动上部风扇33,可以使下部风扇34停止,以上升模式驱动空间部排出引导部70和上侧排出引导部80,能够以封闭模式驱动左侧门板90和右侧门板100。空间部排出引导部70处于上升模式时,风向调节叶片驱动机构72在立体排出模式时对风向调节叶片70进行旋转,使得风向调节叶片70不向空间部S的内侧凸出,而使其位于空间部S的上侧,并且使整体风向调节叶片70朝向空间部S的上侧上升。上侧排出引导部80处于上升模式时,上侧排出引导部80向壳体2的上侧上升,上侧排出引导部80的前方开放。左侧门板90和右侧门板100处于封闭模式时,左侧门板90朝向遮盖左侧空气排出口 12的位置进行动作,并封闭左侧空气排出口 12,右侧门板100朝向遮盖右侧空气排出口 14的位置进行动作,并封闭右侧空气排出口 14。在驱动上部风扇33和停止下部风扇34时,室内的空气中位于壳体2的空气吸入口 10后方的空气向前方流动,从而经由空气吸入口 10并吸入到壳体2的内部。吸入到壳体2的内部的空气,在空气吸入口 10和热交换单元4之间向热交换单元4流动,经由热交换单元4并与热交换单元4进行热交换。与热交换单元4进行过热交换的全部空气吸入到上部风扇33,而不吸入到下部风扇34。吸入到上部风扇33的空气,向左侧方向、右侧方向及上侧方向三个方向分散,向左侧空气排出口 12的上部、右侧空气排出口 14的上部及上侧空气排出口 16吹送。由于向左侧空气排出口 12的上部吹送的空气被左侧门板90阻挡,因而向上侧方向吹送,由于向右侧空气排出口 14的上部吹送的空气被右侧门板100阻挡,因而向上侧方向吹送。即,借助上部风扇33来吹送的空气均向上侧方向吹送,向上侧方向吹送的空气,接收上侧排出引导部80的引导,并使其流动方向转换为前方方向之后,通过上侧排出引导部80的前表面向上侧排出引导部80的前方排出。S卩,空气调节器只通过壳体2的上侧排出室内的空气,此时,通过上侧排出引导部80排出的空气相比立体排出模式时,大量的空气可以集中到上侧排出引导部80,可以相比立体排出模式时排出到更远的距离。图10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再一实施例的运转时的纵断面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再一实施例的底座的立体图。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底座20’可包括下板部202及强度加强部204,上述强度加强部204 —体地突出形成在下板部202的上侧。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除了底座20’以外的其他结构及作用与本发明一实施例相同或类似,因而使用相同附图标记,故而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强度加强部204可包括后板部206、左侧部208及右侧部210。后板部206、左侧部208及右侧部210可以相对 于下板部202直交地形成。强度加强部204可包括用于连接下板部202和后板部206的倾斜部212。倾斜部212的下端在下板部202的前方部202a和后方部202b中可以与前方部202a相连接。倾斜部212在左侧部208及右侧部210之间能够与左侧部208及右侧部210隔开地进行设置。倾斜部212可以由内部中空的中空桶部构成。强度加强部204可包括控制箱设置部216,该控制箱设置部216在相比倾斜部212更高的位置设置有动作空气调节器的控制箱60。强度加强部204可包括管收容槽部218,上述管收容槽部218收容与热交换单元8相连接的管。底座2可以与同时遮盖下板部202的后方部和强度加强部204的后方部的底座盖220相结合。底座盖220可包括后板部222,其位于强度加强部204的后板部206的后方,遮盖强度加强部204的后板部206后方;左侧板部224,其在后板部222的左侧弯曲,遮盖强度加强部204的左侧部208的后方部外面;右侧板部226,其在后板部222的右侧弯曲,遮盖强度加强部204的右侧部210的后方部外面。底座盖220可以借助螺栓等的紧固部件来与底座20’相结合。在底座20’和底座盖220可连通地形成使与热交换单元8相连接的管贯通的管孔228、230。就空气调节器而言,借助上部风扇33和下部风扇34等可向空气调节器的前方部集中荷重,或者借助热交换单元8可向空气调节器的后方部集中荷重,此时底座20’的强度加强部204分散荷重,从而不会使空气调节器倒向前方或后方方向。并且,底座盖220在底座20’的后方部支承强度加强部204,从而能够更加稳定地维持空气调节器。图12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另一实施例的香气产生器隐匿时的放大立体图,图13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一实施例的香气产生器向外部暴露时的放大立体图,图14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另一实施例的香气产生套组被门板遮蔽时的放大立体图。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还可包括香气产生套组300,该香气产生套组300设置于被左侧门板90和右侧门板100中的某一个门板遮蔽的位置,由于除了香气产生套组300以外的其他结构及作用与本发明一实施例或再一实施例相同或类似,则使用相同附图标记,故而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壳体2在左侧空气排出口 12和右侧空气排出口 14中的至少一个上侧位置或下侧位置向外部暴露地形成凹陷部302。凹陷部302是可旋转地收容香气产生套组300的香气产生套组收容部。凹陷部302可以分别形成在左侧空气排出口 12和右侧空气排出口 14的上侧位置或下侧位置,并可以仅形成在左侧空气排出口 12和右侧空气排出口 14中的某一个排出口 14上侧位置或下侧位置。在前面板24的侧面向外部暴露时,凹陷部302在前面板24的空气排出口 12、14的上侧位置或下侧位置可以与空气排出口 12、14隔开地形成。在壳体2包括左侧面板86和右侧面板88时,凹陷部302在左侧面板86和右侧面板88的空气排出孔85、87的上侧位置或下侧位置可以与空气排出孔85、87隔开地形成。凹陷部302优选地位于与空气排出口12、14相近的位置,使得从香气产生套组300产生的香气与从空气排出口 12、14排出的空气相混合,且向室内排出。凹陷部302优选地位于与空间部S相近的位置,使得从香气产生套组300产生的香气与从空间部S排出的空气相混合,且向室内排出。凹陷部302可以形成在空气排出口 12、14的上侧位置中的空间部S的旁边位置,或者可以形成在空气排出口
12、14的下侧位置中的空间部S的旁边位置。
左侧门板90和右侧门板100可以朝向上下方向纵长地形成,在凹陷部302形成在空气排出口 12、14的下侧位置时,左侧门板90和右侧门板100可以相比凹陷部302的下端和空气排出口 12、14的上端之间的高度更高,在凹陷部302形成在空气排出口 12、14的上侦啦置时,左侧门板90和右侧门板100可以相比空气排出口 12、14的下端和凹陷部302的
上端之间的高度更高。香气产生套组300可旋转地设置在凹陷部302。香气产生套组300能够以水平轴为中心旋转,或者以垂直轴为中心旋转,优选地以垂直轴为中心旋转,以便防止香气产生器304颠翻或者香气产生器304的香气产生物质倾泻。香气产生套组300可旋转地支承在凹陷部302的上板部和下板部。香气产生套组300形成收纳香气产生器304的香气产生器收纳部308、309,并形成从香气产生器304流出的香气向香气产生套组300外部流出的香气流出孔310。香气产生套组300可包括香气流出板312,该香气流出板312遮挡凹陷部302,且形成香气流出孔310。在香气产生器收纳部308、309朝向凹陷部302的内部时,香气流出板312遮挡凹陷部302的开放的外面。就香气产生套组300而言,在香气产生器304向外部暴露时,香气流出孔310朝向凹陷部302,在香气流出孔310向外部暴露时,香气产生器304可能被香气流出板312遮挡。香气流出板312可以形成多个香气流出孔310。香气产生器收纳部308、309可以突出形成在香气流出板312的一面。香气产生器收纳部308、309可包括香气产生器安置部308,该香气产生器安置部308的高度低于多个香气流出孔310中最下侧香气流出孔的高度。香气产生器安置部308可包括下板部,其放置香气产生器304 ;香气产生器支架部,其在下板部向上凸出,而防止放置在下板部的香气产生器304的任意脱离。香气产生器收纳部308、309可包括上板部309,该上板部309的高度相比在多个香气流出孔310中最上侧香气流出孔更高。上部板309形成为在与香气产生器安置部308之间具有使香气产生器304出入的香气产生器出入口 314。上板部309可旋转地连接在凹陷部 302。香气产生套组300还可包括盖收纳部316,该盖收纳部316与香气产生器安置部308隔开,收纳香气产生器304的盖306。香气产生器304可以构成为,在盖住盖306的状态下不向外部流出香气,在分离盖306的状态下向外部流出香气。在盖收纳部316与香气产生器安置部308 —同形成时,最小化盖306的丢失,且可以一起保管香气产生器304和盖306。盖收纳部316可旋转地连接在凹陷部302。盖收纳部316可以与香气产生器安置部308隔开地形成在香气产生器安置部308的下侧。盖收纳部316可以形成为,在与香气产生器安置部308之间具有使盖306出入的盖出入口 318。盖收纳部316可包括下板部,其放置盖306 ;盖支架部,其在下板部向上凸出,而防止放置在下板部的盖306的任意脱离。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 壳体,其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在该壳体的左侧部形成有左侧空气排出口,在该壳体的右侧部形成有右侧空气排出口,在该壳体的上侧部形成有上侧空气排出口,在该壳体的前方部形成有开口部, 热交换单元,其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 空间部面板,其配置在所述开口部,具有前方开放且呈凹陷形状的空间部; 在所述空间部面板上,形成有用于使与所述热交换单元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向所述空间部流动的下侧空气排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空气排出口的高度低于所述左侧空气排出口的下端及右侧空气排出口的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部面板包括前盖,该前盖的前方和后方开放,左侧面、右侧面及下表面封闭,在上表面形成有所述下侧空气排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部面板还包括遮挡上述前盖的后方的可视化面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间部排出引导部,该空间部排出引导部用于引导从所述壳体的内部向所述空间部排出的空气朝向所述空间部的前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间部排出引导部包括 风向调节叶片,其用于引导通过所述下侧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 风向调节叶片驱动机构,其用于使所述风向调节叶片以向所述空间部的内侧凸出的方式动作或者朝向所述空间部的上侧动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向调节叶片能够以水平轴为中心旋转地配置在所述空间部的上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引导部,其用于向所述风向调节叶片的一面引导空气,防止空气向所述风向调节叶片的另一面流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向调节叶片驱动机构包括叶片旋转电机,该叶片旋转电机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用于使所述风向调节叶片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部的前后方向宽度比所述风向调节叶片的宽度更宽,所述空间部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所述风向调节叶片的左右方向长度更长。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部的高度比所述风向调节叶片的宽度更宽。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 底座, 机壳,其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部,并形成有空气吸入口, 前面板,其配置在所述机壳的前方,在该前面板的左侧形成有左侧空气排出口,在该前面板的右侧形成有右侧空气排出口,并用于形成所述机壳和上侧空气排出口 ; 所述热交换单元配置在所述空气吸入口的前方。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包括 下板部, 强度加强部,其一体地突出形成在所述下板部的上侧; 所述强度加强部包括后板部、左侧部及右侧部; 所述强度加强部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下板部和后板部的倾斜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部风扇,其经由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并经由所述左侧空气排出口、右侧空气排出口及上侧空气排出口排出; 下部风扇,其经由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并经由所述左侧空气排出口、右侧空气排出口及下侧空气排出口排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孔板,其配置在所述前面板和热交换器之间,并在该孔板上一同形成有使空气吸入到所述上部风扇的上部孔和使空气吸入到所述下部风扇的下部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形成有划分引导部,该划分引导部用于划分所述上部风扇的上部流路和所述下部风扇的下部流路。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侧排出引导部,其用于开/闭所述上侧空气排出口,并引导经由所述上侧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 左侧门板,其用于开/闭所述左侧空气排出口 ; 右侧门板,其用于开/闭所述右侧空气排出口。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香气产生套组,其设置在被所述左侧门板和右侧门板中某一个门板遮蔽的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控制部,其对所述空间部排出引导部、上侧排出引导部、左侧门板、右侧门板、上部风扇及下部风扇进行控制; 在处于集中排出模式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上侧排出引导部和空间部排出引导部以上升模式进行动作,并驱动所述上部风扇,而且使所述左侧门板和右侧门板以封闭模式进行动作,并使所述下部风扇停止。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控制部,其对所述空间部排出引导部、上侧排出引导部、左侧门板、右侧门板、上部风扇及下部风扇进行控制; 在处于立体排出模式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上侧排出引导部以上升模式进行动作,使所述空间部排出引导部以下降模式进行动作,并驱动所述上部风扇和下部风扇,而且使所述左侧门板和右侧门板以开放模式进行动作。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包括壳体,其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在该壳体的左侧部形成有左侧空气排出口,在该壳体的右侧部形成有右侧空气排出口,在该壳体的上侧部形成有上侧空气排出口,在该壳体的前方部形成有开口部,热交换单元,其配置在壳体内部,空间部面板,其配置在开口部,形成有前方开放,后方封闭的空间部;在空间部面板上,形成有用于使与上述热交换单元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向空间部流动的下侧空气排出口,以立体方式向壳体的左侧、右侧、上侧及前方四个方向排出空气,并且使下侧空气排出口的内侧在外部看不清,从而具有使空气调节器的前表面外观看起来简洁的优点。
文档编号F24F13/14GK103062844SQ20121006319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1日
发明者黃星镇, 金周尚, 崔成圭, 金美珠, 柳仲吉 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