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27615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热水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简化连接到热水热交换器的配管构造且通过最小化热水热交换器内部的流路长度来最小化流路阻力的热水热交换器。用于实现此目的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形成热交换单元的一侧面的隔板连接有第一接合器和第二接合器;在所述隔板和邻接的隔板之间的空间形成有从所述第一接合器的流入口流入的供暖水流动的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在形成所述热交换单元的另一侧面的隔板和与其邻接的隔板之间的空间形成有从所述第二接合器的流入口流入的直供水流动的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在所述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和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之间形成有通过了所述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的供暖水流动的多个第二供暖水循环通道以及通过了所述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的直供水流动的多个第二直供水循环通道。
【专利说明】热水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水热交换器(hot-water heat exchanger),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通过在由锅炉的主热交换器加热的供暖水和直供水之间进行热交换来供应温水的热水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0002]图1是概略地示出一般的供暖/温水兼用即热式锅炉的构成图。
[0003]一旦供暖模式被启动,则循环泵10被启动使得供暖水被移送。供暖水通过燃烧器21的燃烧热量在主热交换器20加热之后经过三通阀30被移送到供暖所需处以实现供暖。在供暖所需处进行热交换而温度下降的供暖回水经过膨胀水箱50及循环泵10被移送到主热交换器20以实现再加热。未说明符号22表示风机。
[0004]一旦温水模式被启动,则在三通阀30阻断被连接到供暖所需处的通道并开放被连接到热水热交换器40侧的通道,以使在主热交换器20加热的供暖水被移送到热水热交换器40侧。在所述热水热交换器40中,直供水(直接来自入户管线的水)和供暖水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将加热的温水供应到温水所需处。
[0005]如上所述的热水热交换器40连接有流入供暖水的配管41、排出供暖水的配管42、流入直供水的配管43及排出温水的配管44。为了简化这些配管41、42、43、44的构造,公开了由本 申请人:申请并授权登记的韩国专利登记10-1002382的热水热交换器。
[0006]上述专利登记10-1002382的热水热交换器由通过使所述供暖水和直供水流过多个隔板重叠而形成的隔板之间的空间来实现热交换的热交换单元、流入所述供暖水的流入口和排出在所述热交换单元内部完成热交换的供暖水的排出口形成为一体并结合到所述热交换单元的第一接合器、以及流入所述直供水的流入口和排出在所述热交换单元内部因与供暖水之间的热交换而被加热的温水的排出口形成为一体并结合到所述热交换单元的第二接合器来构成。
[0007]在所述热交换单元内部因相邻的隔板之间的空间而形成有供暖水和直供水的流路,但存在如下问题,这样形成的流路与一般的热水热交换器相比流路长度增加,并且流路截面积减小,导致热交换单元中的流路阻力非常大。

【发明内容】

[0008]技术问题
[0009]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通过简化连接到热水热交换器的配管构造且最小化热水热交换器内部的流路长度来最小化流路阻力的热水热交换器。
[0010]技术方案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热水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由通过使主热交换器供应的供暖水和直供水交替地流过多个隔板101?113重叠而形成的隔板之间的空间131、132、133、134来实现热交换的热交换单元100、流入所述供暖水的流入口 211和排出在所述热交换单元内部完成热交换的供暖水的排出口 212形成为一体并结合到所述热交换单元100的第一接合器210、以及流入所述直供水的流入口 221和排出在所述热交换单元内部因与供暖水之间的热交换而被加热的温水的排出口 222形成为一体并结合到所述热交换单元100的第二接合器220来构成的热水热交换器中,在形成所述热交换单元100的一侧面的隔板101连接有所述第一接合器210和第二接合器220 ;在所述隔板101和邻接的隔板102之间的空间形成有从所述第一接合器210的流入口流入的供暖水流动的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 ;在形成所述热交换单元100的另一侧面的隔板113和与其邻接的隔板112之间的空间形成有从所述第二接合器220的流入口 221流入的直供水流动的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 ;在所述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和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之间交替地形成有通过了所述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的供暖水流动的多个第二供暖水循环通道132以及通过了所述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的直供水流动的多个第二直供水循环通道134。
[0012]有益效果
[0013]根据本发明,使通过第一接合器流入的供暖水流入到在热交换单元的一侧端部形成的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并使通过第二接合器流入的直供水流入到在热交换单元的另一侧端部形成的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从而可以减小在热交换单元内部形成的供暖水和直供水的流路长度。
[0014]此外,在热交换单元的一侧端部的隔板形成有扩大流路截面积的供暖水通过单元,在热交换单元的另一侧端部的隔板形成有扩大流路截面积的直供水通过单元,从而可以减小流路阻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概略地示出一般的供暖/温水兼用即热式锅炉的构成图;
[0016]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热水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0017]图3是图2的热水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
[0018]图4是概略地示出图2的热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单元的A-A截面的截面图;
[0019]图5是概略地示出图2的热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单元的B-B截面的截面图;
[0020]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结合到第一接合器的状态的截面图;
[0021]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连接构件和第四连接构件结合到第二接合器的状态的截面图;
[0022]图8是在本发明的第一接合器和第二接合器结合到热交换单元的状态下分别示出供暖水和温水的流路的截面图。
[0023]符号说明:
[0024]1:热水热交换器100:热交换单元
[0025]101 ~113:隔板
[0026]1Ola ~llla, 102 b ~1llb:供暖水通孔
[0027]1Olc ~112c, 103d ~112d:直供水通孔
[0028]131: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 132:第二供暖水循环通道[0029]133: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4:第二直供水循环通道
[0030]210:第一接合器211:流入口
[0031]212:排出口213:外部连接口
[0032]214:内部连接口216:供水阀门连接口
[0033]217:供暖回水连接口220:第二接合器
[0034]221:流入口222:排出口
[0035]223:内部连接口224:外部连接口
[0036]226:供水阀门连接口231:第一连接构件
[0037]232:第二连接构件233:第三连接构件
[0038]234:第四连接构件300:供水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构成及作用进行如下详细说明。
[0040]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热水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0041]本发明的热水热交换器I由通过使供暖水和直供水(直接来自入户管线的水)流过多个隔板重叠而形成的隔板之间的空间来实现热交换的热交换单元100、结合到所述热交换单元100以使供暖管线及热水管线的配管(图1的符号41、42、43、44)和热交换单元100连接的第一接合器210和第二接合器220来构成。
[0042]图3是图2的热水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概略地示出图2的热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单元的A-A截面的截面图,图5是概略地示出图2的热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单元的B-B截面的截面图。
[0043]作为示例,通过使13个隔板101~113重叠的构造来实现本发明的热交换单元100。所述隔板101~113作为实现供暖水和直供水的热交换的传热面,通过使薄板的边缘部弯折并使相邻的隔板101~113的边缘部彼此焊接结合,从而形成层积构造。
[0044]在所述隔板102~112形成有凹凸以扩大传热面积。图4和图5省略了所述凹凸的图示。
[0045]在所述隔板102~112形成有供暖水通孔IOla~112a、102b~Illb和直供水通孔IOlc~112c、103d~112d以使供暖水和温水彼此不混合且可在热交换单元100内部流动。
[0046]所述供暖水通孔IOla~112a、102b~Illb和直供水通孔IOlc~112c、103d~112d呈使薄板101~113的平坦部分突出并进行弯折以形成法兰的形状,从而可使相邻的隔板的供暖水通孔和直供水通孔结合以彼此连通。如图4和图5所示,可构成为在相邻的隔板分别将供暖水通孔和直供水通孔的周围形成为突出的法兰形状,也可构成为在一个隔板只形成孔且在与其相邻的隔板使孔突出以形成法兰。
[0047]这样连接的供暖水通孔IOla~112a、102b~Illb形成流动供暖水的通道,直供水通孔IOlc~112c、103d~112d形成流动直供水的通道。
[0048]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隔板101~113之间形成的空间用于形成供暖水循环通道131、132和直供水循环通道133、134。通过第一接合器210流入热交换单元100内部的供暖水依次通过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及第二供暖水循环通道132并与通过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及第二直供水循环通道134的直供水进行热交换之后通过第一接合器210向供暖回水侧排出。此外,通过第二接合器220流入热交换单元100内部的直供水依次通过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及第二直供水循环通道134并与通过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及第二供暖水循环通道132的供暖水进行热交换之后通过第二接合器220向温水所需处供应。
[0049]在与所述接合器210、220结合的隔板101形成有具有沿对角线方向延伸的形状并朝热交换单元100的外侧方向突出的供暖水通过单元101e。形成所述供暖水通过单元IOle的隔板101和与其邻接的隔板102之间的空间形成有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所述隔板102的表面形成有凹凸,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第一个隔板101除形成供暖水通过单元IOle的部分以外的其余平板部分与在邻接的隔板102形成的凹凸相接触或者距离很窄,因此在供暖水通过此部分时会遇到大的流路阻力。在本发明中,使供暖水通过单元IOle形成为向外侧方向突出,使流入供暖水的供暖水通孔IOla形成于所述供暖水通过单元IOle的一侧端部,从而将所述供暖水引向扩张流路的供暖水通过单元IOle以在供暖水通过时遇到小的流路阻力。
[0050]此外,在设置于与第一个隔板101对置的热交换单元100的另一侧的隔板113形成有具有沿对角线方向延伸的形状并朝热交换单元100的外侧方向突出的直供水通过单元113e。形成所述直供水通过单元113e的隔板113和与其邻接的隔板112之间的空间形成有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因所述直供水通过单元113e而使流路扩张,从而在直供水通过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时遇到小的流路阻力。
[0051]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结合到第一接合器的状态的截面图,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连接构件和第四连接构件结合到第二接合器的状态的截面图。
[0052]参照图6对结合热交换单元100和第一接合器210的构造进行说明。
[0053]在第一个隔板101形成的供暖水通孔IOla插入有第一连接构件231的端部来结合。所述第一连接构件231以圆筒形状的主体来构成,在使主体的上端部弯折之后将该弯折的部分插入到供暖水通孔IOla并焊接结合。
[0054]在所述第一连接构件231的内部插入有第二连接构件232。所述第二连接构件232向第一连接构件231的上侧突出主体一部分,并且该突出的部分的上端部插入到第二个隔板102的供暖水通孔102b和第三个隔板103的供暖水通孔103b来结合。
[0055]所述第一连接构件231的内周面和第二连接构件232的外周面彼此隔开,从而可使通过流入口 211流入的供暖水从在它们之间形成的空间231a通过。
[0056]第一接合器210使供暖配管和热交换单元100相互连接以实现供暖水的流入及流出,通过注入成型来使流入口 211和排出口 212及连接口 213、214形成为一体。
[0057]所述流入口 211与图1的供暖管线配管41连接以使供暖水流入,排出口 212与图1的供暖管线配管42连接以使经由热交换单元100内部的供暖水通过所述排出口 212排出。
[0058]所述连接口 213、214由插入结合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231的下端部的外部连接口213和插入结合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232的下端部的内部连接口 214来构成,且所述内部连接口 214位于外部连接口 213的内侧并构成同心构造。
[0059]通过所述流入口 211流入的供暖水经由所述外部连接口 213和内部连接口 214之间的空间之后,通过第一连接构件231和第二连接构件232之间的空间231a来排出并流入到所述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
[0060]循环所述热交换单元100内部的供暖水经过所述第二连接构件232和内部连接口214的内部空间以通过排出口 212被排出。
[0061]所述第一连接构件231和外部连接口 213结合的部分和所述第二连接构件232和内部连接口 214结合的部分优选为分别插入用于维持气密的密封圈(0-ring)。
[0062]所述第一连接构件231和第二连接构件232的下端部在外部连接口 213和内部连接口 214以密封圈为媒介被插入的状态下将外部连接口 213和第一连接构件231的外周面突出的部分通过夹钳(clamp)等来固定,以能够实现第一接合器210的拆装。
[0063]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231的上端部焊接结合于所述隔板101的供暖水通孔IOlc的周围,所述第二连接构件232的上端部分别焊接结合于所述隔板102的供暖水通孔102b的周围和所述隔板103的供暖水通孔103b的周围,因此可仅将第一接合器210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231和第二连接构件232分离。
[0064]此外,在第一接合器210优选为形成与用于向锅炉的供暖配管内部补充供暖水的供水阀门300(参照图8)连接的供水阀门连接口 216(参照图8)。供水阀门在供暖管线内部缺少供暖水时用于进一步供应供暖水。将所述供水阀门连接到与第一接合器210构成为一体型的供水阀门连接口 216以简化配管构造。
[0065]此外,在第一接合器210优选为形成供暖回水连接口 217 (参照图8)。所述供暖回水连接口 216连接到流动供暖回水的供暖配管侧。通过供暖回水连接口 216流入的供暖回水通过排出口 212供应到循环泵10侦U。
[0066]参照图7对结合热交换单元100和第二接合器220的构造进行说明。
[0067]在第一个隔板101和第二个隔板102形成的直供水通孔101c、102c插入有第三连接构件241来结合。所述第三连接构件241以圆筒形状的主体来构成,在使主体的上端部弯折之后将该弯折的部分插入到直供水通孔101c、102c并焊接结合。
[0068]在所述第三连接构件241的内部插入有第四连接构件242。所述第四连接构件242向第三连接构件241的上侧突出主体一部分,并且该突出的部分的上端部结合到位于热交换单元100的上侧的隔板的直供水通孔Illc的周围和隔板的直供水通孔112c的周围。
[0069]所述第三连接构件241的内周面和第四连接构件242的外周面彼此隔开,从而可使在它们之间形成的空间241a和排出口 222相互连通。
[0070]第二接合器220使直供水配管43/温水配管44和热交换单元100相互连接以实现直供水/温水的流入及流出,通过注入成型来使流入口 221和排出口 222及连接口 223、224形成为一体。
[0071]所述流入口 221与图1的供配管43连接以使直供水流入,排出口 222与图1的配管44连接以使经由热交换单元100内部并加热的温水排出。
[0072]所述连接口 223、224由插入结合于所述第三连接构件241的下端部的外部连接口224和插入结合于所述第四连接构件242的下端部的内部连接口 223来构成,且所述内部连接口 223位于外部连接口 224的内侧并构成同心构造。
[0073]通过所述流入口 221流入的直供水经由所述内部连接口 223和第四连接构件242的内部空间流入到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0074]经过所述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来循环热交换单元100内部的直供水在依次经由所述第三连接构件241和第二连接构件242之间的空间241a及连通到所述空间241a的所述外部连接口 224和内部连接口 223之间的空间225之后通过排出口 222被排出。
[0075]所述第三连接构件241和外部连接口 224结合的部分和所述第四连接构件242和内部连接口 223结合的部分优选为分别插入用于维持气密的密封圈(0-ring)。
[0076]所述第三连接构件241和第二连接构件242的下端部在外部连接口 224和内部连接口 223以密封圈为媒介被插入的状态下将外部连接口 224和第三连接构件241的外周面突出的部分通过夹钳(clamp)等来固定,以能够实现第二接合器220的拆装。
[0077]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三连接构件241的上端部焊接结合于所述隔板101的通孔IOlc的周围和隔板102的通孔102c的周围,所述第四连接构件242的上端部分别焊接结合于所述隔板111的通孔Illc的周围和所述隔板112的通孔112c的周围,因此可仅将第二接合器220从所述第三连接构件241和第四连接构件242分离。
[0078]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第一接合器210和第二接合器220中流入口 211、221和排出口 212、222及连接口 213、214、223、224构成为一体,从而可以简化与此连接的配管构造。
[0079]此外,在所述第二接合器220优选为形成与供水阀门300连接的供水阀门连接口226 (参照图8)。
[0080]图8是在本发明的第一接合器和第二接合器结合到热交换单元的状态下概略地示出供暖水和温水的流路的截面图。
[0081]在热交换单元100结合有用于连接供暖配管和温水配管的第一接合器210和第二接合器220,所述第一接合器210和热交换单元100将第一连接构件231和第二连接构件232作为媒介来结合。
[0082]一旦三通阀转换为温水模式,则在主热交换器20被加热的供暖水向供暖所需处的流动被阻断且被供应到热水热交换器I侧以流入到第一接合器210的流入口 211内部。
[0083]从所述第一接合器210的流入口 211流入的供暖水在依次经由第一接合器210的外部连接口 213和内部连接口 214之间的空间215及第一连接构件231和第二连接构件232之间的空间231a之后流入到在第一个隔板101和与其邻接的隔板102之间形成的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
[0084]由于第二连接构件232的上端部被结合为使供暖水不流入到隔板102的供暖水通孔102b和隔板103的供暖水通孔103b,因此流入到所述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的供暖水沿水平方向流过所述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之后,通过形成于所述供暖水通孔102b、103b的对角线方向的其他供暖水通孔102a、103a流入到上侧的供暖水循环通道。
[0085]由于在形成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的隔板131形成有流路截面积被扩张的供暖水通过单元101e,因此通过所述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的供暖水不会遇到大的流路阻力。
[0086]通过了所述供暖水通孔102a、103a的供暖水在依次经过在其直上方形成的另一隔板的供暖水通孔104a?Illa之后,通过在所述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的上部形成的多个第二供暖水循环通道132来沿着与所述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中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水平方向流动。
[0087]通过第二供暖水循环通道132且与通过直供水循环通道133、134的直供水进行了热交换的供暖水在依次通过形成于所述供暖水通孔104a?Illa的对角线水平方向的供暖水通孔Illb?104b之后流入到第二连接构件232,从而在经过第一接合器210的内部连接口 214而温度下降的状态下通过排出口 212排出到膨胀水箱50。
[0088]与此同时,直供水流入到第二接合器220的流入口 221。流入到所述流入口 221的直供水经由内部连接口 223及第四连接构件242的内部,流入到在热交换单元100的与结合有接合器210、220的侧面相反的侧面形成的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
[0089]流入到所述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的直供水沿水平方向流动之后,通过形成于隔板111的直供水通孔Illd和形成于隔板112的直供水通孔112d来流入到下方的直供水循环通道。
[0090]由于在形成所述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的的隔板113形成有流路截面积被扩张的直供水通过单元113e,因此通过所述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的直供水不会遇到大的流路阻力。
[0091]通过了所述通孔llld、112d的供暖水在依次经过在其直下方形成的另一隔板的直供水通孔IlOd?103d之后,通过在所述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的下部形成的多个第二直供水循环通道134来沿着与所述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中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水平方向流动。
[0092]通过第二直供水循环通道134且与通过供暖水循环通道131、132的供暖水进行了热交换的直供水在依次通过形成于所述直供水通孔IlOd?103d的对角线水平方向的直供水通孔IlOc?103c之后流入到第三连接构件241和第四连接构件242之间的空间241a,从而在依次经过内部连接口 223和外部连接口 224之间的空间225而变为温水的状态下通过排出口 222被排出到温水所需处。
[0093]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直供水通孔IlOc?103c插入有第四连接构件242,且通过在第四连接构件242的外周面和所述直供水通孔IlOc?103c之间形成的缝隙使直供水流动。
[0094]如上所述,由于本发明依次层积形成了一个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多个第二直供水循环通道134、多个第二供暖水循环通道132及一个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因此流过热交换单元100内部的供暖水和直供水的流动通道短而受到小的流路阻力。
[0095]S卩,由于作为供暖水流入到热交换单元100内部的第一个空间的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和作为直供水流入到热交换单元100内部的第一个空间的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分别形成于热交换单元100的一侧和另一侧,因此可缩短供暖水和直供水的流动通道。
[0096]此外,一旦三通阀30转换为供暖模式,则供应到供暖所需处的供暖水在实现热交换过程之后,回流到循环泵10侧。本发明中,使回流到循环泵10侧的供暖回水流入到第一接合器210的供暖回水连接口 217,从而使其经过排出口 212后通过膨胀水箱50回流到循环泵10侧。
[0097]在供暖配管内部缺少供暖水的情况下,会开放供水阀门300以补充供暖水。供水阀门300设置于第一接合器210的供水阀门连接口 216和第二接合器220的供水阀门连接口 226之间。因此,如果开放供水阀门300,则第二接合器220内部的温水中的一部分通过供水阀门连接口 226且依次经由第一接合器210的供水阀门连接口 216和排出口 212之后被供应到回水侧的供暖配管。
【权利要求】
1.一种热水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由通过使主热交换器供应的供暖水和直供水交替地流过多个隔板(101~113)重叠而形成的隔板之间的空间(131、132、133、134)来实现热交换的热交换单元(100)、流入所述供暖水的流入口(211)和排出在所述热交换单元内部完成热交换的供暖水的排出口(212)形成为一体并结合到所述热交换单元(100)的第一接合器(210)、以及流入所述直供水的流入口(221)和排出在所述热交换单元内部因与供暖水之间的热交换而被加热的温水的排出口(222)形成为一体并结合到所述热交换单元(100)的第二接合器(220)来构成的热水热交换器中, 在形成所述热交换单元(100)的一侧面的隔板(101)连接有所述第一接合器(210)和第二接合器(220); 在所述隔板(101)和邻接的隔板(102)之间的空间形成有从所述第一接合器210的流入口(211)流入的供暖水流动的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 在形成所述热交换单元(100)的另一侧面的隔板(113)和与其邻接的隔板(112)之间的空间形成有从所述第二接合器(220)的流入口(221)流入的直供水流动的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 在所述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和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之间交替地形成有通过了所述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的供暖水流动的多个第二供暖水循环通道(132)以及通过了所述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的直供水流动的多个第二直供水循环通道(1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热交换单元(100)的一侧面的隔板(101)形成有向热交换单元(100)的外侧方向突出并沿隔板(101)的对角线方向延伸的供暖水通过单元(IOle),从而使所述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的流路截面积扩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水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热交换单元(100)的另一侧面的隔板(113)形成有向热交换单元(100)的外侧方向突出并沿隔板(113)的对角线方向延伸的直供水通过单元(I 13e),从而使所述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的流路截面积扩张。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水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接合器(210)中,连接到形成于所述隔板(101)的一侧的通孔(IOla)的外部连接口(213),以及插入到所述外部连接口(213)的内侧并与所述外部连接口(213)构成同心构造且连接到形成于与隔板(101)邻接的隔板(102、103)的供暖水通孔(102b、103b)的内部连接口(214)形成为一体; 流入到所述流入口(211)的供暖水通过所述外部连接口(213)和内部连接口(214)之间的空间(215)流入到所述第一供暖水循环通道(131); 在所述第二接合器(220)中,连接到形成于所述隔板(101)的另一侧的直供水通孔(IOlc)的外部连接口(224),以及插入到所述外部连接口(224)的内侧并与所述外部连接口(224)构成同心构造且连接到形成于与隔板(113)邻接的隔板(111、112)的直供水通孔(lllc、112c)的内部连接口(223)形成为一体; 流入到所述流入口(221)的直供水通过所述外部连接口(224)和内部连接口(223)之间的空间(225)流入到所述第一直供水循环通道(13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水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器(210)的外部连接口(213)和供暖水通孔(IOla)将第一连接构件(231)作为媒介来连接; 所述 第一接合器(210)的内部连接口(214)和供暖水通孔(102b、103b)将端部向所述第一连接构件(231)的外侧更突出而在其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231)之间形成供暖水流动的空间(231a)的第二连接构件(232)作为媒介来连接; 所述第二接合器(220)的外部连接口(224)和直供水通孔(101c、102c)将第三连接构件(241)作为媒介来连接; 所述第二接合器(220)的内部连接口(223)和所述直供水通孔(111c、112c)将端部向第三连接构件(241)的外侧更突出而在其与所述第三连接构件(241)之间形成直供水流动的空间(241a)的第四连接构件(242)作为媒介来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水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构件(231)的上端部焊接结合于所述隔板(101)的供暖水通孔(IOlc)的周围,所述第二连接构件(232)的上端部分别焊接结合于所述隔板(102、103)的供暖水通孔(102b、103b)的周围; 所述第三连接构件(241)的上端部焊接结合于所述隔板(101、102)的直供水通孔(101cU02c)的周围,所述第四连接构件(242)的上端部分别焊接结合于所述隔板(111、112)的直供水通孔(111c、112c)的周围; 所述第一接合器(210)的外部连接部(213)的上端和所述第一接合器(210)的内部连接口(214)的上端以通过密封圈维持气密的状态分别插入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231)的下端内侧和所述第二连接构件(232)的下端内侧; 所述第二接合器(220)的外部连接口(224)的上端和所述第二接合器(220)的内部连接口(223)的上端以通过密封圈维持气密的状态分别插入于所述第三连接构件(241)的下端内侧和所述第四连接构件(242)的下端内侧。
【文档编号】F24D3/00GK103946636SQ201280056529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6日
【发明者】闵泰植 申请人:庆东纳碧安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