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以及板型吸热侧热交换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33113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以及板型吸热侧热交换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以及板型吸热侧热交换组件,其中该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具有板型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放热侧热交换组件(110)以及电力驱动的压缩机(112)和冷却剂泵(114、116)。该板型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包括多个板(120),这些板堆叠并且气密地密封在上游端板(126)和下游端板(128)之间并限定了冷凝/激冷部分(103)、再冷部分(106)以及制冷剂接纳部分(104),该冷凝/激冷部分具有第一冷却剂通道(124a),再冷部分具有第二冷却剂通道(124b),而制冷剂接纳部分夹在该冷凝/激冷部分(103)和再冷部分(106)之间。第一冷却剂通道(124a)和第二冷却剂通道(124b)与制冷剂通道(122)非接触地热连通。
【专利说明】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以及板型吸热侧热交换组件
[0001]本申请是2012年2月16日提交的国际申请PCT/US2012/025419的部分继续申请,该申请PCT/US2012/025419要求2011年2月17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1/443,774的优先权。
[0002]本申请也是2012年2月14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13/396,211的部分继续申请,该申请13/396,211要求2011年2月17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1/443,774的优先权。
[0003]国际申请PCT/US2012/025419、美国专利申请13/396,211以及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1/443,774的全文都以參见的方式纳入本文。
【技术领域】
[0004]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用于机动车辆的供暖和空气调节系统;具体涉及ー种热泵式空气调节系统;更具体地涉及ー种用于热泵式空气调节系统的热交換器。
【背景技术】
[0005]为了使车厢中的乘客感到舒适,机动车辆通常包括专用的空调系统和供暖系统。供暖系统包括加热器芯部,该加热器芯部位于车辆的供暖、通风以及空气调节(HVAC)模块内部。加热器芯部通常是液体对空气的热交換器,该热交換器将热能供给至车厢以实现舒适地供暖。诸如基于こニ醇的冷却剂之类传热液体将来自内燃机的废热传送至加热器芯部,在此来自传热液体的热能传递至通过加热器芯部流至车厢的周围空气。随着更大效率内燃机、具有较小内燃机的混合车辆以及尤其是电动车辆的出现,可用于为车厢中的乘客提供舒适性的热能会不够。
[0006]为了向具有较小内燃机的车辆的车厢提供补充热量,已知在热泵模式操作空调系统。典型的机动车辆空调系统包括位于HVAC模块中的蒸发器和位于暴露于外部环境空气的前部机舱中的冷凝器。压缩机使两相制冷剂循环通过蒸发器,在此该制冷剂通过吸收来自车厢的热量而膨胀成低压蒸气制冷剂。在低压蒸气被压缩机压缩成高压蒸气之后,蒸气相制冷剂传递至冷凝器,在此高压蒸气通过将热量释放到环境大体中而冷凝成高压液体制冷剂。液相制冷剂通过膨胀装置返回至蒸发器,该膨胀装置使高压液体制冷剂转化成液态和蒸气态制冷剂的低压混合物以持续循环。通过在热泵模式操作空调系统,制冷剂流逆流,在该情形中,冷凝器通过蒸发液态制冷剂而吸收来自外部环境空气中的热量,且蒸发器通过冷凝蒸气态制冷剂而将热量释放至车厢。由于空调系统用于空气调节模式时的低压侧会变为用于热泵模式时的高压侧,因而在热泵模式中操作空调系统的一个缺点是由于需要不得不通过使用较厚规格的管件和配件来強化整个系统的制冷剂管路而增大系统的复杂度。此外,需要对蒸发器进行强化以承受高压制冷剂,并且连同附加的相关管路一起安装附加的膨胀装置和接纳器。在热泵模式中操作空调系统的另一已知缺点是在较寒冷的气候下,由于冷凝器的表面温度下降到32° F以下,使得冷凝在冷凝器表面上的任何湿气会冻结,由此会降低系统的效率并且甚至会损坏冷凝器。[0007]已知电加热器用于向使用空调系统作为热泵的车辆的车厢提供补充热量。在最寒冷的气候下,已知在热泵模式中操作空调系统是无效的;因此,需要附加的电加热器。然而,对于混合和电动车辆来说,电加热器代表着会増大电流提取,而这会显著地减小电カ驱动范围。
实用新型内容
[0008]综上所述,需要一种向机动车辆的车厢提供补充热量的供暖系统,该供暖系统无需使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逆转或者不利地影响电カ驱动范围。
[0009]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用于単体HPAC系统的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単体HPAC)。该单体HPAC包括吸热侧热交换组件,该吸热侧热交换组件具有多个板,这些板堆叠并且气密地密封在上游端板和下游端板之间。该多个堆叠板限定了冷凝/激冷部分、再冷部分以及制冷剂接纳部分,该冷凝/激冷部分与上游端板相邻,该再冷部分与下游端板相邻,而制冷剂接纳部分夹在冷凝/激冷部分和再冷部分之间。上游端板包括制冷剂进口和吸热冷却剂出口,而下游端板包括制冷剂出口、吸热冷却剂进ロ、再冷部分的冷却剂进ロ以及再冷部分的冷却剂出口。
[0010]吸热侧热交换组件包括制冷剂通道、第一冷却剂通道以及第ニ冷却剂通道,该制冷剂通道与制冷剂进口和制冷剂出口液压连通,该第一冷却剂通道与吸热冷却剂进口和吸热冷却剂出口液压连通,而该第二冷却剂通道与再冷部分的冷却剂进口和再冷部分的冷却剂出ロ液压连通。第一冷却剂通道和第二冷却剂通道与制冷剂通道非接触地热连通。
[0011]该单体HPAC可包括放热侧热交换组件,该放热侧热交换组件具有制冷剂进口和制冷剂出口,该制冷剂进ロ与吸热侧热交换组件的制冷剂出口液压连通,而该制冷剂出ロ与吸热侧热交换组件的制冷剂进ロ液压连通。该单体HPAC还可包括电カ驱动的压缩机、电力驱动的吸热侧冷却剂泵以及电カ驱动的放热侧冷却剂泵,该压缩机用于使制冷剂循环通过放热侧热交换组件和吸热侧热交换组件,使得热能从放热侧热交换组件传递至吸热侧热交换组件,该吸热侧冷却剂泵与吸热侧热交换组件的冷却剂进ロ液压连通,而该放热侧冷却剂泵与放热侧热交换组件的冷却剂进ロ液压连通。
[001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单体HPAC,该单体HPAC是紧凑的,并且实际上易于安装在车辆的具有大约常用的面包盒尺寸的任何隔室中。在具有低效内燃机的车辆中,単体HPAC利用来自废热源、例如车辆电子器件的热量,并且使用废热来补充车厢的供暖需求。在混合和电动车辆中,単体HPAC通过最小程度地使用电流来为电加热器供电并且向电池组提供热量来維持优选的操作温度而改进了寒冷气候下的驱动范围。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以下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另ー些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參照附图并以非限制性实例方式给出该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将參考附图来进ー步描述本实用新型,其中:
[0014]图1是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単体HPAC的単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单体HPAC)系统的示意流程图。
[0015]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单体HPAC的实施例。[0016]图3是沿剖线3-3剖取的图2所示吸热侧热交换组件的剖视图以示出制冷剂流的流路,该吸热侧热交换组件具有一体的冷凝/激冷部分、接纳部分以及再冷部分。
[0017]图4是沿剖线4-4剖取的图2所示吸热侧热交换组件的剖视图以示出吸热侧冷却剂流的流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參见图1至图4,其中类似的附图标记在所有这些附图中指代相对应的部件,并且示出用在机动车辆中的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单体HPAC)系统10和单体HPAC100的实施例。机动车辆可以是具有内燃机的车辆、同时具有内燃机和电カ驱动的混合电动车辆或者具有电カ驱动的电动车辆中的ー种。单体HPAC系统10包括单体HPAC100,该单体HPAC是小型的,并且实际上易于安装在车辆的任何隔室中,隔室具有大约面包盒或更大的尺寸。单体HPAC系统10的又ー些优点在阅读了下文说明书之后会显而易见。
[0019]图1中示出单体HPAC系统10的流程图,该单体HPAC系统具有特定的制冷剂回路12,该制冷剂回路与放热冷却剂回路14和吸热冷却剂回路16热连通。放热冷却剂回路14将从车辆内热源40带走废热能量,例如从内燃机或电子器件带走废热,由此冷却热源40。制冷剂回路12将热能从放热冷却剂回路14传递至吸热冷却剂回路16,该吸热冷却剂回路16再将热能传送至诸如乘客热交换器(occupant heat exchanger)之类的散热器42,以向车厢提供补充热量。大体上,单体HPAC系统10有效地捕获来自其中一个车辆部件的废热能量,并且将其有利地用于另ー个车辆部件。作为替代,散热器42可以是辐射类型的热交换器,该热交換器暴露于外部环境大气,在此废热消散至外部环境。放热和吸热冷却剂回路14,16在整个车辆中的流路可以基于车辆的冷却和供暖需求而重新构造。放热和吸热冷却剂回路14、16可包括在策略节点处具有远程致动阀的多个互连分支,这些互连分支可重新构造以重新限定放热和吸热冷却剂回路14、16的流路,以分别向多个特定的热源40或散热器42选择性地提供放热或吸热冷却剂流。
[0020]制冷剂回路12包括液压地串联连接的冷凝器18、制冷剂接纳器19、过冷器21、制冷剂膨胀装置20以及蒸发器22。制冷剂压缩机24位于制冷剂回路的核心处,并且位于蒸发器22的下游和冷凝器18的上游。压缩机24可用于压缩和传递遍及単体HPAC系统10的制冷剂回路12的两相制冷剂,例如R_134a或R-1234yf。压缩机使制冷剂循环通过制冷剂回路12,以将来自包括放热侧激冷器30的放热冷却剂回路14的热能传递至包括吸热侧激冷器26的吸热冷却剂回路16。为了说明起见,吸热侧激冷器26和放热侧激冷器30可以是分别封装冷凝器18和蒸发器22的水或冷却剂封売,或者可以是板型热交换组件的部件,这将在下文进行更详细地描述。
[0021]制冷剂回路12的制冷剂循环通常与在冷却模式中操作的机动车辆的特定空气调节系统的制冷剂循环相同。两相制冷剂由压缩机24循环通过制冷剂回路12,该压缩机包括抽吸侧36和排放侧38,抽吸侧也被称为低压侧,而排放侧也被称为高压侧。压缩机的抽吸侧在借助放热侧激冷器30吸收来自放热冷却剂回路14的热量之后、接纳来自蒸发器22的低压蒸气相制冷剂,并将该低压蒸气相制冷剂压缩至高压蒸气相制冷剂,然后将该高压蒸气相制冷剂排放至冷凝器18。在该高压蒸气相制冷剂在冷凝器18中被冷凝成高压液相制冷剂时,热量借助吸热侧激冷器26传递至吸热冷却剂回路16。高压液相制冷剂离开冷凝器18穿过制冷剂接纳器19以分离任何制冷剂蒸气,穿过再冷器21以进一歩冷却该液相制冷剂,然后通至制冷剂膨胀装置20,通过该制冷剂膨胀装置该制冷剂开始膨胀至起泡的气液相混合物。起泡的气液相制冷剂进入蒸发器22,并且通过吸收来自放热冷却剂回路14的热量而持续膨胀至低压蒸气制冷剂。然后,该低压高质/过热蒸气制冷剂循环返回至压缩机24的抽吸侧36以重复该过程。
[0022]放热冷却剂回路14包括放热侧激冷器30和放热侧冷却剂泵32,该放热侧激冷器30非接触地与蒸发器22热连通,而放热侧冷却剂泵32使放热侧冷却剂50循环通过放热侧激冷器30。在冷却剂于蒸发器22内膨胀时,热能从放热冷却剂回路14传递至制冷剂回路12。
[0023]吸热冷却剂回路16包括吸热侧激冷器26和吸热侧冷却剂泵28,该吸热侧激冷器26非接触地与冷凝器18热连通,而吸热侧冷却剂泵28使吸热侧冷却剂48循环通过吸热侧激冷器26。在吸热冷却剂回路16中流动的吸热侧冷却剂48分成第一部分吸热侧冷却剂48a和第二部分吸热侧冷却剂48b。吸热侧冷却剂泵28使第一部分吸热侧冷却剂48a循环通过吸热侧激冷器26,并使第二部分吸热侧冷却剂48b循环通过再冷器21。第一部分吸热侧冷却剂48a通过再冷器21和接纳器19直接流到吸热侧激冷器26中,在该吸热侧激冷器26内,热能从较高温度的制冷剂传递至较低温度的第一部分吸热侧冷却剂48。经加热的第一部分吸热侧冷却剂48a离开吸热侧激冷器26进入散热器42。第二部分吸热侧冷却剂48b流动通过再冷器21,以进一歩冷却液相制冷剂。在离开再冷器21之后,第二部分吸热侧冷却剂48b在流入散热器42之前与第一部分吸热侧冷却剂48a结合。
[0024]參见图2、3和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包括一体的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该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具有由多个冲压金属板制成的冷凝/激冷部分103、接纳部分104以及再冷部分106。该一体的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还可包括在美国专利申请13/396,211中披露的内部热量交換器(IHX)。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可包括放热侧热交换组件110,该放热侧热交换组件具有同样由多个冲压金属板制成的一体蒸发/激冷部分。
[0025]在图2中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示例小型一体HPAC100。所示出的单体HPAC100包括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诸如热膨胀阀(TXV)之类的制冷剂膨胀装置108以及放热侧热交换组件110。该单体HPAC100还包括电カ驱动的压缩机112以及电カ驱动的放热侧和吸热侧冷却剂泵114、116,该压缩机112用于使典型的两相制冷剂循环通过一系列制冷剂管件113,而该放热侧和吸热侧冷却剂泵114、116分别构造成液压地连接于放热冷却齐U回路和吸热冷却剂回路14、16。压缩机112可以是由具有钕磁体的永磁体电动机驱动的小型涡旋式压缩机。用在吸热和放热冷却剂回路中的液态冷却剂大体是70%こニ醇-30%水的混合物,防止冷却剂在放热侧热交换组件110所需的低温下冻结或变得过于黏稠。
[0026]图3和4分别示出沿剖线3-3和剖线4_4剖取的图2所示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的剖视图。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可以是具有多个冲压金属板120的板型热交换组件,相对于制冷剂流的方向,这些冲压金属板120堆叠并且被铜焊焊接在上游端板126和下游端板128之间,以限定冷凝/激冷部分103、接纳部分104以及再冷部分106。上游端板126包括制冷剂进ロ 130和吸热冷却剂出口 134。下游端板128包括制冷剂出口 132、吸热冷却剂进ロ 136、再冷部分的吸热冷却剂进ロ 135以及再冷部分的吸热冷却剂出口 137。冲压金属板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特征,例如开ロ 121、绕选定开ロ 121的凸台132以及凸缘125,它们在堆叠好后限定曲折的制冷剂通道122,该制冷剂通道用于使高压制冷剂流从制冷剂进ロ 130流至制冷剂出口 132。经堆叠的板还限定了吸热冷却剂的集管(header)131、第一吸热冷却剂通道124a以及第ニ吸热冷却剂通道124b,该吸热冷却剂的集管131从吸热冷却剂进ロ 135延伸通过再冷部分106和接纳部分104,该第一吸热冷却剂通道124a延伸通过冷凝/激冷部分103并且与吸热冷却剂的集管131和吸热冷却剂出ロ 134流体连通,而该第二吸热冷却剂通道124b延伸通过再冷部分106并且与再冷部分的吸热冷却剂进ロ135和再冷部分的吸热冷却剂出ロ 137流体连通。这些金属板120可包括多个建立在相邻板之间的触点,以向流过其中的流体引入湍流,从而提供较高的递热系数。
[0027]流过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的热的制冷剂流和吸热冷却剂流非接触地热连通;换言之,吸热冷却剂48a、48b和制冷剂并不相互混合,但却彼此热连通。在吸热冷却剂48离开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返回至吸热冷却剂回路16时,来自较高温度制冷剂的热能传递至较低温度的吸热冷却剂48a、48b,由此使吸热冷却剂48的温度升高。
[0028]在图3中示出通过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的制冷剂通道122的流路。高压蒸气制冷剂进入制冷剂进ロ 130、流过冷凝/激冷部分103内的曲折制冷剂通道122,并且由于热量从较热的制冷剂传递至较冷的吸热冷却剂流而冷凝成液态制冷剂。大致液态的制冷剂离开冷凝/激冷部分103、相对于重力方向进入接纳部分104的顶部,然后离开接纳部分104的底部进入再冷部分106。蒸气态制冷剂保持在接纳部分104的顶部内,而液态制冷剂在通过制冷剂出ロ 132离开至TXV108之前流过再冷部分106内的制冷剂通道122。
[0029]在图4中示出通过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的第一和第二吸热冷却剂通道124a、124b的流路。吸热侧冷却剂泵116使第一部分吸热侧冷却剂48a循环通过冷凝/激冷部分103,并使第二部分吸热侧冷却剂48b循环通过再冷部分106。第一部分的吸热侧冷却剂48a进入吸热冷却剂进ロ 136并且通过吸热冷却剂的集管131直接流到冷凝/激冷部分103中。经加吸热第一部分吸热侧冷却剂48a离开冷凝/激冷部分103进入散热器142。第二部分吸热侧冷却剂48b流动通过再冷部分106内的第二吸热冷却剂通道124b并且在流入散热器142之前与第一部分吸热侧冷却剂48a结合。
[0030]类似地,一体的放热侧热交换组件110也可以是板型热交換器。一体的放热侧热交换组件110包括放热冷却剂进ロ 138和出口 140、用于低压制冷剂流的蒸发器制冷剂通道以及用于冷却冷却剂流的単独的放热冷却剂通道。通过一体的放热侧热交换组件110的低压制冷剂流和放热冷却剂流同样非接触地彼此热连通,并且可同向或逆向流动。在放热冷却剂离开一体的放热侧热交换组件110并且返回至放热冷却剂回路14时,来自较高温度的放热冷却剂的热能传递至较低温度的蒸发制冷剂,由此使放热冷却剂的温度降低。
[0031]返回參见图2,不同于制冷剂侧的部件在整个发动机舱内远程地散布的典型空气调节系统,在HVAC模块内,包括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TXV108、一体的放热侧热交换组件110以及电カ驱动压缩机112以及冷却剂泵114、116的单体HPAC100的部件都可安装在尺寸约420mmX290mm的单个平台142上。这些部件可封装在壳体内,该壳体具有类似尺寸的基部以及大约小于190mm的高度并且近似是典型面包盒的尺寸,以易于操纵并且受保护不受环境影响。形成単体HPAC100的各部件的集中布置允许使用较短长度的制冷剂管件113,这些管件由诸如不锈钢、铝和/或铜之类制冷剂不可滲透的材料制成。较短长度的制冷剂不可滲透管件113使得制冷剂泄漏和湿气渗透的程度最小;因此由于无需大容积的备用制冷剂,因而允许使用较小容积的接纳部分104。湿气渗透程度的降低会减小或消除所需要的干燥剂容积,从而产生更紧凑的单体HPAC100。由于此种紧凑尺寸,单体HPAC100可实际上安装在机动车辆车身内能容下面包盒的任何位置中,例如行李室内、引擎罩下、仪表盘内或甚至座椅下。
[0032] 尽管已參照其示例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条件下进行各种改变并且用等同构件来替换本实用新型的各构件。此外,可作出许多修改以使特定情形或材料适应本实用新型的说明,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为实施本实用新型而被考虑作为最佳模式所披露的具体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会包括所有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实施例。
【权利要求】
1.一种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100),包括: 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所述吸热侧热交换组件具有多个板(120),所述多个板堆叠并且气密地密封在上游端板(126)和下游端板(128)之间,并且限定了: 冷凝/激冷部分(103),所述冷凝/激冷部分与所述上游端板(126)相邻,其中所述上游端板(126)包括制冷剂进ロ(130)和吸热冷却剂出ロ(134); 再冷部分(106),所述再冷部分与所述下游端板(128)相邻,其中所述下游端板(128)包括制冷剂出ロ(132)、吸热冷却剂进ロ(136)、再冷部分的冷却剂进ロ(135)和再冷部分的冷却剂出口(137); 制冷剂通道(122),所述制冷剂通道与所述制冷剂进ロ(130)和所述制冷剂出ロ(132)液压连通,其中所述制冷剂通道(122)延伸通过所述冷凝/激冷部分(103)和所述再冷部分(106); 第一冷却剂通道(124a),所述第一冷却剂通道与所述吸热冷却剂进ロ(136)和所述吸热冷却剂出ロ(134)液压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冷却剂通道(124a)延伸通过所述冷凝/激冷部分(103);以及 第二冷却剂通道(124b),所述第二冷却剂通道与所述再冷部分的冷却剂进ロ(135)和所述再冷部分的冷却剂出ロ(137)液压连通,其中所述第二冷却剂通道(124b)延伸通过所述再冷部分(106); 其中所述第一冷却剂通 道(124a)和所述第二冷却剂通道(124b)与所述制冷剂通道(122)非接触地热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侧热交換组件(102)还限定了制冷剂接纳部分(104),所述制冷剂接纳部分夹在所述冷凝/激冷部分(103)和所述再冷部分(106)之间,其中所述制冷剂通道(122)延伸通过所述制冷剂接纳部分(104)。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通道(122)曲折通过所述冷凝/激冷部分(103)、所述接纳部分(104)以及所述再冷部分(106)中的至少ー个。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通道(122)从所述冷凝/激冷部分(103)进入所述接纳部分(104)的顶部,并且离开所述接纳部分(104)的底部而进入所述再冷部分(106)。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侧热交換组件(102)的多个堆叠板(120)还限定了第一冷却剂的集管(131),所述第一冷却剂的集管(131)直线地延伸通过所述接纳部分(104)和所述再冷部分(106),并且与所述第一冷却剂通道(124a)和所述吸热冷却剂进ロ( 136)液压连通,且所述第一冷却剂通道(124a)延伸通过所述冷凝/激冷部分(103)。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热冷却剂通道(124a)曲折通过所述冷凝/激冷部分(103)。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热冷却剂通道(124b)曲折通过所述再冷部分(106)。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热冷却剂通道(124a)与所述制冷剂通道(122)非接触地对向流动。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放热侧热交换组件(110),所述放热侧热交换组件具有制冷剂进口和制冷剂出ロ,所述制冷剂进ロ与所述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的所述制冷剂出ロ(132)液压连通,而所述制冷剂出口与所述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的所述制冷剂进ロ(130)液压连通;以及 电カ驱动的压缩机(112),所述压缩机用于使制冷剂循环通过所述放热侧热交换组件(110)和所述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使得热能从所述放热侧热交换组件(110)传递至所述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カ驱动的吸热侧冷却剂泵(116)和电カ驱动的放热侧冷却剂泵(32),所述电カ驱动的吸热侧冷却剂泵与所述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的所述冷却剂进ロ液压连通,而所述电カ驱动的放热侧冷却剂泵与所述放热侧热交换组件(110)的冷却剂进ロ液压连通。
11.一种用于単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100)的板型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所述板型吸热侧热交换组件包括: 多个板(120),所述多个板堆叠并且气密地密封在上游端板(126)和下游端板(128)之间,并且限定了: 冷凝/激冷部分(103),所述冷凝/激冷部分与所述上游端板(126)相邻,其中所述上游端板(126)包括制冷剂进ロ(130)和吸热冷却剂出ロ(134); 再冷部分(106),所述再冷部分与所述下游端板(128)相邻,其中所述下游端板(128)包括制冷剂出ロ(132)、吸热冷却剂进ロ(136)、再冷部分的冷却剂进ロ(135)和再冷部分的冷却剂出口(137); 制冷剂接纳部分(104),所述制冷剂接纳部分夹在所述冷凝/激冷部分(103)和所述再冷部分(106)之间; 制冷剂通道(122),所述制冷剂通道与所述制冷剂进ロ( 130)和所述制冷剂出ロ( 132)液压连通; 第一冷却剂通道(124a),所述第一冷却剂通道与所述吸热冷却剂进ロ(136)和所述吸热冷却剂出ロ( 134)液压连通;以及 第二冷却剂通道(124b),所述第二冷却剂通道与所述再冷部分的冷却剂进ロ(135)和所述再冷部分的冷却剂出ロ( 137)液压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冷却剂通道(124a)和所述第二冷却剂通道(124b)与所述制冷剂通道(122)非接触地热连通。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100)的板型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通道(122)从所述冷凝/激冷部分(103)进入所述接纳部分(104)的顶部,并且离开所述接纳部分(104)的底部而进入所述再冷部分(106)。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100)的板型吸热侧热交换组件(10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冷却剂的集管(131),所述第一冷却剂的集管(131)直线地延伸通过所述接纳部分(104)和所述再冷部分(106),并且与所述第一冷却剂通道(124a)和所述吸热冷却剂进ロ(136)液压连通,且所述第一冷却剂通道(124a)延伸通过所述冷凝/激冷部分(103)。
【文档编号】F24F5/00GK203432005SQ201320071913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4日
【发明者】P·S·卡德尔, G·S·弗里兰, F·V·奥蒂 申请人:德尔福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