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45402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作为重物的热交换器(13)被第一框架(17)支承。支承该热交换器(13)的第一框架(17)不借助于第二框架(27)而固定于设置侧壁(45)。即,支承作为重物的热交换器(13)的热交换器支承部(17h)与直接固定于设置侧壁(45)的安装部(17d)形成为一体,从而构成第一框架(17)。因此,与支承重物的框架和固定于设置侧壁(45)的框架分体地形成的情况相比,将分体的框架连结起来的连结部分处的脆弱性消除,能够提高第一框架(17)的强度。
【专利说明】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0002]在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1-11634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在其主体的前部、上部和下部分别具有吸入口。从主体的下部的下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经由下吸入路径而被提供至热交换器。下吸入口和下吸入路径由框架形成。该框架承受来自热交换器的重量,由于施加较大的力,因此需要提高强度。


【发明内容】

[0003]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4]但是,关于将形成下吸入口和下吸入路径的框架的强度提高的方法,在专利文献I中没有公开。
[0005]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具有能够提高强度的框架的结构。
[0006]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07]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具有设置于下部的下吸入口,其中,该空调室内机具备:第一框架,其具有:支承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支承部;和用于将背面安装于设置侧壁的安装部;以及面向设置侧壁而设置的第二框架,其与第一框架一起构成从下吸入口至热交换器的下吸入路径和下吸入口。
[0008]根据该空调室内机,通过支承作为重物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支承部与直接固定于设置侧壁的安装部形成为一体,从而构成第一框架。因此,与支承重物的框架和固定于设置侧壁的框架分体地形成的情况相比,将分体的框架连结起来的连结部分处的脆弱性消除,能够提高第一框架的强度。
[0009]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根据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其中,在第一框架形成有:第一面,其形成将来自热交换器的空气吹出的吹出路径;以及第二面,其是与第一面相反侧的面,在第二框架形成有第三面,所述第三面通过安装于第一框架的背面侧,从而与第一框架的第二面一起构成下吸入路径和下吸入口。
[0010]根据该空调室内机,两个第一和第二框架形成为面状,容易从模具中取出。此外,通过将面状的两个第一和第二框架组合起来,从而能够形成所希望的下吸入路径和下吸入□。
[0011]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根据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其中,第一框架还具有连通口,所述连通口用于输送从下吸入路径到热交换器的空气,第二框架安装成从连通口的开口端部延伸,一连串地形成下吸入路径和连通口。
[0012]根据该空调室内机,第二框架安装于第一框架,使得从下吸入路径到连通口成为一连串。因此,通过下吸入路径的空气从连通口高效地被提供至热交换器。
[0013]发明效果
[0014]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通过支承作为重物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支承部与直接固定于设置侧壁的安装部形成为一体,从而能够提高第一框架的强度。
[0015]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两个第一和第二框架形成为面状,容易从模具中取出。
[0016]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由于从下吸入路径到连通口成为一连串。因此通过下吸入路径的空气从连通口高效地被提供至热交换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0018]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0019]图3是概略地示出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结构的示意图,(a)是剖视图,(b)是示出第一框架和热交换器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0020]图4是示出第二框架安装于第一框架的情况的立体图。
[0021]图5是第一框架的背面立体图。
[0022]图6是第二框架的前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下面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例,并且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0024]<实施方式例>
[0025](I)整体结构
[0026]采用图1、图2来对空调室内机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0027]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0是壁挂式,其安装有主体外壳11、热交换器13、室内风扇15、第一框架17、第二框架27、过滤器25和控制部41。
[0028]主体外壳11具有前面格栅Ila和前面面板11b,经安装板Ilc而安装于设置侧壁45 (参照图3)。在由前面格栅11a、前面面板Ilb和第一框架17形成的立体空间内收纳有热交换器13、室内风扇15、过滤器25和控制部41。在第一框架17的背面,在与安装板Ilc之间设置有第二框架27。前面面板Ilb覆盖前面格栅Ila的前面,上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于前面格栅11a,能够铰链式地进行动作。
[0029]热交换器13与通过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此外,热交换器13形成为在从侧面观察时两端朝向下方而弯曲的倒V字状的形状,其安装于第一框架17。
[0030]室内风扇15位于热交换器13的下方。室内风扇15是横流式风扇,其使从室内摄入的空气接触热交换器13并通过后将该空气吹出到室内。
[0031]在主体外壳11的下面部设置有吹出口 19。对从吹出口 19吹出的空气进行引导的挡板29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吹出口 19。挡板29通过马达(未图示)驱动,不仅改变空气的吹出方向,还能够对吹出口 19进行开闭。吹出口 19经吹出路径18而与主体外壳11的内部连接,将在热交换器13中经过热交换的空气吹出。吹出路径18从吹出口 19沿着第一框架17而形成。
[0032]并且,在主体外壳11的下面部,下吸入口 21设置在比吹出口 19靠壁侧的位置。下吸入口 21由第一框架17和第二框架27的下部的开口形成,经下吸入路径16而与主体外壳11的内部连接。在下吸入口 21设置有通过开闭机构32的转动而对下吸入口 21进行开闭的闸板31。下吸入路径16沿着第一框架17与第二框架27之间而形成。因此,下吸入路径16隔着第一框架17而与吹出路径18相邻。
[0033]下吸入口 21附近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风扇15的运转而经下吸入口 21、下吸入路径16、过滤器25和热交换器13被吸入到室内风扇15中,并从室内风扇15经吹出路径18而从吹出口 19被吹出。
[0034]在主体外壳11的前面格栅Ila与热交换器13之间配置有过滤器25。过滤器25将朝向热交换器13而流入进来的空气中包含的尘埃除去。
[0035]在前面格栅Ila的前上部设置有上吸入口 22。上吸入口 22附近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风扇15的运转而经上吸入口 22、过滤器25和热交换器13被吸入到室内风扇15中,并从室内风扇15经吹出路径18而从吹出口 19被吹出。
[0036]控制部41收纳在主体外壳11的前方部分,进行室内风扇15的转速控制、吹出口19的开度调节、下吸入口 21的开度调节和上吸入口 22的开度调节用的指令。
[0037](2)第一框架17和第二框架27的结构
[0038]下面,采用图2、图3来对第一框架17和第二框架27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概略地示出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结构的示意图,(a)是剖视图,(b)是示出第一框架和热交换器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0039]用于支承主体外壳11的安装板Ilc安装于主体外壳11。从安装板Ilc朝向前面面板Ilb侧顺次地设置有第二框架27和第一框架17。第一框架17支承前面的热交换器13。
[0040](2-1)第一框架
[0041]第一框架17具有吹出端部17a、吹出路径构成部17b、集水盘(drain pan) 17c、安装部17d、连通口 17e和热交换器支承部17h。
[0042]吹出端部17a是第一框架17的一端部,其设置在吹出口 19的附近,通过例如如图示那样地相对于吹出路径构成部17b弯曲而安装于主体外壳11。
[0043]吹出路径构成部17b从吹出端部17a延伸而形成,构成将从室内风扇15输出的空气向吹出口 19吹出的吹出路径18。在第一框架17形成有第一面17f和第一面17f的相反侧的第二面17g,吹出路径构成部17b的第一面17f形成吹出路径18的一面。
[0044]集水盘17c构成为从吹出路径构成部17b例如分支,其具有第一承接部17c-l和第二承接部17c-2。通过第一承接部17c-l和第二承接部17c-2构成将从热交换器13滴下的液体接收的承接盘。
[0045]安装部17d是第一框架17的另一端部,其从集水盘17c中的第一承接部17c_l延伸而形成。通过安装部17d固定于安装板11c,从而第一框架17能够支承热交换器13等重物。
[0046]连通口 17e是用于将从下吸入口 21吸入并经过下吸入路径16的空气送入到热交换器13的开口。连通口 17e形成在集水盘17c的第一承接部17c_l与安装部17d之间。
[0047]如图3(b)所示,热交换器支承部17h设置在主体外壳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支承热交换器13。热交换器支承部17h包括第一热交换器支承部17h-l和第二热交换器支承部17h-2。通过第一热交换器支承部17h-l和第二热交换器支承部17h-2来支承热交换器13的两端。
[0048](2-2)第二框架
[0049]第二框架27与第一框架17 —起构成下吸入口 21和下吸入路径16,具有背面部27a、连结部27b和管道空间构成部27c。
[0050]背面部27a沿着安装板Ilc而形成。
[0051]管道空间构成部27c以与安装板Ilc之间形成管道用空间60的方式从背面部27a的一端弯曲而形成。在管道用空间60中收纳有与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10之间连接的管道等。
[0052]连结部27b形成为从背面部27a的另一端朝向第一框架17侧而延伸。连结部27b与第一框架17的连通口 17e的端部连接,使得经过下吸入路径16的空气经连通口 17e而被导入至热交换器13。由于第二框架27以使得从下吸入路径16到连通口 17e成为一连串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框架17,因此通过下吸入路径16的空气从连通口 17e高效地被提供至热交换器13。
[0053]在这样的第二框架27形成有第三面27d和第三面27d的相反侧的第四面27e。通过第二框架27安装在第一框架17的背面侧,从而第一框架的第二面17g和第二框架27的第三面27d形成下吸入路径16。
[0054](3)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作用
[0055]热交换器13等重物通过第一框架17而被支承。该第一框架17不经第二框架27而固定于设置侧壁45。S卩,在第一框架17中,吹出端部17a、吹出路径构成部17b、集水盘17c、安装部17d和热交换器支承部17h —连串地形成为一体。并且,通过连成一体的第一框架17的热交换器支承部17h来支承热交换器13等重物。因此,与支承重物的框架和固定于设置侧壁45的框架分体地形成的情况相比,将分体的框架连结起来的连结部分处的脆弱性消除,能够提高第一框架17的强度。
[0056]假设将这两个框架分离成支承热交换器等重物的前侧框架和支承前侧框架所承受的重量并被固定于壁的背面侧框架而形成。在该情况下,需要使前侧框架与背面侧框架的连结牢固,避免前侧框架由于重物的重量而落下。但是,在前侧框架和背面侧框架分体的结构中,很难避免该连结部分处的脆弱性。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由于支承重物的第一框架17本身固定于设置侧壁45,因此能够充分地支承重物。
[0057]此外,由于形成下吸入路径16和下吸入口 21的第一框架17和第二框架27分别由分体的框架构成,因此也满足模具的限制。即,通常,采用模具而通过注射成型等来形成第一框架17和第二框架27等框架。但是,由于模具的限制,第一框架17和第二框架27难以形成为一体。这是因为,在使成型材料流入到模具中并一体地形成第一框架17和第二框架27的情况下,无法将框架从模具中取出,或者取出困难。此外,即使能够将第一框架17和第二框架27形成为一体,受限于能够从模具中取出的框架形状,框架形状的自由度降低。因此,分别采用第一框架17用模具和第二框架27用模具来形成第一框架17和第二框架27。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由于分体地形成第一框架17和第二框架27,其中,所述第一框架17构成下吸入流路16的一面,所述第二框架27构成另一面,因此满足了模具的限制。此夕卜,两个第一框架17和第二框架27形成为面状,容易从模具中取出。
[0058](4)实施例
[0059]采用图4至图6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具体的结构。图4是示出第二框架安装于第一框架的情况的立体图。图5是第一框架的背面立体图,图6是第二框架的前面立体图。
[0060]图5所示的第一框架17是支承热交换器13等重物的框架。图5示出了第一框架17的背面侧,图6中的第二框架27的前面侧与该背面侧对置。如图5所示,在第一框架17中,吹出端部17a、吹出路径构成部17b、集水盘17c、安装部17d和热交换器支承部17h—连串地形成为一体。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第二框架27被安装成覆盖第一框架17的背面的一部分,形成下吸入路径16。
[0061](5)特征
[0062](5-1)
[0063]作为重物的热交换器13通过第一框架17而被支承。支承该热交换器13的第一框架17不经第二框架27而被固定于设置侧壁45。即,通过将支承作为重物的热交换器13的热交换器支承部17h和直接地固定于设置侧壁45的安装部17d形成为一体,来构成第一框架17。因此,与支承重物的框架和固定于设置侧壁45的框架分体地形成的情况相比,将分体的框架连结起来的连结部分处的脆弱性消除,能够提高第一框架17的强度。
[0064]此外,由于形成下吸入路径16和下吸入口 21的第一框架17和第二框架27分别由分体的框架构成,因此也满足模具的限制。
[0065](5-2)
[0066]两个第一框架17和第二框架27形成为面状,容易从模具中取出。此外,通过将面状的两个第一框架17和第二框架27组合起来,从而能够形成所希望的下吸入路径16和下吸入口 21。
[0067](5-3)
[0068]第二框架27以使得从下吸入路径16到连通口 17e成为一连串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框架17。因此,通过下吸入路径16的空气从连通口 17e高效地被提供至热交换器13。
[0069](6)变形例
[0070](6-1)变形例 IA
[007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13直接安装于第一框架17。只要通过第一框架17来支承热交换器13的重量即可,既可以通过第一框架17来直接地支承热交换器13,或者也可以间接地支承热交换器13。例如,第一框架17也可以经由其它部件而通过热交换器支承部17h来支承热交换器13。
[0072](6-2)变形例 IB
[007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框架17支承热交换器13。第一框架17是能够支承主体外壳11中的重量比较大的重物的框架即可,既可以仅支承例如热交换器13,也可以支承热交换器13和室内风扇15等其它结构。
[0074]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75]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提供能够提高强度的框架的结构,因此对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是有用的。
[0076]标号说明
[0077]10空调室内机
[0078]11主体外壳
[0079]Ila前面格栅
[0080]Ilb前面面板
[0081]Ilc安装板
[0082]13热交换器
[0083]15室内风扇
[0084]16下吸入路径
[0085]17第一框架
[0086]17a吹出端部
[0087]17b吹出路径构成部
[0088]17c集水盘
[0089]17c-l第一承接部
[0090]17c-2第二承接部
[0091]17d安装部
[0092]17e 连通口
[0093]17f 第一面
[0094]17g 第二面
[0095]17h热交换器支承部
[0096]17f-l第一热交换器支承部
[0097]17f-2第二热交换器支承部
[0098]18吹出路径
[0099]19 吹出口
[0100]21下吸入口
[0101]22上吸入口
[0102]25过滤器
[0103]27第二框架
[0104]27a背面部
[0105]27b连结部
[0106]27c管道空间构成部
[0107]27d第三面
[0108]27e第四面
[0109]29 挡板
[0110]31 闸板
[0111]32开闭机构
[0112]41控制部
[0113]45设置侧壁
[0114]60 空间
[0115]现有技术文献
[0116]专利文献
[011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16346号公报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室内机(10),其具有设置于下部的下吸入口(21),其中, 该空调室内机(10)具备: 第一框架(17),其具有:支承热交换器(13)的热交换器支承部(17h);和用于将背面安装于设置侧壁(45)的安装部(17d);以及 面向所述设置侧壁而设置的第二框架(27),其与所述第一框架一起构成从所述下吸入口至所述热交换器的下吸入路径(16)和所述下吸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在所述第一框架形成有:第一面(17f),其形成将来自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吹出的吹出路径;以及第二面(17g),其是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侧的面, 在所述第二框架形成有第三面(27d),所述第三面(27d)通过安装于所述第一框架的背面侧,从而与所述第一框架的第二面一起构成所述下吸入路径和所述下吸入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第一框架还具有连通口(17e),所述连通口(17e)用于输送从所述下吸入路径到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 所述第二框架安装成从所述连通口的开口端部延伸,一连串地形成所述下吸入路径和所述连通口。
【文档编号】F24F13/20GK104204687SQ201380015616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3日
【发明者】安冨正直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