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60183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加热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加热装置包括炉面板、发热组件、壳体和风扇;该炉面板安装于该壳体上,该炉面板和壳体之间形成收容空腔,该发热组件和风扇安装于收容空腔内,该发热组件位于该炉面板的下方,该发热组件与该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通风间隔,该风扇间隔位于该发热组件的下方,该风扇的出风方向面对该发热组件,该风扇与该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通风间隔;该壳体的顶壁开设若干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出风口,该壳体的下端开设进风口;该进风口、通风间隔和出风口构成一盆状散热通道。上述实用新型在风扇工作的过程中,该散热组件一直保持被该盆状散热风屏包裹着,散热效果佳且效率高。
【专利说明】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加热电器如红外线加热炉或电磁炉一般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的发热盘、黑晶板和风扇。黑晶板密封安装于底座上,风扇平放于壳体内,壳体的侧壁开设散热孔。红外线加热炉通过红外线发热方式对容器加热时,发热盘周边温度也同步升高,虽然壳体内设有风扇,但由于壳体仅于侧壁开散热孔,无法形成对流,导致热气流聚集于底座内,散热效果甚差,长期如此,将影响加热电器的工作性能,且底座温度高容易烫伤人。
[0003]另外,现有的加热电器一般通过温度检测实现自动停止加热,其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导致检测不准,从而使得水长时间沸腾,影响水质。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加热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种加热装置,其包括炉面板、发热组件、壳体和风扇;
[0007]该炉面板安装于该壳体上,该炉面板和壳体之间形成收容空腔,该发热组件和风扇安装于收容空腔内,该发热组件位于该炉面板的下方,该发热组件与该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通风间隔,该风扇间隔位于该发热组件的下方,该风扇的出风方向面对该发热组件,该风扇与该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通风间隔;该壳体的顶壁开设若干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出风口,该壳体的下端开设进风口 ;该进风口、通风间隔和出风口构成一盆状散热通道。
[0008]进一步地,该壳体包括固定圈和内底座;该固定圈包括环状侧壁和若干压片;若干压片自该环状侧壁的顶缘向径向延伸形成;该固定圈安装于该内底座的上端;该底座的内侧壁竖直向上延伸出若干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支撑片;该炉面板卡压于该内底座的支撑片和该固定圈的压片之间,该固定圈的每两相邻压片之间形成上述出风口。
[0009]进一步地,该发热组件包括一底盘和发热元件,该发热元件安装于该底盘的顶壁上,该内底座的底壁竖直向上延伸出若干支撑柱,若干支撑柱沿该进风口的周边间隔分布,该底盘的顶壁外缘竖直向上延伸出一环形挡壁;该底盘安装于若干支撑柱上,该环形挡壁抵接于该炉面板的底面,该底盘和该炉面板之间构成一密闭空间。
[0010]进一步地,该内底座的底壁的中部开设该进风口,该风扇位于该进风口的正上方。
[0011]进一步地,该加热装置还包括一控制电路和第一温度传感器;该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该发热组件的外围温度,并生成对应的第一温度信号;控制电路用于将该第一温度传感器所发出的第一温度信号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信号进行比对,当该第一温度信号小于该第一温度阈值信号,该控制电路控制该风扇工作于额定功率,当该第一温度信号大于该第一温度阈值信号,该控制电路控制该风扇工作于全功率。
[0012]进一步地,该加热装置还包括一控制电路和一安装于该内底座的底壁外的测重传感器,该测重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一放置于炉面板上加热的容器内的液体重量,并生成对应的重量信号;控制电路用于将预设时间内保持不变的重量信号记录为未沸腾重量信号,并将该未沸腾重量信号与之后的重量信号进行差减运算以获得蒸发水汽重量数值,再将该蒸发水汽重量数值与预设的蒸发水汽重量阈值进行比对,在该蒸发水汽重量数值大于该蒸发水汽重量阈值时,控制可控硅断开,以使得一电源停止供电给该发热组件。
[0013]进一步地,该加热装置还包括一设有该控制电路的电路板,该电路板的中部开设安装通槽,该内底座的底壁嵌装于该电路板的安装通槽内,该内底座的进风口位于该安装通槽内。
[0014]进一步地,该加热装置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控制电路和测重传感器的外围温度,并对应生成第二温度信号;该控制电路还用于将该第二温度信号与第二温度阈值信号进行比对,在第二温度信号大于该第二温度阈值信号时,控制该风扇变频工作。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6]1、本实用新型在风扇工作的过程中,该散热组件一直保持被该盆状散热风屏包裹着,外界气流从壳体的进风口进入到壳体内,并穿过上述通风间隔与发热组件充分接触,进而形成该盆状散热风屏,以经由该出风口将发热组件周围的热量带走,散热效果佳且效率高。相对传统直吹式的柱形散热气流,该盆状散热风屏不但可实现有效散热,还能将热能集中在炉面板的中部,能更有效利用热能。
[0017]2、本实用新型的底盘和该炉面板之间构成一密闭空间,如此,可将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尽可能多地集中于该炉面板的中部,有效减少热量向底盘的外围流失,还可降低底盘的外围温度。另外,该密闭空间还具有防水防尘功能,可使得发热元件不受从出风口进入的水汽和灰尘影响。
[0018]3、本实用新型实时检测发热组件、控制电路和测重传感器的外围温度,进而实现智能控温散热,有效散热的同时利于节能,还有利于延长控制电路和测重传感器的使用寿命O
[0019]4、本加热装置可自动识别液体加热过程的各个状态,并在液体加热至沸腾状态时,自动停止加热,可避免水由于长时间沸腾而影响水质,且测量精准,不易误判。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的较佳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的加热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0023]请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其较佳实施方式包括炉面板2、发热组件3、壳体和风扇5。
[0024]该炉面板2安装于该壳体上,该炉面板2和壳体之间形成收容空腔,该发热组件3和风扇5安装于收容空腔内,该发热组件3位于该炉面板2的下方,该发热组件3与该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通风间隔,该风扇5间隔位于该发热组件3的下方,该风扇5的出风方向面对该发热组件3,该风扇5与该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通风间隔。该壳体的顶壁开设若干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出风口 11,该壳体的下端开设进风口。该进风口、通风间隔和出风口 11构成一盆状散热通道。
[0025]图1的箭头走向示意了本加热装置内的气流路径,当风扇5转动时,外界气流从壳体的进风口进入到壳体内,并穿过上述通风间隔与发热组件3充分接触,进而形成盆状散热风屏,以经由该出风口 11将发热组件3周围的热量带走,散热效果佳且效率高。另外,相对传统直吹式的柱形散热气流,该盆状散热风屏不但可实现有效散热,还能将热能集中在炉面板2的中部,能更有效利用热能。而传统直吹式的柱形散热气流则会在散热的同时降低加热热能,影响加热装置的性能。
[0026]本实施例中,该壳体包括固定圈I和内底座4。该固定圈I包括环状侧壁13和若干压片14。若干压片14自该环状侧壁13的顶缘向径向延伸形成。该固定圈I安装于该内底座4的上端。该底座4的内侧壁竖直向上延伸出若干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支撑片41。该炉面板2卡压于该内底座4的支撑片41和该固定圈I的压片14之间,该固定圈I的每两相邻压片14之间形成上述出风口 11。
[0027]该发热组件3包括一底盘31和发热元件32如发热丝或红外加热灯,该发热元件32安装于该底盘31的顶壁上,该内底座4的底壁竖直向上延伸出若干支撑柱48,若干支撑柱48沿该进风口 12的周边间隔分布,该底盘31的顶壁外缘竖直向上延伸出一环形挡壁33。该底盘31安装于若干支撑柱48上,该环形挡壁33抵接于该炉面板2的底面,该底盘31和该炉面板2之间构成一密闭空间,如此,可将发热元件32产生的热量尽可能多地集中于该炉面板2的中部,有效减少热量向底盘31的外围流失,还可降低底盘31的外围温度。另外,该密闭空间还具有防水防尘功能,可使得发热元件32不受从出风口 11进入的水汽和灰尘影响。
[0028]该内底座4的底壁的中部开设该进风口 12,该风扇5位于该进风口 12的正上方。如此,外界冷空气在风扇5的作用下快速进入该内底座4内,环绕于该底盘31的外围,形成一盆状散热风屏,全方位的将底盘31外围的热量通过出风口 11带出本加热装置外。也就是说,风扇5工作的过程中,该底盘31 —直保持被该盆状散热风屏包裹着,散热效果极佳。
[0029]该加热装置还包括一设有控制电路的电路板6,该电路板6的中部开设安装通槽,该内底座4的底壁嵌装于该电路板6的安装通槽内,该内底座4的进风口 12位于该安装通槽内。本实施例中,该电路板6位于该内底座4的外面,其与发热组件3隔离,可使得控制电路不受发热组件3周围的热量所影响,工作更稳定,还可使得控制电路不受从出风口 11进入的水汽和灰尘所影响。
[0030]该加热装置还包括安装于底盘31的外表面的第一温度传感器,该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该发热组件3的外围温度,并生成对应的第一温度信号。该控制电路用于将该第一温度传感器所发出的第一温度信号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信号进行比对,当该第一温度信号小于该第一温度阈值信号,该控制电路控制该风扇5工作于额定功率,当该第一温度信号大于该第一温度阈值信号,该控制电路控制该风扇5工作于全功率。如此,通过实时检测发热组件3的外围温度实现智能控温散热,有效散热的同时利于节能。
[0031]该加热装置还包括一安装于该内底座4的底壁外的测重传感器6,该测重传感器6用于实时检测一放置于炉面板2上加热的容器内的液体重量,并生成对应的重量信号。控制电路用于将预设时间内保持不变的重量信号记录为未沸腾重量信号,并将该未沸腾重量信号与之后的重量信号进行差减运算以获得蒸发水汽重量数值,再将该蒸发水汽重量数值与预设的蒸发水汽重量阈值进行比对,在该蒸发水汽重量数值大于该蒸发水汽重量阈值时,控制可控硅断开,以使得一电源停止供电给该发热组件3,如此,即可精确地检测到水沸腾,以及时停止加热,保证水质优良。由常识可知,液体刚开始加热时,由于温度较低,液体重量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待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液体的水汽慢慢挥发,此时,液体重量会慢慢变小,直到液体加热至沸腾状态,此时,水汽大量挥发,液体重量变化大于预设阈值,便可自动停止供电。故,本加热装置可自动识别液体加热过程的各个状态,并在液体加热至沸腾状态时,自动停止加热,可避免水由于长时间沸腾而影响水质,且测量精准,不易误判。
[0032]该壳体还包括外壳(图未示)和安装于该测重传感器下的外底板9,该外壳套设于该内底座4外,该外底板9安装于该外壳下端,该外底板9开设若干通风孔。
[0033]该加热装置还包括安装于该电路板上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控制电路和测重传感器的外围温度,并对应生成第二温度信号。该控制电路还用于将该第二温度信号与第二温度阈值信号进行比对,在第二温度信号大于该第二温度阈值信号时,控制该风扇5变频工作,以保证控制电路和测重传感器工作于正常的温度下,从而提高控制电路及测重传感器的工作性和使用寿命。
[0034]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变形,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变形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炉面板、发热组件、壳体和风扇; 该炉面板安装于该壳体上,该炉面板和壳体之间形成收容空腔,该发热组件和风扇安装于收容空腔内,该发热组件位于该炉面板的下方,该发热组件与该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通风间隔,该风扇间隔位于该发热组件的下方,该风扇的出风方向面对该发热组件,该风扇与该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通风间隔;该壳体的顶壁开设若干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出风口,该壳体的下端开设进风口 ;该进风口、通风间隔和出风口构成一盆状散热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包括固定圈和内底座;该固定圈包括环状侧壁和若干压片;若干压片自该环状侧壁的顶缘向径向延伸形成;该固定圈安装于该内底座的上端;该底座的内侧壁竖直向上延伸出若干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支撑片;该炉面板卡压于该内底座的支撑片和该固定圈的压片之间,该固定圈的每两相邻压片之间形成上述出风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热组件包括一底盘和发热元件,该发热元件安装于该底盘的顶壁上,该内底座的底壁竖直向上延伸出若干支撑柱,若干支撑柱沿该进风口的周边间隔分布,该底盘的顶壁外缘竖直向上延伸出一环形挡壁;该底盘安装于若干支撑柱上,该环形挡壁抵接于该炉面板的底面,该底盘和该炉面板之间构成一密闭空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底座的底壁的中部开设该进风口,该风扇位于该进风口的正上方。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加热装置还包括一控制电路和第一温度传感器;该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该发热组件的外围温度,并生成对应的第一温度信号;控制电路用于将该第一温度传感器所发出的第一温度信号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信号进行比对,当该第一温度信号小于该第一温度阈值信号,该控制电路控制该风扇工作于额定功率,当该第一温度信号大于该第一温度阈值信号,该控制电路控制该风扇工作于全功率。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加热装置还包括一控制电路和一安装于该内底座的底壁外的测重传感器,该测重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一放置于炉面板上加热的容器内的液体重量,并生成对应的重量信号;控制电路用于将预设时间内保持不变的重量信号记录为未沸腾重量信号,并将该未沸腾重量信号与之后的重量信号进行差减运算以获得蒸发水汽重量数值,再将该蒸发水汽重量数值与预设的蒸发水汽重量阈值进行比对,在该蒸发水汽重量数值大于该蒸发水汽重量阈值时,控制可控硅断开,以使得一电源停止供电给该发热组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加热装置还包括一设有该控制电路的电路板,该电路板的中部开设安装通槽,该内底座的底壁嵌装于该电路板的安装通槽内,该内底座的进风口位于该安装通槽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加热装置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控制电路和测重传感器的外围温度,并对应生成第二温度信号;该控制电路还用于将该第二温度信号与第二温度阈值信号进行比对,在第二温度信号大于该第二温度阈值信号时,控制该风扇变频工作。
【文档编号】F24C15/34GK203928042SQ201420266043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5日
【发明者】陈克平 申请人:陈克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