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窗及其百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1256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窗及其百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窗及其百叶。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太阳能集热器的板芯包括吸热膜和导热管,吸热膜用于吸收太阳能的吸热膜,导热管用于将吸热膜吸收的热量传导给热水器等储热装置。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激光焊接或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吸热膜与导热管,这种连接方式虽然能够保证吸热膜相对于导热管的位置固定性,但是容易导致太阳能吸热膜损伤,此外,不同金属间会存在电化学腐蚀,从而影响使用寿命和热传导率,且导致太阳能集热器的整体美观性较差。

有鉴于此,亟待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对现有技术中太阳能集热器的吸热膜和导热管的连接做进一步优化设计,以避免吸热膜损伤,且避免金属间电化学腐蚀而影响使用寿命,提高热传导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窗及其百叶,该百叶通过与导热管外壁过盈配合的夹持部将吸热膜固定于导热管上,避免焊接带来的吸热膜损伤和金属间的电化学腐蚀,从而提高了吸热膜的使用寿命,提供了热传导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包括导热管和吸热膜;所述吸热膜包括设于顶端的连接部及其下方的吸热部,所述连接部卷绕于所述导热管外壁,所述百叶还包括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内壁与所述导热管外壁过盈配合,将所述连接部夹紧于所述导热管与所述夹持部之间。

优选地,所述夹持部为C型结构、V型结构、或者为U型结构, 所述夹持部内壁与所述导热管外壁直接形成过盈配合。

优选地,所述夹持部的开口处的两侧设有外扩的导向部。

优选地,所述夹持部为C型结构、V型结构、或者为U型结构,且所述夹持部的内壁设有至少一个向内凸出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导热管外壁过盈配合。

优选地,所述夹持部的底端还连接有支撑部,所述吸热膜底端支撑于所述支撑部上。

优选地,所述吸热膜支撑于所述支撑部后所呈的吸热角度与安装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当地纬度相同。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底端设有限制所述吸热部底端脱离所述支撑部的限位部件。

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件为向上弯卷的弯钩,所述弯钩包围所述吸热部底端。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的中部还设有加强筋。

优选地,所述夹持部与所述支撑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发明提供一种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包括导热管、吸热膜和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内壁与所述导热管外壁过盈配合,将所述连接部夹紧于所述导热管与所述夹持部之间。

安装过程中,先将吸热膜的连接部卷绕于导热管的外部,然后将夹持部夹持于连接部的外部,即可将连接部固定于导热管与夹持部之间。与现有技术中的焊接方式相比,采用这种方式与导热管固定的吸热膜不易损坏,也不会与导热管产生电化学腐蚀,因而大大提高了热传导率,并延长了百叶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窗,包括集热管,还包括多个与所述集热管连接的百叶;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采用如上所述的百叶,多个所述百叶间隔设置。

优选地,多个所述百叶呈多行设置,所述导热管为多行排列的一体式导热管,所述导热管包括多个水平段,以及连接相邻所述水平段的弯折部,每个所述水平段及其外部的所述吸热膜、夹持部形成所述 百叶;所述导热管的上端、下端均连接有集热管;

或者多个所述百叶呈多列设置,多个单独的导热管竖向平行设置,每个所述导热管及其外部的吸热膜、夹持部形成所述百叶,多个所述导热管的上端、下端连接有集热管。

由于上述百叶具有如上技术效果,因此,应用该百叶的太阳能集热器也应当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吸热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夹持部和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导热管11;

吸热膜12;连接部121;吸热部122;

夹持部13;导向部131;

支撑部14;限位部件141;加强筋14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为提供一种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窗及其百叶,该百叶通过与导热管外壁过盈配合的夹持部将吸热膜固定于导热管上,避免焊接带来的吸热膜损伤和金属间的电化学腐蚀,从而提高了吸热膜的使用寿命,提供了热传导率。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出现的方位词“外”指的是从导热管11的圆心指向外侧的方向,“内”指的是从导热管11的外侧指向其圆心的方向;应当理解,这些方位词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基准而设立的,它们的出现不应当影响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吸热膜12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夹持部13和支撑部14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包括导热管11和吸热膜12;吸热膜12包括设于顶端的连接部121及其下方的吸热部122,连接部121卷绕于导热管11外壁,百叶还包括夹持部13,夹持部13内壁与导热管11外壁过盈配合,将连接部121夹紧于导热管11与夹持部13之间。

安装过程中,先将吸热膜12的连接部121卷绕于导热管11的外部,然后将夹持部13夹持于连接部121的外部,即可将连接部121固定于导热管11与夹持部13之间。与现有技术中的焊接方式相比,采用这种方式与导热管11固定的吸热膜12不易损坏,也不会与导热管11产生电化学腐蚀,因而大大提高了热传导率,并延长了百叶的使用寿命。

上述夹持部13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多样。

一种具体的方案中,如图1所示,上述夹持部13可以为C型结构,夹持部13内壁与导热管11外壁直接形成过盈配合。安装时,将吸热膜12的连接部121卷绕于导热管11上后,再将该C型结构套在导热管11、连接部121的外部,由于该C型结构与导热管11形成面接触,使得夹持部13、连接部121和导热管11三者的连接更加可靠。

可以想到,上述夹持部13还可以采用其他多种形状,例如,可以具体为V型结构、或者为U型结构,夹持部13内壁与导热管11外壁直接形成过盈配合。安装过程中,这两种结构的夹持部13可以与导热管11形成线接触,同样能够将吸热膜12固定于导热管11上。

在此基础上,如图3所示,上述夹持部13的开口处的两侧设有外扩的导向部131。

由于导向部131相对外扩,因此,在安装夹持部13的初期,导热管11较容易进入夹持部13内部,以便于夹持部13的整体安装。

此外,上述夹持部13还可以采用其他多样变化,例如,可以具 体为C型结构、V型结构、或者为U型结构,且夹持部13的内壁设有至少一个向内凸出的凸起部,凸起部与导热管11外壁过盈配合。

这样,通过凸起部与导热管11的线接触,同样能实现对吸热膜12的安装。此外,由于凸起部向内凸出、且夹持于导热管11外部,因此凸起部小于夹持部13的内径,也即夹持部13本身相对于凸起部外扩,因此,夹持部13本身就能起到上述导向部131的作用,保证夹持部13的稳定安装。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3所示,上述夹持部13的底端还连接有支撑部14,吸热膜12底端支撑于支撑部14上。

由于吸热膜12的厚度较小,几乎相当于一张纸的厚度,也即该吸热膜12的硬度较小,而为了保证吸热膜12的吸热效果,通常吸热膜12的吸热部122面积较大,因此,如果仅将吸热膜12顶端的连接部121与导热管11固定、而不对吸热部122进行支撑的话,吸热部122会在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自由摆动,从而影响吸热膜12的吸热效果。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合理设置硬度较大的支撑部14的形状,能够对吸热部122进行支撑,避免吸热部122随意摆动而影响吸热效果。

如图1所示,上述吸热部122、支撑部14可以分别设于导热管11的两侧,以使三者形成进行三角形结构,这种结构稳定可靠;当然,吸热部122、支撑部14也可以设于导热管11的同侧,也能实现支撑部对吸热部122的支撑。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吸热膜12支撑于支撑部14后所呈的吸热角度与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的当地纬度相同。

在设计吸热膜12的吸热角度时,首先考察该太阳能集热器的安装所在地的纬度,再通过计算得出当吸热膜12的吸热角度与当地纬度相同时所需的支撑部14的倾斜角度,再根据该倾斜角度加工、制造该支撑部14。这样,通过该支撑部14对吸热膜12的支撑,能够保证吸热膜12的吸热角度与安装所在地的纬度相匹配,最大程度地保证吸热膜12对安装所在地的太阳能的吸收,避免角度不匹配所导致的反射率 太高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太阳能集热器的热吸收率。

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3所示,上述支撑部14底端还设有限制吸热部122底端脱离支撑部14的限位部件141。

由于吸热膜12的厚度较小、面积较大,因此,如果仅对吸热膜12的一侧进行支撑,则在安装过程中或其他产生外在附加力的情况下,吸热膜12不可避免地会向远离支撑部14的方向摆动,因而容易导致吸热角度的不稳定。采用这种结构,限位部件141、支撑部14能够从吸热膜12的两侧均进行限位,最大程度地避免吸热膜12自由摆动,以保证稳定的吸热角度。进一步提高对太阳能的吸收。

上述限位部件141的结构、形状也可以有多种多样。

一种具体方案中,如图1和图3所示,上述限位部件141可以为向上弯卷的弯钩,弯钩包围吸热部122底端。

这样,包围吸热部122的弯钩既对吸热部122底端起到了限位作用,又没有与吸热部122底端紧密配合,因此也不会对吸热部122造成损伤,从而较好地保证了吸热部122的吸热率。

当然,上述限位部件141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还可以在支撑部14底端设置卡槽,将吸热部122底端插装于该卡槽中;或者在支撑部14底端设置一个限位夹,将吸热部122底端夹住。这两种结构同样能实现限位的作用,但是由于限位部件141与吸热部122底端紧密配合,会对吸热部122底端轻微损伤。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支撑部14的中部还设有加强筋142。

该加强筋142能够增大支撑部14的强度,使其更加稳定、可靠地对吸热膜12进行支撑。

此外,上述夹持部13与支撑部14为一体成型结构。

这样,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个模型,通过一次型铸造、拔模等工艺加工夹持部13和支撑部14,使得上述百叶的生产工艺简化,生产成本也降低。此外,相比于二者分体式的结构,一体成型结构还能够保证支撑部14对吸热膜12的支撑角度的精确性,从而 保证吸热效率。

当然,上述夹持部13与支撑部14并不仅限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将二者单独生产、制造,再通过焊接方式、或螺纹连接等方式将二者固定于一体。

上述夹持部和支撑部可采用6061铝合金或6063铝合金。

6061铝合金具有加工性能极佳、优良的焊接特点及电镀性、良好的抗腐蚀性、韧性高及加工后不变形、材料致密无缺陷及易于抛光、上色膜容易、氧化效果极佳等优良特点。

6063铝合金特点:1、具有加工性能极佳、优良的可焊接性、挤出性及电镀性、良好的抗腐蚀性、韧性,易于抛光、上色膜,阳极氧化效果优良,是典型的挤压合金。2.热处理强化,冲击韧性高,对缺口不敏感。3.有极好的热塑性,可以高速挤压成结构复杂、薄壁、中空的各种型材,或锻造成结构复杂的锻件。淬火温度范围宽,淬火敏感性低,挤压和锻造脱模后,只要温度高于淬火温度,即可用喷水或穿水的方法淬火。薄壁件(δ<3mm)还可以实行风淬。4.焊接性能和耐蚀性优良,无应力腐蚀开裂倾向,在热处理可强化型铝合金中,Al-Mg-Si系合金是唯一没有发现应力腐蚀开裂现象的合金。5.加工后表面十分光洁,且容易阳极氧化和着色。其缺点是淬火后,若在室温停放一段时间,在时效上会对强度带来不利影响(停放效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窗,包括集热管,还包括多个与所述集热管连接的百叶;所述百叶采用如上所述的百叶,多个所述百叶间隔设置。

由于上述百叶具有如上技术效果,因此,应用该百叶的太阳能集热器也应当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方案中,多个所述百叶呈多行设置,所述导热管为多行排列的一体式导热管,所述导热管包括多个水平段,以及连接相邻所述水平段的弯折部,每个所述水平段及其外部的所述吸热膜、夹持部形成所述百叶;所述导热管的上端、下端均连接有集热管。采用这种结构,百叶窗整体呈水平式结构,一体式蛇形导热管能够进一步简化百 叶窗的结构,避免跑冒渗漏等现象的发生。

另一种具体方案中,多个所述百叶呈多列设置,多个单独的导热管竖向平行设置,每个所述导热管及其外部的吸热膜、夹持部形成所述百叶,多个所述导热管的上端、下端连接有集热管。采用这种结构,百叶窗整体呈竖直式结构,这种结构稳定可靠。

可以想到,上述百叶窗的百叶并不仅限水平或竖直设置,还可以将其倾斜设置。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窗及其百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