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集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1234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太阳能集热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集热器。



背景技术:

太阳能在国内已经发展30多年,但随着国内的城镇化建设,国内的太阳能发展经历了闷晒式,真空管式,平板式等几个阶段,现在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在国内城市中高速发展,此外,板式太阳能集热器也是与建筑结合最佳选择的集热器类型。

现有的平板太阳能集热器通常包括导热管、与导热管连接的吸热膜,保温岩棉,背板与框架,吸热膜与玻璃成平行结构。其中,吸热膜用于吸收太阳能的吸热膜,导热管用于将吸热膜吸收的热量传导给热水器等储热装置。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激光焊接或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吸热膜与导热管,这种连接方式虽然能够保证吸热膜相对于导热管的位置固定性,但是容易导致太阳能吸热膜损伤,此外,不同金属间会存在电化学腐蚀,从而影响使用寿命和热传导率,且导致太阳能集热器的整体美观性较差。

框架包封于集热器的上、下、左、右四周,避免导热管暴露在外、温度过高对人体造成伤害。现有的框架通常为一体式结构,这种框架的安装和拆卸过程较为复杂、繁琐,导致太阳能集热器的人力安装成本较高,进而导致用户的使用成本较高。

此外,现有的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安装也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只能在户外墙面及屋顶安装,这样导致安装的工作难度及强度增大,与建筑施工单位交叉作业,间接导致工期延长,成本增高,安装后维护成本增高。

第二,普通的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在户外安装,为了解决北方冬季防冻问题,必须在系统做二次换热,在一次换热端走防冻介质,增加换热装置,如盘管水箱,夹套水箱,板式换热器,膨胀罐等,这样也 导致成本的增加。

第三,现有的太阳能热水器更适合原来的农村市场,如果安装到高层建筑上影响建筑外观的同时存在各种不安全隐患。

第四,此平板太阳能集热器不具备透光性,不易与建筑结构,影响建筑美观,不便于安装,必须具有专业高空作业人员安装。在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很难保证,安装后售后很难做,此外,集热器的形状,尺寸与颜色难在加工工艺中改变。

由于上述诸多原因,造成物业及房地产公司排斥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的大面积推广受到严重阻碍,有些城市甚至由政府出面禁止在建筑物上安装。即使用户自行安装,这种分散的不规范安装破坏了建筑结构和功能,对建筑物的防水和承重等问题留下隐患,导致后期物业管理,维护也很不方便,也造成防风与避雷等很多安全隐患。

有鉴于此,亟待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对现有技术中的太阳能集热器做进一步优化设计,以避免吸热膜损伤,且避免金属间电化学腐蚀而影响使用寿命,提高热传导率;并简化框架的安装和拆卸过程,以便于安装在建筑物的室内透光侧墙或透光房顶,增强安装和维护的安全性,减小安装和维护的成本,使得太阳能集热器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该百叶通过与导热管外壁过盈配合的夹持部将吸热膜固定于导热管上,避免焊接带来的吸热膜损伤和金属间的电化学腐蚀,从而提高了吸热膜的使用寿命,提供了热传导率;并简化框架的安装和拆卸过程,以便于安装在建筑物的室内透光侧墙或透光房顶,增强安装和维护的安全性,减小安装和维护的成本,使得太阳能集热器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太阳能集热器,包括百叶窗,所述百叶窗包括多行或多列间隔设置的百叶;所述百叶包括导热管、吸热膜和夹持部,所述吸热膜包括设于顶端的连接部及其下方的 吸热部,所述连接部卷绕于所述导热管外壁,所述夹持部内壁与所述导热管外壁过盈配合,将所述连接部夹紧于所述导热管与所述夹持部之间。

安装过程中,先将吸热膜的连接部卷绕于导热管的外部,然后将夹持部夹持于连接部的外部,即可将连接部固定于导热管与夹持部之间。与现有技术中的焊接方式相比,采用这种方式与导热管固定的吸热膜不易损坏,也不会与导热管产生电化学腐蚀,因而大大提高了热传导率,并延长了百叶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夹持部为C型结构、V型结构、或者为U型结构,所述夹持部内壁与所述导热管外壁直接形成过盈配合;

或者所述夹持部为C型结构、V型结构、或者为U型结构,且所述夹持部的内壁设有至少一个向内凸出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导热管外壁过盈配合。

优选地,所述夹持部的底端还连接有支撑部,所述吸热膜底端支撑于所述支撑部上,所述支撑部底端设有限制所述吸热部底端脱离所述支撑部的限位部件。。

优选地,所述吸热膜支撑于所述支撑部后所呈的吸热角度与安装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当地纬度相同。

优选地,所述导热管为多行排列的一体式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上端、下端均连接有集热管;所述导热管包括多个水平段,以及连接相邻所述水平段的弯折部,每个所述水平段及其外部的所述吸热膜、夹持部形成所述百叶;所述太阳能集热器还包括包封所述百叶窗四周的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分别用于包封所述集热管的两个第一水平框架,以及用于包封多个弯折部的两个第一竖直框架,所述第一竖直框架、第一水平框架均为分体式可拆卸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竖直框架包括第一载体和第一盖体,所述导热管与所述第一载体挂接,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一载体配合卡接;所述第一水平框架包括槽体和第二盖体,所述槽体容纳所述集热管,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槽体配合卡接。

优选地,所述百叶窗包括多列设置的百叶,每个百叶包括竖向导热管,以及固定于所述导热管外部的吸热膜,多个所述导热管的上端、下端连接有集热管;所述太阳能集热器还包括包封所述百叶窗四周的框架,所述框架包括用于包封所述集热管、并定位所述百叶的第二水平框架,还包括包封所述百叶窗左右两侧、供所述集热管穿出的第二竖直框架;所述第二水平框架为分体式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水平框架包括第二载体和第三盖体,所述导热管与所述第二载体挂接,所述第三盖体与所述第二载体配合卡接;所述第二竖直框架为三面框架结构,包括第四前侧壁、第四后侧壁和第二竖直外侧壁,三者形成开口向内的竖直槽体,所述第二竖直外侧壁的上端、下端设有用于所述集热管穿出的第二定位通孔。

与现有技术中焊接一体式结构的框架相比,将框架设置为可拆卸的分体式结构,能够大大简化框架的安装和拆卸过程,便于太阳能集热器的检修和维护等工作,从而减小了太阳能集热器的安装成本和用户的使用成本。

优选地,所述竖直框架包括载体和第一盖体,所述导热管与所述载体挂接,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载体配合卡接;

所述水平框架包括槽体和第二盖体,所述槽体容纳所述集热管,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槽体配合卡接。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百叶窗贴合安装于建筑物室内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相互配合安装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二者中的一者设于所述框架,另一者用于与所述建筑物的室内透光侧墙、或透光房顶连接。

采用这种结构,太阳能集热器通过连接装置可以贴合安装于建筑物室内的侧墙或者房顶,与现有技术中安装于建筑物室外的太阳能集热器相比,大大降低了安装的危险性,也减少了太阳能热水器在现场的安装工作量,这样就可以降低太阳能的跑冒渗漏。此外,由于太阳能集热器在室内安装,太阳能板可以直接走水,解决现有的平板太阳能在北方地区必须用防冻液的问题,相应的降低了成本。此外,这种 能安装于室内的太阳能集热器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更具推广性。

此外,将传统的板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结构制作成百叶窗的结构形式,由于每个百叶都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且相邻两百叶之间具有一定间隔,因此,该百叶窗具有较好的透光性,将其安装于建筑物的室内,也不会影响建筑物的采光。

优选地,还包括防护玻璃,所述防护玻璃覆盖安装于所述百叶窗靠近室内的一侧;

所述导热管还连接有泵站,所述太阳能集热器还包括罩壳,所述泵站设于所述罩壳内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所提供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窗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百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吸热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夹持部和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与图1所示百叶窗配合的太阳能集热器的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A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7、图8分别为图5中左侧竖直框架的主视图、右视图;

图9为图7所示竖直框架与导热管的配合安装图;

图10、图11为图5中左侧竖直框架的另外两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右视图;

图12为图6中框架的安装步骤图;

图13为图5中B-B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5所示框架安装于图1所示百叶窗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所提供太阳能集热器的框架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与图15所示框架配合的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窗的结构示 意图;

图17为图15中C-C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8、图19分别为图15中上端水平框架的主视图、仰视图;

图20为图18所示上端水平框架与导热管的配合安装图;

图21、图22为图15中上端水平框架的另外两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仰视图;

图23为图17中框架的安装步骤图;

图24为图15中D-D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15所示框架安装于图16所示百叶窗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所提供太阳能集热器安装于室内的结构简图;

图27为图14所示百叶窗安装防护玻璃和罩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7的侧视图。

其中,图1至图28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集热管0;

百叶1;

导热管11;水平段111;弯折部112;

吸热膜12;连接部121;吸热部122;

夹持部13;导向部131;

支撑部14;限位部件141;加强筋142;

框架2;

第一竖直框架21;

第一载体211;第一竖直内侧壁2111;第一竖直外侧壁2112;第一后侧壁2113;第一挂接凹槽a;第一定位通孔b;第一盖体212;

第一水平框架22;

槽体221;第一水平内侧壁2211;第一水平外侧壁2212;第二后侧壁2213;第二盖体222;

卡块m;卡钩n;

第二水平框架21′;

第二载体211′;第二水平内侧壁2111′;第二水平外侧壁2112′; 第三后侧壁2113′;第二挂接凹槽a′;第三盖体212′;

第二竖直框架22′;

第四前侧壁221′;第四后侧壁222′;第二竖直外侧壁223′;

防护玻璃3;泵站4;罩壳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为提供一种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该百叶通过与导热管外壁过盈配合的夹持部将吸热膜固定于导热管上,避免焊接带来的吸热膜损伤和金属间的电化学腐蚀,从而提高了吸热膜的使用寿命,提供了热传导率;并简化框架的安装和拆卸过程,以便于安装在建筑物的室内透光侧墙或透光房顶,增强安装和维护的安全性,减小安装和维护的成本,使得太阳能集热器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出现的方位词“上、下、左、右”指的就是图1中的上、下、左、右;“前”指的是图1中垂直于纸面射出的方向,“后”指的是垂直于纸面射入的方向,这里“前”、“后”并非特指,只是为了便于描述所定义,二者也可以对调;“内”指的是图1中从上下左右等方向指向其中心的方向,对于导热管来说,“内”指的是从导热管11的外侧指向其圆心的方向;“外”指的是图1从中心指向上下左右等方向,对于导热管来说,“外”指的是从导热管11的圆心指向外侧的方向;应当理解,这些方位词均是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习惯用法以及说明书附图为基准而设立的,它们的出现不应当影响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本所提供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窗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百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吸热膜12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夹持部13和支撑部14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太 阳能集热器,包括百叶窗,百叶窗包括多行或多列间隔设置的百叶1;百叶1包括导热管11、吸热膜12和夹持部13,吸热膜12包括设于顶端的连接部121及其下方的吸热部122,连接部121卷绕于导热管11外壁,百叶还包括夹持部13,夹持部13内壁与导热管11外壁过盈配合,将连接部121夹紧于导热管11与夹持部13之间。

安装过程中,先将吸热膜12的连接部121卷绕于导热管11的外部,然后将夹持部13夹持于连接部121的外部,即可将连接部121固定于导热管11与夹持部13之间。与现有技术中的焊接方式相比,采用这种方式与导热管11固定的吸热膜12不易损坏,也不会与导热管11产生电化学腐蚀,因而大大提高了热传导率,并延长了百叶的使用寿命。

上述夹持部13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多样。

一种具体的方案中,如图2和图4所示,上述夹持部13可以为C型结构,夹持部13内壁与导热管11外壁直接形成过盈配合。安装时,将吸热膜12的连接部121卷绕于导热管11上后,再将该C型结构套在导热管11、连接部121的外部,由于该C型结构与导热管11形成面接触,使得夹持部13、连接部121和导热管11三者的连接更加可靠。

可以想到,上述夹持部13还可以采用其他多种形状,例如,可以具体为V型结构、或者为U型结构,夹持部13内壁与导热管11外壁直接形成过盈配合。安装过程中,这两种结构的夹持部13可以与导热管11形成线接触,同样能够将吸热膜12固定于导热管11上。

在此基础上,如图4所示,上述夹持部13的开口处的两侧设有外扩的导向部131。

由于导向部131相对外扩,因此,在安装夹持部13的初期,导热管11较容易进入夹持部13内部,以便于夹持部13的整体安装。

此外,上述夹持部13还可以采用其他多样变化,例如,可以具体为C型结构、V型结构、或者为U型结构,且夹持部13的内壁设有至少一个向内凸出的凸起部,凸起部与导热管11外壁过盈配合。

这样,通过凸起部与导热管11的线接触,同样能实现对吸热膜12的安装。此外,由于凸起部向内凸出、且夹持于导热管11外部,因此凸起部小于夹持部13的内径,也即夹持部13本身相对于凸起部外扩,因此,夹持部13本身就能起到上述导向部131的作用,保证夹持部13的稳定安装。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4所示,上述夹持部13的底端还连接有支撑部14,吸热膜12底端支撑于支撑部14上。

由于吸热膜12的厚度较小,几乎相当于一张纸的厚度,也即该吸热膜12的硬度较小,而为了保证吸热膜12的吸热效果,通常吸热膜12的吸热部122面积较大,因此,如果仅将吸热膜12顶端的连接部121与导热管11固定、而不对吸热部122进行支撑的话,吸热部122会在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自由摆动,从而影响吸热膜12的吸热效果。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合理设置硬度较大的支撑部14的形状,能够对吸热部122进行支撑,避免吸热部122随意摆动而影响吸热效果。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吸热膜12支撑于支撑部14后所呈的吸热角度与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的当地纬度相同。

在设计吸热膜12的吸热角度时,首先考察该太阳能集热器的安装所在地的纬度,再通过计算得出当吸热膜12的吸热角度与当地纬度相同时所需的支撑部14的倾斜角度,再根据该倾斜角度加工、制造该支撑部14。这样,通过该支撑部14对吸热膜12的支撑,能够保证吸热膜12的吸热角度与安装所在地的纬度相匹配,最大程度地保证吸热膜12对安装所在地的太阳能的吸收,避免角度不匹配所导致的反射率太高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太阳能集热器的热吸收率。

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4所示,上述支撑部14底端还设有限制吸热部122底端脱离支撑部14的限位部件141。

由于吸热膜12的厚度较小、面积较大,因此,如果仅对吸热膜12的一侧进行支撑,则在安装过程中或其他产生外在附加力的情况下,吸热膜12不可避免地会向远离支撑部14的方向摆动,因而容易 导致吸热角度的不稳定。采用这种结构,限位部件141、支撑部14能够从吸热膜12的两侧均进行限位,最大程度地避免吸热膜12自由摆动,以保证稳定的吸热角度。进一步提高对太阳能的吸收。

上述限位部件141的结构、形状也可以有多种多样。

一种具体方案中,如图2和图4所示,上述限位部件141可以为向上弯卷的弯钩,弯钩包围吸热部122底端。

这样,包围吸热部122的弯钩既对吸热部122底端起到了限位作用,又没有与吸热部122底端紧密配合,因此也不会对吸热部122造成损伤,从而较好地保证了吸热部122的吸热率。

当然,上述限位部件141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还可以在支撑部14底端设置卡槽,将吸热部122底端插装于该卡槽中;或者在支撑部14底端设置一个限位夹,将吸热部122底端夹住。这两种结构同样能实现限位的作用,但是由于限位部件141与吸热部122底端紧密配合,会对吸热部122底端轻微损伤。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支撑部14的中部还设有加强筋142。

该加强筋142能够增大支撑部14的强度,使其更加稳定、可靠地对吸热膜12进行支撑。

此外,上述夹持部13与支撑部14为一体成型结构。

这样,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个模型,通过一次型铸造、拔模等工艺加工夹持部13和支撑部14,使得上述百叶的生产工艺简化,生产成本也降低。此外,相比于二者分体式的结构,一体成型结构还能够保证支撑部14对吸热膜12的支撑角度的精确性,从而保证吸热效率。

当然,上述夹持部13与支撑部14并不仅限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将二者单独生产、制造,再通过焊接方式、或螺纹连接等方式将二者固定于一体。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导热管11为多行排列的一体式导热管,导热管11的上端、下端均连接有集热管0;导热管11 包括多个水平段111,以及连接相邻水平段111的弯折部112,每个水平段111及其外部的吸热膜12、夹持部13形成百叶1;太阳能集热器还包括包封百叶窗四周的框架2。

采用这种结构,一体式导热管11能提高太阳能集热器的集成一体化,减少渗漏,此外,包封百叶窗四周的框架2能够避免百叶窗的温度过高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请参考图5至、图6和图14,图5为与图1所示百叶窗配合的太阳能集热器的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A-A向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5所示框架安装于图1所示百叶窗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的方案中,如图5至图6所示,框架2包括分别用于包封集热管0的两个第一水平框架22,以及用于包封多个弯折部112的两个第一竖直框架21,第一竖直框架21、第一水平框架22均为分体式可拆卸结构。

与现有技术中焊接一体式结构的框架2相比,将第一竖直框架21、第一水平框架22设置为可拆卸的分体式结构,能够大大简化框架2的安装和拆卸过程,便于太阳能集热器的检修和维护等工作,从而减小了太阳能集热器的安装成本和用户的使用成本。

下面分别单独介绍第一竖直框架21和第一水平框架22的具体结构。

第一竖直框架21可以包括第一载体211和第一盖体212,导热管11与第一载体211挂接,第一盖体212与第一载体211可拆卸连接。

安装过程中,先将导热管11挂接于第一载体211上,然后将第一盖体212与第一载体211连接。工作过程中,第一载体211起到承载百叶窗的各个百叶的作用,第一盖体212与第一载体211配合形成闭合的框架2,起到对百叶窗的端部封闭的作用。当需要进行维修时,先将第一盖体212从第一载体211上拆下,然后将导热管11从第一载体211上拆下即可。

请结合图1,并参考图6至图9,图7、图8分别为图5中左侧第一竖直框架21的主视图、右视图,图9为图7所示第一竖直框架21 与导热管11的配合安装图。

一种具体方案中,如图6所示,上述第一载体211可以具体为开口向前的三面框架结构,包括第一竖直内侧壁2111、第一竖直外侧壁2112和第一后侧壁2113,如图8所示,第一竖直内侧壁2111设有用于悬挂水平段111的端部、开口向前的第一挂接凹槽a,第一竖直外侧壁2112设有顶端、底端设有用于安装集热管0的端部的第一定位通孔b;第一盖体212为与第一载体211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前侧壁。

采用这种结构,安装过程中,如图9所示,只需要将导热管11的水平段111的端部从前向后插装于第一挂接凹槽a中,即可实现百叶在框架2上的定位,同时将集热管0的端部插装于第一定位通孔b中,然后再将第一盖体212与第一载体211连接即可。

上述第一挂接凹槽a的形状也可以有多种多样。如图8和图9所示,该第一挂接凹槽a可以为水平凹槽。

如图10所示,图10为图5中左侧第一竖直框架21的另外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右视图;上述第一挂接凹槽a可以为从前到后逐渐向下倾斜的倾斜凹槽。采用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避免导热管11在受到外力或者震动时向凹槽的开口方向即向上窜动,也即避免了导热管11脱出第一挂接凹槽a,在保证导热管11与第一载体211挂接简单的基础上,进一步保证导热管11与第一载体211的挂接可靠性。

此外,如图11所示,图11为图1中左侧第一竖直框架21的又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右视图;上述第一挂接凹槽a也可以包括前端的水平凹槽和从前到后逐渐向下倾斜的倾斜凹槽。采用这种结构,进一步增大了导热管11从第一挂接凹槽a中脱出的难度,更进一步保证二者的连接可靠性。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图12为图6中框架2的安装步骤图;上述第一盖体212、第一载体211二者中的一者设有卡钩n,另一者设有与卡钩n配合卡接的卡块m。

以卡钩n设于第一盖体212上、卡块m设于第一载体211的开口处为例,安装过程中,将导热管11安装于第一载体211后,只需将第 一盖体212从前向后压装,以使卡钩n压缩进入第一载体211内部后再回弹,与卡块m形成卡接。拆卸过程中,只需将第一盖体212从后往前脱出,卡钩n压缩后即可从第一载体211中脱出。

当然,也可以将卡钩n设于第一载体211上,卡块m设于第一盖体212上。上述卡钩n、卡块m的数目可以为一个,如图12所示,为了安装和拆卸过程中第一盖体212和第一载体211的两侧受力平衡,可以将卡钩n、卡块m的数目设置为两个,这样也使得二者卡接更加牢靠。可以想到,第一竖直框架21的可拆卸式分体结构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上述结构的第一盖体212和第一载体211也可以采用螺栓连接。

与第一竖直框架21的结构类似地,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第一水平框架22也可以包括槽体221和第二盖体222,槽体221容纳集热管0,第二盖体222与槽体221可拆卸连接。这样,能进一步简化框架2的安装和拆卸过程,便于集热管0的检修和维护等工作。

更进一步的方案中,槽体221包括第一水平内侧壁2211、第一水平外侧壁2212和第二后侧壁2213,第二盖体222为第二前侧壁。这样,槽体221用于容纳集热管0,第二盖体222用于封闭,使得第一水平框架22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可以想到,槽体221、第二盖体222并不仅限该结构,也可以将槽体221、第二盖体222均设置为两面结构,同样能实现二者的可拆卸连接。

与第一竖直框架21的结构相似,如图13所示,槽体221、第二盖体222二者中的一者设有卡钩n,另一者设有与卡钩n配合卡接的卡块m。这样,通过卡接配合同样能实现槽体221、第二盖体222的简单安装。也可以采用螺栓连接等其他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代替上述卡接结构。

请参考图15至图17、图25,图15为本所提供太阳能集热器的框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与图15所示框架配 合的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窗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5中C-C向的结构示意图;图25为图1所示框架安装于图所示百叶窗上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方式中,如图15至图17所示,太阳能集热器的百叶窗包括多列设置的百叶1,每个百叶1包括竖向导热管11,以及固定于导热管11外部的吸热膜12,多个导热管11的上端、下端连接有集热管0;框架2包括用于包封集热管0、并定位百叶的第二水平框架21′,还包括包封百叶窗左右两侧、供集热管0穿出的第二竖直框架22′;第二水平框架21′为分体式结构,包括第二载体211′和第三盖体212′,导热管11与第二载体211′挂接,第三盖体212′与第二载体211′可拆卸连接。

安装过程中,先将导热管11挂接于第二载体211′上,然后将第三盖体212′与第二载体211′连接。工作过程中,第二载体211′起到承载百叶窗的各个百叶的作用,第三盖体212′与第二载体211′配合形成闭合的框架,起到对百叶窗的端部封闭的作用。当需要进行维修时,先将第三盖体212′从第二载体211′上拆下,然后将导热管11从第二载体211′上拆下即可。

由此可见,对于竖向百叶窗来说,将第二水平框架21′设置为可拆卸的分体式结构,能够大大简化框架的安装和拆卸过程。

上述第二载体211′、第三盖体212′的形状,第二载体211′与导热管11的挂接方式,以及第二载体211′与第三盖体212′的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多样。

请结合图17,并参考图18至图20,图18、图19分别为图15中上端第二水平框架22′的主视图、仰视图,图20为图18所示框架与导热管11的配合安装图。

一种具体方案中,如图17所示,第二载体211′为开口向前的三面框架结构,包括第二水平内侧壁2111′、第二水平外侧壁2112′和第三后侧壁2113′,第二水平内侧壁2111′设有用于悬挂导热管11的端部、开口向前的第二挂接凹槽a′,第三盖体212′为与第二载体211′可拆卸 连接的第三前侧壁。

采用这种结构,安装过程中,只需要将导热管11从前向后插装于第二挂接凹槽a′中,即可简单、方便地实现百叶在框架上的定位,然后再将第三盖体212′与第二载体211′连接即可。

上述第二挂接凹槽a′的形状也可以有多种多样。

如图19和图20所示,该第二挂接凹槽a′可以为向后延伸的垂直凹槽。这种结构的第二挂接凹槽a′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的特点。

如图21所示,图21为图1中上端第二水平框架22′的另外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仰视图;上述第二挂接凹槽a′为从前到后逐渐向左或向右倾斜的倾斜凹槽。采用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避免导热管11在受到外力或者震动时向凹槽的开口方向窜动,也即避免了导热管11脱出第二挂接凹槽a′,在保证导热管11与第二载体211′挂接简单的基础上,进一步保证导热管11与第二载体211′的挂接可靠性。

此外,如图22所示,图22为图1中上端第二水平框架22′的又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仰视图;上述第二挂接凹槽a′包括向后延伸的垂直凹槽、从前到后逐渐向左或向右倾斜的倾斜凹槽。这样,进一步增大了导热管11从第二挂接凹槽a′中脱出的难度,更进一步保证二者的连接可靠性。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图23为图17中框架2的安装步骤图;上述第三盖体212′、第二载体211′二者中的一者设有卡钩n,另一者设有与卡钩n配合卡接的卡块m。采用上述卡接结构,能够简单、方便地实现第二载体211′、第三盖体212′二者的可拆卸连接。上述卡钩n、卡块m的数目可以为一个,如图23所示,为了安装和拆卸过程中第三盖体212′和第二载体211′的两侧受力平衡,可以将卡钩n、卡块m的数目设置为两个,这样也使得二者卡接更加牢靠。上述结构的第三盖体212′和第二载体211′也可以采用螺栓连接。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4所示,第二竖直框架22′为三面框架结构,包括第四前侧壁221′、第四后侧壁222′和第二竖直外侧壁223′,三者形成开口向内的竖直槽体,第二竖直外侧壁223′的上端、 下端设有用于集热管0穿出的第二定位通孔。安装过程中,竖直槽体能够起到包封百叶窗外侧的百叶的作用,避免百叶温度过高而烫伤工作人员。

可以想到,还可以将第二竖直框架22′设为其他结构。例如,第二竖直框架22′为设于百叶窗左侧、右侧的筒体结构,筒体结构包括第四前侧壁221′、第四后侧壁222′、第二竖直内侧壁和第二竖直外侧壁223′,四者形成封闭框架,第二竖直外侧壁223′的上端、下端设有用于集热管0穿出的第二定位通孔。该筒体结构能够起到遮挡百叶窗外侧的百叶的作用。

请参考图26至图28,图26为本发明所提供太阳能集热器安装于室内的结构简图;图27为图14所示百叶窗安装防护玻璃和罩壳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8为图27的侧视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6和图27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太阳能集热器还包括用于将百叶窗贴合安装于建筑物室内的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包括相互配合安装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二者中的一者设于百叶窗,另一者用于与建筑物的室内透光侧墙、或透光房顶连接。

采用这种结构,太阳能集热器通过连接装置可以贴合安装于建筑物室内的侧墙或者房顶,与现有技术中安装于建筑物室外的太阳能集热器相比,大大降低了安装的危险性,也减少了太阳能热水器在现场的安装工作量,这样就可以降低太阳能的跑冒渗漏。此外,由于太阳能集热器在室内安装,太阳能板可以直接走水,解决现有的平板太阳能在北方地区必须用防冻液的问题,相应的降低了成本。此外,这种能安装于室内的太阳能集热器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更具推广性。

此外,将传统的板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结构制作成百叶窗的结构形式,由于每个百叶都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且相邻两百叶之间具有一定间隔,因此,该百叶窗具有较好的透光性,将其安装于建筑物的室内,也不会影响建筑物的采光。

上述透光侧墙可以为设有窗户、落地窗的侧墙,或者为建筑物的 幕墙等。

上述连接装置的结构和连接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

一种具体方案中,上述第一连接件为第一挂钩,第二连接件为与第一挂钩挂接配合的第二挂钩。

采用这种结构,安装过程中,在出厂之前预先第一挂钩安装于百叶窗上,然后在安装现场将第二挂钩固定于侧墙或者房顶上,最后将第一挂钩挂接于第二挂钩,即可简单、方便地实现太阳能集热器的室内安装。

另一种具体方案中,上述第一连接件为第一卡接件,第二连接件为与第一卡接件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件。具体地,第一卡接件可以为卡钩,第二卡接件可以为卡块,也可以为其他结构。

同样地,在出厂之前预先将卡钩安装于百叶窗上,然后在安装现场将卡块固定于侧墙或者房顶上,最后将卡钩与卡块配合卡接,也能简单、方便地实现太阳能集热器的室内安装。

又一种方案中,上述第一连接件可以为螺纹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为挡圈和螺母,螺纹连接件穿过挡圈、与螺母螺纹配合。

这样,在出厂之前预先将挡圈安装于百叶窗上,然后在安装时将螺纹连接件固定于侧墙或者房顶上,然后将百叶窗的挡圈套装于螺纹连接件外,最后将螺母在螺纹连接件外部拧紧即可。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7和图28所示,上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中的一者设于框架2上、另一者用于与透光侧墙、或透光房顶连接。

采用这种结构,框架2能够对百叶窗的四周进行包封,避免百叶窗的端部暴露在外、温度过高而对现场安装维护人员造成伤害。

进一步的方案中,如图27和图28所示,上述防护玻璃3,防护玻璃3覆盖安装于百叶窗靠近室内的一侧。

采用这种结构,该防护玻璃3能够避免百叶窗的室内一侧暴露而对安装维护人员造成伤害。此外,由于百叶窗贴合于侧墙或者房顶,因此,其贴合侧不会与人体接触,无需安装防护玻璃3,也即采用一 面防护玻璃3即可达到防护的作用。与现有技术中双面都需要防护的太阳能集热器来说,进一步减小了生产成本。

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7和图28所示,上述太阳能集热器还包括与导热管11连接的泵站4,该泵站4用于控制导热管11进水流量、出水流量,以及导热管11内的出水温度等。太阳能集热器还包括罩壳5,泵站4设于罩壳5内部。

由于泵站4包含的部件较多,包括控制器、显示器和各管路等等,利用罩壳5将泵站4罩扣之后,能避免泵站4的各个部件均暴露在外,从而提高太阳能集热器的集成一体化,保证其结构紧凑、外观整洁。

更具体的方案中,如图26和图27所示,对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的一者与百叶窗连接,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中的另一者与透光侧墙连接的太阳能集热器,也即对于安装于透光侧墙的太阳能集热器来说,百叶窗与透光侧墙贴合设置,罩壳5连接于百叶窗的上端。

这样,整个太阳能集热器相当于室内的栏杆,而罩壳5相当于栏杆上的扶手,进一步改善了整个太阳能集热器的美观性。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太阳能集热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