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6469阅读:5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都会安装导风板,目的是通过改变导风板的不同位置和角度来改变空调吹出的气流方向。以壁挂机为例,在制热时,为防止热风上浮,会使导风板尽可能竖直设置,以强制向下吹风;在制冷时,为防止冷风吹头,会使导风板尽可能水平设置,以实现水平送风。然而,在制冷条件下,当导风板水平送风时,冷风从导风板的上侧经过,使导风板本身处于较低的温度,而导风板的下侧则往往直接接触室内热空气,由此导致导风板下侧容易出现凝露现象,使空调吹出来的气体带有水分,同时凝露产生的水滴会滴在地板上或人身上,降低了空调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状,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能消除制冷状态下导风板下侧出现凝露的现象,提高空调的舒适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设置于出风口处的导风板,还包括在出风方向上位于导风板上游侧的导流壁,其中,所述导流壁设置成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导流壁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其与所述出风口的下侧壁之间存在间隙,当所述导流壁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其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下侧壁。

优选地,所述导风板具有第一打开位置,当所述导流壁处于所述第二位置、且当所述导风板处于第一打开位置时,所述导流壁位于所述导风板的沿出风方向的上游侧延长线上。

优选地,所述导流壁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运动为向上运动、垂直于所述下侧壁的表面运动、或者沿倾斜方向向出风口内侧运动。

优选地,所述导流壁的位于出风方向上游侧的一端为尖角状。

优选地,所述出风口的下侧壁上设置有凹部,以用于容纳处于第一位置中的所述导流壁。

优选地,所述凹部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导流壁的形状和尺寸相吻合。

优选地,所述导流壁包括第一侧面和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反的第二侧面,当所述导流壁的第一侧面与所述凹部的底面贴合时,所述导流壁的第二侧面与所述下侧壁的其余表面形成一个平滑的面,所述其余表面为除所述凹部以外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导流壁的横截面的长度L在20-40mm的范围内。

优选地,所述导流壁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的移动距离H在10-30mm的范围内。

优选地,在制冷运行时,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控制器控制所述导风板运动到第一打开位置,同时控制所述导流壁运动到第二位置;

和/或,所述导流壁具有第二打开位置,在制热运行时,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控制器控制所述导风板运动到第二打开位置,同时控制所述导流壁停留在第一位置。

优选地,当所述导流壁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导流壁与所述出风口的下侧壁接触。

优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为壁挂机。

由于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中设置有可移动的导流壁,从而当在制冷模式下将导流壁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可以防止导风板下侧出现凝露现象,改善整机的舒适性;同时,还可以提升空调出风口气流的均匀性,避免气流在导流壁处产生回流,增加出风口有效面积,有助于增大出风量。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一种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种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空调室内机的一种替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种替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的局部放大视图,突出显示了导风板与导流壁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图1-5所示的壁挂机为例,来说明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但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不必须是壁挂机,而可以是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空调室内机。

如图1-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设置于出风口处的导风板1和设置于出风口内侧的导流壁2,其中,所述导流壁2设置成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当所述导流壁2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其到所述出风口的下侧壁3的距离大于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到所述出风口的下侧壁3的距离(此距离可以为零)。也即,当所述导流壁2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导流壁2与所述出风口的下侧壁3靠近或接触,优选二者互相贴合,当所述导流壁2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导流壁2相对远离出风口的下侧壁3,使得导流壁2与所述出风口的下侧壁3之间存在确定的间隙。

由于导流壁2可移动,从而当其离开第一位置时,其会将出风口处的空气流道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导流壁2与下侧壁3之间的流道(即前述确定的间隙)、以及导流壁2与上侧壁4之间的流道,室内机的风机5送出的风也在这里分成两路。于是,当空调制冷运行时,两路冷风可以分别从导风板1的两侧流过,从而避免了导风板1的侧面直接接触室内热空气,由此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容易发生的导风板上出现凝露的现象,提高了空调的舒适性。

同时,由于导流壁2可移动,还避免了出风口气流在导流壁处产生回流,提升了空调出风口气流的均匀性,并且增加了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的有效面积,出风量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导流壁2处于第二位置时,其将出风口的气流强制分流,一路冷风从导流壁2与下侧壁3之间的间隙流出出风口,使原本容易发生回流的位置处(下侧壁3靠近出风口的数厘米范围内)因存在连续不断的出风而无法再形成回流。这样,一方面消除了回流的空气在该位置处形成凝露的可能;另一方面因消除了回流的空气对出风气流阻碍作用,使得出风口气流的均匀性提高;同时还使出风口气流沿整个出风口的宽度流出,增大了出风口的有效面积(如果发生回流的话,出风口的一部分因回流而无法形成出风,有效面积小)。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导风板1具有第一打开位置(图2)和第二打开位置(图1),例如导风板1可在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二打开位置之间运动,并停留在例如其间的任意位置。例如,第一打开位置尤其适合于制冷模式,其例如可以以近似于水平的方向实现导风,以防止冷风吹头;第二打开位置尤其适合于制热模式,其例如可以以近似于竖直向下的方向实现导风,以防止热风上浮。优选地,当所述导流壁2处于所述第二位置、且当所述导风板1处于第一打开位置时,所述导流壁2位于所述导风板1的沿出风方向的上游侧延长线上。

这样设置,使得导流壁2分开的两路气流可以平滑地流过导风板1的两侧,风阻小。

当然,导流壁2处于第二位置时与处于第一打开位置时的导风板1的内侧延长线之间存在偏移也是可行的,除了风阻会有所增加外,对于消除凝露的效果没有影响。

优选地,所述导流壁2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运动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例如,如图2所示的向上(例如竖直向上)运动、或者如图3所示的垂直于所述下侧壁3的表面运动、或者如图4所示的沿倾斜方向向出风口内侧运动,也即,沿竖直向上和垂直于下侧壁的表面这两个方向以外的其它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运动方向的实现形式,仅与相应的运动机构的安装方式有关,对于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没有影响。

优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导流壁2的横截面为扁平状或楔形,且所述横截面的前端(即位于出风方向上游侧的那端)优选为尖角状。导流壁的尖角状前端有利于减小来流阻力,从而当其位于第二位置时可有效降低风阻。

优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出风口的下侧壁3上设置有凹部31,以用于容纳处于第一位置中的所述导流壁2。也即,当导流壁2处于第一位置时,其至少一部分处于所示凹部31中,并且与所述凹部31的表面贴合。如此设置,使得当导流壁2处于第一位置时,风机5送出的风不容易进入导流壁2与凹部31的贴合面之间,从而可减小气体回流,增加出风量。

优选地,所述凹部31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导流壁2的形状和尺寸相吻合。也即,在更佳的实施方式中,导流壁2处于第一位置时完全占据凹部31的空缺体积,进一步减小气体回流,增加出风量。

所述导流壁2包括第一侧面和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反的第二侧面,优选地,当所述导流壁2的第一侧面与所述凹部31的底面贴合时,所述导流壁的第二侧面(即面对上侧壁4的侧面)与所述下侧壁3的其余表面(即凹部以外的表面)形成一个平滑的面。这样,当导流壁2处于第一位置时,风机3送出的风可以沿下侧壁3的表面平滑地流动到导流壁2的第二侧面继而离开出风口,使风阻最小。

优选地,所述下导流壁2的横截面的长度(也即导流壁的宽度)L在20-40mm的范围内。这个尺寸的导流壁在移动到第二位置时,能够有效实现对出风的分流,并且不会对出风口内部空间过多占用。并且,可以想到的是,如果横截面长度L太大,其伸入出风口内部过多,容易形成较大的迎风面,从而增大风阻和气体回流。

优选地,所述导流壁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的移动距离H在10-30mm的范围内。在移动距离H为10-30mm的情况下,导流壁2对出风进行分流后得到的小股气流(即从导风板1下侧流出的气流)已能满足消除凝露的需求,同时,又不至于导致过多的冷风未经导风板1的引导便吹出(因为这部分未经导风板1上侧表面引导的气流将直接沿出风口侧壁的方向吹出)而造成明显的吹头感。

图5中示出了导流壁2沿竖直向上的方向移动H的实例。可以想到的是,在图3和图4中沿垂直于下侧壁3的表面运动、或者沿倾斜方向向出风口内侧运动的实例中,导流壁2的移动距离H也可以介于相同的数值范围内。

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中,可将导流壁2的第一位置设置为默认位置,停机时导流壁将返回第一位置。为简化控制步骤,可以设置成,在制冷运行时,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控制器控制所述导风板1运动到第一打开位置,同时控制所述导流壁2运动到第二位置。即,只要空调室内机开始制冷,便可一步到位地将导风板1和导流壁1调节到指定位置,从而达到防止冷风吹头、消除凝露、提高气流均匀性、增加出风口有效面积等效果,无需用户单独控制。

另一方面,当空调制热运行时,为防止热风上浮,导风板1通常会被调整到第二打开位置,如图1所示。这种情况下,导流壁2如果仍然对出风口的气流进行分流,将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因此宜将导流壁保持于第一位置中。因此,为简化控制步骤,还可以设置成,在制热运行时,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控制器控制所述导风板1运动到第二打开位置,同时控制所述导流壁2停留在第一位置。即,只要空调室内机开始制热,便可一步到位地将导风板1和导流壁1调节到另外的指定位置,从而达到防止热风上浮、防止导流壁不必要地对出风进行分流等效果,也无需用户单独控制。

优选地,如图1-5所示,所述空调室内机为壁挂机,此时其尤其能够体现本发明的优势。当然,其他类型的室内机也是可行的,包括但不限于柜机、风管机、中央空调等等。

综上,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中,由于设置有可移动的导流壁,从而当根据空调的运行工况移动导流壁时,可以在制冷模式下防止导风板下侧出现凝露现象,改善整机的舒适性;同时,还可以提升空调出风口气流的均匀性,避免气流在导流壁处产生回流,增加出风口有效面积,有助于增大出风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