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真空管式热压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4582阅读:6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真空管式热压炉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热压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式真空管式热压炉。



背景技术:

真空热压炉广泛应用于硬质合金、功能陶瓷、粉末冶金等在高温、高真空条件下的热压烧结,也可在保护气氛下的热压烧结,传统的管式炉,结构较单一,也比较笨拙,在实验或者培养时较为机械化,设备较复杂,设备用途也比较单一,在结构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处,并且装载、烧制材料不便,观察也有一定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立式真空管式热压炉,能够快速开启,快速升降温,方便客户对特殊材料的装载,烧制和观察。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立式真空管式热压炉,包括加热炉,还包括控制系统、制冷系统、安装架;

其中,所述安装架包括一对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中间固定有加热炉,所述加热炉中设有石英玻璃管作为炉膛,所述炉膛内设有石墨模具,所述石墨模具两端均设有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分别分布在石墨模具两端的水冷上法兰和水冷下法兰,所述水冷上法兰和水冷下法兰另一端均连接有风冷箱,所述风冷箱内安装有风扇,所述石墨模具底端外侧安装有压缩波纹管,所述石墨模具下方连接有压力机,所述压力机固定在所述安装架底部并连接有泄压旋钮,所述加热炉上方的炉管连接有真空压力表;

所述安装架边侧设有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触摸屏控制面板和升降操作台,所述安装架顶部安装有手轮。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炉的炉衬使用真空成型高纯氧化铝聚轻材料,满足炉衬对材料的特殊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炉的加热元件采用电阻丝、硅钼棒或硅碳棒,且加热元件与炉管平行,均匀地分布在炉管外,有效的保证了温场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所述炉管一端封口,另一端采用不锈钢压缩法兰密封。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炉内采用K型热电偶,直接和式样接触,性能稳定,寿命长,提高了控温的精确性。

进一步地,所述触摸屏控制面板连接有智能温度调节仪、控制电源开关、主加热工作/停止按钮、工作状态指示灯,能够便于随时观察本系统的工作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仅可以实现普通管式炉的功能,同时也能实现高温、高压工作,能够快速开启,快速升降温,方便客户对特殊材料的装载,烧制和观察,能够在真空高压下制备致密化合物材料,并随时观察本系统的工作状态,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与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手轮、2-风扇、3-水冷上法兰、4-加热炉、5-石墨模具、6-水冷下法兰、7-压缩波纹管、8-压力机、9-泄压旋钮、10-真空压力表、11-触摸屏控制面板、12-升降操作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立式真空管式热压炉,包括加热炉4,还包括控制系统、制冷系统、安装架;

其中,安装架包括一对支撑杆,支撑杆中间固定有加热炉4,加热炉4的炉衬使用真空成型高纯氧化铝聚轻材料,满足炉衬对材料的特殊要求,加热炉4的加热元件采用电阻丝、硅钼棒或硅碳棒,且加热元件与炉管平行,均匀地分布在炉管外,有效的保证了温场的均匀性,加热炉4中设有石英玻璃管作为炉膛,炉膛内设有石墨模具5,石墨模具5两端均设有制冷系统,制冷系统包括分别分布在石墨模具5两端的水冷上法兰3和水冷下法兰6,水冷上法兰3和水冷下法兰6另一端均连接有风冷箱,风冷箱内安装有风扇2,石墨模具5底端外侧安装有压缩波纹管7,石墨模具5下方连接有压力机8,压力机8固定在安装架底部并连接有泄压旋钮9,加热炉4上方的炉管连接有真空压力表10,炉管一端封口,另一端采用不锈钢压缩法兰密封,加热炉4内采用K型热电偶,直接和式样接触,性能稳定,寿命长,提高了控温的精确性;

安装架边侧设有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包括触摸屏控制面板11和升降操作台12,安装架顶部安装有手轮1,触摸屏控制面板11连接有智能温度调节仪、控制电源开关、主加热工作/停止按钮、工作状态指示灯,能够便于随时观察本系统的工作状态。

本发明可在40吨压力下键合多层基片,是在真空高压下制备致密化合物材料的理想工具,并且能够快速开启,快速升降温,方便客户对特殊材料的装载,烧制和观察。

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仅可以实现普通管式炉的功能,同时也能实现高温、高压工作,能够快速开启,快速升降温,方便客户对特殊材料的装载,烧制和观察,能够在真空高压下制备致密化合物材料,并随时观察本系统的工作状态,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与经济效益。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