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1050阅读:618来源:国知局
窗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传统窗机制冷模式下冷凝器换热冷却方式为风冷+外侧轴流风叶自带打水圈打水冷却。制冷时,内侧蒸发器的冷凝水通过接水盘聚集,流到室外侧,外侧轴流风叶上自带打水圈,风叶转动时,带动打水圈把冷凝水打到冷凝器上,通过打水,大大提高了冷凝器侧的换热效率,整机能效明显提高,功率下降,但是,传统的依靠轴流风叶自带打水圈打水有以下缺点:

1、噪音大:由风叶转动带动打水圈打水,外侧有明显的“哒哒哒”打水声,且不连续,噪音体验感差;

2、可靠性方面:外侧风叶打水,减短了风叶和电机的使用寿命,且在寒冷冬天,雨水聚集在底盘上未及时排走,结冰冻住外侧风叶导流圈,容易导致风叶破坏;

3、冷凝水利用不充分:运用风叶自带的打水圈,水只打到冷凝器靠风叶侧的部分面积,冷凝水利用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窗式空调器,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凝水利用效率较低且噪音较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聚水槽、水泵、输水管、室外换热器和分水组件,聚水槽位于窗式空调器的下部,用于汇聚室内侧生成的冷凝水,水泵对应聚水槽设置,并将聚水槽内汇聚的冷凝水通过输水管输送至分水组件,分水组件设 置在室外换热器的上侧,用于将进入其内的冷凝水分流至室外换热器的表面。

作为优选,水泵设置在室外换热器的一侧边缘,并位于聚水槽内。

作为优选,窗式空调器包括底盘,聚水槽位于底盘的室外部分上。

作为优选,聚水槽为相对于底盘底面下凹的凹槽。

作为优选,分水组件包括分水槽,分水槽固定设置在室外换热器的上表面,输水管的出口连接至分水槽的进水口。

作为优选,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对应室外换热器设置的风机,分水槽远离风机一侧的外侧壁高度低于分水槽的靠近风机一侧的内侧壁高度。

作为优选,分水槽的外侧壁顶部开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锯齿槽。

作为优选,分水槽内设置有沿分水槽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分水条,分水条沿分水槽的长度方向将分水槽分隔为多个分水流道。

作为优选,分水条包括多个分水格,分水条对应外侧壁设置有卡槽,卡槽卡设在外侧壁上。

作为优选,外侧壁的外部设置有台阶,卡槽的外侧壁底部设置有钩挂在台阶上的卡钩。

作为优选,分水条包括竖条、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竖条之间并位于分水槽宽度方向中部的第一横条以及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竖条之间并位于分水槽外侧底部的第二横条,卡钩位于第二横条上,第一横条和第二横条错开设置。

作为优选,分水条的底部和分水槽的底部之间间隔设置。

作为优选,分水条与分水槽之间螺栓连接。

作为优选,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对应室外换热器设置的风机,分水槽远离风机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分流孔。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窗式空调器包括聚水槽、水泵、输水管、室外换热器和分水组件,聚水槽位于窗式空调器的下部,用于汇聚室内侧生成的冷凝水,水泵对应聚水槽设置,并将聚水槽内汇聚的冷凝水通过输水管输送至分水组件,分水组件设置在室外换热器的上侧,用于将进入其内的冷凝水分流至室外换热器的表面。该窗式空调器通过水泵将冷凝水输送至室外换热器上方,然后通过分水组件对 冷凝水分流之后使冷凝水通过分水组件流动至室外换热器表面进行换热,可以有效地减少噪音,并使得冷凝水可以循环输送至分水组件内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降温,有效提高了冷凝水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对室外换热器的冷凝降温效果,提高窗式空调器的工作能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室外换热器、分水槽和分水条的装配结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分水槽与分水条的配合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分水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分水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聚水槽;2、水泵;3、输水管;4、室外换热器;5、分水组件;6、底盘;7、分水槽;8、风机;9、外侧壁;10、分水条;11、卡槽;12、卡钩;13、竖条;14、第一横条;15、第二横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窗式空调器包括聚水槽1、水泵2、输水管3、室外换热器4和分水组件5,聚水槽1位于窗式空调器的下部,用于汇聚室内侧生成的冷凝水,水泵2对应聚水槽1设置,并将聚水槽1内汇聚的冷凝水通过输水管3输送至分水组件5,分水组件5设置在室外换热器4的上侧,用于将进入其内的冷凝水分流至室外换热器4的表面。

该窗式空调器通过水泵2将冷凝水输送至室外换热器4上方,然后通过分水组件5对冷凝水分流之后使冷凝水通过分水组件5流动至室外换热器4表面进行换热,可以有效地减少噪音,并使得冷凝水可以循环输送至分水组件5内对室外换热器4进行降温,有效提高了冷凝水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对室外换热器4的冷凝降温效果,提高窗式空调器的工作能效。

水泵2设置在室外换热器4的一侧边缘,并位于聚水槽1内。水泵2设置在室外换热器4的一侧边缘,可以避免对窗式空调器的内部空间形成占用,因此不会影响窗式空调器原有的内部布局,能够提高窗式空调器的空间利用效率。

窗式空调器包括底盘6,聚水槽1位于底盘6的室外部分上。底盘6能够将室内侧的冷凝水从室内侧引入到室外侧,然后汇聚到聚水槽1内,从而便于水泵2快速地将聚集的冷凝水输送到室外换热器4的顶部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降温。

优选地,聚水槽1为相对于底盘6底面下凹的凹槽,冷凝水可以快速流动并汇聚至凹槽内,使得冷凝水可以更加方便地被水泵抽送到分水组件5内进行分流。在本实施例中,凹槽内设置有水泵安装架,水泵2安装在水泵安装架内,将凹槽内的冷凝水通过输水管输送到分水组件5内。

水泵2选择立式小型水泵,入水口在底部,出水口在侧面,水泵电机在顶部;入水口选择在底盘外侧低处,底盘上凹槽附近点焊两个水泵安装架,水泵和水泵安装架用螺钉固定;水泵的扬程和流量根据整机高度和整机冷凝水水量进行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分水组件5包括分水槽7,分水槽7固定设置在室外换热器4的上表面,输水管3的出口连接至分水槽7的进水口。

制冷模式下,冷凝水从蒸发器流到接水盘,再流到底盘室外侧低处,由水泵2抽取聚集在此的冷凝水,通过输水管3输送到分水槽7;分水槽7安装在室外换热器4的顶部,冷凝水通过分水槽7均匀的流到室外换热器4上,使冷凝水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对应室外换热器4设置的风机8,分水槽7远离风机8一侧的外侧壁9高度低于分水槽7的靠近风机8一侧的内侧壁 高度。当冷凝水在分水槽7汇聚到一定量后,超过外侧壁9的高度,就会从外侧壁9处流出,并沿着室外换热器4的外壁流动,结合风机8的强迫对流,达到对室外换热器4的高效换热效果。

优选地,分水槽7的外侧壁9顶部开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锯齿槽。在冷凝水从分水槽7的外侧壁9向室外换热器4流动时,由于锯齿槽的存在,会形成水幕,使得冷凝水能够更加均匀地流动在室外换热器4的表面,提高冷凝水与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优选地,分水槽7内设置有沿分水槽7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分水条10,分水条10沿分水槽7的长度方向将分水槽7分隔为多个分水流道。

具体而言,分水条10包括多个分水格,分水条10对应外侧壁9设置有卡槽11,卡槽11卡设在外侧壁9上,从而将分水条10稳定定位在分水槽7上,提高分水组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优选地,外侧壁9的外部设置有台阶,卡槽11的外侧壁底部设置有钩挂在台阶上的卡钩12。分水条10通过卡钩12卡紧在分水槽7的外侧壁9上,并通过卡槽11形成宽度方向上的定位,可以形成更加稳固的结构。

分水条10与分水槽7之间还可以通过螺栓连接,以便进一步提高分水条10与分水槽7之间的固定连接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分水条10包括竖条13、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竖条13之间并位于分水槽7宽度方向中部的第一横条14以及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竖条13之间并位于分水槽7外侧底部的第二横条15,卡钩12位于第二横条15上,第一横条14和第二横条15错开设置。在分水条10的竖条13靠近风机8的一侧通过一条连接板将所有的竖条连接在一起,使得分水条10形成一个整体式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分水条10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一横条14和第二横条15可以增加竖条13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能够降低对冷凝水流动的影响,使得冷凝水可以更加方便地沿竖条方向流动至室外换热器4的表面。优选地,相邻的两个竖条13之间的间距相同,可以提高冷凝水分配的均匀性。

分水条10的底部和分水槽7的底部之间间隔设置,可以避免第一横条14对冷凝水的流动造成阻碍,使得冷凝水能够更加方便地经分水 格流动至室外换热器4的表面。

在图中未示出的一个实施例中,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对应室外换热器4设置的风机8,分水槽7远离风机8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分流孔。优选地,分流孔位于分水槽7的底部,且开口方向为斜向下,使得冷凝水在从分流孔处流出时可以更好地流动至室外换热器4的表面,提高冷凝水与室外换热器4的换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可以取消传统打水方式中轴流风叶的打水圈,风叶和电机运行更加可靠,同时避免了在寒冷冬季,轴流风叶自带打水圈被冰冻的隐患。由于冷凝水是由分水条10均匀的分散在冷室外换热器4上,解决了传统打水方式“哒哒哒”的打水噪音问题。冷凝水是从室外换热器顶部由分水条10均匀往下流到室外换热器4上,比起传统的仅将冷凝水打到室外换热器部分面积,具有更好的换热效果。

当然,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