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安装技术领域,更进一步地说是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安装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针对窗式空调的安装与保温,美国EPA提高了能效标准,要求使用一种保温系数达到R1值的保温材料进行隔热。目前现有的窗式空调安装方法是使用带胶的保温材料粘到空调安装附件上,但这种方法中使用的保温材料不能被循环使用,造成了材料浪费,并且安装过程比较繁琐。
综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如何设计一种窗式空调的安装结构,能够重复利用保温材料板,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窗式空调安装固定装置,包括U型的安装框,所述安装框包括位于同一平面内的上框、下框和侧框,所述上框与所述侧框、所述下框与所述侧框分别垂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与所述下框相对的侧面分别至少设置两条相互平行的凹槽;与所述侧框平行且竖直设置伸缩帘固定杆;伸缩帘的一端插装于所述伸缩帘固定杆,另一端插装于与所述伸缩帘固定杆平行的机器连接杆中,所述机器连接杆能够在所述上框与所述下框对应的一对凹槽形成的导轨中滑动;保温板与所述伸缩帘平行且插装于另一导轨中。
可选地,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安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侧框相对一侧的保温盖板,所述保温盖板将所述保温板与所述机器连接杆压紧。
可选地,所述保温盖板靠近所述保温板的一侧垂直设置用于与所述机器连接杆扣接的卡扣,所述保温盖板的一侧边与所述机器连接杆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保温盖板与所述保温板接触的侧面为平面或设置筋条。
可选地,所述保温盖板上固定设置转筒,所述转筒与所述机器连接杆配合插装实现铰接;所述保温盖板上设置三个所述卡扣。
可选地,所述保温板位于室内一侧,所述伸缩帘位于室外一侧。
可选地,所述上框与所述侧框位于室内一侧的板面延伸凸出与所述保温板的边缘重叠。
可选地,所述侧框位于室内一侧的部分板面为转动设置的盖板,所述盖板通过卡接件与所述侧框扣接。
可选地,安装所述伸缩帘的导轨的宽度大于安装所述保温板的导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窗式空调安装固定装置,包括U型的安装框,安装框包括上框、下框和侧框,三者均位于同一平面内,相当于矩形结构少了一侧侧边。上框与下框两者相对的侧面上分别至少设置两条相互平行的凹槽,上框与下框的凹槽分别对应,可以形成两个独立的导轨。侧框上平行设置有伸缩帘固定杆,伸缩帘固定杆呈竖直设置,伸缩帘的一端插装在伸缩帘固定杆中,另一端插装在机器连接杆中,机器连接杆与伸缩帘固定杆相互平行,机器连接杆能够在上框与下框对应的一对凹槽中滑动。保温板与伸缩帘平行地插装在另一对凹槽中。
窗式空调安装固定后,分别将伸缩帘与保温板插装到不同的凹槽内,使两者相互平行,将窗户上的缺口封闭。保温板与伸缩帘均采用插装的方式完成安装,因此需要拆卸过程非常容易,可以将伸缩帘与保温板完整地拆下不造成损伤,可以重复使用。加装了保温板的窗户具有更好的保温效果,保证室内的温度不易散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窗式空调安装固定装置一种具体结构中各个部件的爆炸结构图;
图2为安装框的轴测结构图;
图3为图1情况下安装框、伸缩帘固定杆、机器连接杆、伸缩帘、保温板及保温盖板相互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结构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另一种具体结构各个部件的爆炸结构图;
图7为图6情况下安装框、伸缩帘固定杆、机器连接杆、伸缩帘、保温板及保温盖板相互组装后的剖面图;
图8为图7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第三种具体结构的轴测结构图。
其中:
安装框1、上框11、下框12、侧框13、伸缩帘固定杆2、机器连接杆3、伸缩帘4、保温板5、保温盖板6、卡扣61;盖板7、卡接件7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窗式空调安装固定装置,对保温板和伸缩帘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安装简易拆装方便,保温板与伸缩帘可重复利用。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提供的窗式空调安装固定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中窗式空调安装固定装置的一种具体结构各个部件的爆炸图;图2为安装框1的轴测图;图3为图1情况下安装框1、伸缩帘固定杆2、机器连接杆3、伸缩帘4、保温板5及保温盖板6相互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安装框1的上方剖开。
该固定装置包括有一个U型安装框1,安装框1分别包括上框11、下框12和侧框13,上框11、下框12和侧框13三者位于同一平面中,且上框11与侧框13相互垂直,下框12与侧框13相互垂直,因此上框11与下框12相互平行。上框11与下框12相对的侧面上分别至少设置两条相互平行的凹槽,上框11与下框12上分别设置的凹槽能够相互配合构成导轨。与侧框13的主体平行设置有伸缩帘固定杆2,安装时伸缩帘固定杆2与侧框13均竖直设置。伸缩帘4的两端分别连接杆件,一端插装在伸缩帘固定杆2中,另一端插装在机器连接杆3中,机器连接杆3与伸缩帘固定杆2相互平行,均为竖直设置。机器连接杆3与伸缩帘固定杆2上分别开设插装槽,可将伸缩帘4两端的杆件对应插入。机器连接杆3与安装固定后的窗式空调固定连接,在与空调固定之前可在上框11与下框12的导轨中平移滑动。伸缩帘4与保温板5分别安装于两个不同的导轨中,安装后两者相互平行。伸缩帘4呈折扇状,平行是指两端的杆件所形成的平面与保温板5平行。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固定装置进行安装,各个部件之间均采用插装的方式连接,将安装框1的外周固定在窗户上,伸缩帘4位于一个导轨中,两端分别插装于伸缩帘固定杆2与机器连接杆3中,保温板5插装于另一导轨中。不仅安装拆卸过程简便,而且整个过程不会对保温板5与伸缩帘4本身造成损伤,因此保温板5与伸缩帘4均可以被重复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减少材料的浪费。
更进一步,该固定装置还包括设置于与侧框13相对一侧的保温盖板6,上框11、下框12、侧框13和保温盖板6组合后形成一个矩形框。保温盖板6用于将保温板5与机器连接杆3压紧定位,当保温板5安装到位之后,为了使其不发生偏移,在位于机器连接杆3的一侧设置保温盖板6,保温盖板6可以与机器连接杆3相互固定,从而将保温板5固定定位。保温盖板6的横截面可为T字型,能够伸入保温板5与机器连接杆3边界的缝隙中,与机器连接杆3相互固定,从而将保温板5与机器连接杆3压紧。
在保温盖板6靠近保温板的一侧垂直设置卡扣61,用于与机器连接杆3扣接固定,同时保温盖板6的一侧边缘与机器连接杆3转动连接,使机器连接杆3可以绕自身的一侧边缘旋转。放松保温板5时仅有保温盖板6与机器连接杆3相互转动连接,对保温板5固定时除了转动连接,还通过卡扣61与机器连接杆卡接。在卡扣61的端部设置弯钩,用于钩到机器连接杆3上。
具体地,在保温盖板6上固定设置转筒,转筒可设置于保温盖板6的侧边上(结构示于图4中),也可设置在其靠近保温板5的侧面上(结构示于图7中);图5为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7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与图6分别表示转筒设置形式下各个部件的爆炸图。
转筒可以与机器连接杆3上相应的结构插装实现铰接,转筒上设有一开口,能够容纳机器连接杆3的边缘插进,机器连接杆3的边缘设有凸台,以使两者不会脱离,保温盖板6通过转筒绕机器连接杆3转动。保温盖板6上的卡扣61优选地设置为三个,分别位于保温盖板6的上端和下端,以及中间,以使各个卡扣61受力均匀。转筒可竖直地从顶部到底部设置一个,也可竖直设置长度较短的多个,图1表示的结构是在顶端、底端与中部分别设置三个较短的转筒。图4与图7分别表示了转筒设置于两种不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转筒为两瓣式结构,左右两瓣的尺寸不完全相同,一大一小,机器连接杆3的边缘能够插进两瓣之间的空隙内。当然,卡扣61的具体数量与位置可根据使用需要相应更改,本申请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保温盖板6的主体为一平板,在其靠近保温板5的一侧设置卡扣61。可将保温盖板6靠近保温板5的一侧设置为平面,示于图4中;也可在保温盖板6靠近保温板5的一侧面上设置筋条,示于图7中。图7中的筋条竖直设置,筋条凸出于板面,可以更好地起到压紧保温板5的作用,定位的效果更好。筋条的设置形式在此并不进行限定,横向设置或倾斜设置均包含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更进一步,保温板5位于室内一侧,伸缩帘4位于室外一侧。伸缩帘4对保温板5起到防护的作用。
上框11与侧框13位于室内的一侧的板面延伸凸出,能够更好地扣在窗户上,并且与保温板5的边缘部分重叠,卡住保温板5。
如图9所示,为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的轴测结构图。上述方案中侧框13为一体式结构,用于覆盖保温板5与卡住窗户。图9给出的实施例将侧框13位于室内一侧板面的一部分设置为可转动的盖板7,盖板7与保温板5接触的侧面上设置卡接件71,能够与侧框13内侧上对应的结构扣接,图9中卡接件71水平设置,两个卡接件71相对排布。盖板7的设置方式与保温盖板6相似,侧边上设置多个转筒,能够实现转动。保温盖板6与盖板7能够相对转动打开,解除对保温板5的固定,更方便保温板5的拆卸安装。
用于安装伸缩帘4的导轨的宽度大于用于安装保温板5的导轨的宽度,使伸缩4在任何位置均不会被阻碍。两个导轨的宽度分别与伸缩帘与保温板5的宽度相匹配对应,以保证两者分别竖直不发生倾斜。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窗式空调安装固定装置,各个部件均主插装连接,拆卸安装过程不会对部件的外表产生损伤,可以被重复利用。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