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采暖或制冷的自然对流空调末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1410阅读:7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采暖或制冷的自然对流空调末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用于采暖或制冷的自然对流空调末端装置,属于室内热、湿环境调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末端产品主要通过风机盘管或送风口强制送风,室内人员活动区空气速度较大,温度场不均匀,存在较大噪音。以上技术的缺点在于,风速太大导致人员具有吹风感,且送风温差较大,产生强烈的不舒适性,对于人员健康产生消极影响;风机或气流吹送产生的噪音使室内人员无法安心的工作、生活等,同样会产生消极影响;同时风机亦产生了额外的耗电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采暖或制冷的自然对流空调末端装置,通过自然对流的作用推动柜体内空气从上下进出口与室内空气进行循环,空气循环速度缓慢,冷空气或热空气与室内空气进行缓慢而充分地混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采暖或制冷的自然对流空调末端装置,包括柜体,所述柜体的正面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风口和下风口,所述柜体内设置有多组毛细管热交换组件,每组毛细管热交换组件包括进水集管和出水集管,所述进水集管和出水集管之间连接有多根毛细管。

前述的一种用于采暖或制冷的自然对流空调末端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的底部设置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上设置有排水管。

前述的一种用于采暖或制冷的自然对流空调末端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热交换组件的多根毛细管之间通过卡条固定。

前述的一种用于采暖或制冷的自然对流空调末端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集管和出水集管均为椭圆形结构,其长轴为20mm,短轴为12mm,壁厚为2.0mm。

前述的一种用于采暖或制冷的自然对流空调末端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热交换组件的多根毛细管之间为等间距设置,且相邻两根毛细管之间的间距为10mm,且所述毛细管的外径为3.4mm,壁厚为0.55mm。

前述的一种用于采暖或制冷的自然对流空调末端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的正面面板为可拆卸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毛细管中通入冷却水或热水,毛细管通过冷却/加热空腔内部空气,与外部(室内)的空气产生密度差,由此在密度差的作用下通过自然对流的作用推动空气从上下进出口与室内空气进行循环,空气循环速度缓慢,冷空气或热空气与室内空气进行缓慢而充分地混合,在节能方面,由于无需风机等部件,不需要消耗额外的电量,属于节能产品;技术方面,解决了室内空调末端的噪音问题,空气风速大及温度场不均匀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采暖或制冷的自然对流空调末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采暖或制冷的自然对流空调末端装置的毛细管热交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用于采暖或制冷的自然对流空调末端装置,包括柜体1,所述柜体1的正面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风口11和下风口12,所述柜体1内设置有多组毛细管热交换组件,每组毛细管热交换组件包括进水集管14和出水集管15,所述进水集管14和出水集管15之间连接有多根毛细管13。

通过在毛细管13中通入冷却水或热水,毛细管通过冷却/加热空腔内部空气,与外部(室内)的空气产生密度差,由此在密度差的作用下通过自然对流的作用推动空气从上下进出口与室内空气进行循环,空气循环速度缓慢,冷空气或热空气与室内空气进行缓慢而充分地混合,在节能方面,由于无需风机等部件,不需要消耗额外的电量,属于节能产品;技术方面,解决了室内空调末端的噪音问题,空气风速大及温度场不均匀等问题。

所述柜体1的底部设置有集水槽3所述集水槽3上设置有排水管。在夏季通过通入7℃冷水时,可以对室内进行除湿,产生冷凝水沿毛细管13流入到集水槽3中,由下部排水管排除,所以本设备具有热湿处理功能。

由于毛细管13较细,本实用新型中毛细管热交换组件的多根毛细管13之间通过卡条16固定。

由于毛细管13中的热量需要通过对流的方式实现热交换,因此水流量相对要求相对较大,本实施例中,所述水集管14和出水集管15均为椭圆形结构,其长轴为20mm,短轴为12mm,壁厚为2.0mm,所述毛细管热交换组件的多根毛细管13之间为等间距设置,且相邻两根毛细管13之间的间距为10mm,且所述毛细管13的外径为3.4mm,壁厚为0.55mm,能够完全满足正常的热交换,保证对流效果。

所述柜体1的正面面板2为可拆卸结构,便于检修柜体内的毛细管热交换组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采暖或制冷的自然对流空调末端装置,通过自然对流的作用推动柜体内空气从上下进出口与室内空气进行循环,空气循环速度缓慢,冷空气或热空气与室内空气进行缓慢而充分地混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