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4619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国专利CN103912977公开的热交换装置具有框体,框体包括相对的顶板和底板,第二板体和第一板体及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在框体内部设置有第一分隔板,第一分隔板与第三板体平行,且固定在顶板、底板、第二板体和第一板体上。第一分隔板把框体的内部空间分成热交换室和换气室。

在第二板体的构成热交换室的部分设置回风口,第一板体的构成热交换室的部分设置吸风口。

热交换部品设置在热交换室内部,热交换部品具有独立的多个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第一风路具有相对的第一吸风口和第一吹出口,第二风路具有相对的第二吸风口和第二吹出口。在热交换室里设置第二分隔板和第三分隔板,第二分隔板位于由多个第一吸风口形成的平面及多个第二吹出口形成的平面相交线和第一板体之间,并且,与底板平行,第三分隔板位于由多个第二吸风口形成的平面及多个第一吹出口形成的平面相交线和第二板体之间,并且,与底板平行。热交换部品、第二分隔板和第三分隔板把热交换室分成第一热交换室,第二热交换室,第三热交换室,第四热交换室。

过滤器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室,用于净化从吸风口吸入的室外空气。

像这样的以往的热交换装置,第二分隔板为与底板平行的平面,并且,位于由多个第一吸风口形成的平面及多个第二吹出口形成的平面相交线和第一板体之间,因此,过滤器的高度只有热交换装置高度的接近一半。这样的话,过滤器的捕集面积受限,存在过滤器寿命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增加过滤器的高度,进而增加过滤器的面积,使得过滤器寿命延长,减少机内压损。

(二)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框体,设置在框体内部的换气组件、热交换部品、过滤器;所述框体具有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四板体、顶板、底板,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各自相对,在所述第一板体上设置吸风口,所述框体内部设置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把框体内部空间分成热交换室和换气室;所述换气组件设置在所述换气室,用于向室外排出室内空气,向室内供给室外空气;所述热交换部品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室,所述热交换部品和所述第一板体之间设置第二分隔板,所述热交换部品和所述吸风口之间设置过滤器;所述第二分隔板由与所述底板平行的第一平面部和相对于所述第一平面部的水平方向向下角度弯曲的第一折弯部构成,所述第一折弯部靠近热交换部品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热交换部品相接触;所述过滤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部和所述底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折弯部与第一平面部向热交换部品侧延长的延长线相比成锐角弯曲。

优选地,所述第二分隔板还包括相对于从第一平面部朝向所述第一板体的水平方向向上的角度弯曲的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靠近第一板体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板体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二折弯部的与所述第一板体接触的部分相比吸风口相对于所述底板位于更高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分隔板还包括相对于从第一平面部朝向所述第一板体的水平方向向上的角度弯曲的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靠近第一板体侧的端部与顶板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二分隔板还包括相对于从第一平面部朝向所述第一板体的水平方向向上的角度弯曲的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分隔板包括与所述底板平行的第二平面部,所述第二平面部的端部与第二折弯部接触,所述第二平面部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一板体接触,并且,相对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二平面部比第一平面部高。

优选地,所述第二平面部的与所述第一板体相接触的部分相比吸风口相对于底板位于更高的位置。

(三)有益效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之一:

(1)通过设置相对于第一平面部的水平方向向下角度弯曲的第一折弯部,提高了过滤器高度,增加了过滤器的面积,延长了过滤器的寿命;

(2)通过将第一折弯部相对于第一平面部的水平方向的角度设置成90°,可以缩短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距离,有利于框体的小型化;

(3)通过设置第一折弯部,可以整流从第二吹出口吹出的空气,降低空气阻力,并且第一折弯部也可以整流从过滤器的吹出面吹出的室外空气,降低过滤器到第一吸风口的空气阻力,从而抑制了内部空气阻力的增加;

(4)通过设置第二折弯部,可以减少吸风口的空气阻力,并且可以整流从吸风口吸入的室外空气,进一步减少空气阻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又一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再一局部放大图。

【符号说明】

100-框体;101-第一板体;102-第二板体;103-第三板体;104-第四板体;105-顶板;106-底板;107-吸风口;108-排风口;109-新风口;110-回风口;111-热交换室;112-换气室;113-第一热交换室;114-第二热交换室;115-第三热交换室;116-第四热交换室;

20-换气组件;21-给气风轮马达;

30-热交换部品;31-第一风路;32-第二风路;33-第一吸风口;34-第一吹出口;35-第二吸风口;36-第二吹出口;

40-过滤器;41-吸风面;42-吹出面;43-过滤器的上部;44-过滤器的底部;

51-第一分隔板;52-第二分隔板;53-第三分隔板;521-第一平面部;522-第一折弯部;523-第二折弯部;524-第二平面部;54-风阀;55-高部;56-低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参见图1至图3,包括:框体100、换气组件20、热交换部品30和过滤器40,换气组件20、热交换部品30和过滤器40均设置在框体内部;

其中,框体100包括第一板体101、第二板体102、第三板体103、第四板体104、顶板105和底板106,第一板体101和第二板体102相对设置,第三板体103和第四板体104相对设置,顶板105和底板106相对设置,在第一板体101上设置有吸风口107,框体内部还设置有第一分隔板51,第一分隔板51把框体内部空间分为热交换室111和换气室112;

换气组件20设置在换气室112,用于向室外排出室内空气,向室内供给室外空气;热交换部品30设置在热交换室111,热交换部品30和第一板体101之间设置第二分隔板52;热交换部品30和吸风口107之间设置过滤器40;

第二分隔板52包括与底板106平行的第一平面部521、和相对于第一平面部的水平方向向下角度弯曲的第一折弯部522,第一折弯部522靠近热交换部品一侧的端部与热交换部品30相接触,过滤器40设置在第一平面部521和底板106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装置中,底板106是指热交换装置在安装状态下与天花板相对的板体,顶板105与底板106相对,第三板体103与第一板体101、第二板体102、顶板105和底板106相接触,第四板体104与第三板体103相对设置。

框体内部设置有第一分隔板51和第三分隔板53,第一分隔板51和第三板体103平行并固定在顶板105、底板106、第二板体102及第一板体101上,第一分隔板51把框体的内部空间分为热交换室111和换气室112;换气室112里设置有第三分隔板53,第三分隔板53把换气室112分成第一风室和第二风室。

第二板体的构成热交换室的部分设置有回风口110,第二板体的构成第一风室的部分设置有新风口109,第一板体的构成热交换室的部分设置有吸风口107,第一板体的构成第二风室的部分设置有排气口。

换气组件20设置在换气室112,换气组件20包括给气风轮马达21和排气风轮马达。

给气风轮马达21设置在第一风室,给气风轮马达21的吹出口与新风口109连接,排气风轮马达设置在第二风室,排气风轮马达的吹出口与排气口连接。

热交换部品30设置在热交换室111,在热交换部品30和第一板体101之间设置第二分隔板52,热交换部品30及第二分隔板52把热交换室111分为第一热交换室113、第二热交换室114、第三热交换室115和第四热交换室116。

热交换部品30包括多个第一风路31和多个第二风路32,第一风路3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吸风口33和第一吹出口34,第二风路3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吸风口35和第二吹出口36。

第一吸风口33经由第一热交换室113与吸风口107连通,第一吹出口34经由第三热交换室115与第一风室连通,第二吸风口35经由第二热交换室114与回风口110连通,第二吹出口36经由第四热交换室116与第二风室连通。也即,第一板体101和热交换部品30之间的空间由第二分隔板52分成位于上方的第四热交换室116和位于下方的第一热交换室113。

第二分隔板52由与底板106平行的第一平面部521、和相对于第一平面部的水平方向向下角度弯曲的第一折弯部522构成。热交换部品的多个第一吸风口形成的第一吸风面和多个第二吹出口形成的第二吹出面之间形成相交线,第一折弯部的与第一平面部相对的端部该相交线接触。也即,第二分隔板的平面部相比该相交线,相对于底部处于更高的位置,通过此结构增加了第一热交换室的高度。

第一折弯部522相对于第一平面部的水平方向也可以成90°,通过此结构,第一板体101和第二板体102距离缩短,有利于框体的小型化。

过滤器40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室113,过滤器的上部43与第一平面部521接触,过滤器的底部44与底板106接触,过滤器的吸风面41与吸风口107相对,过滤器的吹出面42与第一吸风口33相对。

室外空气从吸风口107进入第一热交换室113,通过过滤器40进行净化,净化的空气从过滤器的吹出面42吹出,按序通过第一吸风口33、第一风路31、第一吹出口34、第三热交换室115、第一风室,最后由新风口109向室内给气。

室内的空气从回风口110进入第二热交换室114,按序通过第二吸风口35、第二风路32、第二吹出口36、第四热交换室116、第二风室,最后由排风口108排出到室外。

过滤器的上部43与相交线相比更远离底板,因此,提高了过滤器高度,增加了过滤器的面积,延长了过滤器的寿命。

继续参见图3所示,第一折弯部522相对于第一平面部521向热交换部品侧延长的延长线成锐角弯曲。第一平面部521相比第一吸风面和第二吹出面形成的相交线,其相对于底板106处于更高的位置,因此第一热交换室的体积增加,相对的第四热交换室体积会较少。

室内空气从热交换部品的第二吹出口36吹出,通过第四热交换室116进入第二风室时,由于第四热交换室116体积减少了,因此,相应的空气的阻力增加了,为此,通过使第一折弯部522成斜面,整流从第二吹出口36吹出的空气,可以降低空气阻力(压力损失),另外,第一折弯部522也可整流从过滤器的吹出面42吹出的室外空气,降低过滤器到第一吸风口的空气阻力,从而抑制了内部空气阻力的增加。

再请参见图4,第二分隔板52还包括相对于从第一平面部521朝向第一板体的水平方向向上的角度弯曲的第二折弯部523,第二折弯部523靠近第一板体侧的端部与第一板体101接触,第二折弯部的与第一板体接触的部分相比吸风口107,相对于底板106位于更高的位置。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二折弯部523靠近第一板体侧的端部还可以与顶板105接触。

第二折弯部的与第一板体相接触的部分位于吸风口107和顶板之间,也即,吸风口的全部面积与第一热交换室113连通,通过此结构,减少吸风口的空气阻力,另外,由于第二折弯部523是斜面,其可以整流从吸风口吸入的室外空气,进一步减少空气阻力。另一方面,第四热交换室116分2个阶段整流从第二吹出口36吹出的空气,也即,通过第一折弯部522和第二折弯部523进行整流,可以抑制内部空气阻力的增加。

再请参见图5,其中,第二分隔板52还包括相对于从第一平面部521朝向第一板体的水平方向向上的角度弯曲的第二折弯部523,以及与底板106平行的第二平面部524;第二平面部的端部与第二折弯部523接触,第二平面部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一板体101接触,并且,相对于底板106,第二平面部524比第一平面部521高。

进一步地,第二平面部的与第一板体相接触的部分相比吸风口107,相对于底板106位于更高的位置。

吸风口107所对应的第一板体的框体内侧设置风阀54,风阀54具有面向顶板的高部55和面向底板的低部56,沿风阀的高部55设置第二平面部524,通过此结构,增加第二平面部524和顶板105之间的距离,增加第四热交换室的体积,进一步减少第四热交换室的空气阻力,可以抑制内部空气阻力的增加。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装置有了清楚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