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联机空调及其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4454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多联机空调及其室外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室外机。



背景技术:

热回收多联机系统能够同时满足不同用户需冷、需热的负荷需求。

目前三管制热回收系统大多采用一个室外换热器,在部分内机制冷、部分内机制热的情况下,室外换热器的冷媒分配比例和换热量大小直接影响用户内机的制冷能力和制热能力大小。

另外在室外环境较为恶劣情况下,如零下30℃,普通热回收机组无法满足用户的制热能力需求,降低用户的舒适性,且空调机组能效非常低。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室外机,可以根据内机系统的工作模式切换室外换热器的工作状态,以确保各个内机用户的负荷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多联机空调的室外机,包括外机系统和控制装置,其中,外机系统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其中:

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通过冷媒管路与内机系统连接;

控制装置分别与内机系统和外机系统电连接;

控制装置根据内机系统的工作模式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其中,所述工作状态包括充当冷凝器、充当蒸发器、和不参与冷媒循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冷媒管路控制阀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和第二室外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其中:

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与第一室外换热器连接,第二室外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与第二室外换热器连接;

控制装置在内机系统处于热回收模式下,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和第二室外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为0,以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不参与冷媒循环,以便制冷内机流出的低压冷媒经外机系统的压缩机处理后,返回给制热内机;

控制装置在内机系统处于小负荷制热模式下,控制第二室外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为0,以控制第二室外换热器不参与冷媒循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机系统还包括冷媒管路控制阀,其中:

冷媒管路控制阀设置在冷媒管路中,其中,所述冷媒管路控制阀包括四通阀、电子膨胀阀和电磁阀中的至少一种;

控制装置通过控制冷媒管路控制阀的开关,实现对第一室外换热器工作状态和第二室外换热器工作状态的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内机系统处于完全制热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充当蒸发器;

或,

在内机系统处于主体制热模式或小负荷制热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充当蒸发器,第二室外换热器充当冷凝器;

或,

在内机系统处于完全制冷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充当冷凝器;

或,

在内机系统处于主体制冷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充当冷凝器,第二室外换热器充当蒸发器;

或,

在内机系统处于小负荷制冷模式下,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充当冷凝器,第二室外换热器不参与冷媒循环;

或,

在内机系统处于热回收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不参与冷媒循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机系统还包括压缩机、补气电磁阀和过冷器,其中:

过冷器通过补气电磁阀与压缩机补气口连接;控制装置与补气电磁阀电连接;

控制装置在压缩机需要补气的情况下,控制补气电磁阀打开,以控制过冷器的气路冷媒进入压缩机进行补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机系统还包括补气电子膨胀阀,其中:

补气电子膨胀阀设置在过冷器的辅路上,控制装置与补气电子膨胀阀电连接;

控制装置在压缩机需要补气的情况下,通过控制补气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实现对压缩机补气量的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机系统还包括过冷调节电磁阀,其中:

过冷器通过过冷调节电磁阀与低压侧气液分离器进口连接;控制装置与过冷调节电磁阀电连接;

控制装置在压缩机需要补气的情况下,控制过冷调节电磁阀关闭,补气电磁阀打开,控制过冷器的气路冷媒进入压缩机进行补气;

控制装置在压缩机不需补气的情况下,控制过冷调节电磁阀打开,补气电磁阀关闭,控制过冷器的气路冷媒进入低压侧气液分离器进口,调节机组的过冷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机系统还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和第二室外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其中:

过冷器通过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与第一室外换热器连接;过冷器通过第二室外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与第二室外换热器连接;

在系统需要调节过冷度的情况下,控制装置通过控制补气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实现对过冷度的控制;

或者,在系统需要调节过冷度的情况下,控制装置通过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和第二室外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实现对过冷度的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机系统还包括第一变容电磁阀和第二变容电磁阀,压缩机包括第一变容压缩机和第二变容压缩机,其中:

第一变容压缩机和第二变容压缩机并联连接;

第一变容电磁阀的一端与第一变容压缩机和第二变容压缩机的吸气管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变容压缩机和第二变容压缩机的变容口连接;

第二变容电磁阀的一端与第一变容压缩机和第二变容压缩机的排气管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变容压缩机和第二变容压缩机的变容口连接;

在系统需要三缸运行的情况下,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变容电磁阀关闭、第二变容电磁阀打开;在系统需要双缸运行的情况下,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变容电磁阀打开、第二变容电磁阀关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机系统还包括油分离器和均油电磁阀,其中:

油分离器的进气管与压缩机的出气管路连接,油分离器的进气管还通过均油电磁阀与压缩机底部的均油管连接;

控制装置在压缩机油面超过压缩机底部均油孔位置的情况下,控制均油电磁阀打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机系统还包括第一回油电磁阀、第二回油电磁阀和第三回油电磁阀,其中:

第一回油电磁阀设置在油分离器底部回油管与压缩机吸气口之间的管路中;第二回油电磁阀设置在气液分离器底部出油管与压缩机吸气口之间的管路中;第三回油电磁阀设置在压缩机出气口与油分离器出气口之间的管路中;

控制装置在系统运行的情况下,控制均第一回油电磁阀打开;和在压缩机缺油的情况下,控制第二回油电磁阀和第三回油电磁阀打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多联机空调,包括内机系统、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室外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联机空调还包括模式转换器,其中:

模式转换器通过冷媒管路分别与内机系统和外机系统连接;

模式转换器根据各个内机的模式需求分配相应的冷媒给各个内机,并将经过内机系统返回的冷媒输送到外机系统。

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内机系统的工作模式切换室外换热器的工作状态,以确保各个内机用户的负荷需求,从而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和机组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联机空调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联机空调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多联机空调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图3实施例中多联机空调的外机系统的示意图。

图5为图3和图4实施例中四通阀的端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联机空调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多联机空调包括内机系统15和室外机,其中:

室外机包括外机系统17和控制装置18,其中,外机系统17可以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1a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b,其中:

第一室外换热器1a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b通过冷媒管路与内机系统15连接。

控制装置18分别与内机系统15和外机系统17电连接。

控制装置18用于根据内机系统15的工作模式,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1a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b的工作状态,其中,所述工作状态包括充当冷凝器、充当蒸发器、和不参与冷媒循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内机系统15的工作模式,即热回收系统运行模式可以包括: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小负荷制热模式、完全制冷模式、主体制冷模式、小负荷制冷模式和热回收模式。

其中,完全制冷模式指的是所有开机的内机都是制冷模式。

小负荷制冷模式指的是开机的内机全是制冷模式,但开机的内机容量较小,约为外机容量的1/4左右。

主体制冷模式指的是开机的内机有一些是制冷模式,另外一些是制热模式,其中制冷的内机制冷量大于制热内机的制热量。

主体制热模式指的是开机的内机有一些是制冷模式,另外一些是制热模式,其中制热的内机制热量大于制冷内机的制冷量。

热回收模式指的是开机的内机有一些是制冷模式,另外一些是制热模式,其中制热的内机制热量等于制冷内机的制冷量。

完全制热模式指的是所有开机的内机都是制热模式。

小负荷制热模式指的是开机的内机全是制热模式,但开机的内机容量较小,约为外机容量的1/4左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装置18具体可以用于在内机系统15处于完全制热模式下,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1a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b充当蒸发器。

或,

在内机系统15处于主体制热模式或小负荷制热模式下,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1a充当蒸发器,第二室外换热器1b充当冷凝器。

或,

在内机系统15处于完全制冷模式下,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1a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b充当冷凝器。

或,

在内机系统15处于主体制冷模式下,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1a充当冷凝器,第二室外换热器1b充当蒸发器。

或,

在内机系统15处于小负荷制冷模式下,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1a充当冷凝器,第二室外换热器1b不参与冷媒循环。

或,

在内机系统15处于热回收模式下,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1a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b不参与冷媒循环。

基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热回收多联机空调或热回收多联机空调的室外机,可以根据内机系统的工作模式(例如在部分内机制冷、部分内机制热、极限工况情况下)切换室外换热器的工作状态,以确保各个内机用户的负荷需求,从而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和机组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可以满足低温-20℃制热量不衰减;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可以满足极限工况主体制冷主体制热、小负荷需求下,确保用户的舒适性不衰减。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联机空调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比,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所述多联机空调还可以包括模式转换器16,其中:

模式转换器16通过冷媒管路分别与内机系统15和外机系统17连接。

模式转换器16,用于根据各个内机的模式需求分配相应的冷媒给各个内机,并将经过内机系统15返回的冷媒输送到外机系统17。

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内机系统15的工作模式切换室外换热器的工作状态,以确保各个内机用户的负荷需求,从而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和机组的可靠性。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多联机空调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为图3实施例中多联机空调的外机系统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外机连接管是三管制,一个液管L1,一个低压气管G2,一个高压气管G1。

如图3所示,模式转换器16连接外机侧有三个管路,连接各个内机侧有两个管路。模式转换器16起冷媒分配作用,根据各内机的模式需求输送相应的冷媒至各个内机,并返回给外机。

例如:内机N1制冷,模式转换器16会分配高压液态冷媒给该内机,高压液态冷媒经内机电子膨胀阀14a节流、经内机换热器15a蒸发换热后,返回低压气态冷媒给模式转换器16外机侧的低压气管;同时内机N2制热,模式转换器16会分配高压气态冷媒给该内机,高压气态冷媒经内机换热器15b冷凝放热、经电子膨胀阀14b初节流为压力较高的液态冷媒,返回至模式转换器外机侧的液管。即,模式转换器16将高压液态冷媒输送给制冷内机,将高压气态冷媒给制热内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机系统17还可以包括冷媒管路控制阀,其中:

冷媒管路控制阀设置在冷媒管路中,其中,所述冷媒管路控制阀包括四通阀、电子膨胀阀和电磁阀等控制阀中的至少一种。

控制装置18用于通过控制冷媒管路控制阀的开关,实现对第一室外换热器1a工作状态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b工作状态的控制,从而可以方便、准确、快速地实现对第一室外换热器工作状态和第二室外换热器工作状态的控制。

下面结合图3和图4对外机系统中冷媒循环系统进行进一步介绍,即,具体介绍在7种不同内机工作模式下,如何通过控制冷媒管路控制阀的开关,控制和切换外机系统中第一室外换热器1a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b的工作状态。

图3和图4实施例中,1a、1b为外机换热器;2a、2b为外机风机;3a、3b、3c、3d、3e、3f、3g、3h、3i为过滤器;4a、4b、4c为外机电子膨胀阀;5a、5b、5c、5d、5e、5f、5g、5h、5i、5j、5k、5l、5m、5n、5o为电磁阀;6a、6b、6c、6d、6e、6f、6g、6h、6i、6j为单向阀;7为气液分离器;8a、8b为压缩机;9为油分离器;10a、10b为四通阀;11a、11b、11c、11d为截止阀;12a、12b、12c、12d、12e为毛细管;13为过冷器;14a、14b、14c为内机电子膨胀阀;15a、15b、15c为内机换热器;16为模式转换器;T1、T2、T3、T4、T5、T6、T7、T8、T9、T10为温度传感器;P1、P2、P3为压力传感器;P4、P5为高压开关;G1为高压气管;G2为低压气管;L1为液管;N1、N2、N3为内机。

如图5所示的四通阀为图3和图4实施例中四通阀10a和10b的端口示意图。

如图3和图4所示,四通阀10a的端口A通过电磁阀5c与第二室外换热器1b连接,四通阀10a的端口B通过过滤器3e和毛细管12a与低压气管G2连接,四通阀10a的端口C与低压气管G2连接,四通阀10a的端口D与第一室外换热器1a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四通阀10b的端口A通过单向阀6i和6j与油分离器9的出气口连接,四通阀10b的端口B高压气管G1连接,四通阀10b的端口C与低压气管G2连接,四通阀10b的端口D通过过滤器3f和毛细管12b与低压气管G2连接。

四通阀开(即四通阀换向)的情况下,端口AB连通、端口CD连通;四通阀关的情况下,端口AD连通、端口BC连通。

第一、在完全制冷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四通阀10a关,四通阀10b关。低压气管G2中的冷媒经气液分离器7流到压缩机8a、8b的吸气侧(吸气口),压缩机8a、8b并联布置,自压缩机排气管出来的高温排气分别经单向阀6g、6h后汇合,进入油分离器9,被分离出的高压气态冷媒一部分经四通阀10a后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1a冷凝为液态冷媒,另一部分高压气态冷媒经电磁阀5c进入第二室外换热器1b冷凝为液态冷媒,两部分液态冷媒分别经过滤器3a/3b、电磁阀5a/5b、单向阀6a/6b后汇总在一起进入过冷器13。辅路冷媒经电子膨胀阀4c节流后进入过冷却器13用来冷却主路冷媒,主路冷媒进入过冷却器13被过冷,经过滤器3i、液阀11c后,进入模式转换器16外机侧液管。四通阀10b关,即高压气管G1与低压气管G2相通。电磁阀5c打开,电磁阀5d关闭。即第一室外换热器1a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b充当冷凝器。

第二、在小负荷制冷模式下,与完全制冷模式的不同点在于:控制装置控制电磁阀5c关闭,电磁阀5d打开,电子膨胀阀4b开度为0。即第二室外换热器1b无冷媒流过,第一室外换热器1a充当冷凝器。

第三、在主体制冷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四通阀10a关,四通阀10b开。油分离器出来的高压气态冷媒一部分经四通阀10a后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1a冷凝为液态冷媒,该液态冷媒经过过滤器3a、电磁阀5a、单向阀6a后进入过冷器13,辅路冷媒经电子膨胀阀4c节流后进入过冷却器13用来冷却主路冷媒,主路冷媒进入过冷却器13被过冷,经过滤器3i、液阀11c后,进入16模式转换器外机侧液管。另一部分被分离出的高压气态冷媒经单向阀6j、四通阀10b与高压气管连接管G1相通。电磁阀5c关闭,电磁阀5d打开,电子膨胀阀4b有开度,即第一室外换热器1a充当冷凝器,第二室外换热器1b充当蒸发器。

第四、在完全制热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四通阀10a换向开,四通阀10b开。即,从内机模式转换器侧液管流来的液态冷媒经过滤器3i进入过冷却器13被过冷,辅路液态冷媒经电子膨胀阀4c节流后进入过冷却器13用来冷却主路冷媒。被过冷的主路冷媒分别经电子膨胀阀4a/4b节流、过滤器3a/3b、换热器1a/1b、四通阀10a与低压侧气管连通。电磁阀5c关闭,电磁阀5d打开,即第一室外换热器1a、1b充当蒸发器。

第五、在小负荷制热模式下,与完全制热模式的不同点在于:控制装置控制电磁阀5c打开,电磁阀5d关闭,电子膨胀阀4b有开度。此时第二室外换热器1b充当冷凝器,第一室外换热器1a充当蒸发器。

第六、在主体制热模式下,与制热模式的不同点在于:控制装置控制电子膨胀阀4b开度为0。与小负荷制热模式下冷媒管路控制阀的动作一致。

第七、在热回收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四通阀10a开,四通阀10b开,电子膨胀阀4a、4b、4c开度为0,电磁阀5c关闭,电磁阀5d打开。即,从模式转换器侧低压气管(制冷内机流出的低压冷媒)经气液分离器7流到压缩机8a、8b的吸气侧,压缩机8a、8b并联布置,自压缩机排气管出来的高温排气分别经单向阀6g、6h后汇合,进入油分离器9,被分离出的高压气态冷媒绝大部分经单向阀6j、四通阀10b进入高压气管G1,经模式转换器分配给制热的内机。较小部分高压气态冷媒经四通阀10a进入分支的过滤器3e和毛细管12c降压与低压气管连通。外机的液管冷媒为制热内机流出的高压液态冷媒,这部分冷媒不进入外机换热器1a、1b,经模式转换器分配给制冷的内机。即外机换热器1a、1b不参与冷媒循环。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该低温热回收多联外机室外换热器由换热面积大小不同的两个换热器组成,且各个换热器液管的电子膨胀阀并联有单向阀和电磁阀;在超低温主体制热、超低温主体制冷工况,只开启第一室外换热器1a;最大制热低负荷时,第一室外换热器1a为蒸发器,第二室外换热器1b为冷凝器。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在极限工况、部分负荷情况下,可以将能效提升20%;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在-20度制热能力不衰减,-30度能力制热能力可以达到名义制热70%以上,高温制冷量达到名义能力制冷量90%以上;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机组高落差可以加大至150m(外机在上)。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压缩机8a和8b可以是涡旋压缩机,也可以是转子压缩机。压缩机可以采用2台或多台。

由于转子压缩机成本较涡旋压缩机低,本实用新型采用转子压缩机后,整机成本会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增加产品竞争力。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室外换热器1a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b的换热面积大小比例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外机系统17还可以包括补气增焓系统,其中,所述补气增焓系统可以包括补气电磁阀5f和过冷器13,其中:

过冷器13通过补气电磁阀5f与压缩机补气口连接;控制装置18与补气电磁阀5f电连接。

控制装置18还可以用于在压缩机需要补气的情况下,控制补气电磁阀5f打开,以控制过冷器13的气路冷媒进入压缩机进行补气,从而可以方便、准确地实现了对补气量的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外机系统17还可以包括补气电子膨胀阀4c,其中:

补气电子膨胀阀4c设置在过冷器13的辅路上,控制装置18与补气电子膨胀阀4c电连接。

控制装置18还可以用于在压缩机需要补气的情况下,通过控制补气电子膨胀阀4c的开度,实现对压缩机补气量大小的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补气增焓系统还可以包括单向阀6c、6d和压缩机8a、8b。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补气增焓系统根据系统负荷和环境温度、排气过热度变化,采用补气增焓的方式,提高系统能力和能效比。控制装置18控制补气电磁阀5f打开,过冷器13的辅路冷媒通过补气电子膨胀阀4c节流,与主路冷媒发生热交换,变为过热气体,通过补气电磁阀5f、单向阀6c/6d,进入压缩机8a、8b补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外机系统17还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T1-T10和压力传感器P1-P3,其中,控制装置18根据温度传感器T1-T10和压力传感器P1-P3的测量值确定排气过热度,例如可以根据排气温度和排气压力对应饱和温度的差确定排气过热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外机系统17还可以包括过冷度调节系统,其中过冷度调节系统可以包括过冷调节电磁阀5e,其中:

过冷器13通过过冷调节电磁阀5e与低压侧气液分离器进口连接;控制装置18与过冷调节电磁阀5e电连接。

控制装置18还可以用于在压缩机需要补气的情况下,控制过冷调节电磁阀5e关闭,补气电磁阀5f打开,控制过冷器13的气路冷媒进入压缩机进行补气;和在压缩机不需补气的情况下,控制过冷调节电磁阀5e打开,补气电磁阀5f关闭,控制过冷器13的气路冷媒进入低压侧气液分离器进口,调节机组的过冷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机系统17还可以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1a的电子膨胀阀4a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b的电子膨胀阀4b,其中:

过冷器13通过第一室外换热器1a的电子膨胀阀4a与第一室外换热器1a连接;过冷器13通过第二室外换热器1b的电子膨胀阀4b与第二室外换热器1b连接。

控制装置18还可以用于在系统需要调节过冷度的情况下,通过控制补气电子膨胀阀4c的开度,实现对过冷度的控制;或者,在系统需要调节过冷度的情况下,通过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1a的电子膨胀阀4a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b的电子膨胀阀4b的开度,实现对过冷度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过冷度调节系统实施方式为:系统检测到机组的过冷度小时,可以采取措施增大过冷度,从而确保了用户的舒适性要求。

常用方式是:过冷器13的辅路冷媒通过补气电子膨胀阀4c节流与主路冷媒发生热交换,变为过热气体。当压缩机不需补气时,电磁阀5e打开,电磁阀5f关闭,过热气体进入低压侧气液分离器7进口。当压缩机需要补气时,电磁阀5e关闭,电磁阀5f打开,过热气体进入压缩机8a、8b补气进口。电子膨胀阀4c开度调节过冷度的大小。

如果内机系统处于制冷或制热模式,则存在另一种调节方式,即控制外机换热器1a和1b的液态冷媒的流量,即电磁阀5a、5b关闭,利用电子膨胀阀4a、4b的开度大小来控制过冷度。同样如果内机系统处于主体制冷或主体制热模式,只用控制电子膨胀阀4a的开度大小来控制过冷度。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过冷器的电子膨胀阀4c开度、或者外机换热器液管的电子膨胀阀4a、4b调节机组的过冷度,从而可以准确、方便地实现对机组过冷度的调节。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可以通过高压压力传感器,可查询对应高压饱和温度。具体而言,在制冷模式下,可以根据冷凝器出口温度与高压饱和温度的差值确定机组过冷度;在制热模式下,可以根据内机液管温度(内机液管布置感温包)与高压饱和温度的差值确定机组过冷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外机系统17还可以包括压缩机变容系统,其中压缩机变容系统可以包括第一变容电磁阀5j和第二变容电磁阀5k,压缩机可以包括第一变容压缩机8a和第二变容压缩机8b,其中:

第一变容压缩机8a和第二变容压缩机8b并联连接。

第一变容电磁阀5j的一端与第一变容压缩机8a和第二变容压缩机8b的吸气管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变容压缩机8a和第二变容压缩机8b的变容口连接;

第二变容电磁阀5k的一端与第一变容压缩机8a和第二变容压缩机8b的排气管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变容压缩机8a和第二变容压缩机8b的变容口连接;

控制装置18还可以用于在系统需要三缸运行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变容电磁阀5j关闭、第二变容电磁阀5k打开;和在系统需要双缸运行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变容电磁阀5j打开、第二变容电磁阀5k关闭。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压缩机变容系统主要是根据系统负荷变化,采取三缸或双缸运行模式,从而达到了最高效节能的运行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外机系统17还可以包括压缩机油路系统,其中:

压缩机油路系统可以包括油分离器9和均油电磁阀5m,其中:

油分离器9的进气管与压缩机的出气管路连接,油分离器9的进气管还通过均油电磁阀5m与压缩机底部的均油管连接。

控制装置18还用于在压缩机油面超过压缩机底部均油孔位置的情况下,控制均油电磁阀5m打开。

由此,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压缩机油路系统通过压缩机底部均油管、单向阀6e/6f、电磁阀5m,将压缩机中多余的油排至油分离器9进气管,油分离器9对高压气态冷媒和油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油储存在油分离器9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压缩机油路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一回油电磁阀5o、第二回油电磁阀5n和第三回油电磁阀5l,其中:

第一回油电磁阀5o设置在油分离器9底部回油管与压缩机吸气口之间的管路中;第二回油电磁阀5n设置在气液分离器底部出油管与压缩机吸气口之间的管路中;第三回油电磁阀5l设置在压缩机出气口与油分离器9出气口之间的管路中。

控制装置18还可以用于在系统运行的情况下,控制均第一回油电磁阀5o打开,以便油分离器底部的油通过底部回油管、过滤器3c、毛细管12e、电磁阀5o回到压缩机吸气侧,从而降低了压缩机缺油的几率。

控制装置18还可以用于在压缩机缺油的情况下,控制第二回油电磁阀5n和第三回油电磁阀5l打开,电磁阀5m关闭,由此可以控制系统快速回油。

在上面所描述的控制装置18可以实现为用于执行本申请所描述功能的通用处理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或者其任意适当组合。

至此,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遮蔽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没有描述本领域所公知的一些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面的描述,完全可以明白如何实施这里公开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