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玻璃热管式真空太阳集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0694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全玻璃热管式真空太阳集热管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玻璃热管式真空太阳集热管。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的全玻璃热管式真空太阳集热管,是由一根玻璃内管和一根玻璃外管2套接封装形成,部分玻璃内管伸入玻璃外管中形成集热端3,伸出玻璃外管的一部分则形成冷凝端1,玻璃内管的集热端3与玻璃外管2之间形成的腔体内抽真空而具有隔热效果,玻璃内管中灌注一定量的传热工质5后也抽中空。在玻璃内管下部与玻璃外管2之间装有弹性支撑4。在使用过程中,玻璃内管的集热端3朝下安放,液态传热工质5在集热端3底端位置吸收太阳能热量后汽化,然后蒸发至冷凝端1后放热并凝结为液态,液态传热工质5沿玻璃内管内壁往下流动,直至再次被加热蒸发,如此循环往复,将太阳能转移到与玻璃内管的冷凝端1相连的水箱或者联集器中。

为了吸收残余气体,保持真空管的真空度,在玻璃内管下部的弹性支撑4上,装有吸气剂,在加工中,抽真空完成后经加热,吸气剂蒸散后在附近区域的玻璃外管内部形成镜面,如图1中所示,镜面范围6比较大,会遮挡住最初位于内管底部的传热工质5。靠近传热工质5的一定范围内的玻璃内管,也会遭到遮挡,因此,只有当未被吸气剂镜面范围6遮挡的更远的区域,在玻璃内管受热后通过玻璃的传导,加热传热工质5,逐步升温后方可开始蒸发冷凝的循环。全玻璃热管式真空太阳集热管的每日首次启动,会出现启动慢的情况,难以迅速启动,影响了集热效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被想到的措施是适当缩短内管,目的是将传热工质的存放位置尽量躲过吸气剂镜面覆盖范围。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目前真空管生产工艺中通用的蒸散型吸气剂的特性,1000℃以上温度蒸散出来的金属钡蒸汽,更趋向于向开阔空间运动,会迅速充满由于真空管内管上移而多出来的空间,最终冷凝在真空管外管内壁上形成的吸气剂镜面覆盖范围也会随之上升,实际试验中吸气剂镜面会随着内管上移至200mm或更长的范围。显然,缩短内管的简单做法,不但不容易解决全玻璃热管式真空太阳集热管的启动慢问题,更会很大程度上降低集热管有效采光面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全玻璃热管式真空太阳集热管,可以解决启动速度慢的问题,提高启动速度,提高集热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全玻璃热管式真空太阳集热管,由一根玻璃内管和一根玻璃外管套接封装形成,部分玻璃内管伸入玻璃外管中形成玻璃内管的集热端,伸出玻璃外管的一部分则形成玻璃内管的冷凝端,玻璃内管中灌注有传热工质并抽真空,在玻璃内管下部与玻璃外管之间装有吸气剂,所述吸气剂在玻璃外管的内侧蒸散而形成镜面;

其特征在于:在玻璃内管下部高于镜面范围的位置设有环形储液管,所述环形储液管的上开口呈开放状并且位于玻璃内管的集热端的内部,所述环形储液管的下开口与玻璃内管的集热端密封连接。

所述的全玻璃热管式真空太阳集热管,其中:所述玻璃内管的集热端的下端封闭,所述环形储液管的下开口熔接在玻璃内管的集热端的内壁上。

所述的全玻璃热管式真空太阳集热管,其中:所述玻璃内管的集热端的下端具有开放口,所述环形储液管的下开口与一个下部支撑盲管的开口一体密封连接,所述下部支撑盲管与所述玻璃内管的集热端下端的开放口密封连接。

所述的全玻璃热管式真空太阳集热管,其中:所述下部支撑盲管的直径与所述玻璃内管的集热端的直径相同,

或所述的全玻璃热管式真空太阳集热管,其中:所述环形储液管与所述玻璃内管的集热端的内壁之间形成了能够储存传热工质的环形储液池。

所述的全玻璃热管式真空太阳集热管,其中:所述玻璃内管的集热端与玻璃外管之间形成的腔体内抽真空。

所述的全玻璃热管式真空太阳集热管,其中:在所述玻璃内管下部与所述玻璃外管之间装有弹性支撑,在弹性支撑上装有所述吸气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解决启动速度慢的问题,提高启动速度,提高集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全玻璃热管式真空太阳集热管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全玻璃热管式真空太阳集热管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全玻璃热管式真空太阳集热管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1-玻璃内管的冷凝端,2-玻璃外管,3-玻璃内管的集热管,4-弹性支撑,5-传热工质,6-镜面范围,7-环形储液管,8-下部支撑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玻璃热管式真空太阳集热管的第一实施例如图2所示,由一根玻璃内管和一根玻璃外管2套接封装形成,部分玻璃内管伸入玻璃外管2中形成玻璃内管的集热端3,伸出玻璃外管的一部分则形成玻璃内管的冷凝端1,玻璃内管的集热端3与玻璃外管2之间形成的腔体内抽真空而具有隔热效果,玻璃内管中灌注一定量的传热工质5后也抽真空。在玻璃内管下部与玻璃外管2之间装有弹性支撑4,弹性支撑4用于固定内管。在弹性支撑4上装有吸气剂,在真空管烘烤工艺后,吸气剂在玻璃外管2的内侧蒸散而形成镜面,镜面范围6遮蔽集热端3的底端,影响集热管的启动速度。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玻璃内管的集热端3的下端封闭,而为了降低镜面范围6对集热管的启动速度的影响,本实用新型在玻璃内管下部高于镜面范围6的位置设有环形储液管7,所述环形储液管7的上开口呈开放状并且位于玻璃内管的集热端3的内部,所述环形储液管7的下开口通过熔接在玻璃内管的集热端3的内壁上密封固定。

再如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对环形储液管7与玻璃内管的连接结构进行了变换,所述玻璃内管的集热端3的下端具有开放口,所述环形储液管7的下开口与一个下部支撑盲管8的开口一体密封连接,所述环形储液管7的上开口伸入所述玻璃内管的集热端3的内部,所述下部支撑盲管8与所述玻璃内管的集热端3下端的开放口密封连接。其中,所述下部支撑盲管8的直径与所述玻璃内管的集热端3的直径相同。

不管采用图2还是图3所示的结构,所述环形储液管7与所述玻璃内管的集热端3的内壁之间都形成了能够储存传热工质5的环形储液池。

在使用过程中,玻璃内管的集热端3朝下安放,液态传热工质5在集热端3底端位置吸收太阳能热量后汽化,然后蒸发至冷凝端1后放热并凝结为液态,液态传热工质5沿玻璃内管内壁往下流动,蓄积在所述环形储液池的位置,而不会流到玻璃内管底部,直至再次被加热蒸发,如此循环往复,将太阳能转移到与玻璃内管冷凝端1相连的水箱或者联集器中。后续每日启动之初,因为传热工质位于镜面覆盖范围之外,不会再有启动慢的情况,其附近的玻璃内管涂层受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后,直接加热传热工质,开始集热循环,启动速度明显得到加快。

以上的说明和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